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幻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楞嚴經"曰:
"楞嚴經"曰:
阿難!汝猶未明,
阿難!汝猶未明,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幻妄稱相,其(自)性真為妙覺明體。/詳見後
幻妄稱相,其(自)性真為妙覺明體。/詳見後
(一)(三)
(一)(三)
"楞嚴經"曰:
"楞嚴經"曰:
阿難!汝猶未明,
阿難!汝猶未明,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幻妄稱相,
幻妄稱相,
其(自)性真為妙覺明體。
其(自)性真為妙覺明體。
===================
===================
"宣化上人"講述:
"宣化上人"講述:
(一)
(一)
"楞嚴經"曰:
"楞嚴經"曰:
阿難!汝猶未明,
阿難!汝猶未明,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幻妄稱相,
幻妄稱相,
其(自)性真為妙覺明體。
其(自)性真為妙覺明體。
===================
===================
"宣化上人"講述:
"宣化上人"講述:
阿難!
阿難!
汝猶未明,
汝猶未明,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你還沒有明白嗎"?
"你還沒有明白嗎"?
所有一切一切外邊
所有一切一切外邊
這種像浮塵一樣的幻化相,
這種像浮塵一樣的幻化相,
都是在這個地方出生,
都是在這個地方出生,
隨處又滅盡了;
隨處又滅盡了;
它由虛幻而生,
它由虛幻而生,
也虛幻而滅。
也虛幻而滅。
「幻」,
「幻」,
就是虛幻不實在;
就是虛幻不實在;
「化」,
「化」,
就是自有化無,自無化有,
就是自有化無,自無化有,
忽然間又有了,忽然又沒有了。
忽然間又有了,忽然又沒有了。
「幻化相」,
「幻化相」,
就是一些個
就是一些個
不實在的東西,
不實在的東西,
你看像實有的,
你看像實有的,
實際上這都是幻化的。
實際上這都是幻化的。
幻妄稱相,
幻妄稱相,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這個幻妄的種種名相,
這個幻妄的種種名相,
它本來那根源
它本來那根源
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
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
就是由這個妙覺明體,
就是由這個妙覺明體,
也就是
也就是
從我們這個真心裏生出來的。
從我們這個真心裏生出來的。
因為由真起妄,
因為由真起妄,
就有了「見分」和「相分」。
就有了「見分」和「相分」。
你有了見分,
你有了見分,
就可以看見一切的東西;
就可以看見一切的東西;
相分,
相分,
外邊就有一些個形相。
外邊就有一些個形相。
所以
所以
這見分、相分,
這見分、相分,
都是
都是
從妙覺明體常住真心
從妙覺明體常住真心
那個
那個
性淨明體裏邊生出來的,
性淨明體裏邊生出來的,
不是從旁的地方來的。
不是從旁的地方來的。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二)
(二)
"楞嚴經"曰:
"楞嚴經"曰:
阿難!汝猶未明,
阿難!汝猶未明,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幻妄稱相,
幻妄稱相,
其(自)性真為妙覺明體。
其(自)性真為妙覺明體。
===================
===================
"宣化上人"講述:
"宣化上人"講述:
如是
如是
乃至五陰六入,
乃至五陰六入,
從十二處至十八界,
從十二處至十八界,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
殊不能知,
生滅去來,
生滅去來,
本如來藏,
本如來藏,
常住妙明不動周圓
常住妙明不動周圓
妙真如性。
妙真如性。
性真常中,
性真常中,
求於
求於
去來迷悟生死,
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
了無所得。
如是
如是
乃至五陰六入,
乃至五陰六入,
從十二處至十八界,
從十二處至十八界,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
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我怎麼說
我怎麼說
幻化相
幻化相
由這個幻妄所生的呢?
由這個幻妄所生的呢?
