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中道中觀學派10
中觀學的基本觀點
中觀學的基本觀點
劉嘉誠
劉嘉誠
法光
法光
第131期(2000)第四版
第131期(2000)第四版
中觀是印度大乘佛教首先出現的學派,此一學派約在公元2~3世紀間由龍樹菩薩所創立。龍樹上承阿含與般若思想,確立了「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的中觀宗旨。由於中觀主張諸法畢竟空,所以中觀學派又被稱為空宗。在佛教史上,中觀學派不僅在印度本土有其重要發展,而且也流傳到漢、藏二地,對該地區之佛教有深遠的影響。不過,中觀在發展的過程中,卻也出現和大乘佛教其他學說相互融合的現象,如在印度本土,中觀到了後期(約8~11世紀)與唯識發生合流;在中國,中觀則與如來藏思想合流;在西藏,中觀則和思教合流。本文所討論的,並未包含融入異說的部分,而是早期龍樹《中論》裡的基本觀點,以及中期中觀論師清辨和月稱等人的見解。以下分為四個部分論述。
中觀是印度大乘佛教首先出現的學派,此一學派約在公元2~3世紀間由龍樹菩薩所創立。龍樹上承阿含與般若思想,確立了「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的中觀宗旨。由於中觀主張諸法畢竟空,所以中觀學派又被稱為空宗。在佛教史上,中觀學派不僅在印度本土有其重要發展,而且也流傳到漢、藏二地,對該地區之佛教有深遠的影響。不過,中觀在發展的過程中,卻也出現和大乘佛教其他學說相互融合的現象,如在印度本土,中觀到了後期(約8~11世紀)與唯識發生合流;在中國,中觀則與如來藏思想合流;在西藏,中觀則和思教合流。本文所討論的,並未包含融入異說的部分,而是早期龍樹《中論》裡的基本觀點,以及中期中觀論師清辨和月稱等人的見解。以下分為四個部分論述。
《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概說:宣揚般若思想裡「空」的義理的中觀學派
《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概說:宣揚般若思想裡「空」的義理的中觀學派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何《中論》如此重要,值得我們特別來研習呢?這是因為中觀學是大乘佛學的基石,它較唯識及如來藏兩系統更為重要。不論從歷史方面還是義理方面來說,中觀學都是大乘佛教裡一個最重要的部分。
為何《中論》如此重要,值得我們特別來研習呢?這是因為中觀學是大乘佛學的基石,它較唯識及如來藏兩系統更為重要。不論從歷史方面還是義理方面來說,中觀學都是大乘佛教裡一個最重要的部分。
文:吳汝鈞
文:吳汝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本教義
基本教義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相關主題
相關主題
顯示▼
顯示▼
地點
地點
顯示▼
顯示▼
派別
派別
顯示▼
顯示▼
人物
人物
顯示▼
顯示▼
著作
著作
顯示▼
顯示▼
目次
目次
梵文mādhyamaka,源自形容詞madhya(中、中間),加上最高級詞尾ma,意思為最中、至中。之後轉為人稱名詞,就成為Mādhyamikas。字面上的意思,是最中者、至中者。居住在中印度的人,也被稱為mādhyamaka。
梵文mādhyamaka,源自形容詞madhya(中、中間),加上最高級詞尾ma,意思為最中、至中。之後轉為人稱名詞,就成為Mādhyamikas。字面上的意思,是最中者、至中者。居住在中印度的人,也被稱為mādhyamaka。
中觀學的基本觀點
中觀學的基本觀點
劉嘉誠
劉嘉誠
法光
法光
第131期(2000)
第131期(2000)
第四版
第四版
中觀是印度大乘佛教首先出現的學派,此一學派約在公元2~3世紀間由龍樹菩薩所創立。龍樹上承阿含與般若思想,確立了「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的中觀宗旨。由於中觀主張諸法畢竟空,所以中觀學派又被稱為空宗。在佛教史上,中觀學派不僅在印度本土有其重要發展,而且也流傳到漢、藏二地,對該地區之佛教有深遠的影響。不過,中觀在發展的過程中,卻也出現和大乘佛教其他學說相互融合的現象,如在印度本土,中觀到了後期(約8~11世紀)與唯識發生合流;在中國,中觀則與如來藏思想合流;在西藏,中觀則和思教合流。本文所討論的,並未包含融入異說的部分,而是早期龍樹《中論》裡的基本觀點,以及中期中觀論師清辨和月稱等人的見解。以下分為四個部分論述。
中觀是印度大乘佛教首先出現的學派,此一學派約在公元2~3世紀間由龍樹菩薩所創立。龍樹上承阿含與般若思想,確立了「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的中觀宗旨。由於中觀主張諸法畢竟空,所以中觀學派又被稱為空宗。在佛教史上,中觀學派不僅在印度本土有其重要發展,而且也流傳到漢、藏二地,對該地區之佛教有深遠的影響。不過,中觀在發展的過程中,卻也出現和大乘佛教其他學說相互融合的現象,如在印度本土,中觀到了後期(約8~11世紀)與唯識發生合流;在中國,中觀則與如來藏思想合流;在西藏,中觀則和思教合流。本文所討論的,並未包含融入異說的部分,而是早期龍樹《中論》裡的基本觀點,以及中期中觀論師清辨和月稱等人的見解。以下分為四個部分論述。
一、緣起論
一、緣起論
中觀的緣起論可以包含緣起的此緣性、相待性與空寂性等三種意義,它們大約相當於《中論》第26品的十二緣起支,第24品的性空緣起,以及歸敬偈中的八不緣起。緣起的此緣性與相待性,是清辨和月稱依據「緣起」一詞的梵文語法和字源所做出的解釋。清辨將緣起解釋為「此緣性」(ida.mpratyayataa),此緣性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意思,也就是由於有此因所以有彼果,它指出了因果序列的必然性。如《雜阿含經》所說的十二緣起支─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乃至緣生有老死,就是一種因果序列性。每一支中的前支是後支的原因,後支是前支的結果,依序環節緊扣,形成有情流轉的因果必然性。反之,有情的還滅,則是此緣性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就是由於此因滅所以彼果滅,就十二緣起支而言,即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滅。
