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成佛 ( 111-6-1 )/系列...../詳見後/CINRONG HUANG
見性成佛即是見到自己的真性。是三藏十二部教典濃縮版。
見性是見到一切衆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為佛性,見自佛性者,當下與諸佛無異。禪家名之為[見性成佛]。
見性成佛即是見到自己的真性。是三藏十二部教典濃縮版。
見性是見到一切衆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為佛性,見自佛性者,當下與諸佛無異。禪家名之為[見性成佛]。
汝自家(比丘、比丘尼)寶藏(佛性)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指無明煩惱,去貪瞋痴),我從此一時休財寶隨身受用,可謂快活。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不見一法生滅相,不見一法來去相,遍十方界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財寶,自心一體三寶常自現前。 (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 佛法即生活化,行住坐臥了無痕。)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教外別傳,今咐囑摩訶大迦葉。
(靈山會上,世尊拈花搖兩下微笑示衆,並無所說一時百萬人天,皆不解其意,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因傳以涅槃妙心,為禪宗的起源)。
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迷時,有佛有道。悟時,無佛無心無道。這是見性了。迷是凡夫,悟時聖者。見性可貴,不見性悲也。)
終日騎 "牛"(佛)不見牛(無明心見性),"昧"(愚)了自家忘了"牛"(自性),千里追尋覓不得(心外求佛,沒見性,難成佛),忽爾"覺"
不識廬山真面目(每日用自己性去不知自己的性),只"緣"(與自心成朋友)身在此山中
饑來吃飯睏來眠,行住坐臥了無痕(自性皆解脫,不染一切塵矣),心空境寂開正眼(內空自性,外物外空,明心見性),相逢原是本來人。(見到本來的面目。即見到本性)。
六根門頭"ㄧ真人"(清淨法身,如來藏性,佛性),朝朝暮暮伴隨君,可惜諸君不相識,害得"永劫"(多生累劫)受苦"輪"(輪迴三界六道)。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對境無心了凡塵,無心猶非真修行(頓斷一切境界塵唉了凡塵,暫時伏住此心),無住生心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為如來接棒人。
搬柴運水非别物,穿衣吃飯亦是他,來來去去"不著相"(一堆相不會積在心裡),法王出世更無差。
( 見到本體時候,見到真空的時候,心空寂靜,無念、無住、無相、無境,見到法身的時候。十方三世佛出出入入也是這樣。)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唯傳第一義,其樂自優優。(為出家修行,延家托缽,孤身萬里遊,自樂悠哉悠哉,為了傳如來事業)。
(這就是已出道者,出家不用愁沒有錢及吃飯,相信佛陀即是也)。
迴光返照自觀自,歷歴分別原來是,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4、業自在。 ( 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清清淨淨一靈光,剎剎塵塵不覆藏,萬萬千千都是覺,多多少少弗思量。
(一切貪、瞋、痴,無明煩惱,一步步淨化,十方世界來來去去都不會染塵唉。身囗意三業不被境所轉。每一點一滴都是見性妙用覺悟。不必刻意安排功課)。
明明白白無生死(聖人生死是不生不滅),去去來來不斷常(先有即入空),是是非非"如昨夢"(如泡沬幻影),真真實實快承當。
(諸本來是空性不可得,當下見性者,子要猶豫不決、徘迴,快承當下來)。
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心無侫想、烏雲、萬法不立方能絕千古,四聖六凡依正無染一切法塵。認識你的心,已明心見性,世間已少一個凡人)。
一念著迷外境,處處生著是有情,一念心通實相,法法皆空即如來。
(速頓斷外境一切,大道是無情,了解實相無相的道理,佛性是無形相、無色,開悟證果要悟空的道理。"緣起性空")
開悟聖僧云: 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 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
(心住相外境一切物如何自在,心裡無一物不染塵唉心自在,凡所有一切法皆空性,心無取無捨心方可自在。心當下解脫)。
一念分別被雲遮,聖凡本來共一家,隨順眾緣無掛礙,涅槃生死等空華。
(一念三毒分別給烏雲遮住,因為你會罣礙東與西,聖人與凡夫皆佛性,性也不增不滅,不能悟明涅槃生死,一切皆是幻化空性的)。
(假指一切萬法,世間一切法皆空性的,愈空愈有大慈大悲。大智與大悲圓滿時也是成佛時)。
