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人生重要法語(一)
印光大師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印光大師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金剛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金剛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個"不動法門"很重要,
這個"不動法門"很重要,
一個初學者"避凶"很重要,
一個初學者"避凶"很重要,
遠離災難這件事情很重要。
遠離災難這件事情很重要。
我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我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對治負面的、破壞性
對治負面的、破壞性
的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動,
的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動,
印光大師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印光大師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金剛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金剛經: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這個不動法門很重要,
這個不動法門很重要,
時間,所有妄想的天敵。
時間,所有妄想的天敵。
上淨下界法師
上淨下界法師
我們修行人要做兩件事:第一個趨吉,第二個避凶。我認為趨吉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當然我們不斷的修習很多善法,看到大乘經典諸佛菩薩的德行,我們生起好樂,但是我覺得生起善法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
我們修行人要做兩件事:第一個趨吉,第二個避凶。我認為趨吉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當然我們不斷的修習很多善法,看到大乘經典諸佛菩薩的德行,我們生起好樂,但是我覺得生起善法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
一個初學者"避凶"很重要,
一個初學者"避凶"很重要,
遠離災難這件事情很重要。
遠離災難這件事情很重要。
我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我告訴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法,
對治負面的、破壞性
對治負面的、破壞性
的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動,
的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動,
印光大師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印光大師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誒,
誒,
這個不動法門很重要,
這個不動法門很重要,
印光大師講這句話實在是太殊勝了,他這個法門是來自於《楞嚴經》的一段話,它有很多對治妄想的方法,其中一個就是不動。
印光大師講這句話實在是太殊勝了,他這個法門是來自於《楞嚴經》的一段話,它有很多對治妄想的方法,其中一個就是不動。
諸位知道,所有的妄想它有一個天敵,就是時間,你試試看,你打一個妄想,你只要把這個妄想拖過一段時間,你這個妄想自然消失掉、自然消失掉!你要是敢跟它拖,妄想經不起拖的。
諸位知道,所有的妄想它有一個天敵,就是時間,你試試看,你打一個妄想,你只要把這個妄想拖過一段時間,你這個妄想自然消失掉、自然消失掉!你要是敢跟它拖,妄想經不起拖的。
所以你看世間人講主動積極,修行人這四個字不適合,尤其是你要遠離過失,主動積極絕對是增長過患。一個剛開始修行的人,你有什麼念頭,你就是不管它,不隨妄轉。
所以你看世間人講主動積極,修行人這四個字不適合,尤其是你要遠離過失,主動積極絕對是增長過患。一個剛開始修行的人,你有什麼念頭,你就是不管它,不隨妄轉。
所有的初學者,都是先從否定自己、不隨妄轉開始,等到把這個妄想離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再開始培養美好的德行,開始修禪定、神通、三昧、陀羅尼,這個時候才開始所謂的修善。
所有的初學者,都是先從否定自己、不隨妄轉開始,等到把這個妄想離得差不多了,這個時候再開始培養美好的德行,開始修禪定、神通、三昧、陀羅尼,這個時候才開始所謂的修善。
如果一個人他連不隨妄轉這四個字都不知道,怎麼修行?那你說要避免災難,那是很困難的。因為你一個妄想起來,你就跟著它走,妄想起來要做什麼你就做什麼,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講虛妄心它是一種生滅相,我們念佛的心是真實的功德,從真妄的角度來判定強弱。
