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深般若法無我無我法
"世尊一切有部律"偈頌:
"世尊一切有部律"偈頌:
調伏"寂靜"持淨戒,常以"妙法"自莊嚴
調伏"寂靜"持淨戒,常以"妙法"自莊嚴
於諸"含識"無害心,是謂"沙門"苾芻行
於諸"含識"無害心,是謂"沙門"苾芻行
(戒定慧/聞思修)。
(戒定慧/聞思修)。
"華嚴經"曰:
"華嚴經"曰: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覺性,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
但以妄想執著所障,不能證得。
"妄想",分別心是。"執著",我法二執是。
"妄想",分別心是。"執著",我法二執是。
放下"妄想執著"煩惱/放下"貪瞋癡"三毒
放下"妄想執著"煩惱/放下"貪瞋癡"三毒
障除心空,三障既除,三空齊朗。
障除心空,三障既除,三空齊朗。
(四)
(四)
"慧律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開示:
"開悟"
"開悟"
不是從外在去找尋,
不是從外在去找尋,
而是不斷觀照內心,
而是不斷觀照內心,
才有可能獲得結果。
才有可能獲得結果。
(悟後起修,全修在性)
(悟後起修,全修在性)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
==================
廻光返照,返觀內照,
廻光返照,返觀內照,
覺了
覺了
宇宙人生真實相,
宇宙人生真實相,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諸法一如、一切皆是,
五蘊緣生,當體即空,
五蘊緣生,當體即空,
諸法空相,生即無生,
諸法空相,生即無生,
萬物同體,平等無二,
萬物同體,平等無二,
自性性體唯一清淨心。
自性性體唯一清淨心。
人人本具如來藏,
人人本具如來藏,
無上菩提本具足,
無上菩提本具足,
若將無明妄念除,
若將無明妄念除,
無無明盡顯本真,
無無明盡顯本真,
自然明心見如來,
自然明心見如來,
契入真如達佛境,
契入真如達佛境,
與道合一啟佛智,
與道合一啟佛智,
成就般若如來藏。
成就般若如來藏。
本心(真如自性)者,
本心(真如自性)者,
人皆有之,
人皆有之,
非自己修,非自己造,
非自己修,非自己造,
晶瑩皎潔,天真自然。
晶瑩皎潔,天真自然。
我們
我們
晝也用,夜也用,
晝也用,夜也用,
"之所以不識",
"之所以不識",
只因"心"
只因"心"
時時向外緣求也。
時時向外緣求也。
**************************
**************************
若能息了
若能息了
向外攀緣妄求的心,
向外攀緣妄求的心,
向內
向內
觀心、觀慧、思惟修,
觀心、觀慧、思惟修,
假以時日,自識此心也。
假以時日,自識此心也。
**************************
**************************
"楞嚴經"云:
"楞嚴經"云: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人的心念,無法清淨,
人的心念,無法清淨,
主要來自,妄想執著。
主要來自,妄想執著。
客塵所擾,妄想非真。
客塵所擾,妄想非真。
迷相即著,認假為真。
迷相即著,認假為真。
無明業識,糾結纏縛。
無明業識,糾結纏縛。
苦苦分別,牢牢執著。
苦苦分別,牢牢執著。
鏡花水月當體空,
鏡花水月當體空,
幻相塵埃身邊繞,
幻相塵埃身邊繞,
內外無塵清靜閒,
內外無塵清靜閒,
永恆安住極樂國。
永恆安住極樂國。
般若無心便是道,
般若無心便是道,
隨緣不變清淨行。
隨緣不變清淨行。
隨緣不變觀無常,
隨緣不變觀無常,
不見一物名為道。
不見一物名為道。
身在紅塵娑婆中,
身在紅塵娑婆中,
心在佛國極樂界。
心在佛國極樂界。
外無塵事到心田,
外無塵事到心田,
步步無非極樂蓮。
步步無非極樂蓮。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重點節錄
重點節錄
"慧律法師"慈悲開示:
"慧律法師"慈悲開示:
正念(真如)與覺知(本性)
正念(真如)與覺知(本性)
是唯一能使我們
是唯一能使我們
"明瞭內心的方法"。
"明瞭內心的方法"。
===================
===================
沒有正念(覺照真如),
沒有正念(覺照真如),
就聽不到內心的良知;
就聽不到內心的良知;
沒有正念(覺悟本性),
沒有正念(覺悟本性),
就守不住生命的根本。
就守不住生命的根本。
往內心看,
往內心看,
你們會看到善與惡;
你們會看到善與惡;
見到了善良,
見到了善良,
我們便可以將它
我們便可以將它
帶至心靈且去實踐。
帶至心靈且去實踐。
藉由持續不間斷的
藉由持續不間斷的
「正念」和「正知」
「正念」和「正知」
來訓練心,
來訓練心,
經過實踐和時間的歷練,
經過實踐和時間的歷練,
"心"成為最大的寶庫。
"心"成為最大的寶庫。
當我們瞭解
當我們瞭解
我們自己的心,
我們自己的心,
當正念正緊密
當正念正緊密
地看守著"心"時,
地看守著"心"時,
(真如本性、清淨自性)
(真如本性、清淨自性)
就有"智慧"存在。
就有"智慧"存在。
(完結)
(完結)
珠海合十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我奉勸有福報的同學,真正有智慧,誠信不疑,每天把《永思集》當作《無量壽經》學習,那是《無量壽經》總結。《無量壽經》所說理事,海賢和尚在日常生活全做到了,他就是一部活的《無量壽經》。跟他學,決定圓滿成就,絕對不可疏忽。
我奉勸有福報的同學,真正有智慧,誠信不疑,每天把《永思集》當作《無量壽經》學習,那是《無量壽經》總結。《無量壽經》所說理事,海賢和尚在日常生活全做到了,他就是一部活的《無量壽經》。跟他學,決定圓滿成就,絕對不可疏忽。
一天光碟看三遍,一年就一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會開悟。一天念一萬聲佛號,二個小時,一年不間斷,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最怕的是學多門,學雜了,學亂了,精力、時間統統分散。不喜歡這個法門,學別的法門,行,只要一門深入,沒有一個不開悟。為什麼?一切法門都通自性。