大道從來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只為眾生被業繫,四聖六凡油然生。
(見性: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個個都是見性成佛。何有十法界(四聖六凡)依報和正報,衆生被三毒業繫。四聖六凡由心生。
善導大師普勸念佛偈云: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直饒金玉滿堂,豈免殘衰老病;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空是一切法本來的面目,空有不執著,入大光明相,自性解脫,是見性的時候)。
(離開因緣法,一切法空性。愈空愈有,不空不有。空有不二)。
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住十方界,為諸有情宣說正法,無不用此本性空,本性空即是佛眼。
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見色不為色塵染,聞聲當知誰聞聲,如能認出是何物,成聖成凡盡無言。
( "色"是空性的。由眼見性:財、色、名、食、睡不染一塵。誰在聽聲,聽聲者又是誰。由耳見性:弘法畢回程中聽有一些在說五四三的話,當下就見性進來了就觸到自性,非言語所能形容的。)
見即是性,離性不可見,性即是見,離見無性,見性不二。
(聞即是性,離性不可聞,性即是聞,離聞無性,聞性不二)。
人人有個"真面目"(佛性),須離"知解"與"見聞"(遣除)(知解、見聞雖多而執著,會成障礙,掃除一切入空性),掃卻"情執"(執著)入真際,當於言下悟己靈,從此不落凡塵位,振臂一吼絕古今。(見到真面目,學多知解多而悟的少,障礙法門與自己)。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一念不覺遠家鄉,狂心歇處見娘面,菩提涅槃非外得,溪聲山色悉皆然。
(沒有明心見性,迷失菩提自性,狂心若停止,見到自性,菩提、涅槃不離自性,不是外來的,一切喜怒哀樂不離自性,萬法一切也不離自性)。
"法性"(真如,如來藏性)湛然本空寂,無明俄興聖凡別,因戒生定啟智慧,斷除煩惱成正覺。
佛為懈怠眾生,若聞心本不淨,便謂性不可改,則不發清淨心,故說本淨 。(一明不清淨)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事、理易通,相應難)。
學佛猶如學登山,後步總比前步艱,只要繼續向前走,終有一日達頂巔。
(凡夫觀念往往邪知邪見,要先自己觀念放一邊,聽聽佛陀正知正見。)
"五蘊"(色、受、想、行、識,前二樣物質界,後三樣精神界)山中"藏真人"(清淨無污染),六根門頭放光明(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六根沒有被污染是清淨的),日夜相處"不相識"(不知佛性),迷失主人甚可憐(迷失自性才是可憐)。(修道即如何見性)
(諸法萬法皆空性,假、空、中魔也需要經此方能成佛。佛已證悟到諸法皆空,魔未悟到 )。
六度不可得,聲聞不可得,獨覺不可得,菩薩不可得,如來不可得,何以故 ? 於菩提道中,一切法皆不可得,本性皆空故。(諸法皆空性)
在印度以摩訶迦葉為始祖,在中國以梁武帝時達摩為始祖。
( 五欲六境未曾離開,處處念念如何光明照遍十方世界呢 ? 只有局觸一角。佛已證悟到諸法皆空及假、空、中。魔未證悟及假、空、中。)
海裡無風浪不起,心識猶如幻,見心無所生,ㄧ念不生即是真。
若要抓我金碧峰,猶如鐵鍊鎖虛空;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抓我金碧峰。
癡、我見、我愛、我慢。"3" 向內執取阿賴耶為我。向外認識境界為實法。
華譯藏識;能藏:能含藏一切法的種子;所藏 :受前七識所薰習;執藏 :受第七識所執取。無覆無記;種子現行時,善惡分明,業報相續。心(集起為義):根本識。
諸佛出世大因緣,開示衆生佛知見;方便施機有二三,會實悟入不二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二三乘這些過度時期),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看雲、看月有明暗,山川無過去與現在,悟性悟到佛性一切言論都是多餘的。佛性是不可言宣。多生累劫死了多次,悟到佛性是不生不滅。)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斯即涅。(了解真相而不執著,知一切法而不被法所縛,不被法塵所染)。
知本能知,見本能見,知見立知,即是無明本。法身在果位本清淨,淨中不可安淨,安淨便成不淨,皆成淨相。
(有一天當你見性後,性就有分別了。不被外境所轉,能轉一切境)。
(本來面目如何 ? 諸法不可得,諸法無常可壞性,諸法空性。)
"流俗"( 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 ) 知見不可入道,我慢習氣不可入道 ( 有我慢心之人不能證菩提 ) 。
(金光明經云:舍利子:勤修戒、定、慧之功德結晶而成的聖品。像火車在軌道上行駛反之邪見即出軌。)
無相布施真布施,離相持戒真持戒;我法二執淨盡時,轉凡成聖進佛階。
(心內無布施的我是真布施,解脫自在,無持戒味,自然持戒,修者不修離相,無念,無境真持戒 )。
三學戒定慧,戒學為第一;無戒修佛法,定慧何由生 ?
