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1
(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己導師方便說
(二)祖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二)祖壇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三)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禪淨一如
(三)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禪淨一如
(四)/Q1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1~10
(四)/Q1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1~10
信心銘 白話直解 (1)/隨意窩(2)(3)
信心銘 白話直解 (1)/隨意窩(2)(3)
淨空老和尚開示
淨空老和尚開示
依梵網菩薩心行
依梵網菩薩心行
修自性覺正淨法
修自性覺正淨法
入華嚴無礙境界
入華嚴無礙境界
住彌陀寂光淨土
住彌陀寂光淨土
有人問釋尊.佛法在那裡.
有人問釋尊.佛法在那裡.
尋尋又覓覓.一年復一年.
尋尋又覓覓.一年復一年.
汝不知佛法.就在"內心中".
汝不知佛法.就在"內心中".
若是"悟心性".不再"煩惱轉".
若是"悟心性".不再"煩惱轉".
大地及山河.皆是如來現.
大地及山河.皆是如來現.
我心若清淨.佛在我心中.
我心若清淨.佛在我心中.
流星劃黑夜.靈山放毫光.
流星劃黑夜.靈山放毫光.
南無阿彌陀佛普愿諸位!
南無阿彌陀佛普愿諸位!
佛子如理思維如法而行!
佛子如理思維如法而行!
持之以恆方能安心如意!
持之以恆方能安心如意!
行解相資究竟常樂我淨!
行解相資究竟常樂我淨!
常自覺照/不隨妄轉。迴光返照/返妄歸真。善護身口意三業。念佛轉識成智/除妄歸真/返本還源/復本心性/回歸自性心體。
常自覺照/不隨妄轉。迴光返照/返妄歸真。善護身口意三業。念佛轉識成智/除妄歸真/返本還源/復本心性/回歸自性心體。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 "信心銘"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 "信心銘"
[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詳見後
[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詳見後
六塵非真,了幻真(知幻即離);
六塵非真,了幻真(知幻即離);
六塵如幻,離幻覺(離幻即覺)。
六塵如幻,離幻覺(離幻即覺)。
[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即一切相離一切相/復能離相行一切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即一切相離一切相/復能離相行一切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當我們能夠去
當我們能夠去
"了悟六塵非真",
"了悟六塵非真",
六塵都是幻化的,
六塵都是幻化的,
這樣我們就能夠
這樣我們就能夠
找到我們的"真如本性",
找到我們的"真如本性",
我們的"自性就顯露"。
我們的"自性就顯露"。
叫做
叫做
六塵非真,了幻真(知幻即離);
六塵非真,了幻真(知幻即離);
六塵如幻,離幻覺(離幻即覺)。
六塵如幻,離幻覺(離幻即覺)。
所以"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所以"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就是已經悟明心性、大徹大悟、開悟見性的人,才有可能達到這種情形;也就是他已經完成佛道,進入佛的領域、佛的境界,才能夠確實達到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就是已經悟明心性、大徹大悟、開悟見性的人,才有可能達到這種情形;也就是他已經完成佛道,進入佛的領域、佛的境界,才能夠確實達到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踐行"菩提自性平等一如不二
"踐行"菩提自性平等一如不二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愛之心行。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愛之心行。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悟禪念佛回歸自性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悟禪念佛回歸自性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 信心銘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 信心銘
[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對應的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對應的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六根、六塵、六識,合為之十八界。
六根、六塵、六識,合為之十八界。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就是說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嚐到的、身體接觸到的、意識所感受到的。
就是說我們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嚐到的、身體接觸到的、意識所感受到的。
