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慈运理在婴儿洗礼上的摇摆(妥协),浸信会不是重洗派的后裔

作者:小草

宗教改革之后,新教里有些宗派仍保留婴儿洗礼,比如,改革宗、路德宗,而有些则反对婴儿洗礼,比如,浸信会。不少人认为,主要的改教领袖都是持守婴儿洗礼的,比如,加尔文,马丁路德,慈运理。以致人们认为,正统的改革宗应当也要持守婴儿洗礼。有的人认为,反对婴儿洗礼是出自重洗派异端,认为是重洗派的遗毒。甚至有人说,浸信会是源自重洗派。

虽然改教时期重洗派反对婴儿洗礼,但这并不能说明浸信会就是出自重洗派。在大英百科的Baptist (浸信会)词条里说,

Most scholars, however, agree that Baptists, as an English-speaking denomination, originated within 17th-century Puritanism as an offshoot of Congregationalism. (中文意思:大多数的学者赞同,浸信会作为一个英语的宗派,源自17世纪的清教徒主义,是公理会的一个分支)

钟马田在他的《清教徒的足迹》一书里说,“ 在司布真的身上,也带着基本的清教精神,他实在是清教徒思想的完美榜样。 今天,在浸信会联会、英国公理宗教会、循道会及其他根源于清教派的各支教会,都充满圣公会的思想。” 钟马田认为浸信会也是根源于清教徒,甚至他认为属于浸信会的司布真是清教徒思想的完美榜样。

事实上,重洗派是起源于慈运理这位瑞士的改教家身边的人。下面这段有关重洗派的起源引自《历史的轨迹——两千年教会史》(祁伯尔)一书 第25章:

格列伯(Conrad Grebel)

重洗派源自瑞士,瞬即蔓延到许多国家,而成为改教运动潮流中的一条支流。这些自称为「委身的一群」的基督徒,专心研读圣经,对于已写成的信经及教会组织并不关心。他们认为,改教运动者在洁净教会的工作上做得不够彻底,也没有把圣经的教训完全应用出来。

格列伯是苏黎世教会中一位杰出的会友,曾因慈运理的带领接受了福音派信仰,并全力支持慈运理的改革工作。但是,没有多久,他和一批人就开始对慈运理和路德深表不满。有数年时间,他们照慈运理的建议,在各人家中查经。公元1525年一月,在一次查经会中,有一位名叫布老若克(Blaurock)的弟兄请格列伯为他重新施洗(因他曾受过婴儿洗),格列伯应允了,并正式为他施洗。后来,布老若克也为其他人施行重洗。这件事发生在慈运理取消弥撒、改革瑞士教会的前几个月。

由于他们实行重洗礼,而被称为「重洗派」。虽然他们明显的特点是「重洗」,但他们最基本的特点却是对教会的看法,这一点牵涉到教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格列伯(Conrad Grebel)这位重洗派的鼻祖是慈运理内部圈子里的一员。由于格列伯认为婴儿洗礼没有圣经根据,就提出反对婴儿洗礼,当时慈运理并没觉得这样的看法有什么错。1523年,慈运理在他所写的文章里说到,洗礼应该是对那些能明白和认信救恩之道的人,也就是说,洗礼并不是给婴儿施行的礼仪。慈运理写的这段话如下,这段话在《Huldreich Zwingli, the Reformer of German Switzerland, 1484-1531》这本书里的243页里也有提到,见文后所附的截图。

Although I know, as the Fathers show, that infants have been baptised occasionall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still it was not so universal a custom as it is now, but the common practice was as soon as they arrived at the age of reason to form them into classes for instruction in the Word of Salvation (hence they were called catechumens, i. e., persons under instruction).And after a firm faith had been implanted in their hearts and they had confessed the same with their mouth, then they were baptised.

I could wish that this custom of giving instruction were revived to-day, viz., since the children are baptised so young their religious instruction might begin as soon as they come to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therwise they suffer a great and ruinous disadvantage if they are not as well religiously instructed after baptism as the children of the ancients were before baptism, as sermons to them still preserved prove.