(持戒產生了定力,因為有了定力產生智慧,因有了智慧就產生了破煩惱。所以要修佛法要三學戒定慧,以持戒學為第一。)
佛制比丘,初出家,先學五年戒律,戒律精通,能辦比丘法事,方可參襌學教。
(破見比破戒更嚴重,破見會一直邪知耶見,難伏難改。破戒者没有破見,可重受戒,破見破戒兩者皆不好。)
罪業報生三惡趣,福業報生人道及欲界天,不動業報生色界無色界天。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自性);重罪如霜露(如夢幻泡影),慧日能消除 (佛的智慧圓淨無所不照。所以罪業能消滅 )。
罪從心起將"心懺"(制止洗滌),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不管你有多少罪業或重罪,都經不起你的真懺悔。日日懺悔,就日日消業,久而久之重罪減輕,輕者滅罪。)
不生不滅,不垢 不淨,不增不減,無來無去,非大非小,此乃自性本體。
依體起用,當用時體在用中,當體時用歸體,體用非二。
寂而能照,照而能寂,離寂無照,離照無寂,寂照不二。 (動態中能淨,在淨中能起自性妙用)。
何名坐禪 ? 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實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
何名禪定 ?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心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 ,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外離相即襌,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於念念中" (時時刻刻分分秒秒不亂自性清淨),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大悲三念住 : 佛以大悲攝化衆生,常住於三種之念,名大悲三念住。 (一)、衆生信佛,佛不生歡喜心,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一念住。 (二)、衆生不信佛,佛也不生憂惱,常安信於正念、正智是第二念住。 (三)、同時一類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歡喜與憂戚,常安住於正念、正智,是第三念住。)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自性已清清淨淨不會昏昏昧昧)立亦得,不立亦得,自性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這是心地、見性法門。)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 "(本性)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戒在心裡心如如不動戒就不重要,頓斷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諸法各有其不生不滅的自性,故一切現象的本體或一切心
相的體性,心住一境而不散亂。我的性在六凡四生中沒增沒減,這已將戒、定、慧說的清清楚楚了。)
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即是對事對理要知解詳解而心不執著不染塵即心不染)。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
無者無何事 ? 念者念何物 ? 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真如就要妙用,無念即見性)
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 ( 執著一切心著魔,境外之事均需離相,心方能自在。心一切如如不動,一切法、一切相均是空性。)
污垢之相,畢竟空無自性,法身乃萬法不立,一塵不染。( 心中沒有垢,淨之相是解脫也。)
清淨自性是空性,污垢之相也是空性,一切諸法皆空性,見空便解脫,見空便入大禪定,由空起妙有,是大乘佛法根本動機
襌是萬法歸一的世界。(一切的事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其性皆空,沒有差別。)
(自性清淨解脫的,無污垢、無對立、無高低為接近成佛了。)
( 佛是在生活中是無對立的,佛佛是平等,無高低 )。
自性生六識,(眼、耳、鼻、舌、身、意。識如無汚染,關建在於心。)出六門,見六塵,如是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 ; 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自性若惡用即眾生用,若善用即佛用。
( 性不分男與女,非男非女,是大丈夫相。見性為先,性無作用,看如何用。)
建立水月道場,"修習空華萬行"( 修六度萬行,很多人證上無上菩提,證上無生法忍
),降伏鏡像魔軍,大作夢中佛事。( 如說是假,很多人依三藏教典來修行而成道,
此靈覺性,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 ( 此佛性,多生累劫以來並無死,只是臭皮囊壞、老滅。未曾生與滅 ) 。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 妙用、作用 )未曾"寂" (寂照、無相 ),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 ( 無住方向可言 ) 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緣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知識解(有善根、知識與佛一拍即相應)。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景物合"( 來代表性 ) 。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大涅槃性。( 悟一念當下悟,不悟永劫不悟。)
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 野人、無文化 ),若為堪作佛 ?