像我所說這個道理,
像我所說這個道理,
五陰、六入,
五陰、六入,
從十二處到十八界,
從十二處到十八界,
都是因為
都是因為
有種種色法、心法,
有種種色法、心法,
這二法和合,
這二法和合,
由
由
虛妄而有這個「生」;
虛妄而有這個「生」;
因緣不和合、別離了,
因緣不和合、別離了,
這種虛妄,
這種虛妄,
就叫「滅」了!
就叫「滅」了!
這是生滅性。
這是生滅性。
殊不能知,
殊不能知,
生滅去來,本如來藏,
生滅去來,本如來藏,
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可是你不知道,
可是你不知道,
一切生滅法的去來,
一切生滅法的去來,
本來都是
本來都是
如來本覺的藏性,
如來本覺的藏性,
那個
那個
無去無來、
無去無來、
非迷非悟、
非迷非悟、
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
遍一切處的妙真如性。
遍一切處的妙真如性。
「常住」,
「常住」,
就是本無去來。
就是本無去來。
「妙明」,
「妙明」,
就是它
就是它
也不是屬於迷,
也不是屬於迷,
也不是屬於悟,
也不是屬於悟,
所以叫妙明。
所以叫妙明。
本不生滅,這叫「不動」。
本不生滅,這叫「不動」。
遍一切處,這叫「周圓」。
遍一切處,這叫「周圓」。
這個妙真如性,
這個妙真如性,
都在如來藏裏頭含藏著,
都在如來藏裏頭含藏著,
它具足
它具足
「常住、妙明、不動、周圓」
「常住、妙明、不動、周圓」
這四種德性。
這四種德性。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三)
(三)
"楞嚴經"曰:
"楞嚴經"曰:
阿難!汝猶未明,
阿難!汝猶未明,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幻妄稱相,
幻妄稱相,
其(自)性真為妙覺明體。
其(自)性真為妙覺明體。
===================
===================
"宣化上人"講述:
"宣化上人"講述:
性真常中,
性真常中,
求於去來迷悟生死,
求於去來迷悟生死,
了無所得:
了無所得:
「性真常」,
「性真常」,
就是
就是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這個「妙真如性」,
這個「妙真如性」,
也就是
也就是
這個「不動、周圓」,
這個「不動、周圓」,
所以叫「常」。
所以叫「常」。
你若在
你若在
如來藏妙真如性裏頭,
如來藏妙真如性裏頭,
明白這個真理了,
明白這個真理了,
你再要
你再要
找這個「去、來」、
找這個「去、來」、
「迷、悟」和「生、死」,
「迷、悟」和「生、死」,
就什麼都沒有了。
就什麼都沒有了。
因為
因為
你不明白的時候,
你不明白的時候,
就有去來、有迷悟、有生死。
就有去來、有迷悟、有生死。
你若明白
你若明白
這個
這個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你認識自己的本心了,
你認識自己的本心了,
這一切
這一切
虛妄的生滅就都停止了;
虛妄的生滅就都停止了;
所以再找這個去來、
所以再找這個去來、
迷悟和生死這種的相,
迷悟和生死這種的相,
你找不著了!
