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的經文是來1:1-3。希伯來書是一卷寫給猶太讀者的書信。 從信的內容推斷,這群猶太讀者改信基督教後好像受到很大的壓力(也許來自同胞、也許來自羅馬政府的逼迫),以至於有些人不想繼續信基督教了,打算轉回猶太教去。 所以作者寫信勸勉他們,讓他們知道:猶太教的禮儀雖然輝煌隆重,但基督教的一切是更美的──我們有更美的聖所、更美的祭司、更美的祭物、更美的約。 作者毫不隱諱地拿基督跟天使、猶太教的先祖、猶太教的各種禮儀制度做比較,得出「基督超越這一切」的結論。同時作者也向讀者提出好幾次嚴厲的警告,希望他們不要悖道,以免遭受上帝可怕的審判。在開始講希伯來書之前我有一點要提醒大家:希伯來書作者的確認為舊約因為新的美好事物來到會漸漸消失,但他從來沒有貶抑舊約。舊約是不完美,但不是不必要。 神的啟示與歷史都是漸進並且連續的,「以前」為「現在」做預備,「現在的」為「將來」做預備,因此我們不能把神的啟示或歷史隨便切割、斷章取義,也因此那種「不讀舊約只讀新約」的靈修方式絕不會受到希伯來書作者或任何一位新約作者的贊同──我們必須站在舊約的基礎上才能透徹地了解新約,這點希望大家特別注意。
接著我們進入正題。
來1:1-4是本書的序言,在希臘原文中是一個完整的長句子,只是被我們翻譯成四節。因為第四節經文是前三節經文的總結,也是引進下一段經文的轉折,所以我們今天不討論它,只討論1:1-3的部份。我們先來讀這段經文:「1:1神既在古時藉着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1:2 就在這末世、藉着他兒子曉諭我們、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藉着他創造諸世界.1:3 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他洗淨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
來1:1-2a
從1:1-2a的內容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兩邊說話的主詞都是神,表示舊啟示跟新啟示一樣都是神的啟示。
接著作者讓我們看到新舊啟示有哪些不同。
舊啟示是「在古時」,新啟示是「在這末世」。古時指的是作者寫下本書時的很久以前;末世指的是因為耶穌受死、復活、被高舉而開始的新紀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彌賽亞時期)。
舊啟示的對象是「列祖」,新啟示的對象是「我們」。我們指的是本書的作者與讀者;列祖既然與我們相對,應該泛指舊約時期以色列人。
舊啟示的媒介是「眾先知」,新啟示的媒介是「祂兒子」。眾先知指的是舊約時代所有受神感動說話的人,不僅包括寫先知書的先知,也包括了他們之前的「神人」,例如亞伯拉罕、摩西、大衛等。
事實上從作者多次引用舊約的行為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心裡的「眾先知」不是別的,幾乎等於整本舊約聖經。至於「祂兒子」這三個字,希臘原文中指「一個是兒子的人物」。 原文「兒子」的前面沒有冠詞,意思是要強調這個兒子與眾先知在身分地位上的不同。 作者想表達的是:以啟示的媒介而言,即使是許多最優秀的先知,也比不上一個神的兒子。 這種「一」與「多」的對比在希伯來書後面(7-10章)會有更明確的描述,在那裏作者講到新約的大祭司基督一次獻自己為祭,勝過舊約眾多大祭司不斷獻上的祭物。 「基督是神的兒子」這個事實是本書一連串對比的基礎──基督之所以遠勝過先知、天使、摩西、約書亞、亞倫體系的大祭司,就是因為他有「兒子」的身分。
最後我們要看啟示的方式。
舊啟示的方式是「多次多方」,新啟示的方式是「一次過、完全地」。 「多次」指的是「分許多部份」,「多方」指的是「用許多方式」。兩個加起來講的是:上帝在歷史中間用不同的方式(包括先知或天使的啟示、異象、夢、甚至神親自對人說話….),將真理從不同角度分成好幾部分(例如阿摩司講神的審判、何西阿講神的慈愛、以賽亞講神的聖潔…)啟示給我們。 這不是說舊約時期的啟示各不相干,相反地這些信息中有不少共通點,只是這些舊啟示加起來仍不等於神要啟示的全部內容。
接著作者要談神藉祂兒子做出的啟示。
坦白說在1:1-2a聖經並沒有明確地寫神兒子啟示的方式是「一次過、完全地」啟示,但從下文來看本書作者一定有這個意思。他認為神的啟示是循序漸進的,舊啟示是新啟示的基礎跟預備,整個過程以基督為頂點,而基督的啟示是任何事物無法超越的。換言之本書作者認為神不但在古時對列祖說過話,也在這末世藉祂兒子對我們說了話,而祂兒子所賜下的啟示是神對人類所發出的最後、最完全的啟示,講過做過之後不必再講再做,也沒甚麼別的補充事項可以講可以做的,就是這樣,成了。
來1:2b-3
作者在這一段告訴我們神兒子「做了甚麼」。
