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虛/一法不捨/一法不立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
法根源既得,法滅心亦泯。
法根源既得,法滅心亦泯。
五蘊既空寂,一真亦不立。
五蘊既空寂,一真亦不立。
圓滿菩提道,度一切苦厄。
圓滿菩提道,度一切苦厄。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大智度論云: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
大智度論云: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
8、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復能離一切相,行一切法。果能如是奉持,方於世出世法,究竟達其本末邊際,謂之『波羅蜜』。
8、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復能離一切相,行一切法。果能如是奉持,方於世出世法,究竟達其本末邊際,謂之『波羅蜜』。
19、般若無言無說,境智一如,非實有一法。而法法皆般若之意,以明諸法一如。
19、般若無言無說,境智一如,非實有一法。而法法皆般若之意,以明諸法一如。
20、若悟得細而微塵、大而世界,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皆是假名。則塵塵剎剎,莫非般若。所謂「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建寶王剎」。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又曰,「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20、若悟得細而微塵、大而世界,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皆是假名。則塵塵剎剎,莫非般若。所謂「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於一毫端建寶王剎」。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又曰,「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皆境智一如之義。
皆境智一如之義。
唯心所現,誰的心?
唯心所現,誰的心?
自己的心,
自己的心,
不是別人的。
不是別人的。
唯識所變,誰的識?
唯識所變,誰的識?
自己的識。
自己的識。
整個宇宙千變萬化,
整個宇宙千變萬化,
是自己的情識,
是自己的情識,
分別執著主宰的。
分別執著主宰的。
換句話說:
換句話說:
自己的(妄)心意識,
自己的(妄)心意識,
主宰自己的吉凶禍福,
主宰自己的吉凶禍福,
以及宇宙一切的變化。
以及宇宙一切的變化。
(共業與不共業)
(共業與不共業)
(引業與滿業)
(引業與滿業)
==================
==================
"慧律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開示:
萬法,本空無自性,
萬法,本空無自性,
萬法,本來就沒有真實的;
萬法,本來就沒有真實的;
萬法,本來就是空無自性的。
萬法,本來就是空無自性的。
我們調來調去,
我們調來調去,
調呼吸、調飲食、
調呼吸、調飲食、
內觀,其實都是方便說。
內觀,其實都是方便說。
不過,
不過,
這是修學佛道
這是修學佛道
基本入門的一個開始,
基本入門的一個開始,
也不能說是不對的。
也不能說是不對的。
但是
但是
如果像這樣子調,
如果像這樣子調,
一輩子調不回來的!
一輩子調不回來的!
要了解:
要了解:
一個顆粒微塵,
一個顆粒微塵,
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的真理是一樣的!
的真理是一樣的!
一個顆粒微塵,
一個顆粒微塵,
它空無自性;
它空無自性;
無量三千大千世界,
無量三千大千世界,
也是空無自性。
也是空無自性。
體悟聖道的人,
體悟聖道的人,
行住坐臥,
行住坐臥,
無論走到哪裡,
無論走到哪裡,
哪裡都是空無自性,
哪裡都是空無自性,
自己真如心性
自己真如心性
所顯露出來的。
所顯露出來的。
說「調」,
說「調」,
是一種方便;
是一種方便;
說:「不調」,
說:「不調」,
那麼會是一種妄想。
那麼會是一種妄想。
佛法難,
佛法難,
就是難在這個地方。
就是難在這個地方。
沒見性的,
沒見性的,
就一直想辦法讓它見性,
就一直想辦法讓它見性,
可是那個
可是那個
「想辦法」,就落入觀念。
「想辦法」,就落入觀念。
想辦法,不對;
想辦法,不對;
不想辦法,就更糟糕!
不想辦法,就更糟糕!
要用佛法
要用佛法
來解開這個煩惱
來解開這個煩惱
——有這個念頭,
——有這個念頭,
就重增妄想。
就重增妄想。
因為煩惱自性本空,
因為煩惱自性本空,
為什麼要解開它呢?
為什麼要解開它呢?
本來就沒有束縛,
本來就沒有束縛,
哪來的解脫呢?
哪來的解脫呢?
附註:
附註: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入道修行,與道相應。
入道修行,與道相應。
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感應道交,難思議也!
