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進入約翰福音第五章,約翰福音5到7章屬於一個段落,延續2到4章耶穌的早期事奉,在5到7章我們會看見,隨著耶穌傳道工作的進行,原本對耶穌抱持觀望、抱持遲疑態度的人,會逐漸轉向敵對耶穌,祂們雖然親眼看見耶穌行神蹟,卻沒有因為神蹟相信耶穌的身分,反而成為拒絕耶穌的人。接下來我們來看今天的經文。
約翰福音5章1到4節「這事以後,到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期,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在耶路撒冷,靠近羊門有一個池子,希伯來話叫做畢士大,旁邊有五個廊子;裡面躺著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許多病人。(有古卷在此有:等候水動;因為有天使按時下池子攪動那水,水動之後,誰先下去,無論害什麼病就痊癒了。)」約翰福音是四福音裡記載節期最清楚的一卷書,清楚記載節期表示我們可以大致掌握耶穌傳道工作的時間框架,因為每年節期時間都是固定。透過約翰福音,我們可以更清楚知道前三卷福音書記載的內容,時間大約分布在什麼時候。約翰福音2章13節、6章4節、11章55節記載耶穌在逾越節的事奉,在6章4節和11章55節兩個逾越節中間,約翰福音記載7章2節的住棚節,和10章22節的修殿節。上帝曾經透過摩西,在申命記16章16節吩咐以色列人:「你一切的男丁要在除酵節、七七節、住棚節,一年三次,在耶和華─你神所選擇的地方朝見他,卻不可空手朝見。」除酵節就是逾越節,七七節就是五旬節。因為聖經這樣吩咐以色列人,所以我們會看見,每年到了節期的時候,耶穌和門徒就會按照申命記的吩咐,前往耶路撒冷過節。儘管約翰福音清楚記載這麼多節期,但是在約翰福音第5章這個節期,我們看見經文刻意不說是哪個節期,我們不知道這件事確切發生在哪一個節期。這裡刻意隱藏節期,因為是哪個節期與接下來要講的主題無關,提到節期只是要解釋耶穌為什麼出現在耶路撒冷。
羊門是耶路撒冷城的城門之一,主前586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派軍隊攻下南國猶大,佔領猶大國首都耶路撒冷,當時尼布甲尼撒的軍隊焚燒耶路撒冷聖殿,拆毀耶路撒冷城城牆。一百多年以後,尼希米帶領被擄歸回的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城牆,在上帝的幫助下,尼希米只花了短短52天,就重新建立耶路撒冷城牆。尼西米重建的耶路撒冷城,一共有10座城門,羊門是其中一座,羊門位於耶路撒冷北面城牆,在耶路撒冷城東北角,羊門北方是畢士大池,南方是聖殿,因為靠近聖殿,羊門是祭司出入使用的門,也是以色列百姓帶著牛、羊到聖殿獻祭進入的門。羊門北方有一個池子,叫作畢士大池,畢士大意思是水流的屋子,它的諧音是憐憫的屋子。畢士大池在耶路撒冷城東北方,包括南、北兩個池子,兩個池子周圍有四個廊子環繞,第五座廊子橫在南、北兩個池子中間,隔開兩座池子。畢士大池底下有間歇泉,這個間歇泉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湧出紅色泉水,可能裡面鐵質很高,當時的人認為這是出於天使攪動,具有療效,第一個下去的人會病得醫治。畢士大池是一個有名的醫治聖地,不管對猶太人還是非猶太人民族,大家都相信畢士大池有特殊的醫療能力,因此在畢士大池的第五個廊子,也就是隔開南、北兩個池子的廊子,裡面時常躺著病人,瞎眼的、瘸腿的、血氣枯乾的,一面等候時機第一個下池子,一面在廊子乞討,因為當時生病的人沒有辦法工作,也沒有醫療保險,只能靠乞討過生活。
5到9節「在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癒嗎?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耶穌對他說:起來,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痊癒,就拿起褥子來走了。」在許多病人盼望從畢士大池得醫治的情況下,耶穌來到畢士大池的廊子。耶穌在眾多盼望醫治的人中間,選中一個病了38年的人,這個人不只病得時間久,他的病情也很嚴重,沒有辦法自己移動身體,只能躺著。一個癱瘓病了38年的人,就算得病的時候還很年輕,現在年紀也不小了,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疾病痛苦中度過,耶穌在畢士大池的廊子選中這樣的人,預備向他施行恩典。耶穌來到這個人面前,問了一個有一點像是廢話的問題:「你要痊癒嗎?」