因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因為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這些也都是緣起,
這些也都是緣起,
"緣起"就是無自性,
"緣起"就是無自性,
無自性就是"短暫的幻化生滅無常"。
無自性就是"短暫的幻化生滅無常"。
所以"六塵是幻化,不是真實"。
所以"六塵是幻化,不是真實"。
真實就是它不是緣起、它有自體性、
真實就是它不是緣起、它有自體性、
它永久存在不變,才是真實的。
它永久存在不變,才是真實的。
所以真實的就是我們的本性、真如,
所以真實的就是我們的本性、真如,
我們的自性、覺性、佛性、如來藏,
我們的自性、覺性、佛性、如來藏,
小乘說涅槃,這才是真實的。
小乘說涅槃,這才是真實的。
真實的就是我們本來就有,
真實的就是我們本來就有,
也不會改變、也不會消失、
也不會改變、也不會消失、
永久存在不變,這才是真實的。
永久存在不變,這才是真實的。
所以六塵所見、所聽、所聞、所嚐、
所以六塵所見、所聽、所聞、所嚐、
所感觸,這些都不是永久存在,
所感觸,這些都不是永久存在,
所以非真實,它是幻化不實。
所以非真實,它是幻化不實。
所以我們必須要
所以我們必須要
了知、了悟,
了知、了悟,
"六塵非真,六塵是幻化"。
"六塵非真,六塵是幻化"。
當我們能夠去
當我們能夠去
了悟六塵非真,六塵都是幻化的,
了悟六塵非真,六塵都是幻化的,
這樣我們就能夠找到我們的
這樣我們就能夠找到我們的
真如本性,我們的自性就顯露。
真如本性,我們的自性就顯露。
叫做
叫做
六塵非真,了幻真(知幻即離);
六塵非真,了幻真(知幻即離);
六塵如幻,離幻覺(離幻即覺)。
六塵如幻,離幻覺(離幻即覺)。
那我們生活在緣起的生活當中,我們無法去閃避六塵,一定會用到六塵。
那我們生活在緣起的生活當中,我們無法去閃避六塵,一定會用到六塵。
所以六塵不惡。我們不用去閃避它,不用去消滅它,不用去捨離它;因為六塵是我們生活當中必須要用到、要遇到的,六塵就是我們生活的必須品。
所以六塵不惡。我們不用去閃避它,不用去消滅它,不用去捨離它;因為六塵是我們生活當中必須要用到、要遇到的,六塵就是我們生活的必須品。
我們在緣起的生活中,六塵既然是必須要用到的、不可能閃避的,所以我們不用閃避,說要消滅六塵,這是沒必要,也是不可能的。
我們在緣起的生活中,六塵既然是必須要用到的、不可能閃避的,所以我們不用閃避,說要消滅六塵,這是沒必要,也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們能夠了悟六塵,
但是,我們能夠了悟六塵,
我們所見、所聽、所聞、所嚐、
我們所見、所聽、所聞、所嚐、
身體所接觸到的、所感受到的,
身體所接觸到的、所感受到的,
都是幻化不實。
都是幻化不實。
那這樣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能夠顯露,就能夠"悟出"我們的自性, 這樣就是"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那這樣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能夠顯露,就能夠"悟出"我們的自性, 這樣就是"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在"緣起的生活"當中,
在"緣起的生活"當中,
對六塵我們能夠
對六塵我們能夠
保持如如不動的心境,
保持如如不動的心境,
"心不動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心不動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只要用這種心境,去修學佛道;
只要用這種心境,去修學佛道;
在六塵的生活當中,
在六塵的生活當中,
我們一樣能夠不受影響
我們一樣能夠不受影響
而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而來明心見性、大徹大悟、
開悟見性、完成佛道。
開悟見性、完成佛道。
六塵也是我們自性的影現,
六塵也是我們自性的影現,
就是我們心的影現,
就是我們心的影現,
六塵它既然就是我們自性的影現,
六塵它既然就是我們自性的影現,
所以六塵就是我們的本性,
所以六塵就是我們的本性,
就是我們的佛性、覺性。
就是我們的佛性、覺性。
所以這些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叫做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因為它是我們佛性的影現。
所以這些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叫做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因為它是我們佛性的影現。
佛性無相,但處處是。
佛性無相,但處處是。
無相,但是我們要用,
無相,但是我們要用,
處處都能夠拿出來用。(無不相,妙用)
處處都能夠拿出來用。(無不相,妙用)
因為無相,所以(真空妙有)
因為無相,所以(真空妙有)
遍一切處、充滿宇宙、充滿法界。
遍一切處、充滿宇宙、充滿法界。
所以無相就是實相,
所以無相就是實相,
實相就是我們的本性, 所以周遍法界。
實相就是我們的本性, 所以周遍法界。
但是要有這種境界,必須要開悟見性、
但是要有這種境界,必須要開悟見性、
要大徹大悟,才能夠有這種境界。
要大徹大悟,才能夠有這種境界。
這種境界已經是佛的領域、佛的境界。
這種境界已經是佛的領域、佛的境界。
所以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就是已經悟明心性、大徹大悟、開悟見性的人,才有可能達到這種情形;也就是他已經完成佛道,進入佛的領域、佛的境界,才能夠確實達到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所以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就是已經悟明心性、大徹大悟、開悟見性的人,才有可能達到這種情形;也就是他已經完成佛道,進入佛的領域、佛的境界,才能夠確實達到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學人黃峻榮 合十感恩
學人黃峻榮 合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