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
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無離開你的性) ,常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喫飯,言談祇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不解返源,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若能一念返照,全體聖心。
見佛聞法 (見心聞法見佛無見佛),皆是自心分別,(但未開悟者是需要見佛,菩薩做精神指標),不起見者(達到見者無見 ),是名見佛。
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 (不罣礙,無法塵繞 ),長伸兩脚睡 (可言無事道人),無偽亦無真 (一假一切假,一真一切真 )。
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臥處,喝茶喫飯處,言語相問處,所作所為處,舉心動念卻又不是。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則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極樂世界 )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 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 ;悟人在處一般,故佛言:隨其心 淨即佛土淨。( 隨所住處恆安樂 )。
諸佛出世,皆說本性空義,化導有情;要聞佛說本性空義,乃入聖道得聖道果;離本性空,無別方便。
一切法都無實有,離我我所,皆以無性而為自性,本性空寂,自相空寂 ;唯有一切愚夫異生,迷謬顛倒。
佛法真俗圓融,互不為礙 ;清淨性中雖無動搖,而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破相顯性)。
若不能持戒如同離我八萬四千里遠,若能持戒如同在我左、右。
學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見性剎那無大千。
(有很多法師到處弘法無有一開悟證果,因他心中有塵有境有法有一切塵,無明煩惱,三毒要頓斷)。
修行無別修(修行不是好玩的),只要識路途,路途一旦明,生死ㄧ齊休。
諸聖所修,唯只推心,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主,涅槃由息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三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魔由心生,佛由心成。 (十方三世聲聞、圓覺、菩薩、佛,都離不了心,心是解脫之因。)
光明自性,浩浩蕩蕩 (清清淨淨),纖毫不立,掃蹤絕跡,一絲不掛 (所有內心無明的一切與三毒全掃的清潔溜溜,沒有塵矣 ),無拘無累,清清如如,當下即是 (恢復清淨本來真面目)。
(所做的事與修行無關又怕死希望晚一點死 ,這是可悲無意義的。)
割愛辭親,識心達本,解無為法 (與空相應 ),名為沙門。
出三界家 (欲界、色界、無色界),出煩惱家 (出無明煩惱割愛辭親 ),出六道家(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出輪迴家 (以車輪比喻出輪不在輪內 ),出生死家(了辦生死見佛入涅槃 ),是名真出家。
出塵離俗非易,拋棄恩愛甚難;如無衝天大志,焉能入聖超凡。(修行要半勉強,如要等因緣到,至死難呀。)
海闊天空渺無涯,三衣一缽飯千家;自性自在塵不染,菩提種子自開花。(迴光返照--反省、了解、明白、知其意)
眾生不異佛,佛不異眾生 ; 迷自心故作眾生;悟自心故作佛。
(閉関是很好,但要明心見性,不然後遺症會很多,没有禪定之力如何閉関,需注意。)
禪宗乃"無門"(與空相應)入門,淨土宗乃有門入門。
( 妄想不行,念佛也不行。以妄想克妄想,以毒攻毒。有佛念就無妄念。禪宗與淨土宗入門角度不一)。
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極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妄慮,佛自現前。
聞無聞有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性無生滅,聞無來去。
無念即無男,無念即無女;無念即無障,無念即無礙,無念即無生,無念即無死,正無念之時,無念不住,即是截生死源。
有男有女,即有念,即是污染,不清淨,免強要分別男、女只有權巧方便說)
諸人十二時中,不可錯用心(所有修行學佛者,在一日廿四時中修道不可錯用心)。頭上是天,脚下是地,朝明夕晦,水綠山青,物象分明,亙古亙今,若恁麼承當去,早日無事起,那更言中求玄,句裡尋妙,正是埋沒自己,不如歸堂吃茶去。
(有修行者,不被山河大地境界所轉,心能轉一切境界,外在境界是外在境界,這些說沒修行也有修。如你還是心猿意馬没有定力,那你要求什麽呢?不如早點回去吃飯泡茶去,比較好。)
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屬漸次,不假修持,體自"如如" (一切內、外空性 ),萬德圓滿。
法身晝夜無得失,身在海中休覓水,日行山嶺莫尋山,頭上安頭轉增
(法身在晝夜喜怒衰樂中均無增無減。身在水中不覺在水中,走在山上又找山,自己就有佛性還外求一個佛 ) 唉 !
