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
感恩一切,懺悔一切,慈悲一切。諸法本一如、平等、不二。
不住空有/不落二邊/一道清淨/圓融無礙。真誠清淨平等正覺。
=========================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解釋:
善知識,我們胸量很大,遍周法界,所有的盡虛空界、徧法界,都有我們清淨的內在。當我們有所作用,就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都自在,心不會停滯在任何一點上,這就是般若。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既然「菩提自性,本來清淨」,為什麼我們無法體悟呢?任何事物皆有重點和核心。我們可以從佛法的結構方面來瞭解:
我們可以從「一」的角度,來講這個世間的一切。《壇經》有一句話曰:「一即一切」,此處,「一」代表的是「心」。但是,我也可以說「二即一切」。「二」是什麼呢?佛法雖然很浩瀚,卻可以歸納成兩宗:「性宗」和「相宗」,也就是「空宗」跟「有宗」。《心經》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談「般若」和「唯識」。整個佛法的架構,不離這兩個體系,般若跟唯識不懂沒有關係,從「二」的角度就可以涵蓋一切。
我們還可以說「三含一切」。「三」,就是體、相、用。所有的一切都包括體、相、用。你明白這三者,就能夠明白一切。舉一個最容易瞭解的例子:這個「相」就是你的身體,這個「用」就是你現在所感覺一切心的作用。你只有活在這「相」和「用」當中,卻都不明白「性」,體就是性。若從「二」的角度來解析這一個例子:身心就是你感覺到的「有」,性就是「空」。何謂「有」?有生有滅就叫「有」。我們曾經年輕過,也會年老,身體時好時壞,心也一直在變化,有生有滅。《心經》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講的就是空。為什麼你一直無法察覺到自性「本來清淨」,因為你總是活在「有」,活在「相和用」。你怎麼能夠清淨?!
《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身、心、世界的意思,照見五蘊是空的,你就解脫自在!但是因為你只注意到「相和用」,從來沒有注意到「體」,所以對它完全陌生。你不瞭解你之所以有「相和用」,就是因為有「體」。你現在能夠感覺到的,就是「有」,你卻無法感覺到「空」。如果你覺得這種說法很抽象,我可以證明給你看。你把手伸出來,你的手是一個拳頭,還是五個手指頭呢?拳頭打開,就叫五個手指頭; 五個手指頭握緊,就叫拳頭。你看到五個手指頭,就以為只有五個手指頭,卻不知道它是從拳頭來的。拳頭和五個手指頭不一亦不異,不可以切割。同理,有與空亦不可分離。
我再用手作另外一個譬喻︰現在,我的手在動。為什麼我的手可以動呢?接著,我用一個東西把我的手止住。為什麼現在我想讓它動,它卻動不了呢?你只察覺到我的手,只看到手在動,卻不知道手為什麼可以動?因為你忽略了這個「空」。沒有「空」,手怎麼能動呢?沒有「空」,你可以坐在那裡嗎?沒有「空」,你如何呼吸?你要去察覺、去體悟,因為「空」無形無相。你要從有形有相的現象,體悟到無形無相的道理。
古人說借相顯理,借助一個現象來顯某種道理。文字是相,講話也是相,花開花謝也是相。你要透過現象,去體悟空的道理。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善知識,我們胸量很大,遍周法界,所有的盡虛空界、徧法界,都有我們清淨的內在。當我們有所作用,就了了分明,清清楚楚。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都自在,心不會停滯在任何一點上,這就是般若。
這好比說,我跑到榮總來,我有清淨的內在,我跑到高雄去,也有一樣盡虛空界,徧法界那種胸量,跑到台北來也有,跑到那裡統統有盡虛空界,徧法界那種胸量。
如果你記住師父幾原則,哇!那你今生今世你用不完,比你賺一百萬、一千萬,都值得,只有幾個原則:
