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繼續講士師記第9章,士師記第9章是亞比米勒的故事。亞比米勒的故事是基甸故事的延續,亞比米勒是基甸的兒子,基甸名義上是以色列的士師,實際上卻過著像迦南國王一樣的生活,完全墮落敗壞。基甸死後,兒子亞比米勒也想成為像爸爸一樣的統治者,不過亞比米勒想要比爸爸更進一步,不但要過王的生活,還要公開正式稱王。亞比米勒雖然有這個願望,現實上卻遭遇困難,雖然亞比米勒的爸爸基甸身分尊貴,但是亞比米勒的媽媽只是基甸的妾,不是基甸正式的妻子,因此亞比米勒在家地位不高,在他前面還有70個具有正式繼承基甸地位的兄弟,怎麼算怎麼排也輪不到亞比米勒。所以亞比米勒回到外公家,藉著外公家族示劍人的力量,回頭殺了70個兄弟,只剩下最小的兄弟約坦沒死,因為約坦躲起來逃跑了,然後亞比米勒回外公家示劍城,在示劍登基為王,成為以色列歷史上第一位具有王的稱號的人。這時候的以色列已經完全離棄他們與上帝所立的約,從信仰、道德到社會秩序,都陷入一片黑暗。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第一次成功用民主方式選出他們要的王,一位公開反叛上帝,對兄弟趕盡殺絕的王。亞比米勒在示劍登基的消息傳開來之後,唯一躲過亞比米勒屠刀的兄弟約坦出現了。
士師記9章7到15節「有人將這事告訴約坦,他就去站在基利心山頂上,向眾人大聲喊叫說:示劍人哪,你們要聽我的話,神也就聽你們的話。有一時樹木要膏一樹為王,管理他們,就去對橄欖樹說:請你作我們的王。橄欖樹回答說:我豈肯止住供奉神和尊重人的油,飄颻在眾樹之上呢?樹木對無花果樹說:請你來作我們的王。無花果樹回答說:我豈肯止住所結甜美的果子,飄颻在眾樹之上呢?樹木對葡萄樹說:請你來作我們的王。葡萄樹回答說:我豈肯止住使神和人喜樂的新酒,飄颻在眾樹之上呢。眾樹對荊棘說:請你來作我們的王。荊棘回答說:你們若誠誠實實地膏我為王,就要投在我的蔭下;不然,願火從荊棘裡出來,燒滅利巴嫩的香柏樹。」這大概是聖經第一個出現的寓言故事。約坦是基甸的小兒子,是基甸70個合法繼承人之中最小的,當亞比米勒屠殺兄弟的時候,約坦躲藏了,因此活下來。在基甸的故事裡,以色列人因為米甸人侵略呼求耶和華上帝,那時候上帝派了先知責備以色列人背約,不紀念上帝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斷拯救他們。到亞比米勒的時候,基甸的小兒子約坦繼承先知的角色,雖然他不是正式的先知,但是他在亞比米勒連合示劍人犯罪之後,出來責備示劍人,好像從前的先知一樣。約坦選擇的說話地點經過仔細考量,示劍附近有兩座有名的山,一座叫以巴路山,另一座就是基利心山。這兩座山在士師時代算是兩座名山,大家都知道,因為在幾百年前,以色列人還在約旦河對岸,還沒進迦南地的時候,上帝要摩西吩咐以色列百姓:「及至耶和華─你的神領你進入要去得為業的那地,你就要將祝福的話陳明在基利心山上,將咒詛的話陳明在以巴路山上。」到了約書亞記第8章,約書亞帶著以色列人打下耶利哥和艾城之後,就按著摩西生前的吩咐,把以色列人分兩半,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按照律法宣告祝福和咒詛的話。基利心山是宣告祝福的山,幾百年後慘遭滅門血案的約坦選擇回到這座山,呼喊控告背叛上帝律法的以色列人。
約坦控告的方式有點特別,他不是一上山就披哩啪啦開罵,而是先講一個寓言故事,講完故事之後,再講解故事的意思。透過寓言故事講解嚴肅的信仰課題或道德教訓是古代世界常常使用的模式,好像伊索寓言裡有一則龜兔賽跑的故事,龜兔賽跑的故事內容我們都知道,就是跑得快的兔子因為輕敵最後跑輸慢慢爬的烏龜,故事背後其實在講保持謙卑和堅持的重要性。如果用開研討會的方式來講謙卑和堅持,大概會開完大家也忘光了,可是一講到龜兔賽跑,連小孩子都可以明白謙卑和堅持的重要性,兔子不謙卑太驕傲所以輸了,烏龜雖然爬的慢,但是它堅持一直爬所以贏了。基甸的兒子約坦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他選擇用寓言故事的方式來警告示劍人,不要以為你們立亞比米勒為王好像成功了,事實上你們已經大禍臨頭。於是約坦講了樹林裡的樹木要選樹王的故事。