慈运理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虽然我知道,就如教父们所表明的,从最早以来,偶尔的有婴儿受洗,那时不像现在这么的普遍,当时通常的作法是,一旦孩子到了能够理解教导的年龄时,让他们到课堂接受救恩之道的教导。等到坚实的信仰植入他们的心中,并且以他们的口认信这些真道,然后他们才被施洗。 我希望这种教导孩子的传统能在今天重现,也就是说,由于现在的孩子在这么小就受洗,他们的宗教教导应该在他们能有足够的理解力时就得开始。否则,如果他们在洗礼后没有像以前的孩子那样在洗礼前就接受宗教教导,他们将会遭受严重的损害。

从慈运理的话可见,他是倾向于明白和认信真道后才受洗的做法,而不是婴儿就受洗。至于后来为什么慈运理没有坚持他所说的,有的认为是因为在当时那种政教合一的情形之下,迫于各种压力,他就没有公开承认和坚持他的观点。当时市议会就婴儿洗礼问题裁定,不许不给婴儿施洗,否则将会遭受各种逼迫。在《二千年教会历史巡礼》这本书里说到慈运理在这件事上有出于对现实政治的考量,如下:

当慈运理在瑞士推行改革时,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就是婴儿洗礼的问题。当时慈运理的两位同工—格列伯与曼斯,十分反对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婴儿洗礼。他们认为,圣经中并没有婴儿洗礼的教训,一个人必须在心智成熟的情形下,自愿受浸,才能为他施行浸礼。他们向慈运理表达他们的意见,希望慈运理能够敦促议会,废除婴儿受洗的习惯。然而,议会中有许多议员,都是婴儿时期受洗的,一旦新令颁布,他们马上就会被逐出教会。在现实政治的考量之下,慈运理迟迟不敢行动,引起格列伯等人的不满。一五二五年,苏黎世议会举行关于婴儿洗礼的公开辩论。议会不仅决定保留婴儿洗礼,还通令所有的父母,都必须在婴儿出生八日内完成洗礼,否则就逐出教会。

那么,改教家们最终为何保留了婴儿洗礼?是因为真的坚信这是圣经的教导吗?还是因为改教时期迫于政府所施的压力?至少,慈运理在当时的言行和摇摆(或者说是一种妥协)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如果没有当时市议会参予教会的事情,或许慈运理带领的瑞士改教会把婴儿洗礼取消,那么格列伯等人或许就不会与慈运理分裂,重洗派可能不会出现,出现的可能是改革宗浸信会。当然,历史不能回头,但却可能留下一些遗憾,因为人都有软弱和不完全。

把反对婴儿洗礼的浸信会等同于是重洗派,或认为至少与重洗派有关联,以致觉得浸信会是出自异端,是异端的后裔,这样的逻辑是荒唐的。按这种逻辑,新教是出自天主教的,天主教是异端,那么,是不是新教也就成了异端的后裔?判断是不是异端,不是从历史的渊源来追溯,而是根据圣经。不是每个基督徒都是历史学家,更何况历史的复杂性不是后人能完全搞得清楚的,也是很难有共识的。所以,众说纷纭的历史是无法充当绝对的准则,也是不可以作为绝对的准则。

婴儿洗礼是否符合圣经,乃是要以圣经为准则来判断,而不是去寻看支持和反对婴儿洗礼的是谁?或去追溯各自源自何处何时?就算最初的浸信会有受到重洗派反对婴儿洗礼的影响,那也不能就此就认为反对婴儿洗礼就是错的,而是要本着圣经来分辩,真正的改革宗精神乃是唯独圣经,圣经才是基督教信仰的绝对准则。

下面这张是基督教各宗派的分裂和关系图(来自网络):1. 是英国教会 2. 是第一个浸信会 3. 是慈运理和加尔文的改革宗 4. 是重洗派 。从图里就可见,浸信会不是源自重洗派,而是源自英国教会。重洗派是源自慈运理和加尔文的改革宗。重洗派的后裔是门诺会(Mennonite)和弟兄会(Brethren),门诺会的后裔是阿米什(Amish)。

附图:截自《Huldreich Zwingli, the Reformer of German Switzerland, 1484-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