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於意云何』,探試其見地。佛世界,即大千世界。為一佛教化之區域。以無量數之沙比喻世界之多,皆為藉以顯下文眾生心多。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1、『爾所』,指上文「無量」言。『國土』即世界。所謂十方剎土,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族類、色身,大而天人,小而螻蟻,其心無不『悉知』。
2、佛世界,亦含深旨。當知世界之執持不壞,固由眾生業力。然非仗佛慈悲威神之力,為之攝持。以眾生業力之惡濁,早不知成何不堪之狀況矣。一切眾生皆蒙佛恩而不自知。此猶父母之照顧幼兒也。
3、諸大乘經所說,梵王、帝釋、乃至日月天子、一切諸神,皆在佛前發願,護持眾生。故知世界之執持,實賴佛恩慈悲威神之力。
4、世界國土,已多至無量。其中眾生,其數之多,那復可說。何況眾生心乎。真所謂不可說不可說矣。
5、所以如是層遞以說之,顯不一之義。『如來悉知』,以如義知之耳。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1、『諸心』,指(一三五節)『若干種心』言。『非心』,約性言,暗指非真心,真心即性也。『是名』,約相言,暗指其是妄心。
2、『如來悉知』。如來已證同體之性,便成大圓鏡智。所以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佛心鏡中,了了分明。且佛心無念,故知動念者,皆為『非心』。此『悉知』之故也。
3、須知凡夫心念,雖鬼神亦知之。所謂機心才動,早被神知。若微細念,則惟菩薩羅漢能知。佛則無不悉知也。
4、當知神通不可執。執之,輕則賣弄生害,重則著魔發狂。矜奇好異,人之恒情。倘大眾看重此等事,既足為修行之障,且恐為法門之害。
5、當知三明六通,是學佛人本分事。但修行時,不宜注意此事,恐走入魔道。無明盡時,神通自得。得之之後,亦不宜輒與人知。恐為捏怪者所藉口,後患甚多也。
6、說「河」,喻心念之流動。說「沙」,喻心念之繁密。說沙為河,喻心念從微而著。說河之沙,喻心念由總而別。由河沙而說到世界國土眾生,喻眾生心念既流轉不停,復膠固不化,既細瑣無比,復馳騖無極(今云脫序)。有任運而起,有施設而成。所以言『若干種心』。
7、如上所言,凡有兩重不一不異。外而山河大地,內而五蘊色身,事相至不一。而為眾生心所現物,則不異也。又眾生心念多至若干種,不一也。而『皆為非心』,則又不異。此皆發覺者,所應了知。
8、總之,不一不異諸句義,既顯法法皆如,即是顯無有定法。令行人當於一切法上,活看活用,不生拘執。故佛時而說一,以顯其不異。時而說異,以顯其不一。時而一異俱說,顯其雖不一而不異,雖不異而不一。時而一異皆非,顯其並不一不異亦不可說也。無非為遣執情,令證一如耳。
9、總以明處處皆不可著,無論世出世法,皆應依此義觀,依此義行。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1、「叵得」,即不可得。此說『非心』之所以然。心念既有三際,故謂之遷流。因其心念,剎那不停,故有『過去』、『現在』、『未來』。
2、剋實而論,只有過去、未來,並無現在。『不可得者』,明其當下即空。
3、真心,則常住不動。『非心』,言非常住之真心。生滅心是妄非真,故曰『是名為心』。
4、執著者,必自以為我能取。不知即此能取之一念,三際遷流,當下即空。念尚不可得,尚何能取之有乎。三言『不可得』,真乃錐心之語,直令我見無立足處。
7、分別執著,妄也。不分別執著,真也。真心無念,起念即妄。修證者無他,除妄是已。妄云何除,離念是已。離念則分別執著自無。真心自見,生死自了。
9、此事為凡聖之關鍵。本經雖離相離念並說,實歸重在離念。不過以離相為離念之方便耳。若離念,則見相即見性。㩗管隨緣現相,廣度眾生,毫無障礙矣。
10、「三心」實不可得,當下即空。應當向不可得處觀照契入。則湛湛寂寂,當下便是常住真心。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11、此節文亦具兩重不一不異。過現未三心,是為不一。皆不可得,是為不異。又遷流心與常住心,不一也。知其不可得而當下空寂,則不異也。佛之委曲說此四重,開示修觀之方便也。
12、由不一觀不異,一念不生,而實相生矣。由不一入不異,除分別執著,亦即無我。迨至一念不生,人我法我,尚復何存乎。真無我之妙法也。此為開佛正知,開佛正覺也。
13、下「諸法緣生」一大段,亦復如是開之覺之。而一是向「心行」上開覺。一是向「諸法」上開覺。雙方並進,則心境皆亡,我法俱空。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矣。
14、教下名言甚多,無此直捷了當。宗門棒喝交馳,無此彰顯明白。願共勉之。
一三八、明諸法緣生 約福報明無性 約法施明體空
1、此一大段,含義甚多,須先說明,入文方易領會。
2、上「心行」一段,是約內心明義。此「諸法」一段,是約外境明義。諸法多不勝數,今約福報及法施明義,則可賅攝一切法矣。
3、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行。布施中以「法施」為最。法施之義明,則六度萬行,皆可例知。法施是善行,善行之義明。非善行之事,亦可例知。
6、具足身相,顯「無性」義。法施,顯「體空」義。由是可知,說緣生,無異說不可得。說不可得,亦無異說緣生。
9、若不離念,「寂」且未能,遑論乎「照」。故學人於此行門,必須空有不著。而於觀門,則須一空到底。此理不可不知也。
10、用功當以離念為主。念佛即是離念,離一切妄念,離一切三界輪迴念,迨至往生見佛,自然圓離矣。
11、真心不但真空,且是真有。真空,離名絕相故。真有,常恒不變故(空有一如)。
12、一切緣生之法,本無是物,但假現相而已。乃是真空假有也。(空有相待,故曰同時。)
13、或曰:「心外無法,心生則種種法生。」此「心」指妄心而言。然則佛菩薩既無妄念,而能現種種境相,不知何由而成。
14、佛菩薩實無有念。種種境相,乃留惑潤生,亦實由心而現。此則由於因地發大悲願,隨緣度眾。故證果後,雖不起念,而藉夙昔悲願薰習之力,便能隨機感緣,現諸境相。西方淨土,亦彌陀因地大悲願力所現者也。
15、我等修因時,必須悲願具足,深觀諸法緣生之義,使薰習成種,乃能於大定中隨緣示現耳。
16、「開佛知見」一大段,實為全經最要部份。前後所說,無非開佛知見。信者信此,解者解此,修者修此,證者證此。合信解行證,方將「開」字工夫做了。信是初開,而解、而行、而證,乃究竟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