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般若 行在彌陀 一心念佛 求生淨土 般若彰顯 淨土之妙 淨土成就 般若之行

唯心淨土 極樂世界 自性彌陀 阿彌陀佛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憶佛念佛 現佛莊嚴

發大菩提心,

信願念佛,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


''江味農居士''講:

般若與淨土同修


來去,

(即念佛事相,不一之相)

要在不來不去上"體認"。

不來不去,

(即無相理體,不異之性)

即在來去上"做出"。

此是

念佛求生之要訣。


得此要訣,

決定往生,決定見佛。


念佛,

必應念至無念而念,

妄盡情空,一心清淨,

是謂一心不亂。

心淨即佛土淨矣。


老實念佛,

則能一心不亂。

若不斷

世間一切染緣,

攀緣不息,何能老實。

教宗般若,行在彌陀。

般若,彰顯淨土之妙,

淨土,成就般若之行。


(1)

勸人學佛,

一定要勸他

持戒,修福,

更要勸他

明白般若。


從速

修學淨土,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須知

般若與淨土,關係至深。


(2)

生西不是為了自了,

原為度衆生,

方與彌陀本願相合,

為了满大願,可證自性故。


般若與淨土,是一非二,

有往生法門,

方能成就般若法門。


此文殊,龍樹,智者,

永明諸大士,

所以皆發願往生者也。


(3)

持戒修福,極不容易。

往昔

已親近承事無量諸佛,

但種善根。


可見欲成就般若法門,

必須親近彌陀,方能現前。

(證真如實相,法身理體)


''永明禪師''曰: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4)

學般若者,速修念佛法門。

修淨土者,亦須速修般若法門。


觀無量壽佛經:

明第一義,正是般若。


(5)

佛者覺也,

阿彌陀佛,是無量覺。

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


覺者,覺其自性,

本來無念也。

故曰,更親切。


念佛功夫,

雖未能

做到念而無念。


但能行願真切,

彌陀願力,接引往生,

便同

阿鞞跋致,

即是圓初住地位。


如修他法,至此地位,

須經久遠劫數。今一生辦到,

其為方便之方便,更何待言。


(6)

我等幸聞此法,

豈可蹉跎,交臂失之。


行願真切,

必須

一心

在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上,

方能謂之真切。


(7)

今則

大都不明佛理,

正當廣勸讀經,藥其空疏。

不立文字,今猶非宜也。


故,

不如發起大悲大願,修福持戒,

一心念佛,

親近釋迦、彌陀兩位大善知識。


一面以此經義理,

觀照自心,遣其凡情。


一面懇切持名,

求與衆生

同生西方極樂世界,

满菩提願。

現世修行,無逾此法。


(8)

佛法

看破世間萬事,

莫非對待,

彼此

相形(相對)而有。

一切虛幻不實,

有即非有,不住有也。


然而

不無虛幻顯現,

非有而有,不住空也。


故既

超乎其表,而不為所拘。

仍復

隨順其中,而不廢其事。


超乎其表,

是為不著法相,

不住有。大智也。


隨順其中,

是為不壞非法相,

不住空。大悲也。


(9)

學人

能見及此者,

曰開道眼。

此時

急當養其道心,

當令

心如虛空,超然塵表。

必須

生空,法空,而後心空。


復於此際,

提起一句萬德洪名,

一心而念。

但念

南無阿彌陀佛,

佛外無念。

上與十方如來,

下與法界衆生,

息息相通矣。


(10)

此心與佛以及衆生,

無異,無相。

多讀

大乘無量壽、金剛般若,

以薰習長養之。


道眼益開,道心堅固。

般若與淨土同修法。


(11)

此法

與一真法界相應,

與實相相應,

與空有不著相應,

與性相圓融相應,

與第一義空相應,

與心淨土淨之義

更是相應。


絕待殊勝之因,

絕待殊勝之果。


(12)

