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有一句文字「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何解佛法又是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呢?是否有矛盾呢?
各位,佛陀教人離一切相,當你執著佛法的時候,就是著相。
甚麼是佛法的事相呢?
一切經律論三藏文字、念誦儀規、懺悔儀式、佛門法器等等,都是事相。就以經論的文字為例,只不過是白紙印上黑字而已。
舉一個譬如,如果有人從未見過月亮,問你月在何處?你用手指向月亮,這個人應該從你的手指往天上去看月亮,而不應誤認你的手指為月亮。如果將見性成佛比喻為明月,那麼經律論文字,只不過是標月之指,並非月亮的本身。
學習佛法的人,如果一生只知在紙上參究,而不知道進一步思惟理解佛經的義理,這樣讀誦佛經文字,便成為文字的奴隸,就像鸚鵡學人言一樣。有些人只懂得燒香拜佛求福,不用思惟去修學佛法的義理,不去聽經聞法,反而執著拜佛念佛儀規,如果這樣,便是憨山大師所說的信而不解,增長無名變成迷信。他勸人要聽經聞法,親近善知識,思惟佛理,依理修行,不要盲目迷信求福。
譬如有人喜歡大自然,有大自然山色他不去欣賞,反而執著房間裡的山水畫冊,所以有一句話「勸君莫賞王維畫,捲起珠簾看遠山」。
但話說回來,佛法文字、念誦儀規,明明確確是佛法,千萬不可以忽略法寶。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可以了解古人對佛經文字是那麼恭敬,佛經文字能夠令凡夫開悟,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人能受持讀誦,乃至四句偈等,其福無量無邊。」「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即非」是指「性」,「是名」是指「相」,「性」離文字,「相」顯本體,所謂性即是相,相即是性,大家領會到箇中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