你找不著了!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四)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K2會通四科即性常住(分二)
K2會通四科即性常住(分二)
L1總標即妄即真 L2別明即妄即真 L1分二
L1總標即妄即真 L2別明即妄即真 L1分二
M1明幻化相即真 M2會四科法即真
M1明幻化相即真 M2會四科法即真
今M1
今M1
阿難!汝猶未明,
阿難!汝猶未明,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幻妄稱相,其(自)性真為妙覺明體。
幻妄稱相,其(自)性真為妙覺明體。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還沒有明白嗎?所有一切一切外邊這種像浮塵一樣的幻化相,都是在這個地方出生,隨處又滅盡了;它由虛幻而生,也虛幻而滅。「幻」,就是虛幻不實在;「化」,就是自有化無,自無化有,忽然間又有了,忽然又沒有了。「幻化相」,就是一些個不實在的東西,你看像實有的,實際上這都是幻化的。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還沒有明白嗎?所有一切一切外邊這種像浮塵一樣的幻化相,都是在這個地方出生,隨處又滅盡了;它由虛幻而生,也虛幻而滅。「幻」,就是虛幻不實在;「化」,就是自有化無,自無化有,忽然間又有了,忽然又沒有了。「幻化相」,就是一些個不實在的東西,你看像實有的,實際上這都是幻化的。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這個幻妄的種種名相,它本來那根源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就是由這個妙覺明體,也就是從我們這個真心裏生出來的。因為由真起妄,就有了「見分」和「相分」。你有了見分,就可以看見一切的東西;相分,外邊就有一些個形相。所以這見分、相分,都是從妙覺明體常住真心那個性淨明體裏邊生出來的,不是從旁的地方來的。
這個幻妄的種種名相,它本來那根源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就是由這個妙覺明體,也就是從我們這個真心裏生出來的。因為由真起妄,就有了「見分」和「相分」。你有了見分,就可以看見一切的東西;相分,外邊就有一些個形相。所以這見分、相分,都是從妙覺明體常住真心那個性淨明體裏邊生出來的,不是從旁的地方來的。
M2會四科法即真
M2會四科法即真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怎麼說幻化相由這個幻妄所生的呢?像我所說這個道理,乃至於五陰、六入,從十二處到十八界,都是因為有種種色法、心法,這二法和合,由虛妄而有這個「生」;因緣不和合、別離了,這種虛妄,就叫「滅」了!這是生滅性。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怎麼說幻化相由這個幻妄所生的呢?像我所說這個道理,乃至於五陰、六入,從十二處到十八界,都是因為有種種色法、心法,這二法和合,由虛妄而有這個「生」;因緣不和合、別離了,這種虛妄,就叫「滅」了!這是生滅性。
「乃至」,是超略詞,表示中間經過一些個階段。「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十二處」,就是六根再加上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這根塵相對,中間生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這叫十八界──有十八個界限。
「乃至」,是超略詞,表示中間經過一些個階段。「五陰」,是色、受、想、行、識。「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十二處」,就是六根再加上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塵這根塵相對,中間生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識,這叫十八界──有十八個界限。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可是你不知道,一切生滅法的去來,本來都是如來本覺的藏性,那個無去無來、非迷非悟、不生不滅、遍一切處的妙真如性。「常住」,就是本無去來。「妙明」,就是它也不是屬於迷,也不是屬於悟,所以叫妙明。本不生滅,這叫「不動」。遍一切處,這叫「周圓」。這個妙真如性,都在如來藏裏頭含藏著,它具足「常住、妙明、不動、周圓」這四種德性。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可是你不知道,一切生滅法的去來,本來都是如來本覺的藏性,那個無去無來、非迷非悟、不生不滅、遍一切處的妙真如性。「常住」,就是本無去來。「妙明」,就是它也不是屬於迷,也不是屬於悟,所以叫妙明。本不生滅,這叫「不動」。遍一切處,這叫「周圓」。這個妙真如性,都在如來藏裏頭含藏著,它具足「常住、妙明、不動、周圓」這四種德性。
性真常中,
性真常中,
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性真常」,就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個「妙真如性」,也就是這個「不動、周圓」,所以叫「常」。你若在如來藏妙真如性裏頭,明白這個真理了,你再要找這個「去、來」、「迷、悟」和「生、死」,就什麼都沒有了。因為你不明白的時候,就有去來、有迷悟、有生死。你若明白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你認識自己的本心了,這一切虛妄的生滅就都停止了;所以再找這個去來、迷悟和生死這種的相,你找不著了!
「性真常」,就是常住真心性淨明體這個「妙真如性」,也就是這個「不動、周圓」,所以叫「常」。你若在如來藏妙真如性裏頭,明白這個真理了,你再要找這個「去、來」、「迷、悟」和「生、死」,就什麼都沒有了。因為你不明白的時候,就有去來、有迷悟、有生死。你若明白這個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你認識自己的本心了,這一切虛妄的生滅就都停止了;所以再找這個去來、迷悟和生死這種的相,你找不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