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江味農居士講般若與淨土-珠海菩提園地
教宗般若 行在彌陀 一心念佛 求生淨土 般若彰顯 淨土之妙 淨土成就 般若之行
南無阿彌陀佛
普勸學佛念佛
江味農居士的金剛語錄
遵循遺教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重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序
文鈔菁華錄序言
文鈔菁華錄編言
文鈔論理事(上)
文鈔論理事(中)
文鈔論理事(下)
文鈔論心性(上)
文鈔論心性(下)
印光大師嘉言錄題詞
印光大師法語擷錄目錄
讚淨土超勝
勸信願真切
印光大師文鈔全集
七大修行綱目準則A
七大修行綱目準則B
七大修行綱目準則C
七大修行綱目準則C1
@@@十百大階段薰修項目
清淨平等覺大悲大願行(一)
清淨平等覺大悲大願行(二)
清淨平等覺大悲大願行(三)
掌握佛法大智慧返本還源(一)
掌握佛法大智慧復本心性(二)
掌握佛法大智慧回歸自性(三)
淨界覺五蘊非有妄想非真(一)
超越貪瞋癡慢的煩惱習氣(一)
遣除分別與執著之生滅法(一)
慈悲喜捨無量破我法二執(一)
慈悲喜捨除卻貪瞋悟禪心(一)
錯用了心追求錯誤的東西(一)
自我設限為意識形態控制(一)
命定限十二因緣三世因果(一)
諸衆生用諸妄想此想不真(一)
佛法重要樞紐般若無我慧(一)
華嚴自性信解行證信願行(一)
教理行果與信解行證(一)
教理行果與信解行證(二)
教理行果與信解行證(三)
ˇ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實相
華嚴覺林菩薩諸法性如是(一)
夢參老和尚講覺林菩薩偈(二)
華嚴覺林菩薩諸法性如是(三)
華嚴覺林菩薩諸法性如是(四)
華嚴諸法一如不二寂照同(一)
心跟法界虛空是一三而一
華嚴一即一切般若空無我慧1
華嚴一即一切般若空無我慧2
華嚴一即一切般若空無我慧3
華嚴十地品/宣化上人講(一)
華嚴十地品/宣化上人講(二)
華嚴十地品/宣化上人講(三)
華嚴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愛(一)
華嚴三世諸衆生悉在五蘊中
123發現提婆達多達無我
456發現提婆達多達無我
QQQ行深般若無我全特1
QQQ行深般若無我全特2
QQQ行深般若無我全特3
了了常明諸法空相無念物
楞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
因六祖壇經瞭知廻光返照
平等心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無住而住住而無住中觀行
吾人妙性天然不屬悟何可迷
悟1性相理事因果一如不二
悟2性相理事因果一如不二
悟3性相理事因果一如不二
悟4性相理事因果一如不二
悟5性相理事因果一如不二
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一)
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二)
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三)
Q3長講演我覺悟滅苦你也能
Q3長講演清淨平等覺大願行
Q3長講演我覺悟滅苦你也能
Q3長講演我覺悟滅苦你也能
淨界成佛正常做衆生不正常
淨界法師人生重要法語(一)
淨界法師人生重要法語(二)
淨界法師人生重要法語(三)
Q3慧律法師佛教與人生(一)
Q3慧律法師佛教與人生(二)
Q3慧律法師佛教與人生(三)
Q4講演大藏經四字緣起如幻
Q4講演諸法常自寂滅相總檔
Q4講演星雲清涼月畢竟空
Q4講演佛法重要樞紐禪定
Q4講演/四念處觀/禪定(一)
Q4講演/五停心觀/禪定(二)
Q4講演/四聖諦/禪定(三)
Q4講演聖嚴生滅已寂滅為樂
Q4講演證嚴/涅槃本寂滅相
Q5講演印光大師護國息災
Q5講演因果報應生死輪廻
Q5講演印光大師戒殺放生
Q6講演細談緣起法因緣觀
Q6講演細談緣起法生死觀
Q6講演細談緣起法慈悲觀
Q6講演細談緣起法智慧觀
Q6講演細談緣起法入出世
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短1
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短3
@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長1
@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長2
@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長3
@常須薰重要綱目準則長31
@常須薰重要綱目準則長32
@薰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1
@薰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2
@薰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3
@薰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4
@薰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5
QQQ000常常薰修重要PO
QQQ111常常薰修重要PO
QQQ222常常薰修重要PO
QQQ333常常薰修重要PO
QQQ444常常薰修重要PO
QQQ555常常薰修重要PO
QQQ666常常薰修重要PO
QQQ777常常薰修重要PO
最吉祥話南無阿彌陀佛(一)
PO吉祥南無阿彌陀佛(二)
PO吉祥南無阿彌陀佛(三)
PO吉祥南無阿彌陀佛(四)
最吉祥話南無阿彌陀佛(五)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念佛(一)
PO念佛心轉無明業識(二)
正念念佛心轉無明業識(三)
正念念佛心轉無明業識(四)
正念念佛心轉無明業識(五)
正念念佛心轉無明業識(六)
正念念佛心轉無明業識(七)
***朱境祥念佛心觀心觀慧
念佛消宿業竭誠轉凡心(一)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恩慧(二)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業識(三)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業識(四)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業識(五)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業識(六)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業識(七)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業識(八)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A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B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C
平靜安詳入華嚴極樂世界觀照1
莫忘初衷平靜安詳觀照心性2
莫忘初衷平靜安詳觀照心性3
佛法重要樞紐般若無我慧
慈悲喜捨無量破我法二執
慈悲喜捨卻貪瞋悟禪心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
淨界改命方法改變思想(一)
淨界有智慧的主動歸還(二)
淨界提起應做智慧覺照(三)
對治煩惱廻光返照內觀(四)
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
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A)
淨界心作觀音是心觀音(五B)
淨界/總檔念佛資料平台(五C)
慧律/總檔念佛資料平台(五C)
慧律/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C)
慧律法師精華法語節錄
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D)
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E)
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G)
淨界法師精華法語節錄(五H)
印光師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自然本然離貪瞋怒破二執1
自然本然離貪瞋怒破二執2
自然本然離貪瞋怒破二執3
滅苦得樂四念觀身受心法1
滅苦得樂四念觀身受心法2
滅苦得樂四念觀身受心法3
楞嚴自心取自心非幻(一)特
廻光返照外影七識自我ABC
1/6發現提婆達多通達無我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一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二
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三
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四
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五
聖嚴空裡哭笑本來沒有我
聖嚴渠今是我我今不是渠
@2聖嚴/生滅已寂滅為樂
淨界/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
淨界八風吹不動把握第二念
惟覺八風不動無住八面生1
蓮池/八風現惺惺寂寂一念
惠空/八風現惺惺寂寂一念
天聞/八風現惺惺寂寂一念
八風不動無住八面玲瓏生2
八風不動無住八面玲瓏生3
八風/禪修心得/中台心旅4
廻光返照觀心觀慧觀自性
轉處不留情繁興處那伽定
1/2/2/6/****/43/7*25彙整1
重要PO住五蘊世界幻住1
彙整2
悟後起修/知幻即離/彙整1
悟後起修/知幻即離/彙111
BB1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一A)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二)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三)
觀心慧觀自在菩薩(一)(五)
南無觀自在菩薩回歸自性
一清淨煩惱菩提性相不二A
一清淨煩惱菩提性相不二B
一清淨煩惱菩提性相不二C
超越二元對立啟療癒轉化
佛法生活療效慈悲喜捨*A
一行禪師開啟療癒轉化88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一)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二)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三)
體會一門深長薰互因果1
體會一門深長薰互因果2
體會一門深長薰互因果3
開悟不生不滅中道解脫1
開悟不生不滅中道系列2
見性成佛 111-6-1 系列3
法句譬喻經
開悟不生不滅中道解脫4
開悟不生不滅中道解脫5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真心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二
實虛/一法不捨/一法不立
滅心法須法根源體悟一心
人人本具如如不動之自性
深般若見蘊空證不生滅心
華嚴三世諸衆生悉在五蘊
實相無相無不相諸法實相
八不非一非異非斷非常
A八不非一非異非斷非常A
B八不非一異斷常B(總菩提)
C無住生心修持佛道根本C
中道宛然有畢竟空空假無礙2
真空金剛經妙有無量壽經
見性成佛 111-6-1 系列3
奢摩他毘婆舍那妙緣起
憨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三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四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五
了法自性本平等離相觀性
了法自性本無二融相歸性
AA自性般若智慧如何做主
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一
