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安:今天我們要講創世記13章。在創世記12章,亞伯蘭按照上帝的吩咐,帶著妻子撒萊和姪子羅得,以及一切所有的,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前往上帝應許賜給他的迦南地。後來「那地遭遇饑荒。因饑荒甚大,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裡暫居」。亞伯蘭「對他妻子撒萊說: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婦人。埃及人看見你必說:這是他的妻子,他們就要殺我,卻叫你存活。求你說,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亞伯蘭原本想要藉此保命,沒想到撒萊被法老看上帶進王宮。「法老因這婦人就厚待亞伯蘭,亞伯蘭得了許多牛、羊、駱駝、公驢、母驢、僕婢。」然而「耶和華因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緣故,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法老就召了亞伯蘭來,說:你這向我做的是什麼事呢?為什麼沒有告訴我他是你的妻子?為什麼說他是你的妹子,以致我把他取來要作我的妻子?現在你的妻子在這裡,可以帶他走吧。於是法老吩咐人將亞伯蘭和他妻子,並他所有的都送走了。」複習完畢,我們開始講今天的經文。
創世記13章1節「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之前亞伯蘭為了躲避飢荒,從迦南地南部的南地下埃及,結果差一點失去太太撒萊。亞伯蘭被埃及法老驅除出境,只好「從埃及上南地去」,返回迦南地,面對可能還沒結束的飢荒。創世記13章1節提到羅得和亞伯蘭一起從埃及回迦南地,這讓我們知道,雖然之前創世記12章10到20節沒有提到羅得,羅得還是和亞伯蘭夫婦一起下埃及躲避飢荒。羅得名字在創世記13章1節聖經原文的排序很特別,羅得名字不只被排在亞伯蘭妻子之後,甚至還排在亞伯蘭財產的後面。羅得名字排在撒萊後面很正常,因為撒萊是亞伯蘭的妻子,關係比姪兒羅得更密切,但是羅得名字被排在財產後面,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經文藉此告訴我們,羅得和亞伯蘭的關係產生變化,2人關係變得疏離,這也為羅得離開亞伯蘭的事件埋下伏筆。雖然對亞伯蘭來說,被法老驅逐出境,離開埃及上迦南地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但是上帝卻使用這個事件,使亞伯蘭成為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先驅和預表。幾百年後,亞伯蘭的後代以色列人要跟隨先祖的腳步,一樣離開埃及,從埃及上應許之地。只是亞伯蘭從埃及回南地以後,沒過多少平靜日子,又有新的問題出現。
創世記13章2到7節「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亞伯蘭這次遇到的問題,和先前遇到的完全相反。之前的問題是缺乏,並且是極大的缺乏,發生飢荒連吃的都沒有。現在的問題是富有,而且是極大的富有,因為太有錢產生新的問題。「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亞伯蘭本來就是一個有錢人,現在加上法老給他的財產,變得更加富有。原本富有是一件好事,但是亞伯蘭龐大的財富為他的家庭帶來了麻煩。亞伯蘭「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亞伯蘭漸漸往北走,回到先前住過的地方,亞伯蘭曾經在這裡築壇,求告上帝的名。創世記12章8節「從那裡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他在那裡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亞伯蘭曾經在埃及軟弱跌倒,現在他回到熟悉的地方,回到從前築的祭壇那裡,求告上帝的名,敬拜上帝,回復與上帝的關係。回到上帝面前使亞伯蘭重新得力,這也是基督徒得勝的秘訣。
除了亞伯蘭以外,羅得也成為富翁,他有「牛群、羊群、帳棚」。我們不曉得羅得是怎麼成為富翁的,有可能是亞伯蘭分給羅得,也有可能是羅得自己賺取的。羅得雖然有錢,但是比不上叔叔亞伯蘭,「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羅得只是「也有牛群、羊群、帳棚」。上帝賜福使亞伯蘭和羅得富有,但是新的問題因此產生。經文告訴我們,「那地容不下他們」。為什麼「那地容不下他們」呢?「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亞伯蘭和羅得的財產太多,但是土地太少,不夠2家人的牲畜使用。當時亞伯蘭和羅得的財產,主要是以牲畜計算,他們都是大型牧場的主人。牛、羊、駱駝、驢需要吃草喝水,因此在草場和水源不夠使用的情況下,誰家擁有優先使用權,成為一個大問題。