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迷與悟/印光大師(一)
(一)
(一)
明白了、覺悟了,
明白了、覺悟了,
原來
原來
自己本來是佛。
自己本來是佛。
==============
==============
無始劫來,輪迴六道,
無始劫來,輪迴六道,
顛倒夢想於
顛倒夢想於
"惑業苦"三障,
"惑業苦"三障,
總由煩惱惡業,
總由煩惱惡業,
感斯生死苦果,
感斯生死苦果,
無救無歸,無依無託,
無救無歸,無依無託,
盲無慧目,不能自出。
盲無慧目,不能自出。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
(二)(三)
(二)(三)
信願念佛,
信願念佛,
求生於自己
求生於自己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之西方。
之西方。
=================
=================
信願念佛,
信願念佛,
求生於自己
求生於自己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之西方。
之西方。
十界,迷悟之差別,
十界,迷悟之差別,
一一無非
一一無非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一)
(一)
明白了、覺悟了,
明白了、覺悟了,
原來
原來
自己本來是佛。
自己本來是佛。
==============
==============
無始劫來,輪迴六道,
無始劫來,輪迴六道,
顛倒夢想於
顛倒夢想於
"惑業苦"三障,
"惑業苦"三障,
總由煩惱惡業,
總由煩惱惡業,
感斯生死苦果,
感斯生死苦果,
無救無歸,無依無託,
無救無歸,無依無託,
盲無慧目,不能自出。
盲無慧目,不能自出。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
衆生者,未悟之佛。
衆生者,未悟之佛。
佛者,已悟之衆生。
佛者,已悟之衆生。
其
其
"心性本體",
"心性本體",
平等一如,無二無別。
平等一如,無二無別。
其
其
苦樂之受用,
苦樂之受用,
天地懸殊者,
天地懸殊者,
由
由
稱性順修,背性逆修
稱性順修,背性逆修
之所致也。
之所致也。
其理甚深,不易宣說。
其理甚深,不易宣說。
欲不費詞,姑以喻明。
欲不費詞,姑以喻明。
節錄自
節錄自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一七五頁
文鈔菁華錄/一七五頁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二)
(二)
信願念佛,
信願念佛,
求生於自己
求生於自己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之西方。
之西方。
=================
=================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
此心(即自性)
此心(即自性)
周徧常恒,如虛空然。
周徧常恒,如虛空然。
吾人
吾人
由"迷染"故,
由"迷染"故,
起"諸執著"。
起"諸執著"。
譬如虛空,以物障之,
譬如虛空,以物障之,
則便不周徧,不常恒矣。
則便不周徧,不常恒矣。
然
然
不周徧,不常恒者,
不周徧,不常恒者,
乃"執著妄現",
乃"執著妄現",
豈"虛空果"
豈"虛空果"
隨彼所障之物,
隨彼所障之物,
遂不周徧,不常恒乎。
遂不周徧,不常恒乎。
是以"凡夫之心",
是以"凡夫之心",
與"如來所證"
與"如來所證"
之不生不滅之心,
之不生不滅之心,
"了無有異"。
"了無有異"。
其異者,
其異者,
乃
乃
凡夫"迷染"所致耳。
凡夫"迷染"所致耳。
非
非
"心體"原有改變也。
"心體"原有改變也。
***********************
***********************
彌陀淨土,
彌陀淨土,
總在
總在
吾人"一念心性"之中。
吾人"一念心性"之中。
"蕅益大師"
"蕅益大師"
所謂信"自性"中,
所謂信"自性"中,
實有
實有
西方現成佛道
西方現成佛道
之彌陀如來。
之彌陀如來。
唯心中實有
唯心中實有
莊嚴之極樂世界。
莊嚴之極樂世界。
深心弘願。決志求生。
深心弘願。決志求生。
即是此意,編者敬註。
即是此意,編者敬註。
***********************
***********************
則阿彌陀佛,
則阿彌陀佛,
我心本具。
我心本具。
既是我心本具,
既是我心本具,
固當常念。
固當常念。
既能常念,
既能常念,
則"感應道交",
則"感應道交",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事理圓融,生佛不二矣。
事理圓融,生佛不二矣。
故曰:
故曰:
以我具佛之心,
以我具佛之心,
念我心具之佛,
念我心具之佛,
豈我心具之佛,
豈我心具之佛,
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節錄自
節錄自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一七0頁
文鈔菁華錄/一七0頁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三)
(三)
信願念佛,
信願念佛,
求生於自己