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二
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三
1/時薰廻光返照聞自性(特)
2/時薰廻光返照返聞自性
3/時薰廻光返照返聞自性
1/法無頓漸人利鈍名頓漸
2/法無頓漸人利鈍名頓漸
3/法無頓漸人利鈍名頓漸
戒定慧三心地無非自性戒
戒定慧三心地無癡自性慧
戒定慧三心地無亂自性定
戒定慧三不增不減自金剛
戒定慧三身去身來本三昧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一)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二)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三)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四)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五)
彌陀願王平等大道轉念A
平等/平等彌陀願王大道B
自性彌陀非假非真中道A
自性彌陀非假非真中道B
自性彌陀非假非真中道C
長期薰淨業至誠感通一A
得一萬事畢一門薰通一B
得一萬事畢一門薰通一C
淨界法師楞嚴經淺釋3
宣化上人楞嚴經淺釋1
宣化上人楞嚴經淺釋2
六祖壇經自性如虛空寂滅平等
壇經/真假動靜偈不失宗旨
壇經/見真佛解說頌識衆生
中道宛然有畢竟空空假無礙2
真空金剛經妙有無量壽經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1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2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3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4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5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6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7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8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9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10
***知幻即離不取於相(一)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二)
***知幻即離覺照真如(三)
何謂自性心量遍周法界A
何謂自性心量遍周法界B
何謂自性心量遍周法界C
何謂般若華嚴一即一切A
何謂般若華嚴一即一切B
何謂般若華嚴一即一切C
*******行深般若波羅全(6)
行深般若/賢首四德(6A)
行深般若波羅蜜全(6B)
行深般若波羅蜜全(6C)
***深般若波羅蜜全(特1)
***深般若波羅蜜全(特2)
***深般若波羅蜜全(特3)
***行深般若空性全(特4)
***深般向內觀心感應(特5)
***深般若迴光返照全(特6)
***深般若自心取自心(特7)
南無觀自在菩薩歸自性特1
南無觀自在菩薩五蘊空特2
南無觀自在菩薩歸自性特3
大作夢中佛事回歸自性A
大作夢中佛事不一不異
大作夢中佛事空有如夢
OO淨空用真心除妄心日常
PP淨空用真心除妄心日常
QQ五祖禪宗最上乘真妄
QQ四祖道信入道安心真
QQ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
Q特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特)
Q1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1
Q2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2
Q3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3
Q4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
Q5三祖僧燦信心銘耕雲5
Q6三祖僧燦信心銘中台6
Q7三祖僧燦信心銘慧廣7
Q8三祖僧燦信心銘達觀8
Q9三祖僧燦信心銘聖嚴9
Q10心銘/入道方/聖嚴10
最吉祥話南無阿彌陀佛(一)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江味農居士念佛心
楞嚴念佛圓通章念佛心
華嚴自性念佛壇經一一切
十善業/念佛人淨業三福
念佛轉識成智捨妄識用根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一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二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三
體會/無塵無塵無塵無塵
釋達觀SHUNUCHEN華龍
淨光/體會空性心性自性1
憶憶/不生不滅中道解脫
LIXINGWEI世出世調理
般若般若/行深般若空性
親家PO留言20220911
PO/留言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四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五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六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七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八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九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十
整部大藏經四字緣起如幻
佛法的空性智慧空義體證
寶藏沉潛深山空山悟佛性
BB1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
123放下塵染風采依然周發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A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B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C
一眼覰向一切法本不生處
如來/來無來相/如無如相
萬法仍舊是幻相剎那不住
寶藏沉潛深山空山悟佛性
明無聖凡明度無度念
一合相但凡夫貪著其事
123我有明珠一塵盡光生
最吉祥的話南無阿彌陀佛
456我有明珠一塵盡光生
789我有明珠一塵盡光生
123打破虛空滿腮六字該
456打破虛空滿腮六字該
中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
實虛/一法不捨/一法不立
滅心法須法根源體悟一心
深般若見蘊空證不生滅心
憨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
無住生心修持佛道根本C
中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三)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A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B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C
因六祖壇經瞭知廻光返照
廻光返照觀心觀慧觀自在
轉處不留情繁興處那伽定
123深般若法無我無我法
456深般若法無我無我法
123發現提婆達多達無我
456發現提婆達多達無我
123超二元對立放下我執
456超二元對立放下我執
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求生極樂回歸淨土五ABC
整部大藏經四字緣起如幻
123B緣起如幻/隨緣妙用
緣起法/推因驗果驗果尋因
@1法身緣起偈諸法從緣起
@2法身緣起偈諸法從緣起
@3法身緣起偈諸法從緣起
*A幻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B幻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C幻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A無常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B無常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C無常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A慈悲平等活在當下淨土
*B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BB1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
@1證嚴/涅槃從本寂滅相
@2聖嚴/生滅已寂滅為樂
@3實相是非相說名實相
@4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2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3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4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5
*C自性空寂放下當下淨土
*D淡定釋懷苦不言喜不語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一)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A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B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C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D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E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F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G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二)
***行深南無阿彌陀佛(三)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四)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GA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GB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GC
真心被妄想分別執著蔽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6)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7)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1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2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3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一)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二)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四)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五)