如果一個人他連不隨妄轉這四個字都不知道,怎麼修行?那你說要避免災難,那是很困難的。因為你一個妄想起來,你就跟著它走,妄想起來要做什麼你就做什麼,那就麻煩了。所以我們講虛妄心它是一種生滅相,我們念佛的心是真實的功德,從真妄的角度來判定強弱。
莫向外求!這個很重要。
莫向外求!這個很重要。
上淨下界法師
上淨下界法師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假設遇到了人事的障礙,產生了痛苦的感受,這個時候我們習慣性的方法,是去改變外在的人事,使令它能夠隨順我們的心意。但是當我們努力地這樣做了以後,我們發覺障礙依舊存在,我們的痛苦依舊出現。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假設遇到了人事的障礙,產生了痛苦的感受,這個時候我們習慣性的方法,是去改變外在的人事,使令它能夠隨順我們的心意。但是當我們努力地這樣做了以後,我們發覺障礙依舊存在,我們的痛苦依舊出現。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
因為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世界,所變現出來的,我們講說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能變現,外境是所變現,所以你的內心在生命當中是一個主導者。
因為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心的世界,所變現出來的,我們講說是「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能變現,外境是所變現,所以你的內心在生命當中是一個主導者。
它能變現,就是它是一個根源。也就是說,我們要修行,重點不在改變別人,重點是要改變自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行佛法之前,應該有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向,所謂的「莫向外求」。
它能變現,就是它是一個根源。也就是說,我們要修行,重點不在改變別人,重點是要改變自己。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修行佛法之前,應該有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向,所謂的「莫向外求」。
《法華經》的會權入實,就是四個字做總結:莫向外求!這個很重要。諸位!當然,修行一定有回報,沒有回報誰修行呢?我每天拜八十八佛,結果沒回報,那誰還修行呢?修行應該有回報。佛陀也沒有說不應該有回報。但是你不要從因緣裡面得回報。現在我們凡夫最大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喜歡向外、向因緣求回報。你看,我做了那麼多善事,你來生總該給我個人天的快樂吧?哦,結果你得到的是糖果
《法華經》的會權入實,就是四個字做總結:莫向外求!這個很重要。諸位!當然,修行一定有回報,沒有回報誰修行呢?我每天拜八十八佛,結果沒回報,那誰還修行呢?修行應該有回報。佛陀也沒有說不應該有回報。但是你不要從因緣裡面得回報。現在我們凡夫最大的問題就是說,我們喜歡向外、向因緣求回報。你看,我做了那麼多善事,你來生總該給我個人天的快樂吧?哦,結果你得到的是糖果
諸位!你不要向因緣求回報,真如會給你回報;而真如給你的回報,按照祖師的說法,日劫相倍,是百千萬億倍因緣給你的回報。但是它是這樣:你今天向因緣求回報,真如門就關起來了。你要因緣給你回報,真如就不給你了。你心中無所得,真如就會回報你。就這樣子所以我們現在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我們今天修行有問題,是我們的觀念。我們喜歡向外追求回報,就是心外求法。這個觀念你不改,你就永遠做不出什麼大功德,就是你永遠活在過去的這種老路子,你的因緣就是這樣走下去了,就沒有回頭路了,直到遇到《法華經》開始修正。問題不在所修的法門,是心態錯了!
諸位!你不要向因緣求回報,真如會給你回報;而真如給你的回報,按照祖師的說法,日劫相倍,是百千萬億倍因緣給你的回報。但是它是這樣:你今天向因緣求回報,真如門就關起來了。你要因緣給你回報,真如就不給你了。你心中無所得,真如就會回報你。就這樣子所以我們現在問題出在哪裡?不是我們今天修行有問題,是我們的觀念。我們喜歡向外追求回報,就是心外求法。這個觀念你不改,你就永遠做不出什麼大功德,就是你永遠活在過去的這種老路子,你的因緣就是這樣走下去了,就沒有回頭路了,直到遇到《法華經》開始修正。問題不在所修的法門,是心態錯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權法的操作是對的,你修四諦、修十二因緣、修六度,都沒有錯,但是錯就錯在你不能從因緣裡面得到回報。你應該是要在無所求的角度,你應該假借四諦、十二因緣,「托彼依正,顯我自性」,你應該要追求來自真如給你的回報,叫做回光返照。一念之差,天差地別:一個叫做一佛乘,走上了康莊大道;一個是越走越窄,走上了鄉間的小路,結果走不出來。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權法的操作是對的,你修四諦、修十二因緣、修六度,都沒有錯,但是錯就錯在你不能從因緣裡面得到回報。你應該是要在無所求的角度,你應該假借四諦、十二因緣,「托彼依正,顯我自性」,你應該要追求來自真如給你的回報,叫做回光返照。一念之差,天差地別:一個叫做一佛乘,走上了康莊大道;一個是越走越窄,走上了鄉間的小路,結果走不出來。
總想向外求的概念,錯得很!
總想向外求的概念,錯得很!