==================
==================
緣起即知性空:
緣起即知性空:
應無所住/真空,
應無所住/真空,
不住貪愛有,
不住貪愛有,
大智慧也。
大智慧也。
厭離娑婆/放下執著。
厭離娑婆/放下執著。
性空而能緣起:
性空而能緣起:
而生其心/妙有,
而生其心/妙有,
不住瞋恨空,
不住瞋恨空,
大慈悲也。
大慈悲也。
欣求極樂/念佛成佛。
欣求極樂/念佛成佛。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二二、明一如
一二二、明一如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1、『如來所得』者,唯一『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
1、『如來所得』者,唯一『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
2、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若究竟言之,相不相皆無,故曰『無實無虛』。虛實皆無,是為真實之法。以證成上文真實之說也。
2、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若究竟言之,相不相皆無,故曰『無實無虛』。虛實皆無,是為真實之法。以證成上文真實之說也。
3、阿耨菩提,即真如覺性之異名。如來即諸法如義,稱為如來,因其已證真如覺性。足證如來所得,「無實」,覺性空寂。「無虛」,覺性圓彰故。
3、阿耨菩提,即真如覺性之異名。如來即諸法如義,稱為如來,因其已證真如覺性。足證如來所得,「無實」,覺性空寂。「無虛」,覺性圓彰故。
4、一法不生,實無有法也,故無實。無法不現,諸法一如也,故無虛。
4、一法不生,實無有法也,故無實。無法不現,諸法一如也,故無虛。
5、『無實無虛』,即《起信論》「如實空」義,「如實不空」義。如實即是真如,因真如為真實之性體,故曰如實。如實空者,無實也。如實不空者,無虛也。空而不空,無實即復無虛。不空而空,無虛即復無實。此是一切法,如如不動之真體。
5、『無實無虛』,即《起信論》「如實空」義,「如實不空」義。如實即是真如,因真如為真實之性體,故曰如實。如實空者,無實也。如實不空者,無虛也。空而不空,無實即復無虛。不空而空,無虛即復無實。此是一切法,如如不動之真體。
6、不空是由空來,可知無虛是由無實來。諸法一如,是由實無有法來。
6、不空是由空來,可知無虛是由無實來。諸法一如,是由實無有法來。
7、無實,可指諸法言。諸法緣生,故無實。無虛,可指「如」言。真如不空,故無虛。『如來所得』,但證諸法如義耳。
7、無實,可指諸法言。諸法緣生,故無實。無虛,可指「如」言。真如不空,故無虛。『如來所得』,但證諸法如義耳。
8、無實無虛,是空有一如,性德本然。如來證此,說此。令眾生覺此,修此。若觀一切法唯實,凡夫也。若觀一切法唯虛,二乘也。即觀一切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亦是權教菩薩。佛與諸大菩薩,觀一切法無實無虛,是整個的。無實即無虛,無虛即無實。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8、無實無虛,是空有一如,性德本然。如來證此,說此。令眾生覺此,修此。若觀一切法唯實,凡夫也。若觀一切法唯虛,二乘也。即觀一切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亦是權教菩薩。佛與諸大菩薩,觀一切法無實無虛,是整個的。無實即無虛,無虛即無實。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9、佛事門中,不立一法,無實也。不捨一法,無虛也。應無所住,無實也。而生其心,無虛也。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實相。應如是覺,如是修。云何修?生無所住心,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以利益一切眾生是也。
9、佛事門中,不立一法,無實也。不捨一法,無虛也。應無所住,無實也。而生其心,無虛也。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實相。應如是覺,如是修。云何修?生無所住心,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以利益一切眾生是也。
九三、明法真實
九三、明法真實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1、此是如來所證,其深無底,包羅萬象。所得之法,正指性言。猶言稱為『如來』者,以其證得無實無虛之性耳。
1、此是如來所證,其深無底,包羅萬象。所得之法,正指性言。猶言稱為『如來』者,以其證得無實無虛之性耳。
2、『如來』是性德之稱。『無實無虛』,乃性德之容。「無實」者,生滅滅已,凡情空。無智亦無得,聖解亦空。「無虛」者,寂滅現前,體現。能除一切苦,用現。質而言之,無實無虛,猶言寂照同時。寂則無實、照則無虛。心清淨,無實也。生實相,無虛也。
2、『如來』是性德之稱。『無實無虛』,乃性德之容。「無實」者,生滅滅已,凡情空。無智亦無得,聖解亦空。「無虛」者,寂滅現前,體現。能除一切苦,用現。質而言之,無實無虛,猶言寂照同時。寂則無實、照則無虛。心清淨,無實也。生實相,無虛也。
3、約凡夫妄心言,亦復無實無虛。覓心了不可得,無實也。一念具足十法界,無虛也。由是可知凡聖同體矣。
3、約凡夫妄心言,亦復無實無虛。覓心了不可得,無實也。一念具足十法界,無虛也。由是可知凡聖同體矣。
4、全經主旨,在於「應無所住」。世尊言此之意,是令以無實之觀,成就無虛之果。無實觀者,即最後所云,觀一切法,如夢如幻是也。常作此觀,執情自遣。此是破一切凡情之總觀、要觀。萬不可須臾離者。
4、全經主旨,在於「應無所住」。世尊言此之意,是令以無實之觀,成就無虛之果。無實觀者,即最後所云,觀一切法,如夢如幻是也。常作此觀,執情自遣。此是破一切凡情之總觀、要觀。萬不可須臾離者。