求生於自己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之西方。
之西方。
=================
=================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
此之心性(即自性),
此之心性(即自性),
具無量德(萬德)。
具無量德(萬德)。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由
由
"迷悟"之不同,
"迷悟"之不同,
致
致
"十界"之差別。
"十界"之差別。
即此十界,
即此十界,
一一無非
一一無非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求生西方,即真無生。
求生西方,即真無生。
以生乎
以生乎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
非彼執理廢事,空有其名,
非彼執理廢事,空有其名,
實無其境之西方也。
實無其境之西方也。
乃
乃
決定生、
決定生、
而無有生相,
而無有生相,
決定無生、
決定無生、
而無有無生之相、
而無有無生之相、
之生無生也。
之生無生也。
以
以
"信願念佛",
"信願念佛",
求生於
求生於
"自己"
"自己"
心具、心造、
心具、心造、
心作、心是、
心作、心是、
之西方,
之西方,
故
故
雖生
雖生
而無有生相,
而無有生相,
雖無生
雖無生
而"不住"無生之相。
而"不住"無生之相。
此
此
"生無生論"之大旨也。
"生無生論"之大旨也。
節錄自
節錄自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
文鈔菁華錄/一七一頁
文鈔菁華錄/一七一頁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此心(即自性)
此心(即自性)
周徧常恒,如虛空然。
周徧常恒,如虛空然。
吾人
吾人
由"迷染"故,
由"迷染"故,
起"諸執著"。
起"諸執著"。
譬如虛空,以物障之,
譬如虛空,以物障之,
則
則
便不周徧,不常恒矣。
便不周徧,不常恒矣。
然
然
不周徧,不常恒者,
不周徧,不常恒者,
乃
乃
"執著妄現",
"執著妄現",
豈
豈
虛空果
虛空果
隨彼所障之物,
隨彼所障之物,
遂
遂
不周徧,不常恒乎。
不周徧,不常恒乎。
是以
是以
凡夫之心,
凡夫之心,
與
與
如來所證
如來所證
之
之
"不生不滅"之心,
"不生不滅"之心,
"了無有異"。
"了無有異"。
其異者,
其異者,
乃
乃
凡夫"迷染"所致耳。
凡夫"迷染"所致耳。
非
非
"心體"原有改變也。
"心體"原有改變也。
***********************
***********************
彌陀淨土,
彌陀淨土,
總在
總在
吾人"一念心性"之中。
吾人"一念心性"之中。
蕅師
蕅師
所謂信"自性"中,
所謂信"自性"中,
實有
實有
西方現成佛道之彌陀如來。
西方現成佛道之彌陀如來。
唯心中實有
唯心中實有
莊嚴之極樂世界。
莊嚴之極樂世界。
深心弘願。決志求生。
深心弘願。決志求生。
即是此意,編者敬註。
即是此意,編者敬註。
***********************
***********************
則
則
阿彌陀佛,我心本具。
阿彌陀佛,我心本具。
既是
既是
我心本具,固當常念。
我心本具,固當常念。
既能常念,
既能常念,
則
則
"感應道交",
"感應道交",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修德有功,性德方顯;
事理圓融,生佛不二矣。
事理圓融,生佛不二矣。
故曰:
故曰:
以我具佛之心,
以我具佛之心,
念我心具之佛,
念我心具之佛,
豈我心具之佛,
豈我心具之佛,
而
而
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不應我具佛之心耶。
(文鈔菁華錄/170頁)
(文鈔菁華錄/170頁)
此之心性(即自性),
此之心性(即自性),
具無量德(萬德)。
具無量德(萬德)。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由
由
"迷悟"之不同,
"迷悟"之不同,
致
致
"十界"之差別。
"十界"之差別。
即此十界,
即此十界,
一一無非
一一無非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
求生西方,即真無生。
求生西方,即真無生。
以生乎
以生乎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
心具心造心作心是之西方,
非彼執理廢事,空有其名,
非彼執理廢事,空有其名,
實無其境之西方也。
實無其境之西方也。
乃
乃
決定生、
決定生、
而無有生相,
而無有生相,
決定無生、
決定無生、
而無有無生之相、
而無有無生之相、
之生無生也。
之生無生也。
以
以
"信願念佛",
"信願念佛",
求生於
求生於
"自己"
"自己"
心具、心造、
心具、心造、
心作、心是、
心作、心是、
之西方,
之西方,
故
故
雖生
雖生
而無有生相,
而無有生相,
雖無生
雖無生
而"不住"無生之相。
而"不住"無生之相。
此
此
"生無生論"之大旨也。
"生無生論"之大旨也。
(文鈔菁華錄/171頁)
(文鈔菁華錄/1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