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始都是帶妄修真,平常打打妄想,也來聽聽課,也來打打佛七,打完佛七以後,回去繼續打妄想,對啊,就剛開始就是這樣帶妄修真,帶有妄想修真,但是沒關係,佛法有的是方法。就是你這個善根帶動起來以後,佛陀告訴你要修兩個觀照,這兩個觀照,這兩帖藥很重要,你吃下去你這個善根會增長,煩惱會淡薄,哪兩帖藥呢?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本來沒有妄想,這個太重要了,你本來沒有妄想,你本來清淨的,妄想是因緣和合的一種虛妄的假象。
第二個,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成佛是正常,我去修學善根是正常。因為我的內心當中本來就具足大智慧光明義故,真實識知義故,我的內心當中本來就具足善根,我做眾生是不正常的。
佛陀說,你本來是個大富長者的兒子,你本來應該要居住王家的,結果你自己跑出去流浪,變成乞丐了,做乞丐是不正常的。
在日本,有一個小女孩,她肝臟很不好。這個母親就帶她去找日本一個最高明治肝病的醫生,這個醫生就給她開了很多治肝病的藥,後來發覺吃了一個療程以後,都沒什麼效果,這醫生就找原因了,怎麼回事呢?說你有按時給她吃藥嗎?她說有。那個禁忌的東西什麼不能吃你知道嗎?她說我知道。那怎麼會這樣子呢?他就詳細問她的整個生活情況。原來這個母親,她每次要送她去學校上課的時候就說:小華,你要小心啊,你肝臟不好。然後,她要去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是:小華你要注意一點,你肝臟不好呀。你就給她自我暗示啊。一個業障,一個煩惱障,最怕你執著,我們要知道,煩惱本來是沒有自性的,但是你給它力量。後來那醫生說,你要換一個說法:小華,你肝好很多了。果然她這樣改變口氣以後,她那個肝病的藥就發揮效果了。
所以我們的心是需要鼓勵的,你不要老是呵責你自己。你看大乘佛法第一個是什麼?信心啊,信解行證,你一定要先信。修行人,你面對無量的妄想,你要給自己激勵,說我一定做的到,為什麼呢?因為我內心本來清淨,我本來具足善根,我只是假借佛法把它啓發出來而已。你要自我激勵,你要給自己能量。
所以,即便我們面對無始劫來我們感覺到強大的妄想,不要怕,你激勵你自己,知心無念,知道你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潛能,你有大智慧光明義故,真實識知義故,遍照法界義故。我們現在盡量,從現在開始不要老是用你的思考模式,你看看佛陀是怎麼教我們去思考事情的。這兩帖藥你吃下去,保證你進步很快,你翻轉得很快。
所以這個是佛陀告訴我們怎麼去觀察我們內心的真實相:第一個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第二個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個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嚴格來說受菩薩戒,這兩種思想沒有建立起來,沒有資格受菩薩戒,這兩個。這個是大乘的信心的基本,大乘佛法的起步,這個是信仰的起步而已。
世間上沒有一件事情是從外面來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內心顯現出來,讓你自己受用,這叫「自變自緣」。唯識學說:你自己變現一個相狀,你自己去受用攀緣。外在的人事永遠只是一個助緣,沒有一件事情是離心別有的(離開你的心另外存在),不可能的事情。比如在僧團里,有部分人發心出家了,住在僧團,各種原因住不下就走了,來來去去,這種人還真不少。一個僧團大家住同樣的房子,穿同樣的僧服,吃同樣的飯菜,有的人整天是愁眉苦臉,有的人內心充滿了喜樂,很奇怪,同樣的環境。
在家人就不用講,因為在家人有些人福報大,住大房子,環境不同。而出家人是不管你福報大小,來到僧團都是一視平等。但是同樣的環境,不同的人接觸的時候,福報大的人,善業力強的人,他跟外面的環境接觸,他自己就變現出這一部分是快樂的。而有罪業的人,你本身的罪業跟環境接觸的時候,你自己會變現這一部分是苦惱的。這是個人循業發現。