微密觀照/煩惱習氣(一)
微密觀照/煩惱習氣(二)
微密觀照/煩惱習氣(三)
有生有滅/不生不滅(一)
無二佛性/有為即無為(一)
無二佛性/無常即真常(一)
學會轉境界/境隨心轉(一)
學會轉境界/境隨心轉(二)
無二佛性/雲煙焰陽(一)
無二佛性/雲煙焰陽(二)
無二佛性/夢幻三昧(一)
無二佛性/生死涅槃(一)
無二佛性/生死涅槃(二)
無二佛性/生死涅槃(三)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一)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二)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三)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四)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五)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六)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七)
無二佛性/五蘊法身(一)
你本來是沒有妄想煩惱的1
你本來是沒有妄想煩惱的2
你本來是沒有妄想煩惱的3
沒有念頭調伏煩惱念頭A
沒有念頭調伏煩惱念頭B
沒有念頭調伏煩惱念頭C
廻光返照返觀內照除妄A
廻光返照返觀內照除妄B
廻光返照返觀內照除妄C
廻光返照外影七識自我A
廻光返照外影七識自我B
廻光返照外影七識自我C
廻光返照外影七識自我D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A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B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C
一眼覰向一切法本不生處
如來/來無來相/如無如相
萬法仍舊是幻相剎那不住
寶藏沉潛深山空山悟佛性
廻光返照觀心觀慧觀自在
123行深般若法無我無我
456深般若法無我無我法
123發現提婆達多達無我
456發現提婆達多達無我
123超二元對立放下我執
456超二元對立放下我執
內觀觀心觀慧解慧(一)
內觀觀心觀慧解慧(二)
內觀觀心觀慧解慧(三)
***觀心修心掌握扼要一
***觀心一念不生境界A
***觀心一念不生境界B
華嚴了一切法悉隨心現A
華嚴了一切法悉隨心現B
華嚴了一切法悉隨心現C
楞嚴自心取自心非幻(一)特
楞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二)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A1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A2
楞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三)
南禪頓悟眾生本來是佛C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A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B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C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D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E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F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G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A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B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C
***觀照要訣/導歸極樂A
***觀照要訣/導歸極樂B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C
用念力念彌陀佛聖號(四)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A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1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2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3
真心被妄想分別執著蔽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6)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7)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8)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9)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B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C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D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E
頓悟眾生本來是佛南禪F
華嚴自性念佛心(一)
用念力念彌陀佛聖號
***真如心念佛成佛1
淨土發願文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E
聖賢念佛往生錄A
聖賢念佛往生錄B
聖賢念佛往生錄C
聖賢念佛往生錄D
聖賢念佛往生錄E
何謂念佛人的念佛心(一)
何謂念佛人的念佛心(二)
華嚴自性念佛心(二)
華嚴自性念佛心(三)
華嚴自性念佛心(四)
華嚴自性念佛心(五)
***緣起如幻/賢首四德一
***緣起如幻/隨緣妙用二
***緣起如幻/隨緣妙用三
緣起法推因驗果驗果尋因
O/法身緣起偈諸法從緣起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A)
轉念工程的重要性(A1)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B)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C)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D)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E)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F)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G)
重要文章(一)
重要文章(二)
了義衆生本來是佛(四)
重要文章(五)
重要文章(六)
般若心經濟群法師(七)
般若心經/Cinrong (七1)
第六識/第七識(八)
重要文章(十)
佛法僧三寶(十一)
達摩祖師悟性論(一)
達摩祖師悟性論(二)
達摩祖師悟性論(三)
達摩祖師悟性論夜坐偈
大乘佛教中道中觀學派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特選1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一)特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二)特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三)特
滅心法須法根源體悟一心
深般若見蘊空證不生滅心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留言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儲要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一)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二)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三)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四)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五)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六)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七)
印光大師明十法界理與事
(8)印光大師略釋六即義
慧律法師精要法語(一)
慧律法師精要法語(二)
慧律法師精要法語(三)
慧律法師講經法語(四)
慧律法師講經法語(五)
慧律法師精要法語(六)
淨空老和尚/妄盡還源觀A
淨空老和尚/妄盡還源觀B
淨空老和尚/妄盡還源觀C
淨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D
淨空/念力的秘密分享E
淨空/學會轉境界轉念F
淨空/我都放下未感應G
淨空一念俱五蘊相相用H
QQ淨空用真心除妄心日常
"金剛經"講義(一)
金剛經講義/要義總結麗雲
"金剛經"講義(一A)
"金剛經"講義(一B)
"金剛經"講義(一C)
WWW"金剛經"講義(特B)
般若與淨土同修求生淨土
紅塵亦極樂
"金剛經"講義(一D)
"金剛經"講義(二)
"金剛經"講義(三)
"金剛經"講義(四)
"金剛經"講義(五)
真妄毘婆舍那妙緣起(五)特
應云何住降伏其心一/六
執持名號/體會一心/不亂
體會一心/越對待/入絕待
體會一心唯是一心所作(2)
實虛/一法不捨/一法不立
滅心法須法根源體悟一心
深般若見蘊空證不生滅心
發願超越迷性契入覺性
菩薩願力能化解凡夫業力
從一朵花裡看六度精神
WWW龍樹菩薩大願行
賢首得失從緣隨緣妙用A1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如來所得無上菩提無實無虛
"金剛經"講義(八)
慧能師教在家如何修行
12月PO行深般若無我法A
12月po行深般若無我法B
12月po行深般若無我法C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A
菩薩願行深般若得一畢A1
菩薩願行深般若得一畢A2
菩薩願行深般若得一畢A3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B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C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D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E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F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G
QQ十法界理事染淨從緣
QQ十法界不離一念心性
QQ息瞋靜貪滌嫉淨欲慈
QQ學會轉境界/淨空轉念
QQ真妄一如無二轉念工
QQ五祖禪宗最上乘真妄
QQ四祖道信入道安心真
QQ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
Q1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1
QQQ薰修三祖僧燦信心銘