一天光碟看三遍,一年就一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會開悟。一天念一萬聲佛號,二個小時,一年不間斷,往生極樂世界就有把握了。最怕的是學多門,學雜了,學亂了,精力、時間統統分散。不喜歡這個法門,學別的法門,行,只要一門深入,沒有一個不開悟。為什麼?一切法門都通自性。
佛法的好,就好在此地,講一,是通一,不是專一,不是只有(單一)法門能通。《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講得很清楚,上中下三輩是淨宗同學學的,後頭還有一段,一心三輩,那是學其他法門,統統能成就。
佛法的好,就好在此地,講一,是通一,不是專一,不是只有(單一)法門能通。《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講得很清楚,上中下三輩是淨宗同學學的,後頭還有一段,一心三輩,那是學其他法門,統統能成就。
甚至學其他宗教經典,能不能開悟?能不能明心見性?能(關鍵在菩提心)。因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在乎你學什麼法門,任何法門都可以,只要心專。專到什麼程度?專到起心動念(無明惑)沒有了,分別(塵沙惑)執著(見思惑)沒有了,就是法身大士。
甚至學其他宗教經典,能不能開悟?能不能明心見性?能(關鍵在菩提心)。因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在乎你學什麼法門,任何法門都可以,只要心專。專到什麼程度?專到起心動念(無明惑)沒有了,分別(塵沙惑)執著(見思惑)沒有了,就是法身大士。
最大障礙,我,有我就麻煩了。我,是一切法障礙的大根大本。佛教頭一個破身見,真正放下五種見惑,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就證須陀洹果。要不要學教?(學)不學教(都)行,只要肯放下,放下就是。
最大障礙,我,有我就麻煩了。我,是一切法障礙的大根大本。佛教頭一個破身見,真正放下五種見惑,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就證須陀洹果。要不要學教?(學)不學教(都)行,只要肯放下,放下就是。
教是什麼?把理事說清楚,勸你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身也是虛妄,不是真的(剎那生滅),統統放下。什麼是真的?自性,就是本性,《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那是真心(不生不滅。放下見思惑,成阿羅漢,不是學這個法門、那個法門,那是方法、手段,關鍵要找到,重要是放下。
教是什麼?把理事說清楚,勸你放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身也是虛妄,不是真的(剎那生滅),統統放下。什麼是真的?自性,就是本性,《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那是真心(不生不滅。放下見思惑,成阿羅漢,不是學這個法門、那個法門,那是方法、手段,關鍵要找到,重要是放下。
我一生感謝章嘉大師,第一天見面向他請教,老人家就教我,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放下是不可以執著。自性,真有,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時一切處都在。淨土稱常寂光,那是自性,非物質現象,非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叫空。
我一生感謝章嘉大師,第一天見面向他請教,老人家就教我,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是了解事實真相,放下是不可以執著。自性,真有,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時一切處都在。淨土稱常寂光,那是自性,非物質現象,非精神現象,也不是自然現象,叫空。
這個空不能說無,遇到緣能現相。惠能大師開悟報告講性體,本性是清淨的,沒有絲毫汙染。清淨,包括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染汙了,不起心動念,完全是真心。所以修行修什麼?眼在色塵修如如不動,修不起心不動念,耳在音聲修不起心不動念,真修,那是一佛乘。
這個空不能說無,遇到緣能現相。惠能大師開悟報告講性體,本性是清淨的,沒有絲毫汙染。清淨,包括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染汙了,不起心動念,完全是真心。所以修行修什麼?眼在色塵修如如不動,修不起心不動念,耳在音聲修不起心不動念,真修,那是一佛乘。
不起心動念,難修,起心動念,自己不知道,可是分別執著我們曉得,這個念粗。有起心動念不知道,不要理它,我們先學什麼?學不分別不執著,這是菩薩,大乘。如果不分別還做不到,那學不執著,不執著是小乘,聲聞、緣覺。見色不執著色相,不執著能見、所見,叫真用功,真下功夫。
不起心動念,難修,起心動念,自己不知道,可是分別執著我們曉得,這個念粗。有起心動念不知道,不要理它,我們先學什麼?學不分別不執著,這是菩薩,大乘。如果不分別還做不到,那學不執著,不執著是小乘,聲聞、緣覺。見色不執著色相,不執著能見、所見,叫真用功,真下功夫。
----------------------------------------------------------------------------
----------------------------------------------------------------------------
本文節錄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78集
本文節錄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78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