中觀的緣起論可以包含緣起的此緣性、相待性與空寂性等三種意義,它們大約相當於《中論》第26品的十二緣起支,第24品的性空緣起,以及歸敬偈中的八不緣起。緣起的此緣性與相待性,是清辨和月稱依據「緣起」一詞的梵文語法和字源所做出的解釋。清辨將緣起解釋為「此緣性」(ida.mpratyayataa),此緣性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意思,也就是由於有此因所以有彼果,它指出了因果序列的必然性。如《雜阿含經》所說的十二緣起支─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乃至緣生有老死,就是一種因果序列性。每一支中的前支是後支的原因,後支是前支的結果,依序環節緊扣,形成有情流轉的因果必然性。反之,有情的還滅,則是此緣性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就是由於此因滅所以彼果滅,就十二緣起支而言,即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滅。
月稱對緣起的看法,則越過了這種時間先後的因果序列之思考。月稱根據緣起的字源提出了「相待性」(apek.saa),相待性是一種對因果同時性的考察,它強調因與果之間的相依相待,例如父與子之間就是互相依待的,子固然從父而生,可是如果沒有子,父亦不成其為父,因此父與子必須同時俱有,互相觀待,才能成立父與子的關係。如以十二緣起支而言,世尊曾指出「識」與「名色」之間乃是互相依待的關係,亦即不但是「名色」依於「識」,同時「識」也要依於「名色」。《雜阿含經》以「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來作比喻,以說明兩者之間相互依待的關係。
月稱對緣起的看法,則越過了這種時間先後的因果序列之思考。月稱根據緣起的字源提出了「相待性」(apek.saa),相待性是一種對因果同時性的考察,它強調因與果之間的相依相待,例如父與子之間就是互相依待的,子固然從父而生,可是如果沒有子,父亦不成其為父,因此父與子必須同時俱有,互相觀待,才能成立父與子的關係。如以十二緣起支而言,世尊曾指出「識」與「名色」之間乃是互相依待的關係,亦即不但是「名色」依於「識」,同時「識」也要依於「名色」。《雜阿含經》以「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來作比喻,以說明兩者之間相互依待的關係。
緣起的空寂性則表現在《中論》歸敬偈中的八不緣起┴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八不是形容緣起的真實相,凡夫由於不能見空,放諸法執有決定相,所以落入了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邊見。然而徹見空寂性的聖者,於諸法不著決定相,故能遠離各種執見,直透緣起的真實相。除了八不之外,歸敬偈第2詩頌的「善滅諸戲論」也是形容緣起的真實相。依據梵文,「善滅諸戲論」包含「滅戲論」和「寂固」兩個語詞,這兩個語詞代表涅槃寂滅的境界,更能表達緣起的空寂性之意義。
緣起的空寂性則表現在《中論》歸敬偈中的八不緣起┴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八不是形容緣起的真實相,凡夫由於不能見空,放諸法執有決定相,所以落入了生滅、常斷、一異、來去等邊見。然而徹見空寂性的聖者,於諸法不著決定相,故能遠離各種執見,直透緣起的真實相。除了八不之外,歸敬偈第2詩頌的「善滅諸戲論」也是形容緣起的真實相。依據梵文,「善滅諸戲論」包含「滅戲論」和「寂固」兩個語詞,這兩個語詞代表涅槃寂滅的境界,更能表達緣起的空寂性之意義。
二、性空論
二、性空論
中觀以性空為了義教。空是對於有情自身與外在世界的考察,發現沒有一物具有固定不變的實體,所以諸法宛然有而畢竟空。中觀的性空論可以分從存有論和宇宙論作探討。先就存有論而言,中觀認為一切存在物,包括有情和物質都不具有實體,它們的存在都只是依賴各種條件的組合,條件改變則存在物跟著改變,條件離散則存在物跟著消滅,所以任何有情或物質的存在都只是一種虛幻的存在(幻有),而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中觀對於有情和物質的非真實存在,稱為「我空」和「法空」。換言之,我空和法空,代表中觀對一切存在的看法。
中觀以性空為了義教。空是對於有情自身與外在世界的考察,發現沒有一物具有固定不變的實體,所以諸法宛然有而畢竟空。中觀的性空論可以分從存有論和宇宙論作探討。先就存有論而言,中觀認為一切存在物,包括有情和物質都不具有實體,它們的存在都只是依賴各種條件的組合,條件改變則存在物跟著改變,條件離散則存在物跟著消滅,所以任何有情或物質的存在都只是一種虛幻的存在(幻有),而不是真實的存在(實有)。中觀對於有情和物質的非真實存在,稱為「我空」和「法空」。換言之,我空和法空,代表中觀對一切存在的看法。