QQQ薰修憨山觀心銘醒世
PP1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PP2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PP3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PP4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PP5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PP6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PP7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驀直行去/極樂世界(一)
驀直行去/極樂世界(二)
驀直行去/極樂世界(三)
3p華嚴自性念佛福慧雙修
3p真如自性念佛解行相應
3p空性智慧念佛與道相應
3p實相無相念佛能見如來
3p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念佛
3p觀世音菩薩念佛圓通章
3p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念佛
PO江味農金剛經講義
永嘉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PO江味農金剛經講義
無念無相無住定慧不二
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一拜
PO修淨業印光文鈔要讀2
PO修淨業印光文鈔要讀1
廻光返照轉識成智見如來
安然與病毒共存唯茹素滅貪
安然與病毒共存茹素滅貪1
緣起法推因驗果驗果尋因
3P疫情壟罩全球揮之不去
3P從自己心裡頭解冤釋結
3P不食衆生肉平安渡災劫
3P食事大剎那轉念茹素A
3P食事大剎那轉念茹素B
2P覺了宇宙真諸法實相A
2P覺了宇宙真諸法實相B
2P真學佛得真實受用
2P用智慧解脫種清淨因
2P真發菩提心持佛名號
1P常明娑婆是妄極樂是真
12月po印光大師釋六即義
11月迷與悟/印光大師(一)
11月迷與悟/印光大師(二)
11月迷與悟/印光大師(三)
11月迷與悟/印光大師AA
11月迷與悟/印光大師AB
11月六即佛/印光大師AC
11月治瞋心/印光大師AD
11月迷與悟/觀心觀慧BA
11月迷與悟/觀心觀慧BB
印光大師/念佛心
草庵法師/念佛心
僧顯法師/念佛心
三祖僧燦法師/念佛心
宣化上人/念佛心
江味農居士/念佛心
夢參老和尚/念佛心
廣欽老和尚/念佛心
慧淨上人/上因/念佛心
淨空老和尚/念佛心(一)
淨空老和尚/念佛心(二)
淨空老和尚/念佛心(三)
淨空/一念具足五蘊(四)
甘露法雨菩薩清涼月(一)
甘露法雨菩薩清涼月(二)
法本來常自寂滅相總檔B
BB1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
善惡因果/生死輪廻 (三)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三A)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三B)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A2
華嚴柔和忍辱慈悲喜捨
觀心五蘊皆空四念處觀A
不離當處沐浴極樂中12
QQ憨山觀心無相光明皎
QQ憨山師觀心銘醒世歌
QQ薰修憨山觀心銘醒世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QQ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
Q1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1
Q2薰修三祖僧燦信心銘2
藥師寶懺/觀心無心
放下執著(四)
分別與執著(九)
放下執著(四A)
放下執著/其他(四B)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五A)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五B)
無住生心修持佛道根本C
無住生心/性相空有(五1)
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求生極樂淨土(五A)
求生極樂淨土(五B)
求生極樂淨土(五C)
123放下塵染風采依然周發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一A)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6789
***懂得廻光返照修無為法
***懂得廻光返照無心道人
***懂得廻光返照修清淨心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一B)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一C)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二)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三)
南無觀自在菩薩回歸自性
觀心觀慧觀自在菩薩(一)
觀心觀慧觀自在菩薩(二)
觀心觀慧觀自在菩薩(三)
觀心觀慧觀自在菩薩(四)
觀心觀慧觀自在菩薩(五)
推廣正法功德最大
超度自己無明煩惱業力
息攀緣妄想的道理
你就贏得生命的一切
輪迴轉世七識執著000
最大虛妄五蘊色身333
看只是看聽只是聽111
處處相處處無相大自在
莫抗拒境界皆自性現
用大智慧打破煩惱習氣
念佛人持心如大地222
極樂世界本有家園
***真如心念佛成佛2
淨土發願文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心是何物心在何處
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南懷
中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中道慈悲喜捨沈潛養晦A
禪在日常生活釋迦牟尼
禪定歷事鍊心慈悲喜捨A
禪定歷事鍊心慈悲喜捨B
禪定歷事鍊心慈悲喜捨C
靜坐思惟自性禪定念佛
禪定思惟修靜慮(一)
禪定思惟修靜慮(二)
佛法生活療效慈悲喜捨*A
一行禪師開啟療癒轉化88
一行禪師在空性中什麼是空
超越二元對立啟療癒轉化
佛法生活療效慈悲喜捨*B
佛法生活療效慈悲喜捨*C
慈悲平等活在當下淨土A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B
自性空寂放下當下淨土C
淡定釋懷苦不言喜不語D
通透人生釋懷自己常泰
中道人生如淡水火相容
楞嚴正念真如遠離諸幻
止觀四念處慈悲喜捨
八正道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無住不取放下慈悲喜捨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無有定法貫通一切法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歸性
其他留言(一)
其他留言(八。A)
其他留言(八。AA)
整理編輯留言(八1AAA)
彌勒真彌勒(1)
聖嚴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珍)
如何顯發超越輪迴大慧(珍)
發願超越迷性契入覺性
整理編輯留言(八2AAA)
整理編輯留言(德八2BBB)
轉煩惱為菩提(德八2BBB)
整理編輯(慕彥良2BBB)
整理編輯(wills lillian)
整理編輯(CHANHUA2BBB)
整理編輯留言(八3AAA)
整理編輯留言(八4AAA)
整理編輯留言(八5AAA)
整理編輯留言(八6AAA)
整理編輯留言(八7AAA)
其他短留言(八。A1)
其他中留言(八。A2)
其他霈長留言(八。A3)
其他留言(C1)
其他留言情緒和慾望(C)
其他留言情緒和慾望(D)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筆(8D)
徹悟大師遺集卷
達摩祖師悟性論(91)
達摩祖師悟性論(92)
達摩祖師悟性論(93)
大乘佛教中道中觀學派10
色即是空即是色中道正觀
中觀論頌觀四諦(德八2BBB)
中道龍樹亦空有非空非有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一)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觀因緣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二)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三)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特)
江味農居士講般若與淨土-珠海菩提園地
見性成佛 111-6-1 系列
3
見性成佛 ( 111-6-1 )/系列...../詳見後/CINRONG HUANG
見性成佛即是見到自己的真性。是三藏十二部教典濃縮版。
見性是見到一切衆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為佛性,見自佛性者,當下與諸佛無異。禪家名之為[見性成佛]。
超前佈置:
(出離生死,證悟自性。)
見性成佛 (111-6-16)
開悟聖僧云:
修道人不心外求道,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時無佛無法,何以故 ? 悟即是佛法。
(迷時有佛有道,悟時無佛無心無道。這是見性了。迷是凡夫,悟時聖者。)
開悟聖僧云: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入涅槃,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生心染塵,從一地獄至一地獄。
( 平時多坐禪,來參悟心是清淨、或污染、或妄想、或心外求、或者悟到自性、或是悟出明心見性了、或是心已如如不動一塵不染。)
開悟聖僧云:
在家人我是誰 ? 出家人我是誰 ? 無名無姓我是誰 ? 證悟自性又是誰 ?
(出離生死,證悟自性。)
開悟聖僧云:
作佛用是佛性,作眾生用是衆生性,作賊用是賊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
開悟聖僧云:
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處處無所著,分秒皆現前,如日處虛空。
(佛性:無頭無尾、無相、無色來來去去來去自在。)
開悟聖僧云:
不作佛見,不落佛邊(開悟者自由自在,自由來去自在解脱。;不作衆生見,不落衆生邊;不作有見,不落有邊;不作聖見,不落聖邊;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不落法塵。若有見處,即名外道 ;見而不見,不見而見,諸佛現前。
(如落有邊:入生死被拘束。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也化百千萬億之身來度化衆生,即是無邊身)
開悟聖僧云:
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為動作,皆是自性之用。
( 如何會性、見性、在六根中就可會得到分別 )
見性成佛 ( 111-6-17 )
開性聖僧云:
本源清淨,
佛上更不著一物,自性蕩蕩,沾染不得。人不敢忘心,恐落於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法身堂堂而住。
( 空:空掉你的心(妄想心),空掉你的三毒,空
掉一切塵,空掉一切廢物。光明清淨自現。)
開悟聖僧云:
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佛性同虛空,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終不得住,不住而住,住而不住,一念頓脫,豁然貫通,徹見自性,涅槃現前,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開悟聖僧云:
眾生有生死,就像見到虛空中之花飛幻影,不知空花客塵如幻,若悟得本自寂然,妙覺性體,圓滿普照,如如不動。一切幻化雖然滅盡,但真性常存,不會成為斷滅,法身坦然蕩蕩。(宗旨與目標)