耶穌看見這個人躺著,知道這個人生病很久,知道這個人生病很嚴重,耶穌不只是像我們一般人觀察得到一般性的知識,耶穌的「知道」強調的更是上帝神性的知道,強調耶穌超乎常人、超自然無所不知的知識。這樣一個擁有超自然知識的上帝膏羊、救世主彌賽亞,現在來到一個受痛苦快40年的病人面前,問他:「你要痊癒嗎?」如果是我們,我們會怎麼回答耶穌?我們一樣會遇到各樣問題,健康問題、家庭問題、工作問題、經濟問題、前途問題,如果耶穌問我們:「你想要解決問題嗎?」我們會怎麼回答?我會回答:「當然要。」這不是理所當然,連問都不用問,就知道答案的問題嗎?可是耶穌問了病了38年的癱瘓病人,還讓聖經刻意記載下來。我們記得之前在約翰福音第4章,耶穌對撒瑪利亞婦人說:「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求他,他也必早給了你活水。」當時耶穌透過向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進而啟示撒瑪利亞婦人,耶穌是能賜人真正生命活水的彌賽亞,婦人要把眼光從物質的水轉移到永恆的活水,耶穌透過喝水的話題,讓婦人認識耶穌的身分,從而改變婦人的生命。
耶穌問病人:「你要痊癒嗎?」這不是廢話問題,乃是像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一樣,耶穌要向病人啟示自己是真正的醫治者,在眾多病人當中,耶穌主動尋找並且揀選要醫治的人,真正的醫治是從耶穌而來,不是從畢士大池水來。像撒瑪利亞婦人一開始一樣,病人完全沒有聽懂耶穌的話,病人還是緊緊抱著舊有錯誤的價值觀,相信迷信的傳說,渴望能夠第一個進入池子得到醫治。這個人雖然癱瘓,雖然病了38年,可是他沒有放棄得醫治的希望,面對耶穌的問題,病人希望耶穌成為幫助他的人,幫助他第一時間能進入池子,讓池水醫治的神蹟發生在他身上。耶穌問:「你要痊癒嗎?」病人的回答是要,不過不是按照耶穌的方式痊癒,乃是按照病人自己想,自己以為理所當然的方式痊癒。耶穌沒有和病人多討論關於如何痊癒才是正確方式的問題,耶穌只簡單給癱瘓的病人3個命令:起來、拿你的褥子、行走。耶穌的醫治超越病人的知識和常識,耶穌完全不需要使用畢士大池,只簡單一句話三個命令,病了38年一直醫不好的癱瘓病人,立刻完全恢復得醫治,按照耶穌的話語立刻痊癒,扛著褥子,就是草蓆,起來行走。照人的常理來說,病了38年癱瘓的人,肌肉早就萎縮沒有力量,就算病治好了,也不可能立刻筋骨肌肉完全復原,能像正常人一樣行動,但是因為耶穌的話,不可能的事變成已經發生的事實。耶穌的能力遠遠超越人的常識所能想像,耶穌不受人自以為是的限制。
10到13節「那天是安息日,所以猶太人對那醫好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褥子是不可的。他卻回答說:那使我痊癒的,對我說:拿你的褥子走吧。他們問他說:對你說拿褥子走的是什麼人?那醫好的人不知道是誰;因為那裡的人多,耶穌已經躲開了。」耶穌不單醫治病了38年的癱瘓病人,在這個故事裡,更進一步的發展是,耶穌是在安息日做這件事。出埃及記20章8到11節「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神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女、僕婢、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都不可做。」安息日是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約的證據,摩西律法規定以色列人在安息日不可以工作,違反者必須處死。安息日不是什麼事都不可以做,而是要專心分別為聖,把時間用來親近上帝,和家人相處,是人身體靈魂都得到安息的一段時間。現在以色列的猶太人,以及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還是每個禮拜守安息日,現在猶太人守安息日是很快樂、很享受的一段時間,安息日幫助猶太人停下週間工作的壓力和辛苦,來到上帝面前修復與上帝的關係,以及與自己和家人的關係。