中觀的我空和法空,基本上是承襲自阿含的無我和無我所。龍樹在《中論》第18品就是從無我、無我所展開我、法二空的論述。我(aatman),指的是外道的神我,神我意謂有情在不斷的生死中有一個常住不滅的輪迴主體。月稱以為,一切煩惱過患都是根源於薩迦耶見(有身見),而薩迦耶見則是以「我」為所緣,因此修行者必須先破我,才能除掉薩迦耶見,除掉薩迦耶見才能斷除一切煩惱過患。簡言之,「我」是對治煩惱必須首先破除的對象,所以月稱認為龍樹在第18品一開始先破我。外道計我,不外是在五蘊中計有我,或是於五蘊之外計有我,可是龍樹說:「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龍樹在本頌使用了兩難式破斥「我」與「五蘊」的一異見,這等於斷絕了外道計我的可能性,由此而論證了「無我」─「我空」。論證了無我,就可以進一步論證「無我所」─「法空」,因為「我所」是依賴於「我」而展開的,如果沒有我,當然也就沒有我所有的一切,所以說:「若或無有我,我所當何有 ? 無我無我所,我我所即滅。」由此可見,龍樹對於我空和法空的論證,是從煩惱的根源處─「我」下手,必先破我,才能破我所;破了我,自我意識(薩迦耶見)就沒有所緣,破了我所,我所的意識也沒有所緣。沒有了自我意識和我所的意識,由此而產生的一切煩惱過患也就跟著止滅了,煩惱止滅即得解脫。
中觀的我空和法空,基本上是承襲自阿含的無我和無我所。龍樹在《中論》第18品就是從無我、無我所展開我、法二空的論述。我(aatman),指的是外道的神我,神我意謂有情在不斷的生死中有一個常住不滅的輪迴主體。月稱以為,一切煩惱過患都是根源於薩迦耶見(有身見),而薩迦耶見則是以「我」為所緣,因此修行者必須先破我,才能除掉薩迦耶見,除掉薩迦耶見才能斷除一切煩惱過患。簡言之,「我」是對治煩惱必須首先破除的對象,所以月稱認為龍樹在第18品一開始先破我。外道計我,不外是在五蘊中計有我,或是於五蘊之外計有我,可是龍樹說:「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龍樹在本頌使用了兩難式破斥「我」與「五蘊」的一異見,這等於斷絕了外道計我的可能性,由此而論證了「無我」─「我空」。論證了無我,就可以進一步論證「無我所」─「法空」,因為「我所」是依賴於「我」而展開的,如果沒有我,當然也就沒有我所有的一切,所以說:「若或無有我,我所當何有 ? 無我無我所,我我所即滅。」由此可見,龍樹對於我空和法空的論證,是從煩惱的根源處─「我」下手,必先破我,才能破我所;破了我,自我意識(薩迦耶見)就沒有所緣,破了我所,我所的意識也沒有所緣。沒有了自我意識和我所的意識,由此而產生的一切煩惱過患也就跟著止滅了,煩惱止滅即得解脫。
其次從宇宙論來說,中觀對於宇宙的生成變化從緣起的相待性來觀察,相待性意指諸法沒有絕對的決定相,這不論從因果、時間、空間或運動來說,中觀都不認為有任何一法具有決定相,沒有決定相就是性空,因此中觀對於宇宙的觀察仍是性空論。先從因果考察,任一因果無不是相互依存的,不但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譬如縷織成布,縷為因,布為果,若離縷則無布,若離布,則縷亦不成布因,唯有縷與布相互依待,才能成立因果關係。次就時、空而言,時間不能離物而存在,沒有物體的運動也不能感覺時間的流逝,過、現、未三時也是相互觀待才能成立。同理,空間也不能離開色法而獨存,色以質礙為相,空間則以無礙相,無礙相必在質礙的觀待下才能呈現。由放諸法空無實體,所以中觀反對時間上的剎那實有以及空間上的極微,對於從剎那與極微所引生的世界是常或無常,世界是有邊或無邊等問題,中觀將這些邊見斥為無記。此外,中觀認為沒有絕對的運動,去是動相,住是靜相,唯有動與靜的相互觀待才能成立運動。任何運動,必須在時間上有去時,在空間上有去者,在作用上有去法。換言之,有時間和空間才能有運動,由於時空沒有自性,所以運動也同樣沒有自性。只有在無自性空的觀點下,才能成立緣起的時間、與運動。
其次從宇宙論來說,中觀對於宇宙的生成變化從緣起的相待性來觀察,相待性意指諸法沒有絕對的決定相,這不論從因果、時間、空間或運動來說,中觀都不認為有任何一法具有決定相,沒有決定相就是性空,因此中觀對於宇宙的觀察仍是性空論。先從因果考察,任一因果無不是相互依存的,不但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譬如縷織成布,縷為因,布為果,若離縷則無布,若離布,則縷亦不成布因,唯有縷與布相互依待,才能成立因果關係。次就時、空而言,時間不能離物而存在,沒有物體的運動也不能感覺時間的流逝,過、現、未三時也是相互觀待才能成立。同理,空間也不能離開色法而獨存,色以質礙為相,空間則以無礙相,無礙相必在質礙的觀待下才能呈現。由放諸法空無實體,所以中觀反對時間上的剎那實有以及空間上的極微,對於從剎那與極微所引生的世界是常或無常,世界是有邊或無邊等問題,中觀將這些邊見斥為無記。此外,中觀認為沒有絕對的運動,去是動相,住是靜相,唯有動與靜的相互觀待才能成立運動。任何運動,必須在時間上有去時,在空間上有去者,在作用上有去法。換言之,有時間和空間才能有運動,由於時空沒有自性,所以運動也同樣沒有自性。只有在無自性空的觀點下,才能成立緣起的時間、與運動。
三、二諦論
三、二諦論
龍樹在《中論》第24品明文提到佛教的二諦─世俗諦與第一義諦(或勝義諦)。義淨曾以「俗有真空」(世俗有而勝義空)來指稱中觀宗義,可謂一語道破中觀的二諦要旨。龍樹以為「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可見二諦是可以藉由言語來教說的。在梵文裡,諦與世俗都含有言語的意思,世俗則另含有習慣的意思。它所表達的意義是:唯有依賴於約定俗成的言語習慣,才能使第一義開顯,由此而讓世人通達第一義,入於涅槃。
龍樹在《中論》第24品明文提到佛教的二諦─世俗諦與第一義諦(或勝義諦)。義淨曾以「俗有真空」(世俗有而勝義空)來指稱中觀宗義,可謂一語道破中觀的二諦要旨。龍樹以為「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可見二諦是可以藉由言語來教說的。在梵文裡,諦與世俗都含有言語的意思,世俗則另含有習慣的意思。它所表達的意義是:唯有依賴於約定俗成的言語習慣,才能使第一義開顯,由此而讓世人通達第一義,入於涅槃。