第一、永遠不生氣。你說:這不可能!不可能才叫做修行啊,那可能的話你修什麼行?我們明天學習做佛菩薩,做了三天忍耐不住,我要爆發了,三天而已。千萬記住!不要生氣,這是很重要的,我講這一句話是警告我自己,不是警告你們,因為我這個人脾氣很壞,所以我警告大家,就是警告我自己:不要生氣。
第二、絕對尊重眾生,縱然他有缺點,我們不要看他,如果需要的話,我們警告他,善意的勸告。如果你做得到這第二點,那就沒有紛爭。
第三、交換立場。當你看到一件事情很煩惱的時候,你交換立場,你不是他,他不是你,你不要替人家擔憂,你不要主觀意識的批判人家,因為你不是他,他不是你,我們應該設身處地的交換立場。
第四、秒秒保持觀照。你知道你在說什麼,清清楚楚,這最難的!你在想什麼,你二十四個小時,你都很清楚的,你在想什麼,你在做什麼,我這句話出去有沒有傷害到別人。我告訴你,我的特別的優點,你們做不到的,我胸量很大,真的,我這個人胸量很大,可以包容一切。這個要好好的學習,我這個不是自吹自擂的,這是真的做到這樣子的,所以我自己一個人 designed (設計)那個文殊講堂,每天早上花費多少的時間去監工,應付多少的帳目,我從來沒有動到一個念頭,去對那個工人生氣的,絕對不會的。那些工人做到今天他一直說;哎呀!我們做了一生一世的工,沒有看過一個這麼有修養的師父,不曾看過這麼有修養的老闆。
這很簡單!為什麼?他罵我們一句的時候,我們也罵一句,他說:跟你走(台語三字經諧音——罵人的話)你也:跟你走!一來一往互相叫罵,這樣有什麼意思呢?這個不能講的很直啊,這個點到為止啊,台灣的三字大明咒嘛!他動不動就:跟你走,我也:跟他走,這樣就吃力了!二個人就對罵起來了,知道意思就行了。這是沒什麼意思,但是這像狗一樣的,他沒有修身養性,他跟你咬一口,你也趴下去跟他咬一口,那這像什麼,不可以這樣子。
他們說:這個慧律法師哦,這個給他在世間做事業,哦!一級棒,嘎嘎叫!因為我們是出家,我們了解修養進退尺度,知道怎麼樣做,我們絕對不會像世間人,工作很認真,要領錢,開六個月的票,我不會這樣子的,你認真的做,多少錢馬上開給你,一毛錢都不會少,工人就很有起勁了,要不就是他們工作很勞累的時候,買維士比請他們,只要認真的工作就好了,就這樣子。所以說應付這個工人真的還是要有一套的,很難!
所以說我們今天啊,用既了了分明,我們要清清楚楚,每一分、沒一秒,都知道你在做什麼、你在想什麼,我這樣有沒有傷害到眾生,那這樣的話,你永遠不會去得罪別人。
第五、沉默是金。這是最簡單的,一般人啊造口業、散亂心啊,就是由這個嘴巴來的,尤其是女人這一隻嘴巴,那個三十歲到四十歲、四十歲到四十五歲,你說她懂嘛,她懂得不少,嫁了人又生三、四個小孩,你說她不懂,她又懂得一些。你說她都懂嘛,她又一樣也不懂,她就是像那種半調子的五專生,五專就是即不像大學也不像高中,像不上不下的五專生,這很慘的!所以我碰到三十五歲以上到四十五歲的女人,哼哼哼!哦!都很注意。我最喜歡的就是那個年輕的,年輕的男同學、女同學,他很年輕,他很單純,學生嘛。
我們要了解,我們能夠鞏固這幾點,哎呀!那真是生生世世是享用不盡,這個才是我們無量的財富啊,裝在這個心裡面,隨時掏起來,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說,錢是身外之物,那不是永恆的財富,智慧才是永恆的財富,恭喜大家!
你每一分、每一秒都控制你的意識,不讓它落入煩惱,不讓它落入憤怒,我們設身處地的替人家想,我們沉默,我們秒秒保持清淨的心態,用的時候就知道一切。那一起即一,所以的一切都會歸到我們的本性,就是「一」。一是絕對的意思,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當我們自性本空一切的時候,一切的法都包括在我們的自性裡面。
「去來自由,心體無滯。」這是開悟的必須條件。讓我們的心來跟去統統沒有執著,就是沒有停止,就像臭水溝的水不通,不可以。記住!心去來自由,什麼叫去來自由?來者自來,去者自去,但無心於萬物,就是這個意思。去來自由,來不要煩惱它來,去你也不要煩惱它去,不要煩惱它,有一天生命總是會結束的,你就會悟到世間總是無常的,所以說心體無滯,我們心的這個體,它是沒有這個阻礙的,「滯」就是阻礙的意思,這個就是我們的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