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一念不生境界B
「一念不生」的境界
發表者:明天
發言時間:5年前
有些人是不能修行的,滿腦袋的妄想,如師父給他一句話,就引起很多的猜疑、妄想,而且不照著師父教導的方法去用功。
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無上的佛道才會現前。如萬緣放下,提起方法,唯有方法提起,才能真正把萬緣放下,到最後連方法也沒有了,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嗎 ?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當修行到一定程度時,漸漸減少兩元的對立,對一切外境不再起分別與執著,知道萬物都是暫時的形象,只是眾生肉眼所觀之六塵現象,而非真正的實像。因此有「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感觸,但這還是偏於一邊,最究竟的境界還是【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所以最終又是回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但已非最初執著山、水的分別心了。
聖嚴說禪204
「我見」依然存在。
事實上,一念不起本身就有問題。修行人如果雜念紛飛固然不好,集中一念已經不容易,表示已入定。如果一念不生,相對地也要一念不滅才對。僅僅是一念不起或執著一念不生則可能變成唯物主義、自然主義或虛無主義的哲學或宗教,不是佛教所講的不生不滅的涅槃。不生不滅的涅槃並不否定一切身心現象,可能身心現象都還在,就能實證涅槃。
如果一念不生是指妄念不生,那麼還有一念是「定」,不是一念不生。說一念不起的人本身就有那個念頭,而且還在發問呢!怪不得雲門說這一念如須彌山那麼大,代表的就是發問者的「我」。
對一般人而言,一念不生是死人;對修定的人而言,一念不生也不是很好的事;注意一念而不感覺一念是定境;完全沒有念頭則可能變成無想外道、無想天,其實還是有我,就是「我沒念頭」的這個我。這種存在已非一般人的感官所能體會,必須有很深的定才能察覺有「我」在。但是,有「一念不生」經驗的人,往往自以為「已經沒有念頭」、「已經沒有我」,這是很麻煩的事,它使人停止不前,不願繼續努力以達「般若空」的境界。
一念不生全體現
你若能什麼妄想都沒有,那你就是佛了。
◎節錄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一念不生全體現:你一念不生,你本來佛性,就現出來了。但是你是不是能不生呢?你心裏沒有妄想?沒有想:「啊!明天我吃什麼東西?今天晚間我幾點鐘睡覺?」沒有想:「我很渴了,要喝杯茶。」這也是妄想嘛!你若能什麼妄想都沒有,那你就是佛了。但是你沒有做到,你不能這樣子;你不能這樣子,那你還不是佛呢!等你這樣的時候,你再說你是佛;你沒有這個樣子的時候,你要修行。
你不修行,說:「我就是佛了。」你是個狗佛!真是簡直的莫名其妙。所以不是人人都可以說:「哦!人人都是佛。」你要修行才成佛;你不修行,你成什麼佛?不修行,人就是人,狗就是狗,畜生就是畜生,所以必須要修行。
六根忽動被雲遮:你若一念不生就全體現,可是眼睛一看東西:「哦!這兒有顏色了。」耳朵一聽聲音:「哦!這是音樂啊!」簡直,這被境界轉了嘛!這就是被雲遮了!六根忽動被雲遮,你一用六根、六塵、六識,這就被雲遮起來了。你不要以為我方才那是罵人,狗子也有佛性的,但是牠要修行。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發表者:星星
發言時間:9年前
什麼是禪宗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情況?
9年前
1樓
聖嚴法師說明: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它是在用功時的一種情況,正如《論語》中所說的: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也就是當行者工夫成片時,只有專心在所觀所修的方法上,
此時只有方法,沒有外境,所以看到山不知是山,
看到水不知是水,因他的心裡除了方法之外,
已無暇對外境起了別觀察作用。這是向內觀照的
工夫做得非常深沉的情形下,才會發生的。
當禪境到達內外統一的程度時,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動的,
但並不是真的見性,
還只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不動。
不動心並不等於智慧心。所以定不等於慧。
但在離執以後的清淨心,也是永恆不動的,
那便是見性悟道的心了。
9年前
2樓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當修行到一定程度時,漸漸減少兩元的對立,對一切外境不再起分別與執著,知道萬物都是暫時的形象,只是眾生肉眼所觀之六塵現象,而非真正的實像。因此有「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感觸,但這還是偏於一邊,最究竟的境界還是【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所以最終又是回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但已非最初執著山、水的分別心了。
9年前
3樓
如一心菩薩所發表
針對星星菩薩的提問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問題,
聖嚴法師的說明深入淺出讓人易懂,
聖嚴法師也說,經歷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禪修功夫,
還要放下執著心與分別心,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智慧
月亮
9年前
4樓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以修行的層次來分析:
第一種情況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情形
是還沒有修行的時候。
第二種情況是太用功了,忘記外在的環境。
為什麼?
因為自己的身心與外邊的環境統一,
前念與後念統一,沒有念頭的起伏,
所見到的看起來完全一樣,
因此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種情況可能是他不用功了,又意識到外在環境了;
但也可能是真的開悟了 ── 如今不再執著山水,
不像在開悟前對山水有所執著,有所不捨。
分享《 禪 的 世 界 》
禪悅
9年前
5樓
禪的修行方法有三階段:
第一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譬如念佛、拜佛、持咒或打坐,從妄念紛飛到集中於一。
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由參話頭開始,使產生疑團,再破疑團,即從一到無。
第三階段,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既不執著「一」、「多」,更把「無」也放下,
回歸於現實的世界,和一般人生活一樣,
以智慧心、清淨心,在人間廣度眾生。
9年前
6樓
禪修應該先在價值觀念上,有所體認和釐清,
才會有真正的成效,否則只是做做表面工夫,
如果內在心靈上沒有感受,所學得的禪修觀念蕩然無存,
原有的問題還是會再發生。
推動禪修是一個全面性的工作,需要大家長期來共同推動,
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倒要有百年樹人的心理準備,
想要推動禪修也不是只有在禪修時,或親近師父時才做,
否則風氣過後,又沒有了,終究還是應該靠大家長時間
共同努力的修行: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