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警惕自己的習性"(離貪慳瞋怒)。紅塵覺醒/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滅苦得樂
*****************************
*****************************
好在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相狀歸相狀,心性歸心性。這個地方重點在這裡,是我們去主動攀緣相狀。所以主動權在誰?在我們。這樣你們聽懂嗎?
就是說,做不做,是你可以決定的。當然,你要修啊!你不修也沒辦法。你要不修,你還是被動。你信不信?你要不修的話,雖然相狀是被動,但是你還是控制不了你自己的習氣。但是理論上你是可以控制,你是不想控制而已。這樣懂嗎?
好在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相狀歸相狀,心性歸心性。這個地方重點在這裡,是我們去主動攀緣相狀。所以主動權在誰?在我們。這樣你們聽懂嗎?
就是說,做不做,是你可以決定的。當然,你要修啊!你不修也沒辦法。你要不修,你還是被動。你信不信?你要不修的話,雖然相狀是被動,但是你還是控制不了你自己的習氣。但是理論上你是可以控制,你是不想控制而已。這樣懂嗎?
我們的心本來是沒有波動的。認為你的心本來有波動的,舉手!本來就有波動,不可能,一定是有相狀進來才波動。有相狀為什麼波動?你已經住在上面了。就是說,相狀本來跟你沒有關係。
現在我們要弄清楚一點。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諸位!你認為相狀是主動傷害你,還是你去攀緣它?諸位!現在是我抓住撫尺,還是撫尺抓住我?我抓住撫尺,對不對?我是能,撫尺是所,所以我放下撫尺是可能,對不對?如果撫尺抓住我,主動權不在我身上,是撫尺抓住我,那放下撫尺就我說了不算了。你懂嗎?先要談到誰主動,對不對?
我們假設,過去的相狀可以主動攻擊我們,那沒有一個人可以學佛,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往生。就是,我們是所、相狀是能,這樣懂嗎?它老人家是主動,我是被動,那完了,那我們永遠是凡夫了,一輩子就是凡夫了,成佛對我們來說impossible,不可能了。你懂嗎?
好在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相狀歸相狀,心性歸心性。這個地方重點在這裡,是我們去主動攀緣相狀。所以主動權在誰?在我們。這樣你們聽懂嗎?
就是說,做不做,是你可以決定的。當然,你要修啊!你不修也沒辦法。你要不修,你還是被動。你信不信?你要不修的話,雖然相狀是被動,但是你還是控制不了你自己的習氣。但是理論上你是可以控制,你是不想控制而已。這樣懂嗎?
那這一點就有希望了,那這樣修行就有希望了。如果說我不管怎麼做,我擺脫不了過去的影像,如果「何期自性,本自不清淨」,那完了,那你還修什麼呢?那叫宿命了。諸位!你要不斷告訴自己一個觀念:你的心性是沒有相狀的,相狀是你自己去招惹它的,所以你可以放下,你有主動權。這種觀念你不能等到臨終再來學習,你平常就要把它搞清楚了。
這裡所要詮釋的觀念,就是《楞嚴經》一再強調的一個觀念:「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就這一句話!我們這個明瞭的心,剛開始是「為物所轉」,這個「物」就是一個假相,凡是有相狀的,就叫做「物」,我們的心是沒有相狀的,那麼我們一開始被它所轉,久了變成怎麼樣呢?變「物化」了。你看有些人說:「欸!你怎麼這種個性呢?」「欸,我改不過來。」被物化了嘛!你怎麼改不過來呢?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是我們自己覺得改不過來,那就真的改不過來。所以說:你不要認為:你業障深重,你認為你業障深重 ,你果然業障深重,你被業障「物化」了!