在約坦的故事裡,樹林裡的樹有一天全民公投,決定找一棵樹作王管理所有的樹,達成共識之後樹木們開始找樹王的人選,樹木們輪流問了三棵樹,邀請它們來做樹王,這三棵樹分別是橄欖樹、無花果樹和葡萄樹。為什麼樹木們會邀請橄欖樹、無花果樹和葡萄樹作王呢?這和以色列的地理環境有關。以色列位於地中海東岸,氣候類型主要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地中海型氣候非常適合橄欖樹、無花果樹和葡萄樹生長,所以長期以來橄欖油、無花果和葡萄酒都是地中海沿岸重要經濟作物,以色列也是這樣,直到今日還是如此。樹林裡的樹木找了三棵最有生產力、最具備經濟價值的樹,邀請他們作王,可是三棵樹居然都異口同聲地拒絕了,它們拒絕的理由很相似,差不多就是「我怎麼可以停下事奉神和服事人的工作,飄颻在眾樹之上呢?」「飄颻」的意思就是大搖大擺、走路有風。樹木要立王,結果最好的三棵樹都不願意做王,拒絕的理由也很正當,因為要繼續工作事奉盡本分,樹木們不得已,只好去找荊棘,問荊棘要不要做樹王。和前三棵樹相比,荊棘實在沒什麼價值,荊棘本身不能吃,也不會結果子,因為身上有刺,連動物都不愛吃,荊棘不但沒有農業價值,反而還是農夫的眼中釘,因為荊棘會和其他樹木、作物爭奪生長空間,爭奪陽光、水份和營養,所以農夫必須持續不斷地清除荊棘,清了再長,長了再清,荊棘增加農夫許多工作負擔。當樹木問荊棘「你要不要作王?」的時候,荊棘的回答是:首先,你們要誠誠實實膏我作王,不能只是給我一個虛名。第二,如果你們真的有誠意,就要進入我的蔭蔽之下,要不然就會有火從荊棘燒出來,火會大到把樹林裡最高大的利巴嫩香柏樹都燒光光。這是荊棘答應作王的條件。其實荊棘哪裡有樹蔭可以遮蔽,相反的,不管誰靠近荊棘樹,下場都是被荊棘身上的刺刺穿。
講完故事之後,約坦接著解釋故事的意思。16到21節「現在你們立亞比米勒為王,若按誠實正直善待耶路巴力和他的全家,這就是酬他的勞。從前我父冒死為你們爭戰,救了你們脫離米甸人的手。你們如今起來攻擊我的父家,將他眾子七十人殺在一塊磐石上,又立他婢女所生的兒子亞比米勒為示劍人的王;他原是你們的弟兄。你們如今若按誠實正直待耶路巴力和他的家,就可因亞比米勒得歡樂,他也可因你們得歡樂;不然,願火從亞比米勒發出,燒滅示劍人和米羅眾人,又願火從示劍人和米羅人中出來,燒滅亞比米勒。約坦因怕他弟兄亞比米勒,就逃跑,來到比珥,住在那裡。」原來亞比米勒就是最後答應作王的荊棘,那麼前面三棵橄欖樹、無花果樹、葡萄樹是誰呢?約坦沒有直說,指的應該是包含他在內的基甸70位合法繼承人,也就是先前被亞比米勒殺掉的兄弟們。自從基甸打敗米甸人,以色列當中就有勸基甸登基為王的聲音,但是基甸拒絕了,至少表面上沒有答應。等基甸不在了,妾的兒子亞比米勒想要當王,可是基甸的70個合法繼承人卻沒有一個人自立為王或者被推舉作王。從約坦的比喻我們可以知道,不是因為沒有勸進的聲音,乃是因為基甸的70個兒子沒有一個答應,沒有人要作王。
約坦沒有和他的兄弟亞比米勒對話,他呼喊的對象是支持亞比米勒的示劍人,基本上約坦沒有反對示劍人支持亞比米勒作王,但是約坦要求示劍人要「按誠實正直善待耶路巴力和他的全家」,因為基甸曾經豁出自己的性命,拯救他們脫離侵略者的手。如果示劍人按照誠實正直的原則立亞比米勒為王,亞比米勒和示劍人都可以因此歡樂,可是既然示劍人沒有按照誠實正直的原則,善待基甸的後裔,反而和亞比米勒一起用陰謀詭計屠殺基甸的家,恩將仇報,那麼等著示劍人的就是亞比米勒和示劍人彼此仇恨、彼此相殺,直到雙方都滅亡。這是約坦對亞比米勒和示劍人所發的預言。士師記第9章亞比米勒的故事一共有57節,57節的經文包含3年多的時間,但是在這57節3年多的經文裡,約坦短短的寓言故事居然佔了15節,篇幅超過4分之1,時間頂多只佔3年多當中的1個小時,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比例。我們在聖經裡可以發現這種現象還不少,例如俄陀聶,身為第一代的大士師,可是聖經只用5節就把他的故事講完了,俄陀聶雖然是士師時代黑暗當中的一道光明,可是這道微光一閃即逝。又例如約書亞記,用了兩章的篇幅講攻打艾城,可是只用一章就講完整個迦南地北部的戰爭過程,相對於迦南地北部的城市和聯軍,艾城只是一個很小的城市。當聖經的敘述出現這種現象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被加強描述的事件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就像以色列人在艾城學到的教訓,會應用在以色列人與迦南人的整個戰爭過程。同樣的,約坦在基利心山上發言時間雖然不長,但是接下來的歷史局勢果然按照約坦的預言發展。
