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劭愷:巴特(Barth)主義「不可能的任務」

巴特主義「不可能的任務」:拒絕聖經無誤的「神」學?

作者 曾劭愷

曾劭愷(以下簡稱「曾」)所寫的文章,是本書中篇幅最長的一章。關於文章的主旨,他有很清楚的說明:「本文的立論是:福音派神學若願意繼續宣告純正的福音,就必須以神藉由聖靈所寫下的話語為絕對無誤之權威與規範,否則難免重蹈巴特的覆轍… 拒絕聖經無誤的『神學』,不可能是真的神學。」(299頁)巴特的覆轍是什麼呢?根據曾的理解,就是偏離了福音派的教義,也偏離了聖經。曾認為,巴特之所以會偏離,跟他否定聖經無誤論有很大的關係:「巴特認為聖經有誤,因此他的神學不受聖經規範。巴特神學有一部分是憑他自己的臆測建構出來的。… 他既不接受聖經為絕對無誤的權威,那麼他對『基督』的論述,又怎麼可能出於神的啓示,而非自己的想像?」(351頁)。對曾來說,要保持自己在純正的福音中,就是留在聖經無誤論的框架內。

曾的文章對於想要認識巴特神學的讀者來說,算是一個很好的初步介紹。簡單來說,巴特認為聖經不是神的直接啓示,但是在神的揀選之下,聖經對於願意相信的人,就成為了神的話語。啓示並不是人可以拿在手上去掌握的,因為人不能認識神,也不能掌握神,只有神主動地啓示,人才能領受。唯一的直接啓示,就是耶穌基督自己。

很遺憾的,曾使用巴特神學來論證聖經無誤的方式,邏輯思辨不太多,卻充滿了「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繆誤。在文章中,曾評斷巴特神學正不正確的基準點,是看是否符合福音派的立場。在文章中常常出現曾拿巴特的神學來跟福音派的神學作出比較,然後指出其不同點,卻鮮少直接引用聖經的觀點來反駁巴特。例如:「『聖經變成神的話語』這說法,與福音派有何不同呢?」(319頁)、「我們發現巴特至少在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則上與宗教改革及福音派相左,而與自由派一致。」(324頁)、「巴特與福音派的立場相左之處,在此已非常明顯」(327頁)等等。然後褒揚周功和的理論,不是說他講的符合聖經,而是:「周教授的立場正是宗教改革的信念。這是福音派的主流…」 對一個堅持又鼓吹聖經無誤的人而言,曾這樣的論述方式,並不讓人感覺有把聖經當成是最終的權威,反而是把福音派和宗教改革的神學看成是最終的權威。

這就帶到下一點,何為福音派?曾只泛泛的說,福音派承襲了宗教改革(328頁),而沒有深入的解釋,因此看來是假定大家都同意他對福音派神學的定位。然而,何謂福音派或福音派神學,是極難作出定義的。我們可以從Dayton和Johnston編著的《The Variety of American Evangelicalism》的書名看出福音派的多樣性。Roger Olson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十分感慨的寫道,要在教會界中給出一個大家都認同的福音派的定義,是「不可能的」。1相反的,他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許多教會領袖都在嘗試將福音派定義成他們所認同的樣子,以取得在教會界的權威,被認定為正統,並得以合法地踢走他們所不認同的神學家。這些政治上的考量,常常是當事人自己也沒有察覺的。如果現實是如此,那麼當曾要呼籲福音派神學要繼續傳講純正的福音,就需要定義何為福音派(神學),以及何為純正的福音。

也許是曾自己對於福音派的多樣性沒有太多涉獵,才會說出這樣的話:「凡承認聖經無誤,又照著聖經總原則解經的各宗派,在教義上皆大同小異。反觀新派、新正統派、或主張『以理性解經』、『以經驗解經』、『以傳統解經』等宗派,在神學上可謂五花八門,各說各話….」(330頁)。福音派不只在組織上的分裂常常被看成是不光彩的事情,在教義上的分歧,事實上也是比曾想像的還要來的大很多。隨意舉幾個例子:預定論v.s.自由意志; 原罪的各種詮釋; 浸禮v.s.點水禮; 聖餐的多種詮釋; 千禧年的多種詮釋; 創造論v.s.神導演化論等等。這些不同的神學立場,各有支持者,而這些支持者當中,許多也都聲稱自己相信聖經無誤。看來支持聖經無誤論並沒有因此使人對聖經的解釋趨於一致。反而曾所提到的「以傳統解經」的天主教,其教義卻是非常的統一,可沒有所謂的五花八門,各說各話這回事。

