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進入但以理書第6章。但以理書6章1到4節「大利烏隨心所願,立一百二十個總督,治理通國。又在他們以上立總長三人(但以理在其中),使總督在他們三人面前回覆事務,免得王受虧損。因這但以理有美好的靈性,所以顯然超乎其餘的總長和總督,王又想立他治理通國。那時,總長和總督尋找但以理誤國的把柄,為要參他;只是找不著他的錯誤過失,因他忠心辦事,毫無錯誤過失。」大利烏打敗新巴比倫帝國,殺死伯沙撒王,建立新的瑪代波斯帝國取而代之。尼布甲尼撒的夢應驗了,金頭的國被銀胸、銀膀臂的國取代,新的時代開始了。瑪代波斯帝國統治的版圖比新巴比倫帝國更大,事實上瑪代波斯帝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為了治理遼闊的領土,大利烏王建立一個組織龐大的政府。他將全國劃分為120個行省,每個行省設立一個總督治理,又在這120個總督之上,設立3個總長。比起直接管120個總督,管3個總長總是比較容易。120個總督分別負責維持各省內部秩序,保護國家安定,收取上繳朝廷的貢品。3個總長負責管理監督120個總督,免得有人混水摸魚,A走國家稅收,讓王受虧損。這是一個很有效率的政治制度,既可以保持中央集權,又可以實踐地方自治。瑪代波斯帝國走一條與新巴比倫帝國不同的路,用一種比較寬容的態度和手段,治理各地不同的民族。這是銀胸、銀膀臂,與金頭不一樣的地方。雖然在銀帝國裡,王的榮耀威嚴不如金帝國,但是銀帝國的國祚,卻是金帝國將近3倍的時間,直到第3個帝國興起。
但以理是3個總長中的一員。大利烏和尼布甲尼撒一樣,看出但以理和其他人不一樣,「有美好的靈性」。但以理超越另外2個總長,超越120個總督,所以大利烏想要立但以理在另外兩個總長之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這時候問題發生了。雖然大利烏對但以理的評價是正確的,但是原本和但以理平起平坐的另外兩個總長,和底下的總督,心裡就不是這麼想了。如果但以理升官,其他人就是被降級。原本兩層的行政架構,要變成三層,這讓其他人心裡很不是滋味。對瑪代、波斯人來說,但以理只是一個被消滅帝國的前朝官員,但以理甚至不是巴比倫人,只是被巴比倫人擄來的猶大人戰俘。但以理不是瑪代波斯人,卻要以外國人的身分,成為瑪代波斯帝國,除了王以外的最高行政長官。另外兩個總長吞不下這口氣,他們忌妒但以理,氣憤但以理受到王另眼相看。他們由忌妒產生仇恨,所以決定下手除掉但以理。在但以理書第3章,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大臣,因為忌妒但以理三個朋友,曾經在王面前控告他們,要置他們於死地。幾十年以後歷史再次重演,只是演員換人。雖然改朝換代,新帝國的新官員還是一樣,要置敬畏上帝,有美好靈性的但以理於死地。兩個總長聯合部分總督,想要從但以理經手的國家事務裡,找出可以扳倒但以理的把柄。如果但以理辦事不力或者收受賄賂,他們就可以在王面前控告但以理。只是經過嚴格檢視以後,他們發現但以理是一個完人。他們在但以理經手的事務上,居然找不到任何錯誤、任何把柄。但以理完全盡忠職守,足以成為一切臣民的好榜樣。但以理活出美好的見證,在工作上的記錄是零缺點,連故意想要害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認但以理實在是一個又忠心、又有智慧聰明的好管家。
但以理書6章5到9節「那些人便說:我們要找參這但以理的把柄,除非在他神的律法中就尋不著。於是,總長和總督紛紛聚集來見王,說:願大利烏王萬歲!國中的總長、欽差、總督、謀士,和巡撫彼此商議,要立一條堅定的禁令,三十日內,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麼,就必扔在獅子坑中。王啊,現在求你立這禁令,加蓋玉璽,使禁令決不更改;照瑪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於是大利烏王立這禁令,加蓋玉璽。」但以理的美好見證沒有感動想要害他的官場派系。這些人沒有放棄陷害但以理的決定和行動,改變的只有執行方式。但以理在工作上沒有東西可以被爆料,在人格上沒有汙點可以被抹黑。