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這個人善根很強、觀照力很強。他不但觀照力強,他修行的行動力也很強。你看他經常閉關,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講過一句非常豪氣的話,他說:「旭出家時,宗乘自負,藐視教典,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蕅益大師剛開始不是天台宗的學者,他是參禪的,「宗乘自負」。參禪的人,他是觀照現前一念,所謂的「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他只是觀照當下這一念:你們這些學教的,還要依教起觀,這太麻煩了,這些都是如來禪。他不但是看不起修止觀的,也看不起念佛的,認為是中下根所修的。
他當初對整個一念不生即如如佛的法寶,充滿了自信;直到他四十幾歲的時候,他的自信產生了動搖。他四十幾歲生了一場大病,諸位看傳記就知道。在這個傳記上說,他這個病痛到什麼情況?這個病痛折磨一代大師到什麼情況?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臥,唯有含淚念佛而已。一個有剛骨的祖師,會折磨到他含淚念佛,你就知道這個業力不可思議。
後來他說,從今以後,對淨土法門,寶此一行,萬牛莫挽。這個時候對佛號一心歸命,通身靠倒,開始著作《彌陀要解》,所以我們才有這個機會讀到這樣一個法寶。
諸位要知道,持名,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講出一個明確的定義:什麼叫做一心歸命?什麼叫做通身靠倒?
第一個,你相信你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相信你自己沒有出離的因緣。也就是說你在念佛之前的心理建設──不管修空觀也好、不管拜佛也好、不管是持咒也好,我現在開始到臨命終,不吃飯也不睡覺,整天用功,也沒有辦法了生脫死,這不是要不要的問題,這是現實問題。
如果你認為,除了佛號以外,還有其他的出路,這個就不能叫做一心歸命了。這個佛號只是你很多法寶當中的其中一個而已,那你這個叫做三心兩意了。
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強調佛號念得很多,但是對佛號的那種情感是要建立的。就是你相信:我離開了佛號,我就沒有出離的因緣。
第二個,你相信阿彌陀佛有大悲願力,決定能夠救拔你。
第一個相信自己無能,第二個相信佛力不可思議,這個時候,佛號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才正式明確地安立下來。這個就是身為《本經》(《佛說阿彌陀經》是淨土法門的本經)的最後,佛陀說甚難希有的目的,就是要我們死盡偷心。
我想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念佛法門絕對不排斥其他法門。你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你修其他的善法通通可以。但是我要告訴大家,你要知道你這個法寶當中,什麼是你的本命元辰。一個對法完全沒有分別,什麼法門對你來說都是一樣,你不可能往生,淨土法門是須要有一點分別心的,就是佛號在你心中有一些不共的特色。
我希望大家把印光大師的話體會一下,什麼叫做本命元辰、通身靠倒。你把它體會一下,就知道怎麼修皈依了。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只是我們大家都忽略了。念佛的時候,突然感悟到了。如獲至寶,所以馬上回來,把它整理成文字,供養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領會,都能實行。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我們。而我們,卻不予理睬。這不是很殘忍,很悲痛的事情嗎?
那是佛啊。世間出世間最高的聖人,三界的大導師。不僅是人間的帝王,下至掌控一切世間生死的十殿閻羅,上至權傾三十三天的忉利天主,乃至威加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梵天王,見了都要五體投地,頂禮膜拜的,九法界的至尊。他在呼喚你,你置若罔聞,多大的架子,何德何能啊,怎敢如此!
慈母思念遠行的孝子,無不是日日翹首期盼,往往哭瞎了雙眼。那是怎樣深重,怎樣真摯,怎樣感人肺腑是情感啊。而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思念,比這份思念還要深沉,還要凝重。而我們呢,整日卻只顧著自己享樂,對這樣一份思念,這樣一個人,置之不理。於心何安哪!