六祖惠能禪師云: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廣義;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今生若遇頓教門(見性法門),忽遇自性見世尊。
( 見性如何見性 ? 六祖惠能大師都已告訴汝了。多聽經聞法來保護聖胎 。)
大藏經云:
一切諸觀中,空觀為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為第一。
( 佛法八大宗中涅槃為第一 。)
迦葉佛偈云:
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 一切均是幻化,在幻化中找出不生不滅菩提自性 )
華嚴經云:
真如離妄恒寂靜,無生無滅"普周遍"(普照十方三世 ),諸佛境界亦復然,體性平等不增減。
華嚴經云:
法性無作無變異(法身不用創造本就存在),猶如虛空本清淨,諸佛性淨亦如是,本性非性離有無。
華嚴經云:
了知諸法性寂滅,如鳥飛空無有跡,善能了達諸法性,普於三世無所著
,若欲了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見性成佛完結,諸位 法喜充滿 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見性成佛 ( 111-6-1 )
見性成佛即是見到自己的真性。是三藏十二部教典濃縮版。
見性是見到一切衆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為佛性,見自佛性者,當下與諸佛無異。禪家名之為[見性成佛]。
唐朝慧海襌師云:
汝自家(比丘、比丘尼)寶藏(佛性)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指無明煩惱,去貪瞋痴),我從此一時休財寶隨身受用,可謂快活。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來去相,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財寶,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 (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 佛法即生活化,行住坐臥了無痕。)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教外別傳,今咐囑摩訶大迦葉。
(靈山會上,世尊拈花搖兩下微笑示衆,並無所說一時百萬人天,皆不解其意,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因傳以涅槃妙心,為禪宗的起源)。
般若三昧經云:
佛是我心,是我心見佛,是我心作佛。
南嶽禪師云:
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迷時,有佛有道。悟時,無佛無心無道。這是見性了。迷是凡夫,悟時聖者。見性可貴,不見性悲也。)
涅槃經云: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衆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
終日騎 "牛"(佛)不見牛(無明心見性),"昧"(愚)了自家忘了"牛"(自性),千里追尋覓不得(心外求佛,沒見性,難成佛),忽爾"覺"
(迴光反照)知我騎"牛"(自性--本來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每日用自己性去不知自己的性),只"緣"(與自心成朋友)身在此山中
饑來吃飯睏來眠,行住坐臥了無痕(自性皆解脫,不染一切塵矣),心空境寂開正眼(內空自性,外物外空,明心見性),相逢原是本來人。(見到本來的面目。即見到本性)。
六根門頭"ㄧ真人"(清淨法身,如來藏性,佛性),朝朝暮暮伴隨君,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永劫"(多生累劫)受苦"輪"(輪迴三界六道)。
六祖壇經云: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修道心本來就清淨,眼
耳鼻舌身意進進出出無被六塵所染)
見性成佛 (111-6-2 )
對境無心了凡塵,無心猶非真修行(頓斷一切境界塵唉了凡塵,暫時伏住此心),無住生心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為如來接棒人。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修行六度萬行之心)。
(見到本體的時候,見到真空時時候候,心空寂静
無念無住無相無境,見到法身的時候。)
搬柴運水非别物,穿衣吃飯亦是他,來來去去"不著相"(一堆相不會積在心裡),法王出世更無差。
( 見到本體時候,見到真空的時候,心空寂靜,無念、無住、無相、無境,見到法身的時候。十方三世佛出出入入也是這樣。)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唯傳第一義,其樂自優優。(為出家修行,延家托缽,孤身萬里遊,自樂悠哉悠哉,為了傳如來事業)。
出家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
(這就是已出道者,出家不用愁沒有錢及吃飯,相信佛陀即是也)。
馬祖禪師云:
得道不返鄉,返鄉道不香。
(不是不返鄉而是善根少,返鄉需視情況而定)。
迴光返照自觀自,歷歴分別原來是,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明心見性,八地以上菩薩四種自在:
1、無分別自在。
2、剎土自在。
3、智自在。
4、業自在。 ( 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一、無分別自在:
八地菩薩捨一切
功用之行(已經
全淨化),能得無
功用行,於一切
法遠離一切分別
之想,而得自在。
二、剎土自在:
又作淨土自在,
菩薩在第八地時
深心清淨(內心
深處已清淨),
能自由出生於各
種國土,而且令
諸刹土亦得清淨。
三、智自在:
菩薩在第九善慧
地得無礙智(辯
才無礙),演說諸
法皆稱理自在。
四、業自在:
謂菩薩在第十法
雲地時,於諸煩
惱業縛,悉能通
達,更無障礙。
法語:
清清淨淨一靈光,剎剎塵塵不覆藏,萬萬千千都是覺,多多少少弗思量。
(一切貪、瞋、痴,無明煩惱,一步步淨化,十方世界來來去去都不會染塵唉。身囗意三業不被境所轉。每一點一滴都是見性妙用覺悟。不必刻意安排功課)。
明明白白無生死(聖人生死是不生不滅),去去來來不斷常(先有即入空),是是非非"如昨夢"(如泡沬幻影),真真實實快承當。
(諸本來是空性不可得,當下見性者,子要猶豫不決、徘迴,快承當下來)。
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心無侫想、烏雲、萬法不立方能絕千古,四聖六凡依正無染一切法塵。認識你的心,已明心見性,世間已少一個凡人)。
一念著迷外境,處處生著是有情,一念心通實相,法法皆空即如來。
(速頓斷外境一切,大道是無情,了解實相無相的道理,佛性是無形相、無色,開悟證果要悟空的道理。"緣起性空")
大般若經云:
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
(心能離一切相一切物一切境自在解脫法身顯性)
開悟聖僧云: 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
(心住相外境一切物如何自在,心裡無一物不染塵唉心自在,凡所有一切法皆空性,心無取無捨心方可自在。心當下解脫)。
見性成佛 (111-6-3 )
一念分別被雲遮,聖凡本來共一家,隨順眾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華。
(一念三毒分別給烏雲遮住,因為你會罣礙東與西,聖人與凡夫皆佛性,性也不增不滅,不能悟明涅槃生死,一切皆是幻化空性的)。
從假入空則成大智,從空出假則成大悲。
(假指一切萬法,世間一切法皆空性的,愈空愈有大慈大悲。大智與大悲圓滿時也是成佛時)。
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只為眾生被業繫,四聖六凡油然生。
(見性: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個個都是見性成佛。何有十法界(四聖六凡)依報和正報,衆生被三毒業繫。四聖六凡由心生。
善導大師普勸念佛偈云: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直饒金玉滿堂,豈免殘衰老病;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有是如幻有,空是畢竟空,空有俱不著,入大光明藏。
(空是一切法本來的面目,空有不執著,入大光明相,自性解脫,是見性的時候)。
龍樹菩薩云:
破二不著一。
(離開因緣法,一切法空性。愈空愈有,不空不有。空有不二)。
凡夫 : 明明白白有生死。
聖人 : 看生死就是不生不死,不生不滅。
阿含經云:
是以人道為主,旁度五道。
大智度論云:
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
(因緣法是佛教的大本營。)
大般若經云:
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住十方界,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無不用此本性空,本性空即是佛眼。
(如來藏性即是佛性。十方三世諸佛悟空成佛。)
大般若經云:
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開悟聖僧云:
見色不為色塵染,聞聲當知誰聞聲,如能認出是何物,成聖成凡盡無言。
( "色"是空性的。由眼見性:財、色、名、食、睡不染一塵。誰在聽聲,聽聲者又是誰。由耳見性:弘法畢回程中聽有一些在說五四三的話,當下就見性進來了就觸到自性,非言語所能形容的。)
見即是性,離性不可見,性即是見,離見無性,見性不二。
(聞即是性,離性不可聞,性即是聞,離聞無性,聞性不二)。
(開悟聖僧皆由見、聞開悟的。)
見性成佛 (111-6-4 )
人人有個"真面目"(佛性),須離"知解"與"見聞"(遣除)(知解、見聞雖多而執著,會成障礙,掃除一切入空性),掃卻"情執"(執著)入真際,當於言下悟己靈,從此不落凡塵位,振臂一吼絕古今。(見到真面目,學多知解多而悟的少,障礙法門與自己)。
因言顯道,道顯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
末法時期達摩祖師云:
知解者多,悟道者少。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古德云:
三業(身、口、意)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淨佛滅度。
一念不覺遠家鄉,狂心歇處見娘面,菩提涅槃非外得,溪聲山色悉皆然。
(沒有明心見性,迷失菩提自性,狂心若停止,見到自性,菩提、涅槃不離自性,不是外來的,一切喜怒哀樂不離自性,萬法一切也不離自性)。
六祖云: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六祖云:
一念愚般若絕,一念智般若生。
"法性"(真如,如來藏性)湛然本空寂,無明俄興聖凡別,因戒生定啟智慧,斷除煩惱成正覺。
成實論云:
佛為懈怠眾生,若聞心本不淨,便謂性不可改,則不發清淨心,故說本淨 。(一明不清淨)
楞嚴經云: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事、理易通,相應難)。
學佛猶如學登山,後步總比前步艱,只要繼續向前走,終有一日達頂巔。
三種超度(觀念、思想、知見):
一、知見超度:
觀念、思想、知
見正知正見。
二、現生超度:
(超越度脫1與2是
佛教本來的面目。)
三、死亡後超度:
在生未修行,死
後再請出家人超
度,這無可奈何
。佛教重生不重死。
六祖云:
正見名出世,邪 見名世間。
梵網經云:
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
(凡夫觀念往往邪知邪見,要先自己觀念放一邊,聽聽佛陀正知正見。)
祖師云:
頓悟雖同佛,多生習氣深,風停波尚湧,理現念猶侵。
修道入門:
"五蘊"(色、受、想、行、識,前二樣物質界,後三樣精神界)山中"藏真人"(清淨無污染),六根門頭放光明(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六根沒有被污染是清淨的),日夜相處"不相識"(不知佛性),迷失主人甚可憐(迷失自性才是可憐)。(修道即如何見性)
般若深妙慧,通達萬法空,佛魔有何別,只在
心疑中。