諦的梵語,是由語根「存有」所派生的名詞,其原意含有與存有有關的意思,印度早期思想家又將「言說」視為表徵「諦」 (與存有有關)的事物,因此諦可以譯為「真理」或「實在」。真理包含語言學意義,實在則包含存有論意義。清辨和月稱對於二諦的詮釋,與這兩個層面的意義密切相關。清辨比較側重在語言的層次,月稱則側重在存有的層次。如以三論宗的術語說,清辨的二諦論較接近於「言教二諦」,月稱的二諦論則較接近於「理境二諦」。言教二諦是把二諦僅視為佛的教說,而不是兩種實在的境裡,因為真理只有一個,它是不可言說的。清辨在解析「第一義」這個複合詞時,曾以梵語的有財釋將第一義解為「有勝義的」,也就是「隨順勝義」的意思。隨順勝義雖然不等於第一義的涅槃,但它可以藉由世俗名言隨順成就聞思修所成慧,以通達不可說的第一義。清辨這個解釋,指出二諦都是可以言說的,顯然具有言教二諦的意味。反之,月稱則把二諦視為凡聖兩種人的境理,凡人所見為世俗諦體,聖者所見為勝義諦體。月稱這個看法,是根據他對「世俗」一詞的第一種解釋,月稱取「世俗」的語根所包含之覆蓋或隱蔽的意思,認為在世俗中凡夫因被無明所覆蓋,所以見不到真實,凡夫所見到的只是虛妄的世俗諦理,而不是唯聖者所能見的勝義諦理。月稱將二諦視為凡聖所見之二種諦裡,顯然具有理境二諦的意味。
諦的梵語,是由語根「存有」所派生的名詞,其原意含有與存有有關的意思,印度早期思想家又將「言說」視為表徵「諦」 (與存有有關)的事物,因此諦可以譯為「真理」或「實在」。真理包含語言學意義,實在則包含存有論意義。清辨和月稱對於二諦的詮釋,與這兩個層面的意義密切相關。清辨比較側重在語言的層次,月稱則側重在存有的層次。如以三論宗的術語說,清辨的二諦論較接近於「言教二諦」,月稱的二諦論則較接近於「理境二諦」。言教二諦是把二諦僅視為佛的教說,而不是兩種實在的境裡,因為真理只有一個,它是不可言說的。清辨在解析「第一義」這個複合詞時,曾以梵語的有財釋將第一義解為「有勝義的」,也就是「隨順勝義」的意思。隨順勝義雖然不等於第一義的涅槃,但它可以藉由世俗名言隨順成就聞思修所成慧,以通達不可說的第一義。清辨這個解釋,指出二諦都是可以言說的,顯然具有言教二諦的意味。反之,月稱則把二諦視為凡聖兩種人的境理,凡人所見為世俗諦體,聖者所見為勝義諦體。月稱這個看法,是根據他對「世俗」一詞的第一種解釋,月稱取「世俗」的語根所包含之覆蓋或隱蔽的意思,認為在世俗中凡夫因被無明所覆蓋,所以見不到真實,凡夫所見到的只是虛妄的世俗諦理,而不是唯聖者所能見的勝義諦理。月稱將二諦視為凡聖所見之二種諦裡,顯然具有理境二諦的意味。
中觀主張俗有真空,因此中觀的真俗二諦又可稱為空有二諦。中觀對空有二諦的論述與中道論密切相關,所以我們把它放在中道論一并討論。
中觀主張俗有真空,因此中觀的真俗二諦又可稱為空有二諦。中觀對空有二諦的論述與中道論密切相關,所以我們把它放在中道論一并討論。
四、中道論
四、中道論
龍樹的中道論直接承襲自《阿含經》的緣起中道和《般若經》的性空假名。阿含裡的緣起中道,是正觀緣起而離有無二邊的中道,如說:「迦旃延!如來離於(有無)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龍樹在《中論》第15品引用阿含這段經文,以非有非無的中道來遮撥外人的實有論和虛無論。非有非無是遮撥有無二邊,如擴充來說,世俗任何對立的概念都可以是被否定的邊見,如歸敬偈的八不緣起,八不所否定的對象一生滅、常斷、一異、來去都屬於邊見,捨離這些邊見就是中道,因此八不緣起又可說為八不中道。其實在阿含裡,世尊說緣起中道就已在不同地方零星說到八不,只不過龍樹把它們集中在一起說明罷了!龍樹以八不中道破斥各種邊見,直到世人捨離這些邊見而止滅戲論,當止滅戲論時就是「離言中道」。如依吉藏所說的四種中道,緣起的八不中道相當於「對偏中」與「 盡偏中」,離言中道則相當於「絕待中」。
龍樹的中道論直接承襲自《阿含經》的緣起中道和《般若經》的性空假名。阿含裡的緣起中道,是正觀緣起而離有無二邊的中道,如說:「迦旃延!如來離於(有無)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龍樹在《中論》第15品引用阿含這段經文,以非有非無的中道來遮撥外人的實有論和虛無論。非有非無是遮撥有無二邊,如擴充來說,世俗任何對立的概念都可以是被否定的邊見,如歸敬偈的八不緣起,八不所否定的對象一生滅、常斷、一異、來去都屬於邊見,捨離這些邊見就是中道,因此八不緣起又可說為八不中道。其實在阿含裡,世尊說緣起中道就已在不同地方零星說到八不,只不過龍樹把它們集中在一起說明罷了!龍樹以八不中道破斥各種邊見,直到世人捨離這些邊見而止滅戲論,當止滅戲論時就是「離言中道」。如依吉藏所說的四種中道,緣起的八不中道相當於「對偏中」與「 盡偏中」,離言中道則相當於「絕待中」。
中觀最具特色的中道論就是緣起性空的二諦中道,二諦中道不僅奠基於阿含的緣起中道,更結合了《般若經》的性空假名。最足以表現二諦中道意涵的是《中論》24品第18詩頌:「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頌文中的「眾因緣生法」依據梵文是指緣起,緣起代表世俗中的存有,可是緣起的世俗有為什麼說它是空呢?青目的解釋是眾緣和合的事物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緣起的東西無自性,這在《中論》第15品裡龍樹就曾使用矛盾律加以論證,本頌又進一步以無自性來會通空有二諦,形成二諦交融的「緣起性空」。其次,依下半頌文,為什麼「空」就是「假名」也是「中道」呢?「假名」的梵文不是指名字假,而是指「因施設」,也就是《般若經》所說的「受假」,它相當於阿毘達磨的「假有」與「和合有」,意指眾緣和合的複合物,由於是假有而不是真實而有,所以頌文說它等同於空。至於「空」又為什麼是「中道」呢?這主要是由於「假名」的介入,從頌文的前三句來看,「空」介於「緣起」和「假名」之間,就「空」與前句之「緣起」的關係而言,諸法宛然而有,所以是「非無」;再就「空」與後句之「假名」的關係而言,諸法又不是真實而有,所以是「非有」。因此,空在緣起的意義下是「非無」,在假名的意義下是「非有」,也就是說空乃是「非有非無」。依中觀所說,非有非無即是中道,所以空也就等同於中道了。本頌由於假名的介入,二諦中道才得以彰顯,所以吉藏稱此為「成假中」。