很奇怪地作者並沒有在一開始就告訴我們「神的兒子是誰」(直到2:9我們才知道他講的是耶穌),作者反而用七個事實來描寫「神兒子」的身分與工作,要凸顯「神兒子」的獨特尊貴,進一步證明由「神兒子」帶來的啟示有不尋常的超越性。
又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 第一作者要我們明白神兒子與自然界的關係。「承受」指的是「繼承者」,不過沒有「從死者承受」的含意,它就是「獲得而擁有」的意思。「萬有」指的是全宇宙,也包括了2:5所說「將來的世界」。在保羅書信裡我們可以看見,兒子跟後嗣(也就是繼承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神立祂兒子為萬有的繼承者,是最合理不過的事。
也曾藉着他創造諸世界。接著作者要我們看到父神與祂兒子在創造工作上的緊密關聯性。神所立為萬有繼承者的那位就是祂曾藉著創造諸世界的那位。換言之神兒子不是承受與他無關的世界,而是承受他自己所創造出來的世界。這事實使我們想起聖經中父神與耶穌顧念麻雀的經文──基督徒實在應該放心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因為我們有一位「與我們有關係」的主。「諸世界」範圍跟前面的「萬有」相同,就是指「全宇宙」。「神兒子有分參與創造宇宙」這個觀念在約1:3、林前8:6、西1:16都可以看到,我們來讀一下這些經文,請。約1:3「 萬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着他造的」。林前8:6「然而我們只有一位神、就是父、萬物都本於他、我們也歸於他.並有一位主、就是耶穌基督、萬物都是藉着他有的、我們也是藉着他有的」。西1:16「因為萬有都是靠他造的、無論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藉着他造的、又是為他造的」。基督徒因為信心,相信聖經寫的,相信這世界是藉著神的道、也就是耶穌基督造成的。 這樣的信心經常會受到所謂知識分子的嘲笑,他們認為基督徒迷信、不用腦、不講科學數據。其實他們搞錯了,科學數據永遠不可能推翻基督教的創造論,因為基督教的創造論從來都與科學數據無關。科學數據因為人的有限性、理性的有限性、學術發展的有限性,絕對不可能成為「絕對的標準」,所以當我們聽到人反對的意見時心裡不要就先害怕起來了。 該讀的書要讀,我們才能知道別人說甚麼、才能對話、才能反駁;但最要緊的是,我們要知道神才是唯一的絕對者,祂說的話才是唯一不會錯的標準。
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神榮耀」指的是顯明在創造、管理、救贖行動中的,神高超偉大、莊嚴、完全、配受讚美的特質。作者想告訴他的讀者,我們可以在「神兒子」身上看見神的榮耀。 約1:14也說到類似的觀念,我們來讀一下那段經文,請。 約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這段經文跟來1:3合在一起讀,我們知道父獨生子所發出來的榮光就是父的榮光,換句話說,耶穌的整個服事在見證神的榮耀,我們看見子,就是看見父。耶穌自己在約翰福音中也兩次說到「人看見我、就是看見那差我來的」(約12:45)、「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約14:9)。
是神本體的真像。作者接著指出「反映神榮耀的那位有神的本性」。「本體」指的是「本質」。「真像」指的是模子、或者蓋章的印子,一種「正確無誤的描繪」。「神兒子到底是不是神」這件事曾經在教會歷史上引起許多的爭論。 3-4世紀時有個人叫亞流,是亞歷山大教會的長老,他認為既然聖子是被聖父「生」出來的,就一定在聖父之後才出現。換言之他認為聖子一定有一段時間不存在,所以聖子不可能自有永有的,不可能跟聖父同本質。亞流的講法很快被亞力山大的主教定為異端,但亞流的背景很硬、有幾個政治上大有權勢的好朋友,所以搞得當時的教會好長一段時間灰頭土臉,一直到主後325年的尼西亞會議(第一次大公會議),教會才明白地定罪亞流,確認「父子同本質」的教義──也就是確認了耶穌的神性。亞流的錯誤在於他太過人本主義。人間是先有爸爸才有孩子,但天上則否,因為永恆裡面沒有時空。亞流想用人有限有罪的理性解釋永恆中的奧秘,一定產生錯誤。另外提兩件跟亞流有關的事情讓大家知道一下: 第一件事,大家聽過耶和華見證人吧?他們就是亞流異端,改個名字借屍還魂,星期六早上按教會門鈴想對我們「傳福音」的就是他們。第二件事比較有趣,大家也聽過聖誕老人吧?聖誕老人的原型是一位叫做尼古拉的主教,通常我們都認為聖誕老人一定脾氣超好、很慈祥和藹,可是這位聖尼古拉在尼西亞會議的時候看到亞流否認基督的神性太生氣了,衝上去直接打了亞流耳光。 當然他這個舉動立刻受到了當庭的申誡,他也立刻道歉,只是,無論是耶穌基督還是聖誕老人,他們的個性都跟一般基督徒的認知(老好人)差很多,對嗎?