(諸法萬法皆空性,假、空、中魔也需要經此方能成佛。佛已證悟到諸法皆空,魔未悟到 )。
大般若經云:
六度不可得,聲聞不可得,獨覺不可得,菩薩不可得,如來不可得,何以故 ? 於菩提道中,一切法皆不可得,本性皆空故。(諸法皆空性)
襌宗:
直接要你見性。
以不著言論,不
立文字,偏重修
心,以心傳心,
直指人心,見性
成佛為教義。
在印度以摩訶迦葉為始祖,在中國以梁武帝時達摩為始祖。
正法期:
戒律解脫。
(佛世五百年)
像法期:
襌定解脫。
(五百年至一千五百
年)
末法期:
念佛法門解脱。
(一千五百年後至一萬年)
見性成佛 ( 111-6-5 )
未曾離一念,光透照十方,萬法皆一如,佛魔有何妨。
( 五欲六境未曾離開,處處念念如何光明照遍十方世界呢 ? 只有局觸一角。佛已證悟到諸法皆空及假、空、中。魔未證悟及假、空、中。)
楞伽經云:
心生種種法生,
心滅種種法滅。
十地經云:
一念心不生即如
如佛。
布施莫著相,著相則無功,能作三空想,福德遍虛空。
布施三輪體空:
布施者性空,受施者性空布施之物性空。
海裡無風浪不起,心識猶如幻,見心無所生,ㄧ念不生即是真。
經云:
一念心不生即如
如佛。
(不入煩惱大海,
不入一切菩提。)
開悟聖僧云:
諸佛寂滅相,不可以言宣;若心行處滅,是真如法門。
仁王護國經云:
心心寂滅,無身心相,猶如虛空。
偈云:
若要抓我金碧峰,猶如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抓我金碧峰。
華嚴經云:
離一切 心"意 識"分別,無所取著,猶如虛空。
"意識"指八識即是
一、眼識:
眼根緣色塵。
二、耳識:
耳根緣聲塵。
三、鼻識:
鼻根緣香塵。
四、舌識:
舌根緣味塵。
五、身識:
身根緣觸塵
六、意識:
意根緣法塵。識(了 別為義)。
七、第七識末那"1" 是第六意識所依之根。
"2" 常隨四煩惱即我
癡、我見、我愛、我慢。"3" 向內執取阿賴耶為我。向外認識境界為實法。
第八識阿賴耶:
華譯藏識;能藏: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所藏 :受前七識所薰習;執藏 :受第七識所執取。無覆無記;種子現行時,善惡分明,業報相續。心(集起為義):根本識。
開悟聖僧云:
諸佛出世大因緣,開示衆生佛知見;方便施機有二三,會實悟入不二門。
法華經云: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二三乘這些過度時期),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雲月自明暗,山川無古今,念到亡言處,休論佛與心。
(看雲、看月有明暗,山川無過去與現在,悟性悟到佛性一切言論都是多餘的。佛性是不可言宣。多生累劫死了多次,悟到佛性是不生不滅。)
見性成佛 (111-6-6 )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了解真相而不執著,知一切法而不被法所縛,不被法塵所染)。
知本能知,見本能見,知見立知,即是無明本。法身在果位本清淨,淨中不可安淨,安淨便成不淨,皆成淨相。
維摩詰經云:
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有一天當你見性後,性就有分別了。不被外境所轉,能轉一切境)。
諸法究竟不可得,無有遺餘畢竟空。
大般若經云:
何謂諸法自性 ? 諸法自性不可得,是名諸法自性。
(本來面目如何 ? 諸法不可得,諸法無常可壞性,諸法空性。)
大智度論云:
若法因緣生,是法性實空;若此法不空,不從因緣有。
大般若經云: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流俗"( 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 ) 知見不可入道,我慢習氣不可入道 ( 有我慢心之人不能證菩提 ) 。
六祖慧能祖師云: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金光明經云:舍利子:勤修戒、定、慧之功德結晶而成的聖品。像火車在軌道上行駛反之邪見即出軌。)
無相布施真布施,離相持戒真持戒;我法二執淨盡時,轉凡成聖進佛階。
(心內無布施的我是真布施,解脫自在,無持戒味,自然持戒,修者不修離相,無念,無境真持戒 )。
布施五種功德:
一、破慳貪心。
二、廣結善緣
三、普得人和。
四、福報日增。
五、得證菩提。
楞嚴經云:
三學戒定慧,戒學為第一;無戒修佛法,定慧何由生 ?
(持戒產生了定力,因為有了定力產生智慧,因有了智慧就產生了破煩惱。所以要修佛法要三學戒定慧,以持戒學為第一。)
楞嚴經云: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因慧破煩惱,是名三無漏學。
(生活規律化而漸入道來)
律藏云:
佛制比丘,初出家,先學五年戒律,戒律精通,能辦比丘法事,方可參襌學教。
(破見比破戒更嚴重,破見會一直邪知耶見,難伏難改。破戒者没有破見,可重受戒,破見破戒兩者皆不好。)
罪業報生三惡趣,福業報生人道及欲界天,不動業報生色界無色界天。
不動業:
有持戒坐禪定。
報生:
一念不生,念佛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自性);重罪如霜露(如夢幻泡影),慧日能消除 (佛的智慧圓淨無所不照。所以罪業能消滅 )。
六祖惠能大師云:
罪從心起將"心懺"(制止洗滌),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不管你有多少罪業或重罪,都經不起你的真懺悔。日日懺悔,就日日消業,久而久之重罪減輕,輕者滅罪。)
性體本寂,智用獨照,寂照無二。
佛性者:
不生不滅,不垢 不淨,不增不減,無來無去,非大非小,此乃自性本體。
依體起用,當用時體在用中,當體時用歸體,體用非二。
寂而能照,照而能寂,離寂無照,離照無寂,寂照不二。 (動態中能淨,在淨中能起自性妙用)。
六祖惠能大師云:
何名坐禪 ? 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實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
(無相:1、於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2、涅槃的別名,因涅槃離一切虛妄之相。)
見性成佛 (111-6-7)
六祖惠能大師云:
何名禪定 ?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心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 ,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外離相即襌,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於念念中" (時時刻刻分分秒秒不亂自性清淨),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大師云:
但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大悲三念住 : 佛以大悲攝化衆生,常住於三種之念,名大悲三念住。 (一)、衆生信佛,佛不生歡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 (二)、衆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常安信於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 (三)、同時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與憂戚,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六祖惠能大師云: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自性已清清淨淨不會昏昏昧昧)立亦得,不立亦得,自性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這是心地、見性法門。)
六祖壇經云: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 "(本性)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六祖云: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戒在心裡心如如不動戒就不重要,頓斷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諸法各有其不生不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
相的體性,心住一境而不散亂。我的性在六凡四生中沒增沒減,這已將戒、定、慧說的清清楚楚了。)
六祖壇經云:
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即是對事對理要知解詳解而心不執著不染塵即心不染)。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
六祖壇經云:
無者無何事 ? 念者念何物 ? 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真如就要妙用,無念即見性)
見性成佛 (110-6-8 )
禪是無執著的世界。
( 禪是無執著、無污垢、是清淨的世界 )。
祖師云 :
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 ( 執著一切心著魔,境外之事均需離相,心方能自在。心一切如如不動,一切法、一切相均是空性。)
禪是不垢不淨的世界
。(無污染、無清淨執相的世界。)
垢是對淨而言,清淨本性那有清淨之相,
污垢之相,畢竟空無自性,法身乃萬法不立,一塵不染。( 心中沒有垢,淨之相是解脫也。)
華嚴經云 :
不入煩惱大海,如何證無上菩提。
清淨自性是空性,污垢之相也是空性,一切諸法皆空性,見空便解脫,見空便入大禪定,由空起妙有,是大乘佛法根本動機
襌是萬法歸一的世界。(一切的事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性皆空,沒有差別。)
禪是清淨一心,不二之心是禪。
心能生萬法,萬法由心所生。
(自性清淨解脫的,無污垢、無對立、無高低為接近成佛了。)
禪是無對立的世界。
( 佛是在生活中是無對立的,佛佛是平等,無高低 )。
襌是無對立的,有對立就墮落生死網。
開悟聖僧云 :
自性生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如無汚染,關建在於心。)出六門,見六塵,如是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 ; 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惡用即眾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 性不分男與女,非男非女,是大丈夫相。見性為先,性無作用,看如何用。)
建立水月道場,"修習空華萬行"( 修六度萬行,很多人證上無上菩提,證上無生法忍
),降伏鏡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 如說是假,很多人依三藏教典來修行而成道,
如說有法,萬法皆空,如夢幻泡影,如幻如化。)
黄檗禪師云 :
此靈覺性,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 ( 此佛性,多生累劫以來並無死,只是臭皮囊壞、老滅。未曾生與滅 ) 。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 妙用、作用 )未曾"寂" (寂照、無相 ),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 ( 無住方向可言 ) 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緣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知識解(有善根、知識與佛一拍即相應)。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景物合"( 來代表性 ) 。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大涅槃性。( 悟一念當下悟,不悟永劫不悟。)
五祖弘忍大師云 :
汝何方人 ? 欲求何物 ?