中觀最具特色的中道論就是緣起性空的二諦中道,二諦中道不僅奠基於阿含的緣起中道,更結合了《般若經》的性空假名。最足以表現二諦中道意涵的是《中論》24品第18詩頌:「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頌文中的「眾因緣生法」依據梵文是指緣起,緣起代表世俗中的存有,可是緣起的世俗有為什麼說它是空呢?青目的解釋是眾緣和合的事物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緣起的東西無自性,這在《中論》第15品裡龍樹就曾使用矛盾律加以論證,本頌又進一步以無自性來會通空有二諦,形成二諦交融的「緣起性空」。其次,依下半頌文,為什麼「空」就是「假名」也是「中道」呢?「假名」的梵文不是指名字假,而是指「因施設」,也就是《般若經》所說的「受假」,它相當於阿毘達磨的「假有」與「和合有」,意指眾緣和合的複合物,由於是假有而不是真實而有,所以頌文說它等同於空。至於「空」又為什麼是「中道」呢?這主要是由於「假名」的介入,從頌文的前三句來看,「空」介於「緣起」和「假名」之間,就「空」與前句之「緣起」的關係而言,諸法宛然而有,所以是「非無」;再就「空」與後句之「假名」的關係而言,諸法又不是真實而有,所以是「非有」。因此,空在緣起的意義下是「非無」,在假名的意義下是「非有」,也就是說空乃是「非有非無」。依中觀所說,非有非無即是中道,所以空也就等同於中道了。本頌由於假名的介入,二諦中道才得以彰顯,所以吉藏稱此為「成假中」。
以上大略介紹了中觀的基本觀點。當然,若要確切理解中觀思想,必須在中觀學發展的歷史脈絡下,透過中觀所使用的方法,輔以中觀原典的閱讀以及本文所未討論的中觀實踐論,才能全盤而適切地掌握中觀的旨趣。
以上大略介紹了中觀的基本觀點。當然,若要確切理解中觀思想,必須在中觀學發展的歷史脈絡下,透過中觀所使用的方法,輔以中觀原典的閱讀以及本文所未討論的中觀實踐論,才能全盤而適切地掌握中觀的旨趣。
《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概說:宣揚般若思想裡「空」的義理的中觀學派
《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概說:宣揚般若思想裡「空」的義理的中觀學派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TNL精選書籍,讓你站上文字巨人的肩膀,遠眺世界。
訂閱作者
訂閱作者
收藏本文
收藏本文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每月一杯咖啡的金額,支持優質觀點的誕生,享有更好的閱讀體驗。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何《中論》如此重要,值得我們特別來研習呢?這是因為中觀學是大乘佛學的基石,它較唯識及如來藏兩系統更為重要。不論從歷史方面還是義理方面來說,中觀學都是大乘佛教裡一個最重要的部分。
為何《中論》如此重要,值得我們特別來研習呢?這是因為中觀學是大乘佛學的基石,它較唯識及如來藏兩系統更為重要。不論從歷史方面還是義理方面來說,中觀學都是大乘佛教裡一個最重要的部分。
文:吳汝鈞
文:吳汝鈞
概說
概說
(一)中觀學派
(一)中觀學派
中觀學派(Mādhyamika 或Madhyamaka)是大乘佛教(Mahāyāna Buddhism)的重要學派之一。大乘佛教通常可分為三大學派,最先出現的是中觀學派,接著是唯識學派(Vijñānavāda),最後的是如來藏思想或如來藏學派(Tathāgata-garbha)。在這三個學派之中,不論從歷史演進或義理發展的角度來說,中觀學都較後出的唯識學或如來藏思想為重要。在許多重要的佛教觀念或理論中,皆以中觀學作為基礎,特別是空與中道概念,更由中觀學所奠定。
中觀學派(Mādhyamika 或Madhyamaka)是大乘佛教(Mahāyāna Buddhism)的重要學派之一。大乘佛教通常可分為三大學派,最先出現的是中觀學派,接著是唯識學派(Vijñānavāda),最後的是如來藏思想或如來藏學派(Tathāgata-garbha)。在這三個學派之中,不論從歷史演進或義理發展的角度來說,中觀學都較後出的唯識學或如來藏思想為重要。在許多重要的佛教觀念或理論中,皆以中觀學作為基礎,特別是空與中道概念,更由中觀學所奠定。
中觀學與較其早出的般若思想(Prajñāpāramitā)常被合稱為「空宗」,而跟由唯識學所代表的「有宗」相提並論。所謂空宗,實包括了兩大部門,這分別是般若思想和中觀學。兩者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般若思想主要表現在《般若經》(Prajñāpāramitā-sūtra)之中,諸如《心經》(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金剛經》(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八千頌》(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等,以至於那些篇幅較為龐大的般若經典。
中觀學與較其早出的般若思想(Prajñāpāramitā)常被合稱為「空宗」,而跟由唯識學所代表的「有宗」相提並論。所謂空宗,實包括了兩大部門,這分別是般若思想和中觀學。兩者有相當密切的關係。般若思想主要表現在《般若經》(Prajñāpāramitā-sūtra)之中,諸如《心經》(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sūtra)、《金剛經》(Vajracchedikā-prajñāpāramitā-sūtra)、《八千頌》(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等,以至於那些篇幅較為龐大的般若經典。
