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一個人有一點資糧以後,怎麼辦呢?就要保持謙卑。謙卑這個德行,我看只有中國文化才提得到,西方文化只有要求個人表現。
中國的文化精髓在《易經》,它引導一個人趨吉避凶,講出兩個方法: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你要盡量地避免造罪業,盡量地積集善業,這是第一個趨吉避凶的方法。
第二個謙受益,滿招損,就是你待人處事,姿勢站得低一點;低一點,你就能不斷進步。一個人最怕的就是自己站得很高,你的功德容易折損。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我們自己從剛開始到臨命終,我們的功德是不斷地在進步當中,
我們生為一個人身,首先第一件事情:先求認命,再求開創。我們不能夠擺脫過去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跟過去切割的,除非你是一個聖人,你是一個法身菩薩,只要你還是一個業報身,只要你的生命還受業力的主導,你就擺脫不了過去。所以我們為什麼不斷的懺悔,就是這樣,把那個罪業降到最低了。所以我們今生,一定要去繼承你的過去,不管你願不願意,如果你今生很富貴,那你前生從佈施中來;你今生多病,你過去生中從殺生中來,這個你一定要承當的,沒辦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今生的生命有一半是一個既成的事實。
所以學佛第一件事情先能夠承當過去--先求認命,你必須對過去概括承受。這是人生的束縛的一面,但是人生也是有希望的一面,就是你將往哪裡而去?今生的果報,不是你能夠決定的,但是未來你可以決定,這個就是我們說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應該培養一個美好的思想。
你培養一個佈施的思想,你來生就往富貴的果報而去;你培養一種慈悲的思想,你來生往莊嚴健康的果報而去。我們不能選擇今生,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來生。但是你的機會,在你死亡到來之前,就必須做好準備,如果你死亡到來之前,你的心態還沒有準備好,那麼來生到了的時候,你又是一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我們面對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的因緣,我們有兩種選擇,第一個:你把所有的精神體力去經營今生,你忽略你內在的心地法門,就是我們講你去經營外田--外在的環境,讓你自己活得快樂。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今生的因緣,你能夠改變的很有限了,阿賴耶識一旦把這個果報變現的時候,它某種程度已經成熟了,今生努力改變的很有限很有限。但是你把所有精神體力用來創造今生的快樂,等到你臨命終的時候,你怎麼面對未來?這是個問題了。所以當死亡到來的時候,你充滿了悔恨、恐懼不安。
所以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經營內田,就是你心地法門--你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人生。所以人生,只要跟結果有關的,你盡量放下,但是跟過程有關係的,你要注意!我不能決定我今生是快樂跟痛苦,因為這個是過去,前生的我已經把它做了,前生的我做的,今生的我要去承擔。但是你可以選擇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是你可以選擇的。
同樣是一個逆境,我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種障礙,然後怨天尤人,把你的心地法門破壞了,充滿了埋怨;同樣一個逆境,你可以把它當做你一個修行的考驗,當做你一種增上的資糧,你產生正面的思考,結果那個逆境過去以後,增長你的忍辱波羅蜜。你雖然外田不快樂,但是你心中的田——那種忍辱的功德,建立起來了。
我們不能選擇結果,但是你可以決定你的過程,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人生,這個是你可以決定的。所以今生,只要你到這個時候,今生的生命大概是已成定局了,但是來生呢,有無量的可能性,所以佛教是重視來生。所以我們對於內在的思想的栽培,是很重要的,你必須培養一個佈施的思想,你來生才可能富貴;你必須培養一種忍辱的思想,你來生才能夠莊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