六祖惠能對答 :
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五祖言 :
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 野人、無文化 ),若為堪作佛 ?
惠能答 :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
(修道貴在見性,會到 本性即佛性即如來藏
性。)
見性成佛 (111-6-9 )
解脫法語:
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無離開你的性) ,常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喫飯,言談祇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不解返源,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返照,全體聖心。
見佛聞法 (見心聞法見佛無見佛),皆是自心分別,(但未開悟者是需要見佛,菩薩做精神指標),不起見者(達到見者無見 ),是名見佛。
楞嚴經云: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 (不罣礙,無法塵繞 ),長伸兩脚睡 (可言無事道人),無偽亦無真 (一假一切假,一真一切真 )。
法是對治法。(八萬四千法門是對八萬四千煩惱 )。
我慢應多禮佛。誹謗應多讚歎。嫉妒應多隨喜。
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喝茶喫飯處,言語相問處,所作所為處,舉心動念卻又不是。
六祖惠能大師云: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六祖壇經云: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則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極樂世界 )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 ;悟人在處一般,故佛言:隨其心 淨即佛土淨。( 隨所住處恆安樂 )。
捫空追響,勞汝心神,夢覺覺非,竟有何事。
大般若經云:
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大般若經云:
一切法都無實有,離我我所,皆以無性而為自性,本性空寂,自相空寂 ;唯有一切愚夫異生,迷謬顛倒。
佛法真俗圓融,互不為礙 ;清淨性中雖無動搖,而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
開悟聖僧云:
若能從假入空,即成大智。若能從空出假,即成大悲。
大般若經云:
聲聞空如毛孔空,菩薩空如太虛空。
金剛經云: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破相顯性)。
佛陀言:
若不能持戒如同離我八萬四千里遠,若能持戒如同在我左、右。
見性成佛 (111-6-10 )
學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見性剎那無大千。
(有很多法師到處弘法無有一開悟證果,因他心中有塵有境有法有一切塵,無明煩惱,三毒要頓斷)。
修行無別修(修行不是好玩的),只要識路途,路途一旦明,生死ㄧ齊休。
開悟聖僧云:
諸聖所修,唯只推心,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主,涅槃由息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三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魔由心生,佛由心成。 (十方三世聲聞、圓覺、菩薩、佛,都離不了心,心是解脫之因。)
開悟聖僧云:
光明自性,浩浩蕩蕩 (清清淨淨),纖毫不立,掃蹤絕跡,一絲不掛 (所有內心無明的一切與三毒全掃的清潔溜溜,沒有塵矣 ),無拘無累,清清如如,當下即是 (恢復清淨本來真面目)。
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
(所做的事與修行無關又怕死希望晚一點死 ,這是可悲無意義的。)
四十二章經云:
割愛辭親,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與空相應 ),名為沙門。
上如下本法師云:
出家實質意義:
出三界家 (欲界、色界、無色界),出煩惱家 (出無明煩惱割愛辭親 ),出六道家(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出輪迴家 (以車輪比喻出輪不在輪內 ),出生死家(了辦生死見佛入涅槃 ),是名真出家。
開悟聖僧云:
出塵離俗非易,拋棄恩愛甚難;如無衝天大志,焉能入聖超凡。(修行要半勉強,如要等因緣到,至死難呀。)
開悟聖僧云:
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
開悟聖僧云:
海闊天空渺無涯,三衣一缽飯千家;自性自在塵不染,菩提種子自開花。(迴光返照--反省、了解、明白、知其意)
見性成佛 (111-6-11 )
眾生不異佛,佛不異眾生 ; 迷自心故作眾生;悟自心故作佛。
明心見性是禪宗法要。
(要明心見性,就要迴光返照)。
(閉関是很好,但要明心見性,不然後遺症會很多,没有禪定之力如何閉関,需注意。)
"爾"(你)要與佛祖不"別"(不二)但莫外求,
爾一念心上清淨光,是爾屋裡法身佛。
禪宗乃"無門"(與空相應)入門,淨土宗乃有門入門。
( 妄想不行,念佛也不行。以妄想克妄想,以毒攻毒。有佛念就無妄念。禪宗與淨土宗入門角度不一)。
通而無路,塞而有門。
(通往五欲六塵之門路,而涅槃之門路很生疏。)
以妄制妄--一心現前。
開悟聖僧云:
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極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妄慮,佛自現前。
觀世音菩薩證悟自性的法門:
聞無聞有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性無生滅,聞無來去。
開悟聖僧云:
無念即無男,無念即無女;無念即無障,無念即無礙,無念即無生,無念即無死,正無念之時,無念不住,即是截生死源。
(無念不是百物不思,無念是建立有念中。
有男有女,即有念,即是污染,不清淨,免強要分別男、女只有權巧方便說)
六祖云:
有念念成邪,無念念成真。 (無即是真)
諸人十二時中,不可錯用心(所有修行學佛者,在一日廿四時中修道不可錯用心)。頭上是天,脚下是地,朝明夕晦,水綠山青,物象分明,亙古亙今,若恁麼承當去,早日無事起,那更言中求玄,句裡尋妙,正是埋沒自己,不如歸堂吃茶去。
(有修行者,不被山河大地境界所轉,心能轉一切境界,外在境界是外在境界,這些說沒修行也有修。如你還是心猿意馬没有定力,那你要求什麽呢?不如早點回去吃飯泡茶去,比較好。)
開悟聖僧云: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色不迷人,人自迷,一切起於心)。
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 (一切內、外空性 ),萬德圓滿。
開悟聖僧云:
法身晝夜無得失,身在海中休覓水,日行山嶺莫尋山,頭上安頭轉增
迷。
(法身在晝夜喜怒衰樂中均無增無減。身在水中不覺在水中,走在山上又找山,自己就有佛性還外求一個佛 ) 唉 !