按照摩西律法,以色列人不是不能立王,但是立王是有條件的,申命記17章14到20節「到了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得了那地居住的時候,若說:我要立王治理我,像四圍的國一樣。你總要立耶和華─你神所揀選的人為王。必從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為王。只是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也不可使百姓回埃及去,為要加添他的馬匹,因耶和華曾吩咐你們說:不可再回那條路去。他也不可為自己多立妃嬪,恐怕他的心偏邪;也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他登了國位,就要將祭司利未人面前的這律法書,為自己抄錄一本,存在他那裡,要平生誦讀,好學習敬畏耶和華─他的神,謹守遵行這律法書上的一切言語和這些律例,免得他向弟兄心高氣傲,偏左偏右,離了這誡命。這樣,他和他的子孫便可在以色列中,在國位上年長日久。」以色列王有幾個條件:第一,要是上帝揀選的人。第二、要是以色列人。第三、不可以為了擴充軍備增加戰馬,把以色列人賣回埃及作奴隸。第四、不可以多妻。第五、不可以為自己多累積財富。第六、登基之後要抄寫一份上帝的律法,要一輩子好好的讀,學習敬畏上帝,遵守上帝的話語治理國家。第七、這樣的王朝上帝要賜福,代代相傳。
馬太福音20章25到28節「耶穌叫了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聖經告訴我們合乎上帝心意理想的王、理想的領袖不是像我們在世界上、在歷史上看見的,因為有權柄所以盡情享受,盡情壓榨、使用、奴役在他權下的人。相反的,聖經讓我們看見,真正的王是像耶穌基督一樣自己謙卑服事眾人。當耶穌講完這段話之後,馬太福音接著告訴我們的是,有兩個看不見的瞎子聽說耶穌來了,就在路邊喊叫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們吧!」當眾人責備他們,不准他們說話擾亂秩序的時候,耶穌卻問兩個瞎子:「要我為你們做什麼?」瞎子說:「主啊,要我們的眼睛能看見!」馬太福音20章34節「耶穌就動了慈心,把他們的眼睛一摸,他們立刻看見,就跟從了耶穌。」耶穌是天國的君王,他有天國的權柄,然而耶穌從來沒有用過這個權柄逼迫人、挾制人,他乃是用這個權柄醫治人、釋放人,拯救一切來到他面前的人。
誠實、正直。示劍人若真要立亞比米勒作王,亞比米勒和示劍人必須回到以色列人與上帝所立的約,按照上帝的話語來管理王的權柄,如果放棄這條道路,亞比米勒必定成為一個完全世俗化的君王,到時候示劍人就有苦頭吃了。約坦和亞比米勒都是基甸的兒子,然而約坦和亞比米勒卻顯現出基甸身上完全相反的兩種特質。約坦明白上帝的律法,在基利心山上向示劍人宣告背約的咒詛,亞比米勒卻完全投向巴力比利土的懷抱,為了滿足權力慾望背叛上帝拜偶像,用金錢賄賂人,僱用流氓幫他殺人,亞比米勒消滅自己父親的兒子,不但殺人,還羞辱自己的父親,一而再、再而三的違反律法。
約坦講完話之後,立刻就躲起來了,逃回老家俄弗拉附近的鄉下比珥住在那裡,因為約坦害怕兄弟示劍王亞比米勒報復。雖然亞比米勒用違反上帝心意的方式奪權立王,但現在正是他風光的時候,約坦就算爬到山上向示劍人喊話,卻一點也沒有改變現狀,根本沒有人理他。但是在那個最黑暗的時刻,有人把約坦的話記錄下來了,上帝在天上聽見約坦的控告,上帝看見亞比米勒和示劍人怎樣離棄他,不遵守祂的話,怎樣恩將仇報對待基甸的家。當整個世界都沉淪,上帝的子民只能隱姓埋名躲起來生活的時候,上帝還是在寶座上作王,上帝的寶座比亞比米勒更大,上帝的寶座比歷世歷代任何的國王、總統更大,上帝聽見約坦的呼喊,紀念約坦的呼喊。沒有人理約坦,沒關係,上帝把他記在聖經裡,以後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讀到這段經文,都會看見約坦怎樣在最無助、最黑暗的時候,仍然呼喊早已被以色列人丟棄的誠實、正直,對人如此,對上帝亦是如此。上帝紀念約坦,不但把他和他的呼喊記在聖經裡,還很快地讓他的預言成真,就在三年後。下個禮拜我們繼續再講,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