不能告他貪汙官商勾結,不能告他說謊欺上瞞下,不能告他施工不良、偷工減料,不能告他包二奶、私生活敗壞。什麼都告不了,怎麼辦呢?他們想到可以從信仰下手。在仔細觀察研究以後,他們發現但以理是敬畏耶和華上帝的人。敬畏耶和華上帝有什麼問題呢?敬畏耶和華上帝要怎麼和陷害但以理扯上關係呢?這群人很聰明,他們想出的辦法是讓但以理陷入必須選擇的困境,但以理必須在人間的國和天上的國之間做出選擇。當人間帝國法律和天上國度律法相衝突的時候,但以理是要選擇繼續敬畏上帝遵守律法,違反地上國度的法律,還是要選擇放棄上帝,遵守地上國度的法律,違反上帝的律法。這些控告者知道,但以理一定會選擇順從上帝,不順從瑪代波斯帝國的法律,但以理這次一定會中招。
他們是對的。他們來到王面前,用謙卑恭敬的態度和言語諂媚王、欺騙王,要王按照他們的計畫,立法挖坑給但以理跳。當然,這個計謀不能事先讓王知道,不然王就不會中計配合演出。他們來到王面前對王說:「願大利烏王萬歲!」他們先給王帶上一頂高帽子,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事實上,這是但以理書第6章,這群奸臣唯一一次說願王萬歲諂媚王。等到王中計以後,他們對王說話的嘴臉就不是這樣了。諂媚完王以後,他們開始向王說謊:「國中的總長、欽差、總督、謀士,和巡撫彼此商議,要立一條堅定的禁令」按照聖經原文,他們告訴王這是「所有」總長和各級大臣的意見。很明顯這是一個謊言,首先身為三大總長之一的但以理,就不知道這條禁令。如果但以理知道,一定不會贊成。其次他們不可能取得所有各級官員的同意,不是所有120個總督都曉得和支持這條禁令,更不用說其他官員了。來到王面前的只是兩個總長,和部分支持他們的總督。他們之所以抬出所有大小官員這麼大陣仗,目的是為了取信於王,讓王相信這道禁令沒有問題,是全國各地官員一致的意見。他們求王:「三十日內,不拘何人,若在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什麼,就必扔在獅子坑中。」為了慎重起見,他們還求王:「王啊,現在求你立這禁令,加蓋玉璽,使禁令決不更改;照瑪代和波斯人的例是不可更改的。」這道禁令如果加蓋玉璽,連王自己都不能廢除,必須遵守到底。加蓋玉璽封死王解救但以理的可能性,只要加蓋玉璽,連王都救不了但以理。
大利烏王不曉得這是一個詭計。他以為這些大臣真的是忠心的臣子,絞盡腦汁為他想出一個絕頂妙計。對王來說,這道禁令有很大的好處,可以透過法律檢查新帝國子民對新王的忠誠。按照當時的普遍宗教文化,人是透過祭司把禱告帶到神明面前。這道禁令表面上的意義,是要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讓大利烏王成為瑪代波斯帝國內,各地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唯一合法的祭司和中保。這道禁令表示帝國內所有不同的神明,一起把權柄賜給大利烏王,一起承認大利烏王的合法統治權。這對大利烏王來說,是一個很具吸引力的提議。王不會反對更多的奉承,不會反對更多的效忠,不會反對找出並且消滅對王和帝國不忠心的人。因此王爽快答應總長和總督的請求,「於是大利烏王立這禁令,加蓋玉璽。」大利烏王一點也沒有看出這是一個圈套,是一個借刀殺人,謀害但以理的詭計。在但以理書第3章,尼布甲尼撒王下令,不拜偶像的人要立刻被丟到烈火的窰中。到但以理書第6章,大利烏王下令,敬拜上帝的人要被丟到獅子坑裡。拜偶像和不拜上帝,是但以理書呈現出來人間國度與天上國度之間的張力。上帝百姓必定或多或少面臨這樣的選擇。上帝百姓為了選擇不拜偶像、敬拜上帝,必定會在這個世界裡付出代價,然而哥林多後書4章17到18節告訴我們,「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但以理書6章10節「但以理知道這禁令蓋了玉璽,就到自己家裡(他樓上的窗戶開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王正式下令了,30天內如果有任何人向大利烏王以外的對象禱告,不管禱告的對象是人或者神明,都會被丟到獅子坑裡,被獅子咬死。這道禁令加蓋玉璽,所以連大利烏王自己都不可以改變心意撤銷。獅子坑是一種低於地面的坑洞,坑洞頂部有開口,開口可以用大石頭擋住。