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說別人贊歡你、對你有利,你就心生歡喜;(貪愛心)
我們很難完全清除這種對稱、譏、毀、譽的分別和執著,對初學者來說尤其更難。
《菩提道灯论》阿底峡尊者著但是,為了讓凡夫容易理解,佛經會說,我們必須經過一段修持的旅程,才能達到解脫。我們現在目標是什麼?就是解脫。從哪裡解脫出來呢?是從痛苦中解脫。什麼叫做從痛苦中解脫呢?首先,平時生活中的快樂,都只是暫時的快樂,只是一個假象,不是真正的快樂,什麼叫做假象呢?意思是馬上就會改變,前一刻還是快樂,後一刻已經成為痛苦,或者前一刻是痛苦,後一刻又是快樂,就像民選的總統,當選一段時間之後,又要下台。在位時有權有勢,很是風光,落選之後,什麼都沒了。世間的快樂就像是這樣子,它是变化的、不穩定的。
究竟的快樂,用錢買不到,也不在身外或者遠處的任何地方,就在於自己的心。苦樂取決於自己的心,是自己的心在感受痛苦、經驗快樂,而泥土与石頭不會感受痛苦,但是我們會感受苦樂,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心, 有知覺,我們是有情眾生。
菩薩的願望與行動都具足大力量,因為從一開始踏上菩提道,菩薩就抱著非常大的志向,以堅決明確及強大的願心,去做能嘉慧並且解脫眾生的事。由於大願中真誠的決心,任何能夠利益眾生、解脫眾生的事情,他都會努力不懈地去做,永不疲倦。憑藉著幫助眾生的願望,菩薩會經歷各種不同的階段,展開一段深刻的旅程,並會發現自己愈来愈有能力去利益無數的眾生。菩薩最初就是這樣开始踏上菩薩道的。
當菩薩們以熱誠的願望與行誼去利益了一切眾生,這就是圓滿成就。能夠圓滿利益一切眾生,其精髓就在利眾的當下是無私的,沒有期待、懷疑、希冀、執著、厭惡,對每件事物都沒有任何的得失心在當中。菩薩的行誼完全純淨無暇,菩薩全心全意毫無間斷的為了利益眾生而全力付出 —— 任何時刻都沒有絲毫的猶豫與懷疑,因為所有的障礙都被超越了。
菩薩的利生事業是溫和的,因為所有的傷害及放肆的行為方式都被捨棄了。不止所有傷害的行為在菩薩的生活中已完全滅除,即使在未來會造成傷害的因也都不存在了。菩薩所做的事不只是利益所有眼前的眾生,也奠定了利益未來一切眾生的基礎。當菩薩開始他們的佛行事業時,給予眾生無法度量的利益,他們無畏的佈施,在這種廣大的佈施之中沒有任何的懷疑或期望,他們就像是充滿無限慈悲的觀世音菩薩,或是大力威猛的金剛手菩薩等等。
如果一般人能效法眾菩薩的發心,將會有一樣的能力嘉慧無數的眾生,所有的事物似乎都會聽命於他們的指揮,有時美麗的蓮花及花叢,會因為他們而在大海中綻放,他們的一滴淚水可以化成一片汪洋,所有自然界的一切都在菩薩的召喚中,火可以成為水,水能轉變成火,這都源於菩薩強大的願力及行持所化現。對我們而言,慈悲心的修持必須充分被確認,它應該時時在我們的心續之中,而且付諸行動。
如果有人試著要做禪修,例如修持空性或止观,一方面我們對皈依的對象不可一時或忘,另一方面自始至終我們都要對所有眾生生起真正的慈悲心。空性的真正本質就是慈悲,如果沒有經驗過慈悲的浩瀚,即使有人聲稱他已經了悟空性了,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是「世間八法」,就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是說別人贊歡你、對你有利,你就心生歡喜;別人辱罵你、對你不利,你就覺得痛苦。我們很難完全清除這種對稱、譏、毀、譽的分別和執著,對初學者來說尤其更難。
是指這個人完全自利,只想到此生,為了此生的名聲,沒有利他的心,只想到自己。
就是黑白溷雜,利他和自私的兩種動機都有。雖然利他、行持善法,但有時又會自私,也喜歡別人贊嘆且討厭毀謗,這即使已步上修行道的人也難免。大多數人應該是屬於第三類。我們主要是要斷除「黑世間八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