光是聖經無誤論的定義,在福音派當中就有許多不同的分歧。有一次Roger Olson很壞心的把John Piper對聖經無誤的定義傳給Carl F. H. Henry,但是不跟他講是誰寫的,然後請他評論,結果Henry在無意中把Piper罵到臭頭。2Piper和Henry兩個都是著名的福音派人物,如果連這兩位都對聖經無誤的定義有相當大的分歧,那麼曾就不該直接認定福音派所相信的聖經無誤論,就是如何如何。此外,Millar Erickson羅列出四種不同的無誤論:absolute inerrancy, full inerrancy, limited inerrancy, 和inerrancy of purpose。3本書的作者群比較傾向於absolute inerrancy和full inerrancy之間,曾則是明確地表明他接受「聖經逐字默示」(299頁),但是這不代表抱持其他選項的人,就活該要被稱為是違反福音派的神學。

因為這議題是如此的複雜,曾不能只是空泛的說,基督徒要堅守純正的神學,就要堅持聖經無誤,免得重蹈巴特的覆轍。問題在於,並不是每個不堅持聖經無誤的人,都會跟巴特一樣看待聖經,也不是每個堅持聖經無誤的人,在教義上就會純正。這不是黑白分明的。即使退一步,承認巴特的神學的確是錯的,這也不代表其他所有否定聖經無誤的基督徒,就會步入他的後塵。同樣的邏輯,也可以反過來應用,但是曾肯定不能夠接受。「有些堅持聖經無誤論的人堅持年輕地球論。他們會堅持年輕地球論,是因為相信聖經無誤論的關係。既然地球年輕論明顯是錯的,那麼為了避免犯這種錯誤,我們就不該相信聖經無誤論。」這樣的論述邏輯合理嗎?一般人應該都想的到一個問題:誰說相信聖經無誤,就會相信年輕地球論?既然如此,我也如此回應曾的文章:誰說否認聖經無誤,就會相信巴特的神學?

巴特認為聖經有錯,是間接的啓示。曾認為巴特如此的想法,是在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斷。曾認為:「聖經本身既是客觀實存的真理,那麼當人的私意與聖經教導產生衝突時,聖經必然是對的,人必然是錯的。」(328頁)講這種話,只是聽起來好聽而已。事實上,如同我在前一篇所指出的,沒有人在讀聖經的時候,是會完全把自己的判斷或理性放下來的。我們今天在讀「日頭停留、月亮止住」(書10:13)時,自動會把經文看成是在「描述現象」,而不會按字面去接受(儘管古代讀者真的是按字面去接受),也不會對天文學者嗆聲,說:「你們都是錯的,聖經才是對的。」不巧的是,曾在文章中所推崇的加爾文,正正就是基於相信聖經不會有錯誤,所以就接受托勒密的天動說,而如果加爾文認識哥白尼的話,應該也會跟馬丁路德一起批判他。為什麼今天自稱是傳承自宗教改革的曾,在天文學上,卻沒有傳承自加爾文和路德呢?事實就是,曾自己在不知不覺當中,已經用自己的理性去詮釋聖經,也間接地否定兩位改教先驅在這方面的解經了。如果自己都無可避免的運用理性在解釋聖經,就請曾不要講這些不切實際、只服務自己意識型態的口號了。

如果丟掉聖經無誤論,曾認為會導致一個困境:「在一切我們能夠感知到的事物中,聖經是最具權威的媒介啓示,但就連聖經都是有誤的。如此,我們如何斷定聖經當中哪些經文是為基督作見證,哪些經文又是出於人的私意呢?」(331頁)。我的看法是,這兩者本身並不互斥。「見證」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主觀」的成分。聖經到處充斥著人跟神相遇的「見證」。我們能夠說,因為亞伯拉罕是在主觀經驗中遇見了神,所以他的見證不可靠嗎?聖經中哪裡有提到,神的啓示是完全跟人主觀的經驗分割?為什麼有了人主觀的成份,聖經作為權威的地位就會動搖?聖經不正是因為充滿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見證,才能夠與讀者產生共鳴,進而影響讀者的生命嗎?這種把真理與經驗切割的分類法,就是現代主義帶來的餘毒。4即使初代教會的聖徒認定聖經是無誤的,也不會是曾的這種理解。再者,即使我們可以認同,聖經必須是客觀無誤的真理,當我們在閱讀並順服的時候,也勢必要轉換(translate)成我們可以經驗、可以實踐的信仰。打一個比方,聖經就好像某個藥丸一樣,而聖經無誤論者宣稱,這藥丸要能夠治病,需要被保存在完全密封,與空氣隔絕的狀態。一旦與空氣接觸,這藥丸就會失效。但是他們堅稱,這不需要令人擔憂,因為這藥丸在出廠的時候,就是密閉的包裝,所以可以保證有療效。他們沒想到的是,當病人要服用這藥物的時候,必須要打開包裝,吃下去才有用。可是當包裝一打開,不就會接觸到空氣嗎?如果這藥丸真的如同無誤論者所宣稱的,不能夠接觸到空氣,那麼實際上也無法真的治療到人。但是為什麼非得要把聖經說的那麼「純淨」,好像沾到一點點空氣,失去那個純淨,就變得一文不值呢?曾和其他的無誤論者,恐怕只想到作者和文本,卻沒想到讀者也在整個詮釋過程當中,是一個重要的一環。