我們遲早要明白這個道理,你才可以去改造你自己。我們一般人都是把所有的過失推給別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生又一生,錯誤的、痛苦的歷史一而再反復重演,因為我們永遠找不到問題的根源。一個人不能自我反省、回光返照,那你就沒有一個美好的來生,你今生只會空過了。一個菩薩你可以有一個不滿意的過去,你也可以有一個不是非常滿意的現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非常安樂的未來。就是你要覺悟,而覺悟的本身,你要先知道生命是怎麼回事。
所以一個人,當你面對某一個人事痛苦的時候,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去佛堂懺悔。對~!你快去佛堂懺悔。你自己的業顯現出來的,別人只是一個助緣。所以一個人的感受,是自己兩個手掌把它摩擦創造出來的。你想知道你前生到底都做了什麼事情,你看你的感受就知道了,感受是看過去,想像就看你的未來。
諸位你們知道妄想為什麼那麼大的勢力,你知道嗎?為什麼它告訴你說,你要去吃什麼東西,你就一定要聽它的,你知道妄想勢力為什麼那麼大,諸位知道嗎?對啊!因為你給它力量,對啊!妄想是沒有根的,妄想的力量是你給它的呢,你說了算,你現在搞得自己很被動啊。你看看,你不隨順它,你看它一次兩次就沒有勢力了,你試試看。我們現在本來是主人,弄到自己變成好像是快要被妄想趕出去一樣,我們現在被妄想逼得都走投無路了。其實你現在就站穩腳步,我真如本性說了算,我不隨它轉。
所以妄想,你要觀想,妄想最怕你回光返照,它只會用假相來欺騙我們。妄想在《楞嚴經》裡面,你只要問一句話就好: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它沒有根嘛,要不然怎麼叫虛妄的想象呢,它是一種虛妄的想象啊。
所以,你對治妄想你要用正確的方法,你不要自已創造一個不正確的方法去對治妄想,這樣不對哦。你觀想佛陀的嘴巴,你就創造一個妄想出來,不對哦。聽聲音就只有聲音,如果你覺得聽聲音不夠,你可以做理觀。你可以觀想一下:我本來沒有妄想,我乾嘛跟著你走,然後,妄想的勢力就慢慢薄弱了,然後,你再堅持佛號,觀想我是業障凡夫,我離開這個佛號我就完了,假想你跟他皈依,慢慢慢慢的,妄想就凋零了。妄想它最怕的是第一個理觀的思惟,第二個你的堅持。你堅持佛號,你一定要堅持,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所以你的方法要正確。
你看宋朝的蘇東坡居士。蘇東坡居士跟佛印禪師有很多的對話,我們講其中一個。蘇東坡在江北做官時,他平常忙完公務的時候很喜歡打坐。他有一天打坐很相應,出定以後,就寫了四句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尤其是後面那兩句話,他覺得非常滿意,他的心安住空性,不隨妄轉,八風吹不動。當然那個時候,因為蘇東坡是被貶官,他以此來自我鼓勵。
寫完以後他就叫侍者,趕緊拿這個偈頌到江南金山寺給佛印禪師看。他說:「你要讓佛印禪師給我批注了以後,趕緊拿回來。」結果佛印禪師批了兩個字叫「放屁」。拿回來一看,蘇東坡就火了。他說:「我這樣尊重你,把我的偈頌給你參考,你居然對我如此無禮!」那麼當下就領著侍者坐船到了金山寺,要去跟佛印禪師理論。佛印禪師這個時候已經把房門關了,寫了一個「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但是蘇東坡也不簡單,他看了以後馬上自我反省,非常慚愧!回去繼續用功。
所以蘇東坡第一念看到「放屁」的時候,他是受到刺激了,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那種刺激能夠讓他從江北一直坐船到江南。但是十信位的菩薩畢竟他是在做功課的,跟一般凡夫還不太一樣,他只有第一念的失念,等到他靜下心來以後,他的善根那個觀照力活動的時候,他馬上會自我調伏。
所以我們一個資糧位菩薩,講實在話,我們現在沒辦法培養第一念的正念,沒辦法,真的做不到。但是我們要求啓動第二念的正念,至少你要把握第二念,這是一個成敗的關鍵!