中觀學基本上是發揮般若思想裡的空(śūnya)的義理,它提供一些較嚴謹和具邏輯性的論證,以之來論證這個空的概念的成立。在空宗裡,般若思想較早出,它以經(sūtra)—《般若經》—為主,並且以直截了當的方式來陳述空的義理,而較少論證,所以它的哲學成分較為薄弱。但到了中觀學,基本上卻在發揮般若思想所強調的空義,它以非常嚴格的論證來支持空理的成立,因此有所謂「空之論證」。除卻這個空的概念外,中觀學還提及因緣生(pratītya-samutpāda)、中道(madhyamā-pratipad)、假名(prajñapti)、二諦(satya-dvaya)和涅槃(nirvāṇa)等觀念。而在哲學或邏輯方法上,它又強調四句(catuṣkoṭi)、四句否定和兩難(dilemma)等方法的運用。
中觀學基本上是發揮般若思想裡的空(śūnya)的義理,它提供一些較嚴謹和具邏輯性的論證,以之來論證這個空的概念的成立。在空宗裡,般若思想較早出,它以經(sūtra)—《般若經》—為主,並且以直截了當的方式來陳述空的義理,而較少論證,所以它的哲學成分較為薄弱。但到了中觀學,基本上卻在發揮般若思想所強調的空義,它以非常嚴格的論證來支持空理的成立,因此有所謂「空之論證」。除卻這個空的概念外,中觀學還提及因緣生(pratītya-samutpāda)、中道(madhyamā-pratipad)、假名(prajñapti)、二諦(satya-dvaya)和涅槃(nirvāṇa)等觀念。而在哲學或邏輯方法上,它又強調四句(catuṣkoṭi)、四句否定和兩難(dilemma)等方法的運用。
(二)中觀學的重要文獻
(二)中觀學的重要文獻
中觀學的文獻極為豐富,但一般以《中論》(Madhyamaka-kārikā)和《大智度論》(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兩部著作為最重要。《中論》可確定為龍樹(Nāgārjuna, 約150-250)的作品;但經過許多現代學者的研究後,他們紛紛對《大智度論》的作者問題提出了質疑,認為它不一定是由龍樹所著。那究竟是誰的著作,至今仍沒有定論。有人提出,它是由譯者鳩摩羅什(Kumārajīva,344-413)所著;另有人指出,它是先由龍樹造了一部分,再經鳩摩羅什之手翻譯,而在翻譯的時候,鳩摩羅什除潤飾文體外,還加添了自己的見解,至今尚無定論。故此,現今對龍樹中觀學的研究,基本上還是以《中論》為主,而較少涉及《大智度論》。至於《中論》的主要內容,如前所述,可以總括為提倡空、中道等基本概念,以及運用四句、兩難等哲學方法兩大部分。
中觀學的文獻極為豐富,但一般以《中論》(Madhyamaka-kārikā)和《大智度論》(Mahāprajñāpāramitā-śāstra)兩部著作為最重要。《中論》可確定為龍樹(Nāgārjuna, 約150-250)的作品;但經過許多現代學者的研究後,他們紛紛對《大智度論》的作者問題提出了質疑,認為它不一定是由龍樹所著。那究竟是誰的著作,至今仍沒有定論。有人提出,它是由譯者鳩摩羅什(Kumārajīva,344-413)所著;另有人指出,它是先由龍樹造了一部分,再經鳩摩羅什之手翻譯,而在翻譯的時候,鳩摩羅什除潤飾文體外,還加添了自己的見解,至今尚無定論。故此,現今對龍樹中觀學的研究,基本上還是以《中論》為主,而較少涉及《大智度論》。至於《中論》的主要內容,如前所述,可以總括為提倡空、中道等基本概念,以及運用四句、兩難等哲學方法兩大部分。
(三)研究《中論》的重要性
(三)研究《中論》的重要性
為何《中論》如此重要,值得我們特別來研習呢?這是因為中觀學是大乘佛學的基石,它較唯識及如來藏兩系統更為重要。不論從歷史方面還是義理方面來說,中觀學都是大乘佛教裡一個最重要的部分。它在印度佛學與中國佛學中,都有深遠的影響。而在中觀學的文獻之中,《中論》可算是最重要的。所以,就佛學的研究來說,若能夠掌握到《中論》的基本思想,便足以建立起一個了解大乘佛學的良好基礎。此外,如就哲學與邏輯的訓練來說,《中論》也是一部內容豐富、思想深刻的哲學著作,透過對它的研習和理解,則對哲學與邏輯思考的訓練,也有一定的幫助。可以說,無論就佛學研究或是哲學訓練來說,《中論》都是一部極其重要的文獻。
為何《中論》如此重要,值得我們特別來研習呢?這是因為中觀學是大乘佛學的基石,它較唯識及如來藏兩系統更為重要。不論從歷史方面還是義理方面來說,中觀學都是大乘佛教裡一個最重要的部分。它在印度佛學與中國佛學中,都有深遠的影響。而在中觀學的文獻之中,《中論》可算是最重要的。所以,就佛學的研究來說,若能夠掌握到《中論》的基本思想,便足以建立起一個了解大乘佛學的良好基礎。此外,如就哲學與邏輯的訓練來說,《中論》也是一部內容豐富、思想深刻的哲學著作,透過對它的研習和理解,則對哲學與邏輯思考的訓練,也有一定的幫助。可以說,無論就佛學研究或是哲學訓練來說,《中論》都是一部極其重要的文獻。
arrow_forward_ios前往頁面
arrow_forward_ios前往頁面
Powered by GliaStudio
Powered by GliaStudio
(四)《中論》的翻譯本子的問題
(四)《中論》的翻譯本子的問題
有關梵語Mādhyamika一詞,既可指中觀學,也可指中觀學派或中觀學者。三者的梵語皆是Mādhyamika。至於《中論》的梵語,則是Madhyamaka-kārikā,Madhyamaka是取其中間的意思,kārikā即偈頌,兩者合起來便稱為《中論》。又名《中論頌》或《中觀論頌》。順著時代的發展,《中論》加上註釋而構成的文獻,共有六種。這六種文獻就是:
有關梵語Mādhyamika一詞,既可指中觀學,也可指中觀學派或中觀學者。三者的梵語皆是Mādhyamika。至於《中論》的梵語,則是Madhyamaka-kārikā,Madhyamaka是取其中間的意思,kārikā即偈頌,兩者合起來便稱為《中論》。又名《中論頌》或《中觀論頌》。順著時代的發展,《中論》加上註釋而構成的文獻,共有六種。這六種文獻就是:
- 青目釋,鳩摩羅什譯《中論》(只有漢譯)。
- 《無畏論》(Akutobhaya)(註者不明,藏譯)。
- 佛護(Buddhapālita, 470-540)註《根本中論註》(只有藏譯)。
- 清辨(Bhavya 或Bhavaviveka, 500-570)註《般若燈論》(Prajñāpradīpa)(有漢譯及藏譯)。
- 安慧(Sthiramati, 510-570)註《大乘中觀釋論》(漢譯)。
- 月稱(Candrakīrti, 600-650)註《淨明句論》(Prasannapadā)(梵文原本、藏譯)。