耶穌在安息日醫治這個病了38年的人,並且吩咐病得醫治的人拿著褥子行走,這件事被猶太人知道了,這些猶太人是耶路撒冷宗教領袖,他們立刻給得醫治的病人扣上一個屬靈的大帽子,「違反安息日」。「違反安息日」是一件嚴重的事情,是上帝會追討的罪,但是對於什麼是「違反安息日」,猶太人做出超過聖經規定的解釋。摩西律法規定以色列人安息日不可做工,後來猶太人擴充解釋安息日禁止做工的命令,分成39個類別,其中一項是「安息日不可以從一個地方拿或攜帶任何東西到另一個地方」。其實按照舊約聖經,拿褥子行走本身不一定觸犯安息日,因為被耶穌醫治的人,平常不是靠拿著褥子行走來工作維持生活。簡單的說,得醫治的病人不是在工作賺錢,但按照猶太人長老的傳統,這個人違背律法,違背按照猶太人長老擴充解釋當作律法的傳統,因此耶路撒冷宗教領袖責備得醫治的病人。四卷福音書都記載耶穌與猶太人因為安息日引發的衝突,在前三卷福音書,描寫衝突的重點在於安息日與憐憫的關係,耶穌在馬太福音說:「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又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就不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至於在約翰福音,安息日的爭論將會帶出耶穌與天父上帝關係的啟示,演變成對耶穌基督身分的更深認識,同時也帶來反對勢力更大的不滿與衝突。
面對猶太人宗教領袖的控告,被醫好的癱瘓病人選擇推卸責任,他把責任推給醫治他的人,等到猶太人追問是誰醫治他的時候,這位無名病人竟然連恩人的名字都不知道。得醫治的病人不是為了袒護耶穌,假裝自己不知道,而是他遲鈍到一個程度,雖然得醫治,卻沒有花任何一點心思在醫治他的人身上,等到他被環境所逼,需要弄清楚的時候,耶穌已經趁著人多,躲開不必要的衝突。對這些宗教領袖來說,他們一點不在乎生病38年,癱瘓的病人得到完全醫治,他們不關心這個奇妙的醫治,對於別人的苦難也一點不在意,一點不往心裡去。這些猶太人只在乎自己的規矩被人破壞,只在乎是誰膽敢挑戰他們長期累積的權威,在屬靈的事物上完全瞎眼,一點也看不見上帝的作為,看不出上帝的心意,以至於不斷得罪上帝,還以為自己正在大發熱心事奉上帝,得上帝喜悅。耶穌對這些宗教領袖的評語是:「凡栽種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必要拔出來。任憑他們吧!他們是瞎眼領路的;若是瞎子領瞎子,兩個人都要掉在坑裡。」
14到15節「後來耶穌在殿裡遇見他,對他說:你已經痊癒了,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加利害。那人就去告訴猶太人,使他痊癒的是耶穌。」耶穌沒有為了躲避猶太人宗教領袖,完全在耶路撒冷銷聲匿跡,耶穌只是暫時避一下風頭,因為需要產生衝突的時機還沒有到。耶穌後來在聖殿遇到被醫治的人,提醒他一件事:得醫治以後不要再犯罪。耶穌不只要醫治他的身體,更要醫治他的靈魂,要他脫離罪惡的掌控,並且耶穌警告得醫治的人,如果不聽耶穌的警告,他將會遭遇比生病38年癱瘓更可怕、更厲害的事,比起上帝永恆的審判和刑罰,短短38年的痛苦算不了什麼。耶穌警戒的話透露一個訊息,這個人生病是因為犯罪,並且持續在這個罪惡之中不願意離開,雖然現在耶穌醫治了他,可是如果生病的原因沒有除掉,不只靈魂要滅亡,肉體也會再一次生病,因為這個人生病是犯罪的結果。我們知道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直接源自於特定罪惡,但有時候某些疾病的確是特定罪惡的直接後果。從更廣的層面來說,苦難和悲劇是人墮落之後的必然結果,是人離開上帝不可避免必須面對和承受的現象,疾病只是其中之一。
雖然耶穌好心醫治他,又勸誡他不要再犯罪,可是這個人遲鈍到一個地步,完全無法領受耶穌的話語。一知道是耶穌醫治他,他的反應是立刻通報宗教領袖,以免因為觸犯猶太人擴充的安息日禁令,而遭受處罰。耶穌行在這人身上的神蹟,以及與這人的對話,沒有讓他更靠近耶穌,沒有讓他接受相信耶穌,耶穌的神蹟與話語除了使他暫時脫離癱瘓狀態以外,再也沒有其他功效,這個被醫治的人就此消失,之後的故事發展與他再也沒有關係。不只在被醫治的人身上,在耶穌與猶太人的關係中間,神蹟沒有讓人更認識耶穌、相信耶穌,反而隨著神蹟顯現,反對耶穌聲浪越來越大,然而耶穌還是主動提供醫治,顯現出上帝的至高主權。被醫治的人連耶穌是誰都不知道,從頭到尾他都沒有真正認識耶穌的身分,也不在乎耶穌是誰,他能承受恩典得到醫治完全不在於本身的條件,因為他純粹就是一個遲鈍沒有信心的人。上帝曾經對摩西說:「我要憐憫誰就憐憫誰,要恩待誰就恩待誰。」我們任何人能夠蒙受恩典,都是出於上帝主動的揀選,揀選的理由不在我們身上,我們沒有什麼好處可以換取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然而上帝還是決定施恩給我們,好叫我們可以像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4章7節告白的一樣,「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