念佛人往生,

須知彌陀來接,

而初未嘗來也。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而亦未嘗去也。

雖未嘗來去,

亦何妨現來現去。


何以故,

不來不去者,無相理體也。

有來有去者,念佛事相也。

理事不二,性相圓融。

本來融通無礙也。


此等事實真相,

今人

謂之不同因次

之空間轉變然也。

何去來之有哉。


(13)

來去,

(即念佛事相,不一之相)

要在不來不去上"體認"。

不來不去,

(即無相理體,不異之性)

即在來去上"做出"。

此是

念佛求生之要訣。

"金剛經"云:


何以故。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如者,

無差別之義。亦不異之義。

謂法性(自性)無有差異也。

以其空寂故。


諸法如義,

即法性(真如)空寂之義。

證空寂之性,名為如來。

故曰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佛稱大覺,

即是究竟

覺此不一不異之法性。

故曰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不一不異,

即諸法如義也。

不一不異之義,

便是法法皆如。

"一異不執",

是破除我見之慧劍也。

衆生

心念多至若干種,不一也。

而皆為非心,則不異。


外而山河大地,

內而五蘊色身,事相至不一。

為衆生心所現物,則不異也。


過去、現在、未來三心,

是為不一。

皆不可得,是為不異。


遷流心與常住心,不一也。

知其

不可得而當下空寂,則不異也。

不一觀不異,

一念不生,而實相生矣。


不一入不異,

除分別執著,亦即無我。


迨至

一念不生(無念),

人我法我,尚復何存乎。

無我之妙法也。


此為

開佛正知,

開佛正覺也 。


法身報身,不一不異。


會歸"不異之性"。

(即入理體之性)

則可見(如來)。


執著"不一之相",

(即迷緣生之相)

則不可見(如來)。

人我個個彼此相同,

叫做"一"。

執一,則偏於有邊。

不一,即不偏於有。


人我個個彼此不同,

叫做"異"。

執異,則偏於空邊。

不異,即不偏於空。


執一與執異,

都是偏於二邊的思想。


不一不異,

法法皆如,諸法一如,

一如皆是,一切皆是。


所謂"中道實相",

乃是諸法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

有就是空,空就是有;

不落二邊,一道清淨,

圓融而無礙,

謂之"中道"。


佛說

"諸法因緣生"的宗旨,

在令人"體會"

即假即空,即空即假的道理。

(緣起即知性空,

性空而能緣起之"中道義")。


一切法本無可執(一異不執),

亦不必執,以離念耳。


"大智度論"云:


不生不滅,不斷不常,

不一不異,不去不來。

因緣生法,滅諸戲論。

性體空寂,本無有念。

諸法緣生,本來無生,

當體即空,了不可得。


心行諸法,不一也。

叵得緣生,不異也。


不一不異,

諸法如義也。


如是而知,名曰正知。

知此,

則知應

離念離相之所以然矣。


離相離念,

正所以"無我"也。


言是名,令其不可執異。

言即非,令其不可執一。


"不執一異,是為圓見"。


見圓,則知亦正。

知正,則見亦圓。


*******************

知一切法"莫非緣生",

見一切法"不一不異"。

(法法皆如,諸法一如)

*******************


不異不妨不一,

故本一如也,

而緣生諸法。


不一不礙不異,

故雖諸法也,

而皆是一如。


此明

法法皆是緣生,

不執著緣生相,

會歸一如之性體。


法法雖皆緣生,

亦即

法法皆是佛法矣。


世出世法,皆是緣生。

觀其

不異之性,不變之體,

一切皆是,諸法一如矣。

即是

離相觀性,頭頭是道耳。

***************

著相修行百千劫,

無相修行剎那間。

衆生若欲識佛境,

當盡其意如虛空。

***************

天慈蓮華「觀世音慈悲線」

通告:


天慈蓮華「觀世音慈悲線」

相關之協作平台,

已經全部轉換成

新版GOOGLE協作平台。

歡迎諸位大德們,多加善用。


念念

為正法久住常隨佛學。

念念

為不覺芸芸苦難衆生。


廻光返照,歸心三寶,

依教修行,信受奉行。

返妄歸真,復本心性。

復本心源,徹證佛性。


天慈蓮華

「觀世音慈悲線」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