常用他權能的命令托住萬有。 「托住」在原文中是現在時態,指一種繼續進行中的活動:神兒子維持萬物存在,領導整個宇宙往神所定的計劃跟目標前進。
他洗淨了人的罪。作者從這裡開始講神兒子所成就的救贖工作。有本註釋書說希伯來書作者把「托住萬有」跟「洗淨人的罪」兩件事放在一起談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宇宙如此廣大,神兒子卻看重罪的問題。 那本註釋書想強調「在廣大遙不可及的世界中神兒子救贖人類的親切感」,不過我倒覺得從這裡可以看到神對罪的恨惡,以及罪對世界會產生的負面影響(若非如此,神兒子不須積極處理罪的問題)。 本段經文的原文是過去不定時態,表示這個動作已經完成了;原文分詞的中間語態表示神兒子沒有別人幫助,是親自做成了潔淨罪惡的事。這裡的「罪」指的是一件件明確的行為。作者想說的是,介於神與人之間許多的罪過,都因為神兒子的救贖工作而被完全地清除了。至於神兒子洗淨我們罪的方法,從本書的下文可以知道,就是把自己一次獻上為真正及完全的祭物(本句是伏筆,為接下來「神兒子是大祭司」的道理鋪路)。
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坐」在這裡的意思不只是坐下,而是取得權威地位的一種舉動,表示「任務已經完成了」,也表示「高貴」的意思。 「高天至大者」是猶太拉比對神的尊稱。「右邊」是指尊榮的位子。 作者說神兒子洗淨人的罪之後在神面前尊貴的位置坐下,表示後面一個動作是前一個動作的直接結果。 也就是說,神兒子之所以能夠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是因為他已經完成了十字架上的救贖工作。這節經文顯然來自詩110:1,我們來讀一下詩110:1,請。詩110:1「耶和華對我主說、你坐在我的右邊、等我使你仇敵作你的腳凳」。詩110:1是神對大衛家一位君王說的話,舊約中也只有大衛跟大衛家的君王有特權可以坐在神面前(撒下7:18;結44:3)。耶穌曾經把這句話用在自己身上。事實上對希伯來書而言,詩110應該是作者所用、最重要的舊約經文,它就像一跟紅線似地貫穿希伯來書的絕大部分。不過作者只對詩110:1與詩110:4有興趣。 詩110:1的應用我們剛剛已經解釋過了,詩110:4的內容是「耶和華起了誓、決不後悔、說、你是照着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希伯來書作者以它做基礎,說明為什麼神兒子超越其他的大祭司。
結論
來1:1-3告訴我們:新的啟示超越舊的啟示、神的兒子超越一切受造物與受造的制度、神的兒子並且親自為我們完成了救贖的大工。在接下來的希伯來書裡面,作者順著序言這三節經文的脈絡,一步步告訴我們他如何洗淨人的罪、如何讓我們得以來到神面前。神的兒子是大祭司,他就是耶穌,是因受苦難而得完全的救主;他比摩西跟約書亞更尊貴;他是照麥基洗德的等次、超越亞伯拉罕、超越利未的大祭司;他是由神起誓立的、永遠不更換的大祭司。他在天上的聖所裡面做新約的中保,只一次把自己獻為祭物,就藉著他的死確立新約,徹底除掉我們的罪,讓我們可以來到神面前。所以我們應該放膽親近上帝,不要蔑視基督為我們成就的恩典。作者並提出了五次的警告,提醒我們千萬不要離開真道,並用許多信心偉人的例子鼓勵我們忍耐、等候神的應許成就。雖然希伯來書相比其他新約書卷有很奇怪的特色──我們不知道它作者是誰、不知道確定的寫作日期、在早期教會中沒有任何有關它的明確證據、甚至拖到第四世紀才被全體教會接受為聖經正典; 但它堅持基督啟示的完整性、說明神兒子的先存性以及崇高地位、又強調基督的人性、主張他是獨一無二適合拯救人類罪惡的大祭司,以至於我們可以說希伯來書清楚地闡明了一個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問題:人如何能親近神?盼望我們大家能從希伯來書中認識更多的真理,靠著聖靈的幫助更多思想耶穌基督這位大祭司的超越性,更多改變我們屬靈的感官,能夠像書中提到的那些信心偉人一樣,耐心等候神所經營建造、並應許給我們為產業的那座天上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