5、『無實無虛』,最要之義有三。(一)是形容性德。(二)是形容如何得性德。(三)是形容如何修性德。理、事、性、修、因、果,罄無不盡。故此一語,不但將本經所說道理,賅括無遺。並將大小乘佛法,總括無遺。故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5、『無實無虛』,最要之義有三。(一)是形容性德。(二)是形容如何得性德。(三)是形容如何修性德。理、事、性、修、因、果,罄無不盡。故此一語,不但將本經所說道理,賅括無遺。並將大小乘佛法,總括無遺。故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6、不但此也,一切凡夫心相,一切世間法相,一切因果法相,亦莫不盡括無遺。此正是《法華經》所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此之謂諸法實相。故此一語,真乃大乘法印。
6、不但此也,一切凡夫心相,一切世間法相,一切因果法相,亦莫不盡括無遺。此正是《法華經》所謂:「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此之謂諸法實相。故此一語,真乃大乘法印。
法根源既得,法滅心亦泯。
法根源既得,法滅心亦泯。
五蘊既空寂,一真亦不立。
五蘊既空寂,一真亦不立。
圓滿菩提道,度一切苦厄。
圓滿菩提道,度一切苦厄。
=====================
=====================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
世出世間法,
世出世間法,
唯是"一心'作。
唯是"一心'作。
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
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
欲得"滅心法",
欲得"滅心法",
須知"法根源"。
須知"法根源"。
***********************
***********************
法根源既得,法滅心亦泯。
法根源既得,法滅心亦泯。
五蘊既空寂,一真亦不立。
五蘊既空寂,一真亦不立。
圓滿菩提道,度一切苦厄。
圓滿菩提道,度一切苦厄。
***********************
***********************
大乘百法明門論者,
大乘百法明門論者,
天親菩薩
天親菩薩
欲令世人咸知
欲令世人咸知
心之本體"不生不滅",
心之本體"不生不滅",
常住不變,故造此論。
常住不變,故造此論。
以明
以明
世出世間所有諸法,
世出世間所有諸法,
舉其大數,厥目有百。
舉其大數,厥目有百。
此百法中,
此百法中,
唯有
唯有
真如一法,為其主體。
真如一法,為其主體。
其餘諸法,皆依此立。
其餘諸法,皆依此立。
若能了知
若能了知
一切諸法,本自不生。
一切諸法,本自不生。
則
則
一切諸法,皆是真如。
一切諸法,皆是真如。
則
則
法法圓通,頭頭是道。
法法圓通,頭頭是道。
寂照雙融,左右逢源。
寂照雙融,左右逢源。
若
若
隨機以利生,
隨機以利生,
則
則
萬德圓彰。
萬德圓彰。
若
若
冥心以契理,
冥心以契理,
則
則
一法不立。
一法不立。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
以
以
深般若
深般若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
**************
**************
五蘊
五蘊
即
即
百法之略稱耳。
百法之略稱耳。
**************
**************
既見其空,
既見其空,
則
則
五蘊
五蘊
悉成深般若矣。
悉成深般若矣。
如
如
佛光一照,羣暗皆消,
佛光一照,羣暗皆消,
更無少暗之或留者。
更無少暗之或留者。
學道之士,識此關要,
學道之士,識此關要,
則
則
性相顯密,悉是一如。
性相顯密,悉是一如。
否則
否則
隨語生執,了無指歸。
隨語生執,了無指歸。
入海算沙,徒勞辛苦。
入海算沙,徒勞辛苦。
蓋
蓋
欲閱者
欲閱者
同開"真正知見"。
同開"真正知見"。
同悟"唯心法門"。
同悟"唯心法門"。
同於百法中
同於百法中
證"本具真如"。
證"本具真如"。
同於五蘊中
同於五蘊中
見"諸法空相"。
見"諸法空相"。
學者
學者
果能於
果能於
博中得約,衆中識主。
博中得約,衆中識主。
則
則
不但
不但
諸法不可得,
諸法不可得,
即
即
真如空相亦不可得。
真如空相亦不可得。
方可
方可
慶快平生,無所事事。
慶快平生,無所事事。
(文鈔三編七七二頁)
(文鈔三編七七二頁)
覺了宇宙人生真相(一)/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一)
覺了宇宙人生真相(一)/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一)
自性空寂,本來真我,
自性空寂,本來真我,
清淨平等,無念無物。
清淨平等,無念無物。
萬法一如,一如皆是,
萬法一如,一如皆是,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自性迷失,變成衆生,
自性迷失,變成衆生,
煩惱差別,苦空無常。
煩惱差別,苦空無常。
生佛同體,同體平等,
生佛同體,同體平等,
一念不覺,遂成妄我。
一念不覺,遂成妄我。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廻光返照,歸心三寶,
廻光返照,歸心三寶,
返本還源,回歸自性。
返本還源,回歸自性。
返妄歸真,求生淨土,
返妄歸真,求生淨土,
西方極樂,是我家鄉。
西方極樂,是我家鄉。
====================
====================
''印光大師''云:
''印光大師''云:
吾人之心,
吾人之心,
與菩薩之心,同一體性。
與菩薩之心,同一體性。
吾人
吾人
由迷悖故,仗此心性,
由迷悖故,仗此心性,
起惑造業,受諸苦惱。
起惑造業,受諸苦惱。
若知
若知
即
即
此起"貪瞋癡之心",
此起"貪瞋癡之心",
即是菩薩
即是菩薩
圓證"戒定慧之心"。
圓證"戒定慧之心"。
則
則
"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
何一非
何一非
菩薩顯神通,
菩薩顯神通,
說妙法乎?
說妙法乎?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六十五頁)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六十五頁)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