這種坑洞可以用來作蓄水池或者當作監牢關犯人。大利烏王在坑洞裡養了獅子,把坑洞當作執行死刑,威嚇反叛者的場所。但以理知道了大利烏王的禁令,也知道這道禁令加蓋玉璽,連王都不能反悔撤銷。現在但以理面臨一個試探,他到底要怎麼回應王的禁令。其實這道禁令不是無限期,時間只有30天。但以理可以選擇先避避風頭,30天不要禱告就沒事了。第二種更好的妥協辦法是禱告的時候把窗戶關起來,自己在家裡躲起來小聲禱告或者在心裡禱告,就不會被人發現。但以理也可以改變禱告的時間,不要白天禱告,改成只在晚上沒有人看見的時候禱告,免得被人發現。經文告訴我們,但以理不是在公開場合禱告,公然違背王的禁令。但以理是在自己家裡禱告,所以如果但以理想要規避禁令,是非常容易的。
只是我們看見,但以理有沒有採取前面提到的任何一種保命辦法?沒有。但以理的禱告沒有因為王的禁令產生任何改變。面對禁令,但以理沒有任何爭辯,沒有仗著自己是總長,沒有仗著大利烏王看重他,想辦法吵鬧或者爭取特權。但以理什麼話都沒有說,只是安安靜靜地照常禱告。對但以理來說,在天上國度和人間帝國之間做選擇,是十分容易的事。但以理一生的年日都在這種選擇中度過,但以理已經很習慣了。在但以理書第1章,但以理和三個朋友為了遵守上帝的律法,冒著被殺頭的危險,不用尼布甲尼撒王所賜的飲食。但以理從十幾歲年輕的時候,就已經下定決心效忠上帝。現在但以理年老了,他的心志仍然沒有改變,沒有因為世故圓滑了,就向世俗妥協,改變對上帝的忠誠。雖然但以理的政敵是出於世俗利益,想辦法立法陷害但以理,但是但以理知道真正的問題不在政治鬥爭,真正的問題在他到底最終順服的對象,是天上國度的王,還是地上國度的王。耶穌曾經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但以理一直很清楚自己的選擇,所以面對禁令,他很輕鬆地照常禱告。地點維持在自己家裡,窗戶照樣打開向耶路撒冷,時間維持一天三次,方式維持雙膝跪下在上帝面前,內容維持禱告感謝,一切都和平常一樣。但以理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就算被丟進獅子坑,他還是要選擇照常單單敬拜上帝,不向瑪代波斯王的禁令妥協屈服。因為但以理清楚知道,天上的國度遠遠大過地上的國度,地上的國度有一天都會過去,天上的國度卻是永遠長存。上帝已經用但以理一生的經歷,教導但以理這個屬靈真理。
但以理的考驗也是上帝百姓的考驗。對被擄到巴比倫的上帝百姓說,他們當時在巴比倫生活已經接近70年。在這70年裡,上帝百姓受到許多試探。巴比倫不是敬畏上帝的地方,上帝百姓一直生活在無視上帝話語的人中間,周圍不認識上帝、藐視上帝的人佔大多數。上帝百姓必須持續做出抉擇,要不要入鄉隨俗,被巴比倫人同化,照巴比倫人的方式來生活,活得像一個巴比倫人。如同他們的祖先進入迦南地以後,必須面臨被迦南人同化的挑戰一樣。從前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失敗了,所以受上帝審判,被拋到天下萬國中。但是即使被拋到天下萬國中,上帝百姓的考驗還是沒有改變,差別只在迦南地、迦南人換成巴比倫地、巴比倫人,換成波斯地、波斯人而已。上帝百姓持續受到雙重的試探,輕視上帝的話語,和不相信上帝能在罪惡世界中施行拯救。當世俗法律與上帝律法牴觸時,上帝百姓總是面臨同樣考驗,要不要選擇丟棄上帝的律法,遵守屬世國度的法律,以逃避立即來到的壓力、歧視和處罰,繼續維持眼前安居樂業的生活。墮落世界的本質是不要上帝話語,也不要上帝,藐視上帝話語,也不信上帝,自由自在為自己而活,在抵擋上帝的世界中悠游自得,享受罪中之樂。但以理面臨的危機,同樣是歷世歷代教會面臨的危機。教會被世界同化、教會世俗化,貪愛現今的世界,滿足於追求小確幸、追求財富、物質享受的生活,失去愛上帝愛人的心,只顧自己為自己而活。教會失去從上帝來的眼光,正確看待墮落世界,不以現今世界為最高的追求、享受與滿足,失去對基督再來的熱切盼望。上帝透過考驗,顯明教會的真相,上帝透過考驗,煉淨祂的教會,使祂的教會通過火的考驗以後,顯出比精金更寶貴的信心來。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一起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