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習佛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實道理。一個人在生命當中,他會出現種種安樂的果報,比如說富貴、長壽、莊嚴,乃至於來生能夠往生淨土,他會出現安樂的果報,這當中一定有他的道理。反過來說,一個人在生命當中會出現痛苦,他會出現貧窮、卑賤、醜陋,乃至於來生到三惡道去,這當中也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當我們能夠掌握痛苦跟安樂的真實道理,我們就能夠對生命產生正確的改變,所謂的離苦得樂。
生命的真實道理,應該是什麼相貌呢?我們可以簡單地做一個理解。 簡單地說,生命的相貌就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它的相貌是相續而變化的。主導這個生命的水流,有二種的力量:
第一個力量,是我們前生種種的造作所熏習的一種業力,我們叫作先天的力量,這個先天的力量,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邪惡的。所以在我們的生命水流當中,我們不可以否認,的確有前生的力量在影響著我們。我們前生所留下來的這種等流勢力,對我們的生命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是一種先天的力量。
第二個就是我們後天的努力,我們開始修學佛法,透過佛法的修學,創造一種清淨的力量,來扭轉、改變前生的力量。
所以我們對生命的瞭解就是:生命的水流是由先天的力量跟後天的努力,這二種力量的結合。這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了二個選擇:
第一個,我們放棄努力,我們內心當中就是心隨妄轉,我們完全由前生的力量來主導我們。我們遇到人事的因緣,該起煩惱還是起煩惱,你在過去的因緣當中,會造作什麼業力,你還是造作什麼業力;那你應該受什麼痛苦,還是受什麼痛苦:這個叫作流轉門,你的生命會在這種流轉的力量當中,不斷地痛苦地重復,歷史重復。因為你沒有做出改變,你會被過去的力量牽引著,產生一種惑業苦的惡性循環。
第二個,我們想要產生一種新的力量,來扭轉這種過去的力量,這個時候叫作不隨妄轉。我們透過佛法的修學,產生一種清淨的力量,把過去邪惡的力量慢慢地消滅、把善良的力量慢慢地增長,這個時候我們進入到一種還滅門。所以我們基本上是有二種選擇。當我們選擇今生要做一些努力,來扭轉過去的力量,那應該怎麼努力呢?
...第一個,你要確定你生命的目標。你到底希望你的生命,有什麼樣的結果?...你必須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我們講的--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當我們生命有一個目標以後,第二個,你要培養一個正確的觀照力。我們都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都不是非常平靜的,因為我們內心有一種先天的力量,我們過去有很多很多的煩惱、妄想的力量累積在心中,我們雖然確定了目標,但是當我們要趨向目標的時候,會打很多很多的妄想,給我們作錯誤的引導。
所以我們必須有我空、法空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來化解心中的妄想。你不能有一次的錯誤,妄想它會用不同的相貌來引導你,告訴你放棄努力,告訴你往錯誤的方向去。你必須每一次都要很正確地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來化解你過去所留下的這些妄想,這就是破除遮障。當我們有觀照力、有目標以後,能夠破除遮障,這樣還不夠,要實際地付諸行動,就是六波羅蜜的修學。
前面是修行的因地,我們透過無常,透過無我,觀照生滅法。外調,對外境的愛取;內調,對自我的愛取。最後的結果,生滅的因緣結束以後,出現不生不滅的寂滅,這是究竟的快樂。你造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是一種不安穩的快樂,就像在三界起火燃燒當中的快樂,這種快樂是可破壞的。涅槃寂靜樂是不可破壞的,你得到以後,永久受用。
諸位!我們要知道,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它是後後涵蓋前前,它是一個系統上去的。
我們要把寂靜的觀念說一下。我們總是覺得人生要去追求才會有快樂,其實你是多事了。從《楞嚴經》的角度,你不追求,該有的快樂還是有,但是你自在,叫作不隨妄轉即能轉物。就是說你不去追求它,它就會來追求你,是這個概念。這樣講你們聽得懂嗎?
《楞嚴經》說,為什麼佛陀那麼自在呢?為什麼佛陀他的心到了廁所,都能夠把廁所的臭味轉成甘露呢?他問阿難尊者為什麼?
佛陀在受馬麥痛苦時馬麥入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為什麼?
你們想想看,同樣有一顆心,為什麼他那個心能夠如此地操作,我們卻轉不過來?
因此人生是有軌則的。你的心操作錯誤,就充滿了業障,一念迷,生死浩然;你的心操作正確,一念悟,輪迴頓息。如果我們把心當做一台機器的話,其實這台機器是很好用的。你看佛陀操作得很好,萬德莊嚴;但是我們操作錯誤把自己弄得六道輪迴。機器是相同的,我們的功能一點都沒有減少。
我們學佛、成佛之道,雖然不可能馬上做到,但是至少你要知道我們問題出在哪裡。我們不能馬上做到佛陀的操作方式,但是我們要知道他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一點。事出必有因,因為佛陀的心在跟外境接觸時,他選擇不迷、不取、不動,他安住在寂靜。我們多事,我們去取,又創造另外一層業力,就在生死輪迴中。所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很重要!它可以把整個生死業力的開關關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