在這六種《中論》的本子之中,只有一種屬梵文原本,這即是月稱《淨明句論》的梵文本子。現流行於西方及日本的《中論》梵文原本就是那個收在月稱《淨明句論》裡的梵文本子。故此,月稱的註解本極其重要,因為它收有《中論》的梵文原本。另外,鳩摩羅什譯並由青目註釋的《中論》本子,則是最流行的漢譯版本。至於其他本子,也都各具參考的價值。其實,在這六種本子當中,最重要的始終是月稱《淨明句論》裡所收的《中論》的梵文原本,因梵文本子實最足以代表龍樹的原來意思。現代流行的梵文本子是由法比系學者蒲桑(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1869-1938)所校訂的,他校畢《中論》的梵文原本,收於蘇聯出版的《佛教文庫》(Bibliotheca Buddhica)第四冊之中。這個本子就是附於月稱註釋中的《中論》梵文原本。
在這六種《中論》的本子之中,只有一種屬梵文原本,這即是月稱《淨明句論》的梵文本子。現流行於西方及日本的《中論》梵文原本就是那個收在月稱《淨明句論》裡的梵文本子。故此,月稱的註解本極其重要,因為它收有《中論》的梵文原本。另外,鳩摩羅什譯並由青目註釋的《中論》本子,則是最流行的漢譯版本。至於其他本子,也都各具參考的價值。其實,在這六種本子當中,最重要的始終是月稱《淨明句論》裡所收的《中論》的梵文原本,因梵文本子實最足以代表龍樹的原來意思。現代流行的梵文本子是由法比系學者蒲桑(Louis de la Vallée Poussin, 1869-1938)所校訂的,他校畢《中論》的梵文原本,收於蘇聯出版的《佛教文庫》(Bibliotheca Buddhica)第四冊之中。這個本子就是附於月稱註釋中的《中論》梵文原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12月14日)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12月14日)
基本教義
基本教義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顯示▼
相關主題
相關主題
顯示▼
顯示▼
- 緣覺菩提的中道則依緣起則有緣滅則無為本,故斷緣起有(無明)的一邊即離有無的兩邊。
- 大乘不共二乘的中道亦可分為三,
- 二者依如來藏的體性與其所生的萬法和合運作而言的中道。意即萬法雖有兩邊然如來藏的心體依然永無兩邊,故言如來藏與萬法非有兩邊非無兩邊,例如:非有變異非無變異、非有苦樂非無苦樂、非有貪瞋非無貪瞋、...等等之中道,
- 三者以一切諸法攝歸如來藏而言一切法皆是中道,正如《法華經卷二》〈信解品〉所說的「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亦無滅,無大亦無小,無漏亦無為」。
目次
目次
聲聞道的修行者應行離五蘊苦(苦行亦然)樂兩邊的中道。聲聞者因有五蘊即有生死、空有、苦樂、貪厭,...等等兩邊的煩惱。眾生的諸煩惱皆因有五蘊我故,若無五蘊我即無諸煩惱如生死的兩邊而得解脫。反之若貪著五蘊十八界中的任一法,即落於有之一邊即非中道,即是流轉生死煩惱之本,與解脫道不相應。故聲聞行者應觀五蘊的無常、苦、空、虛妄並進斷五蘊十八界的貪著、依四聖諦、八正道即可斷我見、我執趣於涅槃[11]。此為依五蘊的有兩邊而離兩邊的中道的一個例子。
聲聞道的修行者應行離五蘊苦(苦行亦然)樂兩邊的中道。聲聞者因有五蘊即有生死、空有、苦樂、貪厭,...等等兩邊的煩惱。眾生的諸煩惱皆因有五蘊我故,若無五蘊我即無諸煩惱如生死的兩邊而得解脫。反之若貪著五蘊十八界中的任一法,即落於有之一邊即非中道,即是流轉生死煩惱之本,與解脫道不相應。故聲聞行者應觀五蘊的無常、苦、空、虛妄並進斷五蘊十八界的貪著、依四聖諦、八正道即可斷我見、我執趣於涅槃[11]。此為依五蘊的有兩邊而離兩邊的中道的一個例子。
《雜阿含經》:「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痴惑,豈不更增痴惑?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12]
《雜阿含經》:「我若答言有我,則增彼先來邪見;若答言無我,彼先痴惑,豈不更增痴惑?言先有我,從今斷滅,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二邊處中說法。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生。謂緣無明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12]
如來藏與萬法兩者和合運作故能現非我不異我(非一非異)、不垢不淨、不斷不常、不來不去等等之中道。故唯親証如來藏者方能真實了知大乘佛教的中道義。未親証者唯能以意識思惟憶測想像之,不能現觀並如實了知其真實義。例如,「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17] 意即未証悟者對自性清淨如來藏心的不垢不淨的中道難可了知。故知如來藏心體雙俱不離清淨、染污兩邊,卻也不墮清淨、染污兩邊。大乘佛教俱有無量無數的中道皆因如來藏的體性故。
如來藏與萬法兩者和合運作故能現非我不異我(非一非異)、不垢不淨、不斷不常、不來不去等等之中道。故唯親証如來藏者方能真實了知大乘佛教的中道義。未親証者唯能以意識思惟憶測想像之,不能現觀並如實了知其真實義。例如,「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17] 意即未証悟者對自性清淨如來藏心的不垢不淨的中道難可了知。故知如來藏心體雙俱不離清淨、染污兩邊,卻也不墮清淨、染污兩邊。大乘佛教俱有無量無數的中道皆因如來藏的體性故。
- 「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我是五陰與我異五陰皆有過失,故如來藏我(常樂我淨的我)與五陰非一非異。及「諸法實相(如來藏)中,無我非無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靜如涅槃。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24]皆是《中論》闡示中道的例子。