第二念啓動的關鍵就在「勝解力」了。其實在判教當中,在十信跟十住的過程中間,在唯識學多一個勝解行地,就是在講這個第二念的力量。你必須對於空假中三觀的智慧,要產生堅定不移的理解。雖然你理觀薄弱,雖然你禁不起外境的刺激,但是你對佛法的空假中的真理有很深刻的體驗。你有本事在你失去了正念以後,很快地自我恢復,你要有一種自我恢復的力量。不必別人勸諫,也不用別人鼓勵,自己的系統產生一種反轉的力量,自調自省,這個叫 作 勝解行地。
好,這個地方說明我們開始這個是關鍵了,我們改變我們過去的想法。前面是平等觀,這個地方就不平等了,我們生命會有很多的付出,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選擇為我自己付出,我把精神體力用來讓自己快樂,因為我想追求快樂嘛;第二個,我讓無量無邊的有情快樂,這是第二個選擇。就是說,我想快樂,每一個有情都想快樂,每一個人對快樂的需求是沒有差別的。那身為一個菩薩呢,我有兩個選擇,我到底是要把生命的所有的付出是追求自己的快樂呢,還是為了追求眾生的快樂?
這個地方就做出選擇了,我們看:假設我們今天把所有的生命的付出用來追求自己的快樂,就創造了一切的痛苦,因為這個就是增長我執,我們會把自己的自我意識抬高了。那麼假設我們把生命的付出,我們用來利益有情,那麼這樣子呢,就創造了無量無邊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的善根。所以身為一個有情眾生跟佛陀,最大的差別就是從這個地方差別出來了,所以自他交換求加持。也就是說,無量劫來我們曾經做了很多的善事,我們也曾經佈施,也曾經持戒,但是我們現在還是這副德性,那麼佛陀也曾經佈施,也曾經持戒,他成佛了,那麼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心態跟我們的心態不一樣,他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佈施,他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持戒,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我們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結果我們真的受益嗎?也沒有啊,對不對?你看我們,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保護自己,對不對?當你變成一隻螞蟻的時候,你也保護自己。當我們變成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也保護自己,但是,結果我們真的保護自己了嗎?沒有,我們把自己弄得越來越卑賤,越來越痛苦,這個概念很重要。我們越保護自己,把我們弄得越痛苦。如果我們改變一個心態,我們是不是有可能向佛陀學習?佛陀為了保護一切有情去做事情,結果他變成了大自在的萬德莊嚴的佛陀。
所以我們過去的思考模式是不是出錯了?你看我們無量劫來哪一個生命我們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活,結果我們現在什麼都沒有;佛陀犧牲了自己,成就了眾生,結果他成佛了。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出錯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這個善業進入到我們的心中轉化成一種痛苦的果報,為什麼佛陀的善業進入心中變成萬德莊嚴,這就是所謂的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希望佛菩薩給我加持,讓我改變我的心態。
我們一般人修習佛法不太重視根本,尤其是初學者,他一出家就想要一天拜佛拜幾拜,念佛念幾聲,要誦幾部經典。當然這個都很好,但是我們忽略了根本,最後的結果就不是我們要的結果。本經後面會講到「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因地拿沙去煮,你煮了一輩子,結果還是沙。
印光大師文鈔講到一個公案:有一個人他每天拜佛很用功,念佛也念得很多,但是他越拜佛念佛,他的脾氣越大,他不知道怎麼辦。他就問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說:「你這一念心沒有調好,你這一念心都是向外攀緣,你用攀緣心念佛,用攀緣心來拜佛,你要小心!你來生不是求生到淨土,你來生到阿修羅法界去。」
我們這一念心是個根本,你是一個葡萄的種子,它終究是成就葡萄;你是一個蘋果的種子,它最後一定變成蘋果。你的加行只是加快它的速度而已,頂多你在阿修羅當中只是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你拜佛念佛變成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但是你阿修羅的本質沒有改變。
我希望大家抓到你的根本!每一件事情都有根本,你看你要煮飯,飯的根本是什麼?你要拿米,米是飯的根本。成佛也有成佛的根本,你找到你那不生不滅的本性。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那成佛的根本,你怎麼修行你不可能成佛,因為你根本上就是錯的。
我們從前面一路走來,阿難尊者問佛陀成佛的法門,佛陀到這個地方,什麼法門都還沒講,先找到你的根本。因為你第一步錯了,後面就錯了,後面修行都沒有用。所以古人講,修行最怕一開始錯用心。無始劫來錯用心那就完了,你後面加行都沒有用。你本身是一種嗔心的個性,用功下去嗔心越大,阿修羅法界;你是貪心的個性,用功下去,變成魔王魔眷屬。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你要先掌握一個根本——什麼是成佛的根本,什麼是生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