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9 期(《中論》) 《中觀論頌講記》 〈觀六種品第五〉1 (pp.122-131) 釋厚觀(2015.5.9) 壹、引言(pp.122-124) (壹)「界(種)」之意義(p.122) 觀世間的苦諦,有蘊、處、界三,觀六種,就是觀六界。種、界是沒有差別的。 界2的意思有二: 一、類性,就是類同的。在事相上,是一類類的法;在理性上,就成為普遍性。所以, 法界可解說為一切法的普遍真性。 二、種義,就是所依的因性。這就發生了種子的思想;法界也就被解說為三乘聖法的 因性。 《俱舍》說界為種類、種族3,也就是這個意思。現在觀六界,是從事相的類性說的。 1(1)清辨,《般若燈論釋》作〈5 觀六界品〉(大正 30,70c26)。 (2)安慧,《大乘中觀釋論》作〈5 觀六界品〉(大正 30,144c12)。 (3)月稱,梵本《淨明句論》作〈5 觀界品〉。參見三枝充惪,《中論偈頌總覽》,p.129: dhātuparīkṣā nāma pañcamaṃ prakaraṇam(「要素(界)の考察」と名づけられる第五章) (4)歐陽竟無編,《中論》卷 1〈5 觀六種品〉(《藏要》4,11a,n.2): 四本作〈觀六界品〉。以下《無畏論》卷二。 ※案:「四本」,指番(西藏譯《中論本頌》本)、釋(宋譯安慧《大乘中觀釋論》)、燈(唐 譯清辨《般若燈論釋》)、梵(梵本月稱《淨明句論》)四種版本。 2(1)「界」之意義,參見《大毘婆沙論》卷 71(大正 27,367c21-368a19)。 (2)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p.172: 界,在佛經上,有重要的地位,像十八界、六界。《雜阿含經》有〈界誦〉,《中阿含》有 〈多界經〉,十力中有種種界智力。 界是什麼意義? 《俱舍》、《順正理論》,都解說做「種族」、「種類」。《俱舍論》(卷一)說: 「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 十八界。此中種族是生本義。」 界是生本義,也就是因義,本是佛教界共有的解說。上座他們就把熏習所成,能生後果 的因性叫做界。 (3)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50: 「界」的含義很多,應用也相當的廣。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71(大正 27,367c) 說:「界是何義?答:種族義是界義,段義、分義、片義、異相義、不相似義、分齊義是 界義,種種因義是界義。聲論者說:馳流故名界,任持故名界,長養故名界。」在佛法 中,如六界、十八界等,是有特性的不同質素,所以「界」有質素、因素、自性、類性 的意義。 (4)參見印順法師,《中觀今論》,第八章,第四節〈因、緣、果、報〉,pp.168-169,《大乘起 信論講記》,pp.66-67。 3 參見《阿毘達磨俱舍論》卷 1〈1 分別界品〉(大正 29,5a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