爭端的起點不在亞伯蘭和羅得2個人身上,而是在他們手下的牧人,「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世俗的經驗和知識告訴我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人要爭奪比別人更多的資源才能成功,但是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才是一切豐盛的真正源頭,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我們是靠上帝的恩典豐富供應,而不是靠自己搶贏別人。亞伯蘭和羅得不夠土地使用,原因在於「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和羅得居住的地方,原本已經有許多人居住,是個人口密集的地方。亞伯蘭和羅得身為後來者,身為前來寄居的外人,只能在比較不好的地方,尋找當地人剩餘的水源和食物。
創世記13章8到11節「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面對問題,人通常有3種反應模式:第1種是生氣大罵。第2種是逃避問題,當沒發生過。第3種是冷靜想辦法解決。亞伯蘭選擇第3種方式解決問題。雖然是手下人的問題,但是亞伯蘭採取主動,找姪兒羅得談話,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亞伯蘭對羅得說的第1句話是「你我不可相爭」,這是亞伯蘭面對羅得的基本態度。「相爭」這個字在舊約聖經裡,常常與上帝百姓對上帝差派的領袖,或者對上帝不感激和埋怨有關。出埃及記17章7節「他給那地方起名叫瑪撒(就是試探的意思),又叫米利巴(就是爭鬧的意思);因以色列人爭鬧,又因他們試探耶和華,說:耶和華是在我們中間不是?」米利巴就是亞伯蘭所說的相爭。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沒有水喝,「所以與摩西爭鬧,說:給我們水喝吧!摩西對他們說:你們為什麼與我爭鬧?為什麼試探耶和華呢?百姓在那裡甚渴,要喝水,就向摩西發怨言,說:你為什麼將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和我們的兒女並牲畜都渴死呢?摩西就呼求耶和華說:我向這百姓怎樣行呢?他們幾乎要拿石頭打死我。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手裡拿著你先前擊打河水的杖,帶領以色列的幾個長老,從百姓面前走過去。我必在何烈的磐石那裡,站在你面前。你要擊打磐石,從磐石裡必有水流出來,使百姓可以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行了。」
相爭、爭鬧是很嚴重的事情,所以亞伯蘭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亞伯蘭稱呼羅得為骨肉,骨肉在聖經原文是兄弟,可以用來指親人。亞伯蘭是羅得的叔叔,羅得的父親早逝,亞伯蘭一直把羅得帶在身邊照顧。照理說羅得應該要尊敬叔叔、感謝叔叔,但是從羅得的表現來看,羅得顯然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前面,缺乏對叔叔的尊重和感謝。亞伯蘭不一樣,亞伯蘭看重和羅得的親情,認為親人之間不應該彼此相爭,親人之間應該以和為貴,不要為了財產破壞彼此的關係。亞伯蘭和羅得都是來到外地寄居的人,在別人的土地上生活,更應該團結同心,更不應該相爭。面對問題,亞伯蘭選擇用和平的態度來解決。基本態度定準以後,亞伯蘭向羅得提出解決方案,「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亞伯蘭知道問題的根源是土地不夠,如果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他們就算換一個地方居住,問題還是會重複出現。雖然分開是解決辦法,但是亞伯蘭做了一個很特別的舉動,他讓姪兒羅得先選擇要去的地方。左右定位是面向東方,因此左是北,右是南。亞伯蘭讓羅得先選,羅得選北,亞伯蘭就往南,羅得選南,亞伯蘭就往北。亞伯蘭雖然身為叔叔,卻願意謙卑自己,把主動權交給姪兒羅得。其實在當時的社會體系裡,亞伯蘭完全可以自己決定,直接吩咐羅得,叫羅得照做就好。因為按照倫理,羅得必須順從叔叔的決定。但是我們看見,亞伯蘭沒有這樣做,亞伯蘭關愛姪兒羅得,願意與羅得分享上帝所賜的應許之地。亞伯蘭願意為了保持彼此和睦的關係,放棄自己的合法權利。更重要的是,亞伯蘭對上帝有信心,相信不管羅得怎麼選,上帝都還是會實現祂的應許。