但盡凡心,莫求聖解 。( 將三毒我慢貢高心要淨化掉。)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隨者日常生活在流轉,自性如如不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諸般迷人,猶如飯籮邊坐餓死人,臨河渴死漢。若起見性觀照,一念即至佛地。
佛與眾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 ? 但有生死,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
佛佛佛佛沒模樣,一顆圓光含萬象,無體之體即真體(取中道),無相之相即實相,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動不靜不來往,無異無同無有無,難取難捨難指望,內外圓明到處通。
妄想無性,念念相續,利根眾生一念迴光返照,當下即見本體,既見本體,聖凡情盡,靈光獨耀,八風不動,諍論都息,一切功德,法爾具足。
八風即是八種考驗 又名八法 : 苦、樂、稱譏、利、衰、毁、譽。因此八法世人所愛憎,而且又能搧動人心。(如如不動,能轉境界。逆境易覺,順境難覺。能在煩惱大海中生存,才是真功夫)
蘇東坡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佛印大師聽蘇氏言後,想刺激一下蘇氏,是否真的八風吹不動,佛印大師就回蘇東坡兩字曰"放屁"蘇東坡一看非常生氣。坐船去找佛印大師理論。剛下船未見到佛印大師,佛印大師又言,一屁打過江。又何言八風吹不動。當下蘇東坡覺得慚愧。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從來皆妄物;若知無佛復無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非熱他人死,看看何時輪到我。)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癡人。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搭下修。
若證悟法身之境界,法身是無相無念、無住、無大無小、無來無去、無淨無垢,當下即是無佛無世界。
心神空寂,無色無形,睹之不見,聽之無聲,似暗非暗,如明不明,捨之子滅,取之無生。
心在何處 ? 汝問我的即是汝心,我答汝即是我心。我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我!問我即汝心。從無始劫來,乃至施為動作,一切時處,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名為中道。
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過患,即是自性不動,雖動亦靜也。
"動"(境界大小考驗,心如如不動 )而永寂,眾生即佛;寂而反動,佛即眾生。
返本還源便到家(迴光返照,光明照本家),亦無玄妙可稱誇;湛然一片"真如"(佛名)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動靜一如,並非理悟,應須證得,超越動靜,即名聖者。 ( 動、靜不二,即是聖者)
眾生本具佛性,如水與冰,無水即無冰,眾生之外無佛,眾生不知佛在近處而遠求,如在水中卻叫渴。
法身恒寂靜,清淨無二相,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於諸蘊處界,未曾有所著。
堂堂大"道"(心),赫赫分明 (如境子一般清清楚楚 )人人本具,箇箇圓成,只因ㄧ念差,現在萬般形。
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眾生性,性無二別。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能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自覺而成佛)
寶滿三千及大千,福緣應不離人天;若知福德元無性,買得風光不用錢。(見性)
三千七寶雖多,用盡還歸生滅;四句經文雖少,悟之直至菩提。
見佛先見心,得見佛而忘心(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不忘心為心所惑,終不得佛。心佛本一體,只言迷悟有別,悟者佛亦心,心亦佛,佛心本不異。
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猶如離水無冰,離冰無水。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二,行、住、坐、臥皆自性。心如如不勣,無失無得即見性)
休去歇去,古廟香爐去,枯木寒灰去,一念萬年去,如人死人去,如能如此用,心安有不成道乎
夜夜抱佛眠(佛性),朝朝還共起,坐起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
佛性非色非心,非有非無,非因果法,纖塵不染,一法不立,至性中人。本性空寂,莫取諸相,即合聖意;離一切相,即名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