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找本來面目的方法或工具就一個字:覺,它也是我們要找尋的目標。二千多年來整個佛教、浩瀚經典,主旨就說這字,也被命名為“佛”。佛者,覺也。
在修行之中,我們能用之覺是“明覺”,所找之覺是“本覺”。明覺也叫妄覺,卻是找到本覺的因;本覺,即名法身,又曰如來,正是我們要找的。妄覺亦是本覺的所顯。本覺不增不減,不生不滅,遍處一切。比如,覺知地端杯子,就是本覺之顯。當你覺本時,它又大如虛空。
“覺”這個東西太簡單了,也太容易教。要讓頭腦相信最簡單、最輕微、最容易的,卻成為最困難的事。因此自古以來得道的人少。
世上最有大用的東西,最珍貴、高深的東西都擺在表面。“覺”,我們日用而不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大部分人都是名副其實的瞎子、聾人和昏昏夢遊者。
覺就是“知”,如果有意識地拿起杯子,“知”就存在了。你睡中知道該去廁所、照看你夢境的“知”,就是“覺”。一生中從未改變,它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生、不死。
這個“覺”就是世尊、佛陀。一生中時刻在“照”,又叫“大圓鏡”,又叫“圓覺相”、“覺心”、“法身”、 “本來面目”——心的體,“如如不動”,真如。
這個真如是“圓覺”,“覺知”和“圓覺”是同一體相,不異不二。它是純覺或純知,其中沒有分別判斷。僅是個知。若你能見它全體,你就是見法身,見本來面目了。
假如你重點是“覺知的對象”,變成了“知道”——你分別、判斷,滯留於判斷觀察物上,停留在“識”裡了;而我所說的是,“覺知——不辨別但知”的本身上。
這種覺法得讓它“放大光明”,即放射,這是一個要點,要記住。把覺知放回覺知本身,就很容易放大光明,遇見開悟,發現法身本來面目。所以,覺知或觀心到內心清淨狀態時,
一定不要覺覺所,而要覺覺本,就能靠近本覺。侷在識心或軀體內,或盯著某一好相上,就永遠也開悟不了。這種情況通常是:一是你覺地不對,即你覺知使用的方法不夠正確;二是你可能著在某一好相了。你可能在用“識心”覺而不是在用“覺心”覺,即你在判斷分析知道,而不是覺知——你沒把“覺”放回“覺”裡。你用的是識心修行,而不是覺心修行。
覺知的修行並不難,難的是要領正確。不正確徒自用功,勞而無獲。練習覺知,忽然放大光明,就會有個“突然”的反轉:你由覺知變成了觀照。覺知心識是指向外的,而觀照指向內;覺知往往是有為的、努力式的,而觀照則是無為的、無努力式的;觀照比覺知的光明宏大、強烈。通常,觀照自然而照,不費能量;而覺知很費能量。覺知雖然輕如鴻毛,久持卻有千斤之重。但不經這“累”,又沒有好的悟性,“開悟”就難了。修行覺知到自然觀照,這是質的轉變。因為能夠觀照,法身或本來面目也就可見了。能夠自主地觀照,是“開悟”顯象之一。不能觀照朗朗法界,你沒有開悟。觀照的最後階段是寂照,“觀”沒了,唯有“照”存在;這個“照”是不照而照,就像白晝的光明一樣,沒有去照,但光明存在。修行到這個地方,覺知、觀照等一切有為法自然消滅了。
迴光返照時,見到了“法身”,叫“明心”;見了心的“體”。停留在這個階段會出現“頑空”,但不是斷滅認證了法身,所以不會是斷滅;“頑空”——認為一切無一真,什麼也不真的存在。三身佛都親證了才叫圓覺。法身即生命的體——大身體;心的性,即如來藏性,佛性的報身,佛心之心;證心的相,是瞭解心的化現能力,即化身佛。
至簡者,大道也。凡是至簡的,一般都比較明顯地展示著大道。“覺”就是“至簡”的,它沒有結構、不是合成、沒有自然體、不佔用宇宙的任何空間,但它又不是無。它不是光,沒有形與相。外在的光,也是內在它的化現與化顯。它就是覺、就是道、就是性、就是一切。修行人!好好找覺和用覺。它可是個寶喲!我有三寶,它是:覺、藏識(性)、相。統名為“心”。
自己的根本大師就整日地跟著自己,四處求人,卻不相信自己的“覺”能救度自己成佛、滿足自己的一切需要。“覺知”、“覺”一旦發現其簡單,就是修行的妙趣,悟前累死你,悟後笑死你。
覺就是路,直行能入門;覺就是藥,深信就能治世俗人的大病。用它、知它、發掘它——讓它涵蓋你、成為你!有情眾生,勤苦修行,一朝悟了,三界皆夢。凡夫以念為師,修行人以覺為師,讓我們同證無上佛道吧!
顶礼感恩大慈上师堪钦創古仁波切慈悲开示与解惑,南无阿弥陀佛
昨天,在第十三章時,您提到它的章名,但沒有真正加以探究。您可以解釋一下這一章的章名嗎?
我確實提到這一章的名稱是。在修學三摩地時我們需要兩種善德:覺知和智慧。
首先,我們必須實際去修習三摩地,而在修習三摩地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點是「覺知」。所以,昨天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談論覺知的重要性。
若具有覺知,我們可以修學得很好,但是,若沒有覺知,我們將會忘卻如何好好地修習三摩地。如果我們心不在焉,覺知的盜賊將會趁虛而入。「定義、顯說三摩地」的意思是說明修習三摩地的絕對必要條件,最主要的是:具有覺知。
在修持時,除非我們保持覺知,否則我們將會完全失去任何定境,只有我們的身體坐在禪修墊上,我們的心卻已經溜走了 !我們只是坐在那兒想東想西罢了。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契入良好的三摩地境界,我們必須謹慎、周密地保持覺知;唯有这样,我們才能真正地修學三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