現今教會所需的,不是被架空,掛在天上不沾染世俗的聖經大餅,而是真正能夠進入世界,進入人的生命中,改變人生命的真理。不是說有了經驗的成份,真理才是真理,而是說真理需要被轉換成為人可以經驗的模式,才能夠改變人。也是在人的經驗當中,真理得以充分的發揮出效用,人也因此能夠榮耀神。聖經就是充滿了這樣的見證的書。

聖經無誤論者需要好好省思,是否這方面的議題,一定要用二分法的思維去討論?是不是一定要以為放棄聖經無誤就代表人可以恣意的用自己的理性凌駕在聖經之上,而堅持聖經無誤就代表人的理性完全降服於聖經底下?是不是一定要以為放棄聖經無誤,聖經就會失去價值和權威,而堅持聖經無誤,就代表聖經擁有最高的價值和權威?是不是一定要以為放棄聖經無誤,純正的福音就會失落,而堅持聖經無誤,就能確保擁有純正的福音?是不是一定要以為放棄聖經無誤,就是偏離了福音派,偏離了宗教改革的精神,而堅持聖經無誤,就是繼續承襲福音派和宗教改革的精神?我並不這麼認為,也希望大家能夠跳脫這種思維模式。

補充:

http://www.patheos.com/blogs/peterenns/2014/07/aha-moments-biblical-scholars-tell-their-stories-7-christopher-m-hays/

同樣也是牛津大學畢業的新約博士Christopher Hays,在研究新約抄本時,發現彼得後書2:15更加可靠的古老抄本,其實是錯的。反而是後來被「修訂」(也是我們今天所讀到的)的版本,才是無誤的。

這算不算給「底本」無誤論打了一個巴掌呢?

順便一提,Hay認為,即使承認彼得後書的作者有這個小錯,也沒有減低他對彼得後書的信息的信心。

極端的聖經無誤論者不能夠只是以為,只要承認聖經有一點小錯,就等於聖經全盤不能夠被信靠。這種簡單直線的邏輯,all or nothing的邏輯,是完全沒有必要,也非必然的。

作者部落格連結

書評:《聖經真的沒有錯嗎?》 系列

  1. 書評:《聖經真的沒有錯嗎?》一

  2. 書評:《聖經真的沒有錯嗎?》二

  3. 書評:《聖經真的沒有錯嗎?》三

  4. 書評:《聖經真的沒有錯嗎?》四

  5. 書評:《聖經真的沒有錯嗎?》五

  6. 書評:《聖經真的沒有錯嗎?》六

  7. 書評:《聖經真的沒有錯嗎?》七

  8. 書評:《聖經真的沒有錯嗎?》八

    1. 書評:《聖經真的沒有錯嗎?》九

    2. Roger Olson自己比較傾向使用David Bebbington的定義來給福音派做廣義的定義(biblicism, activism, conversionism, and crucicentrism)。然而,他也說,這不是在定義福音派的「邊界」。一個組織可以有清楚的邊界,但是一個運動(如福音派)是沒有清楚的邊界可言的,所以很難去黑白分明的說,誰100%在裡面,誰100%在外面。

    3. http://www.patheos.com/blogs/rogereolson/2012/06/further-thoughts-on-why-inerrancy-is-problematic/

    4. Millard Erickson, Christian Theology, 2nd ed. (Grand Rapids: Baker Books, 1998), 248-50.

    5. 參考Mark Noll, The Scandal of the Evangelical Mind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1994).

网址:

http://faith100.org/%e6%9b%b8%e8%a9%95%ef%bc%9a%e3%80%8a%e8%81%96%e7%b6%93%e7%9c%9f%e7%9a%84%e6%b2%92%e6%9c%89%e9%8c%af%e5%97%8e%ef%bc%9f%e3%80%8b%e4%b9%9d/2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