你不要老是想你「煩惱深重」,你要經常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你看經典裡面,佛陀告訴我們菩薩要怎麼想?你要思惟:「我的心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本來具足無量功德的。」菩薩要經常這樣想;你老是想你煩惱重,你就被煩惱物化了,你就被它束縛住了,所以首先「不為物轉」是關鍵。
... ...我們一般人「改變外境」方法錯誤,向外去改變,你永遠改變不了。你過去有一個業力,結果你去跟它對立,兩個人惡緣越結越深,就像滾雪球一樣,輾轉增勝。佛陀告訴你,你不要這樣做,你遇到惡因緣,你把心帶回家,它自然脫落嘛!你只要不為它轉,你就能夠轉它,因為它是虛妄的。你想想看,後面《楞嚴經》說:你安住在真實,它活在虛妄,當然是你轉它。諸位要知道:一個人「不動念頭」是最大的力量,「無念」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
我們的心本來是沒有波動的。認為你的心本來有波動的,舉手!本來就有波動,不可能,一定是有相狀進來才波動。有相狀為什麼波動?你已經住在上面了。就是說,相狀本來跟你沒有關係。
現在我們要弄清楚一點。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諸位!你認為相狀是主動傷害你,還是你去攀緣它?諸位!現在是我抓住撫尺,還是撫尺抓住我?我抓住撫尺,對不對?我是能,撫尺是所,所以我放下撫尺是可能,對不對?如果撫尺抓住我,主動權不在我身上,是撫尺抓住我,那放下撫尺就我說了不算了。你懂嗎?先要談到誰主動,對不對?
我們假設,過去的相狀可以主動攻擊我們,那沒有一個人可以學佛,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也沒有一個人可以往生。就是,我們是所、相狀是能,這樣懂嗎?它老人家是主動,我是被動,那完了,那我們永遠是凡夫了,一輩子就是凡夫了,成佛對我們來說impossible,不可能了。你懂嗎?
好在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相狀歸相狀,心性歸心性。這個地方重點在這裡,是我們去主動攀緣相狀。所以主動權在誰?在我們。這樣你們聽懂嗎?
就是說,做不做,是你可以決定的。當然,你要修啊!你不修也沒辦法。你要不修,你還是被動。你信不信?你要不修的話,雖然相狀是被動,但是你還是控制不了你自己的習氣。但是理論上你是可以控制,你是不想控制而已。這樣懂嗎?
那這一點就有希望了,那這樣修行就有希望了。如果說我不管怎麼做,我擺脫不了過去的影像,如果「何期自性,本自不清淨」,那完了,那你還修什麼呢?那叫宿命了。諸位!你要不斷告訴自己一個觀念:你的心性是沒有相狀的,相狀是你自己去招惹它的,所以你可以放下,你有主動權。這種觀念你不能等到臨終再來學習,你平常就要把它搞清楚了。
這裡所要詮釋的觀念,就是《楞嚴經》一再強調的一個觀念:「不為物轉,則能轉物,即同如來。」就這一句話!我們這個明瞭的心,剛開始是「為物所轉」,這個「物」就是一個假相,凡是有相狀的,就叫做「物」,我們的心是沒有相狀的,那麼我們一開始被它所轉,久了變成怎麼樣呢?變「物化」了。你看有些人說:「欸!你怎麼這種個性呢?」「欸,我改不過來。」被物化了嘛!你怎麼改不過來呢?你本來不是這個樣子的,是我們自己覺得改不過來,那就真的改不過來。所以說:你不要認為:你業障深重,你認為你業障深重 ,你果然業障深重,你被業障「物化」了!
你不要老是想你「煩惱深重」,你要經常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你看經典裡面,佛陀告訴我們菩薩要怎麼想?你要思惟:「我的心是本來清淨、本來光明、本來具足無量功德的。」菩薩要經常這樣想;你老是想你煩惱重,你就被煩惱物化了,你就被它束縛住了,所以首先「不為物轉」是關鍵。
... ...我們一般人「改變外境」方法錯誤,向外去改變,你永遠改變不了。你過去有一個業力,結果你去跟它對立,兩個人惡緣越結越深,就像滾雪球一樣,輾轉增勝。佛陀告訴你,你不要這樣做,你遇到惡因緣,你把心帶回家,它自然脫落嘛!你只要不為它轉,你就能夠轉它,因為它是虛妄的。你想想看,後面《楞嚴經》說:你安住在真實,它活在虛妄,當然是你轉它。諸位要知道:一個人「不動念頭」是最大的力量,「無念」是全世界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