唯識與中觀皆以第八識如來藏為體來論說,兩者之異唯所修前後有別,深淺有異爾。意即中觀為世尊於二轉法輪中般若經典之所說,唯識為世尊於三轉法輪所宣說諸唯識經典之一切種智,故中觀與唯識之理不二。
唯識與中觀皆以第八識如來藏為體來論說,兩者之異唯所修前後有別,深淺有異爾。意即中觀為世尊於二轉法輪中般若經典之所說,唯識為世尊於三轉法輪所宣說諸唯識經典之一切種智,故中觀與唯識之理不二。
《大乘起信論》:「…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常恆究竟。從無始來本性具足一切功德。……。本性清淨心義。常樂我淨義。寂靜不變自在義。如是等過恆沙數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無有斷絕。依此義故名如來藏。亦名法身。」[30]
《大乘起信論》:「…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常恆究竟。從無始來本性具足一切功德。……。本性清淨心義。常樂我淨義。寂靜不變自在義。如是等過恆沙數非同非異不思議佛法無有斷絕。依此義故名如來藏。亦名法身。」[30]
唯識學派主張三界唯心(如來藏),萬法唯識。[31]如來藏與萬法和合運作即現非一非異的中道,例如:《雜阿含經》:「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如是。」[32]即是此意[33]。又如七識妄心於萬法起貪瞋時,真心如來藏心體仍然是沒有貪瞋的心行,故如來藏與七識妄心非有貪瞋非無貪瞋,有貪瞋亦無貪瞋。非俱非不俱之中道。又種子(識種、業種、無明種、習氣種子等)[34]生現行現行薰種子。 故種子有變異[35]如來藏心體自性清淨永無變異[36]此即是如來藏心雙俱不離變異(因種子可以被薰習改變故)與無變異兩邊,卻也不墮有變異與無變異兩邊的中道性例子。
唯識學派主張三界唯心(如來藏),萬法唯識。[31]如來藏與萬法和合運作即現非一非異的中道,例如:《雜阿含經》:「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如是。」[32]即是此意[33]。又如七識妄心於萬法起貪瞋時,真心如來藏心體仍然是沒有貪瞋的心行,故如來藏與七識妄心非有貪瞋非無貪瞋,有貪瞋亦無貪瞋。非俱非不俱之中道。又種子(識種、業種、無明種、習氣種子等)[34]生現行現行薰種子。 故種子有變異[35]如來藏心體自性清淨永無變異[36]此即是如來藏心雙俱不離變異(因種子可以被薰習改變故)與無變異兩邊,卻也不墮有變異與無變異兩邊的中道性例子。
因一切法依如來藏直接、間接而有,故凡以如來藏為本的一切法之義必無相違。故龍樹菩薩的中觀學派、唯識學派及如來藏學派所言的中觀必皆相符,皆以如來藏心體的中道性為本故。
因一切法依如來藏直接、間接而有,故凡以如來藏為本的一切法之義必無相違。故龍樹菩薩的中觀學派、唯識學派及如來藏學派所言的中觀必皆相符,皆以如來藏心體的中道性為本故。
如來藏心體常住永不壞滅,而其心體所持之有漏法種因薰習而有變異,故如來藏心體雙具常與無常,卻永不墮於常或無常的任一邊。又如來藏心體的真如性永不變異,故稱為我(常樂我淨的我,勝義有非世俗有我),此真如性即是人我空(人無我)及法我空(法無我)所顯之實性,故稱為無我(勝義空性非世俗之緣起性空)。故如來藏心體的真如性雙具我與無我、空有無二之性,永不落斷常二邊之中道。
如來藏心體常住永不壞滅,而其心體所持之有漏法種因薰習而有變異,故如來藏心體雙具常與無常,卻永不墮於常或無常的任一邊。又如來藏心體的真如性永不變異,故稱為我(常樂我淨的我,勝義有非世俗有我),此真如性即是人我空(人無我)及法我空(法無我)所顯之實性,故稱為無我(勝義空性非世俗之緣起性空)。故如來藏心體的真如性雙具我與無我、空有無二之性,永不落斷常二邊之中道。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此段經文意即證明:如來藏亦具不垢不淨的中道。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此段經文意即證明:如來藏亦具不垢不淨的中道。
- ^ 二乘修行者觀五陰十八界的苦、空、無常、虛幻,以四聖諦、八正道、因緣觀而斷除五陰十八界我,斷十八界已,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亦即聲聞乘的本際,亦為緣覺乘中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不能過彼的識)獨存,故二乘解脫果(涅槃)非斷滅空。
- ^ 《入楞伽經》卷七:「阿黎耶識者名如來藏,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來藏於阿含經中亦名本際、我(非我不異我的我)、如、識(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識,亦是「...是故當知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的識,亦即「齊識而返,不能過彼」的識)等,般若經中名為心、空性心、非心心、無心相心,...,大方廣唯識經裡稱為第八識、阿陀那識、阿賴(黎)耶識、異熟識、無垢識,.... 。
- ^ 《中論》卷1〈1 觀因緣品〉:「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CBETA, T30, no. 1564, p. 1, b14-17)
- ^ 《大智度論》卷5〈1 序品〉:「「不生不滅, 不斷不常, 不一不異, 不去不來; 因緣生法, 滅諸戲論, 佛能說是, 我今當禮。」」 (CBETA, T25, no. 1509, p. 97, b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