念佛,僅僅是對呼喚我們的人的一個回應。念佛,僅僅是對思念我們的人,的一個安慰。僅此而已。
有人叫你,你怎麼辦,當然是答應一聲了。這是很自然的反應。那麼,阿彌陀佛在西方,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你,你怎麼辦?當然是要去念佛,給他一個回應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人在想念你。你怎麼辦?當然是要跟他聯系一下,給他一個安慰了。
阿彌陀佛在西方,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你,你怎麼辦。當然是要念佛了,告訴阿彌陀佛一聲,彌陀慈母啊,孩兒也在想念著你。孩兒也想回到您的身邊,陪伴您老人家。這就是念佛。
念佛人,一般都會感覺到,有時會缺乏動力,有時容易懈怠,懶散。如果常能這樣想,把念佛作為對阿彌陀佛的回應,就永遠不會缺乏念佛的動力了。為什麼呢,動力源自彌陀啊!彌陀對我們的思念,就是我們念佛最好的動力。
所以,以後修行念佛法門,只要常想這,彌陀在叫我呢。心裡常常有這樣的概念,念佛就會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為有人叫你,你自然會回應,那是本能的反應,想不回應都難;有人思念你,你心裡自然也有他,那是情感自然的流露,不需要一點做作。
所以,這樣一來,你不需要勉強自己,自然而然,佛號就從心裡流露出來了。念佛,從此不再枯燥。念佛,從此不在空洞。念佛,從此不再無力了。這就是念佛法門的奧妙。
其實,《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早把這層意思說的非常清楚了: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只是我們大家都忽略了。念佛的時候,突然感悟到了。如獲至寶,所以馬上回來,把它整理成文字,供養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領會,都能實行。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我們。而我們,卻不予理睬。這不是很殘忍,很悲痛的事情嗎?
那是佛啊。世間出世間最高的聖人,三界的大導師。不僅是人間的帝王,下至掌控一切世間生死的十殿閻羅,上至權傾三十三天的忉利天主,乃至威加三千大千世界的大梵天王,見了都要五體投地,頂禮膜拜的,九法界的至尊。他在呼喚你,你置若罔聞,多大的架子,何德何能啊,怎敢如此!
慈母思念遠行的孝子,無不是日日翹首期盼,往往哭瞎了雙眼。那是怎樣深重,怎樣真摯,怎樣感人肺腑是情感啊。而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思念,比這份思念還要深沉,還要凝重。而我們呢,整日卻只顧著自己享樂,對這樣一份思念,這樣一個人,置之不理。於心何安哪!
念佛,僅僅是對呼喚我們的人的一個回應。念佛,僅僅是對思念我們的人,的一個安慰。僅此而已。
有人叫你,你怎麼辦,當然是答應一聲了。這是很自然的反應。那麼,阿彌陀佛在西方,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你,你怎麼辦?當然是要去念佛,給他一個回應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人在想念你。你怎麼辦?當然是要跟他聯系一下,給他一個安慰了。
阿彌陀佛在西方,無時無刻不在想念著你,你怎麼辦。當然是要念佛了,告訴阿彌陀佛一聲,彌陀慈母啊,孩兒也在想念著你。孩兒也想回到您的身邊,陪伴您老人家。這就是念佛。
念佛人,一般都會感覺到,有時會缺乏動力,有時容易懈怠,懶散。如果常能這樣想,把念佛作為對阿彌陀佛的回應,就永遠不會缺乏念佛的動力了。為什麼呢,動力源自彌陀啊!彌陀對我們的思念,就是我們念佛最好的動力。
所以,以後修行念佛法門,只要常想這,彌陀在叫我呢。心裡常常有這樣的概念,念佛就會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為有人叫你,你自然會回應,那是本能的反應,想不回應都難;有人思念你,你心裡自然也有他,那是情感自然的流露,不需要一點做作。
所以,這樣一來,你不需要勉強自己,自然而然,佛號就從心裡流露出來了。念佛,從此不再枯燥。念佛,從此不在空洞。念佛,從此不再無力了。這就是念佛法門的奧妙。
其實,《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早把這層意思說的非常清楚了: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只是我們大家都忽略了。念佛的時候,突然感悟到了。如獲至寶,所以馬上回來,把它整理成文字,供養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領會,都能實行。則在念佛的道路上,將如揚起風帆,一日千裡。最後,讓我們同歸故鄉!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