亞伯蘭向羅得表達善意,羅得卻沒有以同樣的善意回應亞伯蘭。聽到叔叔的提議以後,羅得第一反應是抬頭看。「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羅得四處觀看,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羅得看中「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瑣珥在約旦河平原最南端,「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位於別是巴南方,在上帝賜給亞伯蘭的應許之地以外。羅得沒有在亞伯蘭提議的區域內做選擇,他選擇了應許之地外,自己看為好的地方。約旦的意思是下降,約旦河平原的特色是滋潤,滋潤代表水源充足。對於經歷過旱災、飢荒的人來說,滋潤、水源充足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因為即使遭遇乾旱,滋潤的約旦河平原仍然擁有充足的水源。直到今日,這個地區還是以水源充足聞名。約旦河平原滋潤、水源充足到一個程度,經文描述那裡「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耶和華的園子指的是伊甸園,創世記2章10節「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埃及地有尼羅河灌溉,也是常年滋潤之地。羅得去過埃及,知道那裡是個好地方,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希望能擁有像埃及一樣的土地。然而創世記告訴我們,這塊土地的情形後來有所改變。羅得見到的約旦河平原,是「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不久之後,上帝的審判要來臨,羅得現在眼前看為美好的樂土,將成為一片廢墟,只是當時沒有人知道。羅得看完以後,立刻做出選擇,「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在聖經原文裡,羅得是為他自己選擇約旦河平原,意思是羅得只顧自己的利益,完全沒有考慮叔叔亞伯蘭的好處。羅得選完以後,「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在創世紀裡,往東遷移通常不是一件好事。亞當犯罪以後,被逐出伊甸園往東遷移。該隱殺亞伯以後,被上帝逐出往東遷移。挪亞的子孫往東遷移,建造了巴別城和巴別塔。羅得往東遷移,離開叔叔亞伯蘭,也離開上帝的應許之地。羅得的這個舉動,使他正式失去成為亞伯蘭繼承人的資格,更可怕的是,離開上帝的應許之地以後,羅得從此踏上邁向毀滅的道路。
創世記13章12到13節「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創世記特別區分亞伯蘭住的迦南地,與羅得住的平原的城邑。平原的城邑不屬於迦南地,清楚顯明羅得離開了應許之地。亞伯蘭繼續留在上帝應許之地,羅得卻「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羅得來到所多瑪城,並且從此長期定居在所多瑪。所多瑪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聖經原文意思很清楚,所多瑪人是可惡和在耶和華面前最大罪人。所多瑪人有2個特徵:第1是可惡。可惡曾經被用來描述洪水前惡貫滿盈的人類,創世記6章5節「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罪惡很大的罪惡就是可惡,因此所多瑪人的罪惡直追被洪水毀滅的人。所多瑪人第2個特徵是大罪人。所多瑪人在上帝眼中不但是罪人,還是大罪人,罪大惡極的罪人。所多瑪人雖然住在滋潤、水源充足的美好之地,所多瑪人卻是可惡、罪大惡極、作惡多端最壞的惡人。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可以預見的是上帝的審判必定來臨,如同上帝用洪水審判當時的世界一樣。羅得選擇居住之地時,只看天然地理環境,只看外在環境是否美好,卻不在意當地的屬靈氣氛是否美好,當地人的道德人品是否美好。羅得缺乏真正長遠的眼光,他雖然暫時獲得屬世的好處,卻因小失大,終至失去一切一無所有,甚至賠上自己子子孫孫與上帝的關係。
加爾文在他的創世記註釋如此評論,「這樣,看到羅得單單因所眺望的使人愉悅,就此走偏,他實在為自己愚蠢的貪婪付上慘痛的代價。但願我們能從此例學到教訓,我們並非不能信任自己的眼睛;而是我們必須小心防衛,不要因眼目的情慾被引誘、渾然忘我而忽略種種邪惡;就如羅得,當他得意地住在樂園,幾乎掉進地獄的深淵。摩西譴責所多瑪民時,描述他們極端邪惡,不說他們在人面前罪大惡極,而是說他們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因為在神的審判台前,每張嘴都必須閉上,全世界一同被定罪;摩西似乎用了比較輕微的字眼。但是,事實正好相反:因為他不只說他們犯下一般世人所犯的罪行,而且是在最可憎的罪中被神厭棄,罪的呼聲甚至達於天庭,要求神報復。然而,神忍耐他們一段時間:不僅如此,還讓他們居住在最肥沃的地區,雖然他們完全不配得到這樣的陽光和生命,我們實在找不出理由,為什麼神要對這群沾沾自喜的邪惡之徒,忍耐他們好一段時間,和藹對待他們,甚至特別大方,祂,因著祂的寬容,必須與他們的忘恩負義持續抗爭。看著他們窮奢糜爛的生活,肆無忌憚地抗拒神,神的子民要小心,千萬不要羨慕他們的好運;再等一會兒工夫,神就會把他們從酒醉中吵醒,起來接受祂可畏的審判。」今天我們講到這裡,我們一起禱告。
講章聲音檔連結https://youtu.be/TAIefytGi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