但盡凡心,莫求聖解 。( 將三毒我慢貢高心要淨化掉。)
四十二章經云: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開悟聖僧云: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隨者日常生活在流轉,自性如如不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身口意清淨佛出世,身囗意不淨佛滅度。
(三戒為基:聲聞、緣覺、菩薩乘)
戒有六層含義:
一、防非止惡之義。
二、是道德之標準。
三、清涼之義。
四、解脫之義。
五、佛法之防腐劑。
六、襌定之基礎。(制止煩惱)。
見性成佛 (111-6-12)
諸般迷人,猶如飯籮邊坐餓死人,臨河渴死漢。若起見性觀照,一念即至佛地。
開悟聖僧云:
佛與眾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 ? 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神秀大師云: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惠能祖師云: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
開悟聖僧云:
佛佛佛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取中道),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指望,內外圓明到處通。
妄想無性,念念相續,利根眾生一念迴光返照,當下即見本體,既見本體,聖凡情盡,靈光獨耀,八風不動,諍論都息,一切功德,法爾具足。
八風即是八種考驗 又名八法 : 苦、樂、稱譏、利、衰、毁、譽。因此八法世人所愛憎,而且又能搧動人心。(如如不動,能轉境界。逆境易覺,順境難覺。能在煩惱大海中生存,才是真功夫)
來講個蘇東坡與佛印大師的對話:
蘇東坡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佛印大師聽蘇氏言後,想刺激一下蘇氏,是否真的八風吹不動,佛印大師就回蘇東坡兩字曰"放屁"蘇東坡一看非常生氣。坐船去找佛印大師理論。剛下船未見到佛印大師,佛印大師又言,一屁打過江。又何言八風吹不動。當下蘇東坡覺得慚愧。
歌哭兩忘心自淨,單單一句古彌陀。
開悟聖僧云: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徹底明心見性,悟明本性。參這玄機啊)
(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非熱他人死,看看何時輪到我。)
大丈夫隻手撥開生死路,奇男子雙眉皺裂名利關。
華嚴經云:
具備大丈夫的條件有七種:
一、丈夫勇猛。
二、丈夫精進。
三、丈夫清淨。
四、丈夫智慧。
五、丈夫種。
六、丈夫用。
七、丈夫正教。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六祖惠能祖師云: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六祖惠能祖師云: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開悟聖僧云: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搭下修。
見性成佛 ( 111-6-13 )
眾生妄分別,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無佛無世界。
若證悟法身之境界,法身是無相無念、無住、無大無小、無來無去、無淨無垢,當下即是無佛無世界。
心神空寂,無色無形,睹之不見,聽之無聲,似暗非暗,如明不明,捨之子滅,取之無生。
心在何處 ? 汝問我的即是汝心,我答汝即是我心。我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我!問我即汝心。從無始劫來,乃至施為動作,一切時處,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名為中道。
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過患,即是自性不動,雖動亦靜也。
"動"(境界大小考驗,心如如不動 )而永寂,眾生即佛;寂而反動,佛即眾生。
返本還源便到家(迴光返照,光明照本家),亦無玄妙可稱誇;湛然一片"真如"(佛名)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動靜一如,並非理悟,應須證得,超越動靜,即名聖者。 ( 動、靜不二,即是聖者)
開悟聖僧云:
眾生本具佛性,如水與冰,無水即無冰,眾生之外無佛,眾生不知佛在近處而遠求,如在水中卻叫渴。
華嚴經云:
法身恒寂靜,清淨無二相,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於諸蘊處界,未曾有所著。
堂堂大"道"(心),赫赫分明 (如境子一般清清楚楚 )人人本具,箇箇圓成,只因ㄧ念差,現在萬般形。
開悟聖僧云:
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眾生性,性無二別。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能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自覺而成佛)
開悟聖僧云:
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見性)
開悟聖僧云:
三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
金剛經云: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開悟聖僧云:
見佛先見心,得見佛而忘心(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忘心為心所惑,終不得佛。心佛本一體,只言迷悟有別,悟者佛亦心,心亦佛,佛心本不異。
見性成佛 (111-6-14 )
開悟聖僧云: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猶如離水無冰,離冰無水。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行、住、坐、臥皆自性。心如如不勣,無失無得即見性)
(悟--悟--悟即開悟)
開悟聖僧云:
休去歇去,古廟香爐去,枯木寒灰去,一念萬年去,如人死人去,如能如此用,心安有不成道乎
?
開悟聖僧云:
夜夜抱佛眠(佛性),朝朝還共起,坐起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開悟聖僧云:
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
(見性時先要知心是佛)
開悟聖僧云:
佛性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纖塵不染,一法不立,至性中人。本性空寂,莫取諸相,即合聖意;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佛性無色無形無心,光明自在,一塵不染。)
見性成佛 (111-6-15 )
開悟聖僧云:
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尊者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清淨覺性,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 ; 見本性為禪,不見本性非禪也。
( 十方三世諸佛共同傳此心,以心傳心。均以悟得見性。) (禪--道--心--佛)
(三藏教典部部要導入見性成佛。)
開悟聖僧云:
聖體本來清淨,佛性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言名猶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見性之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如果沒有用言語又有幾人見性,這都是方便法。 )
開悟聖僧云:
見本性者,三藏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因言顯道,道顯遣言,言若不遣,因言障道。
開悟聖僧云:
終日去來而未曾去來,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笑而未曾笑,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終日動而未曾動,終日靜而未曾靜,終日說法而未曾說一字。法身在涅槃中,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
開悟聖僧云: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是這尊心,這尊心是佛尊,佛性不從心外求,心生便是罪生時。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開悟聖僧云:
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處無明是大智慧,無煩惱處是大涅槃。迷時有此岸,悟時到彼岸,彼岸是正覺處,諸佛處。
見性成佛 (111-6-16)
開悟聖僧云:
修道人不心外求道,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時無佛無法,何以故 ? 悟即是佛法。
(迷時有佛有道,悟時無佛無心無道。這是見性了。迷是凡夫,悟時聖者。)
開悟聖僧云:
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入涅槃,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生心染塵,從一地獄至一地獄。
( 平時多坐禪,來參悟心是清淨、或污染、或妄想、或心外求、或者悟到自性、或是悟出明心見性了、或是心已如如不動一塵不染。)
開悟聖僧云:
在家人我是誰 ? 出家人我是誰 ? 無名無姓我是誰 ? 證悟自性又是誰 ?
(出離生死,證悟自性。)
開悟聖僧云:
作佛用是佛性,作眾生用是衆生性,作賊用是賊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
開悟聖僧云:
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處處無所著,分秒皆現前,如日處虛空。
(佛性:無頭無尾、無相、無色來來去去來去自在。)
開悟聖僧云:
不作佛見,不落佛邊(開悟者自由自在,自由來去自在解脱。;不作衆生見,不落衆生邊;不作有見,不落有邊;不作聖見,不落聖邊;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不落法塵。若有見處,即名外道 ;見而不見,不見而見,諸佛現前。
(如落有邊:入生死被拘束。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也化百千萬億之身來度化衆生,即是無邊身)
開悟聖僧云:
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為動作,皆是自性之用。
( 如何會性、見性、在六根中就可會得到分別 )
見性成佛 ( 111-6-17 )
開性聖僧云:
本源清淨,
佛上更不著一物,自性蕩蕩,沾染不得。人不敢忘心,恐落於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法身堂堂而住。
( 空:空掉你的心(妄想心),空掉你的三毒,空
掉一切塵,空掉一切廢物。光明清淨自現。)
開悟聖僧云:
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終不能住,佛性同虛空,雖以無量功德智慧莊嚴,終不得住,不住而住,住而不住,一念頓脫,豁然貫通,徹見自性,涅槃現前,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
開悟聖僧云:
眾生有生死,就像見到虛空中之花飛幻影,不知空花客塵如幻,若悟得本自寂然,妙覺性體,圓滿普照,如如不動。一切幻化雖然滅盡,但真性常存,不會成為斷滅,法身坦然蕩蕩。(宗旨與目標)
六祖惠能禪師云: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廣義;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今生若遇頓教門(見性法門),忽遇自性見世尊。
( 見性如何見性 ? 六祖惠能大師都已告訴汝了。多聽經聞法來保護聖胎 。)
大藏經云:
一切諸觀中,空觀為第一,一切諸法中,涅槃為第一。
( 佛法八大宗中涅槃為第一 。)
迦葉佛偈云:
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 一切均是幻化,在幻化中找出不生不滅菩提自性 )
華嚴經云:
真如離妄恒寂靜,無生無滅"普周遍"(普照十方三世 ),諸佛境界亦復然,體性平等不增減。
華嚴經云:
法性無作無變異(法身不用創造本就存在),猶如虛空本清淨,諸佛性淨亦如是,本性非性離有無。
華嚴經云:
了知諸法性寂滅,如鳥飛空無有跡,善能了達諸法性,普於三世無所著
,若欲了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見性成佛完結,諸位 法喜充滿 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阿彌陀佛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