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句話是出自《楞伽經》,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
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六祖大師慈悲,又要為我們講偈了。【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請問,你是佛還是魔?佛跟魔都是自己,你要做佛是自己決定,要做魔也是自己決定。如果要請人家來幫我們伏妖、降魔,抓自己就好了,否則去哪裡抓?就像說我們要當個成功的人還是失敗的人,由你決定;要當一個驕傲的人或者謙卑的人,也是你自己決定。〔
佛〕,如實面對自己,按照自己的本性來過人生就是佛。佛事實上是很容易替別人著想的。你有邪見,有錯誤的思想、錯誤的人生觀,自然就會起貪瞋癡,貪要比別人多;縱使別人沒有惹你,你還是會生起瞋恨的心;不該做的去做,該做的不做,就是愚癡。佛跟魔已經很清楚了,是心的問題。【
邪迷之時魔在舍,】〔
邪〕見就是〔
魔〕,觀念錯誤就是魔。講你是魔頭,頭就是心,看話頭,就是看心。【
正見之時佛在堂。】〔
正見〕就是〔
佛〕。我們上《壇經》強調正見,你正見一生起,煩惱就消除;正見一消失,就是邪見。不是邪見就是正見。【
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
邪見〕是把假的當真的,把虛幻的當真實的,把無常當常,把妄心當真心。【
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
正見〕就是知道什麼是真,知道什麼是假,亦不執著那個真。知道什麼是真,知道什麼是妄,知道虛實,又不執著那個實相。這裡面的〔
除三毒〕,是語言文字的陷阱,不是你做個動作去把它除掉,這個〔
除〕的意思,是說你知道它是虛幻不實的,就在那一刹那就消失的意思。〔
三毒〕本來就不是真實的,所以無明本來沒有,菩提本來有。所以〔
除〕的意思就是你知道之後它就消失了。比如說,做夢不用除那個夢,知道在做夢就好了。【
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
法身〕是體,〔
報身〕是相,〔
化身〕是用,不要把它當成三個。〔
法身〕代表清淨,〔
報身〕代表智慧,〔
化身〕代表慈悲。一個有正見的人,他心是清淨的,他充滿了智慧和慈悲,願意為眾生付出。【
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面對自己的本心,假設你能夠看見、照見的話,就是我們在《壇經》所講的見性成佛。談修行,有的人是頓悟、頓證、頓修,一下子圓滿,但大部分的人都是悟後起修,所以說〔即是成佛菩提因〕。當你照見才是真正的起修,是起步。有一天當你福慧具足了,就成菩提果,就證成正果了。【
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
化身〕是用。清淨的本性就是體,用不離體。〔
淨性〕是體,〔
常在化身中〕是用,這是體不離用,就是《心經》所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兩個互相不離。你不要以為體跟用,化身跟法身是分開的,它們是體用不離的。【
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圓滿〕就是報身。清淨的本性,讓我們去展現,化身就是展現,展現什麼?行正道。我們談修行,在《無相誦》裡面有個很清楚的定義,修是修什麼?行是行什麼?「行正即是道」,就是〔
行正道〕。「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修就是「修己過」,行就是〔
行正道〕,這就是修行。《六祖壇經》的修行解釋得最清楚。我們一般人解釋修行,就是說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觀念、行為,但是並沒有談到〔
行正道〕這個部分。這六個字是重點,有憑有據,《六祖壇經》裡面說的。我們從自性展現出來的應該去行正道,透過這樣的行正道,未來你福慧具足了,就〔
圓滿真無窮〕。這四句話就是把化身、法身、報身作一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