附:術語解釋
附:術語解釋
【清淨心】1、毫不懷疑的心。2、沒有污染的心。3、沒有煩惱的心。
【清淨心】1、毫不懷疑的心。2、沒有污染的心。3、沒有煩惱的心。
【攀緣】是心意不定,隨著外境而轉的意思。凡夫之心,時常攀緣外境,隨著外境而轉,沒有一刻的寧靜;有道之士,放下萬緣,凡事隨緣而不攀緣,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攀緣】是心意不定,隨著外境而轉的意思。凡夫之心,時常攀緣外境,隨著外境而轉,沒有一刻的寧靜;有道之士,放下萬緣,凡事隨緣而不攀緣,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攀緣】心不獨起,必有所對之境,攀緣於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謂之攀緣。又心忽彼忽此,馳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處,忽在此處,謂之攀緣。常略之以緣之一字而說之。心為能緣,境為所緣,心涉於境,謂之緣。楞伽經一曰:「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楞嚴經一曰:「諸眾生以攀緣為自性。」維摩經問疾品曰:「何謂病本,謂有攀緣?(中略)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攀緣】心不獨起,必有所對之境,攀緣於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謂之攀緣。又心忽彼忽此,馳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處,忽在此處,謂之攀緣。常略之以緣之一字而說之。心為能緣,境為所緣,心涉於境,謂之緣。楞伽經一曰:「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楞嚴經一曰:「諸眾生以攀緣為自性。」維摩經問疾品曰:「何謂病本,謂有攀緣?(中略)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上淨下界法師
上淨下界法師
你只要做兩件事:第一個,安住清淨心;第二個,修一切法。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法。在心中你做兩件事就夠了,其他的外境都不要管,你自然有好因緣。諸位你要知道,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就準備好了,你相信這個道理嗎?你相信,那恭喜你!真的,不要求,多事,自找麻煩。
你只要做兩件事:第一個,安住清淨心;第二個,修一切法。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法。在心中你做兩件事就夠了,其他的外境都不要管,你自然有好因緣。諸位你要知道,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就準備好了,你相信這個道理嗎?你相信,那恭喜你!真的,不要求,多事,自找麻煩。
我再講一次,你內心的功德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大乘佛法的空就是這樣安立的。一念心性,你只要自我完善,人生自求完善,你只要把你的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就會準備好。你先相信這個道理,不需要求,但是要修。你有什麼好求的呢?該你的,它還跑得掉嗎?但是你一求就糟了,一念妄動烏雲變色了!生死輪回,把你整個生命的檔次都降低了,本來是功德莊嚴的,變成人天福報了。這就是你想求,求到最後是輪回生死。
我再講一次,你內心的功德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大乘佛法的空就是這樣安立的。一念心性,你只要自我完善,人生自求完善,你只要把你的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就會準備好。你先相信這個道理,不需要求,但是要修。你有什麼好求的呢?該你的,它還跑得掉嗎?但是你一求就糟了,一念妄動烏雲變色了!生死輪回,把你整個生命的檔次都降低了,本來是功德莊嚴的,變成人天福報了。這就是你想求,求到最後是輪回生死。
佛陀什麼都不想求,他萬德莊嚴。那你想想看,「求」這個門是向外攀緣的門,你走上了外門,安住是走內門。這兩個門,走外門也有蛋糕,但這個蛋糕裡面都是毒藥;你走內門的蛋糕是沒有毒藥的。如果你是注定有一塊蛋糕吃,看你是要走外面的門去找蛋糕,還是到裡面找蛋糕。你向外面找蛋糕,你就準備面對老病死的折磨了;你向裡面找蛋糕,就是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同樣是快樂,看你要哪一種快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
佛陀什麼都不想求,他萬德莊嚴。那你想想看,「求」這個門是向外攀緣的門,你走上了外門,安住是走內門。這兩個門,走外門也有蛋糕,但這個蛋糕裡面都是毒藥;你走內門的蛋糕是沒有毒藥的。如果你是注定有一塊蛋糕吃,看你是要走外面的門去找蛋糕,還是到裡面找蛋糕。你向外面找蛋糕,你就準備面對老病死的折磨了;你向裡面找蛋糕,就是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同樣是快樂,看你要哪一種快樂。你有什麼好求的呢?
所以向外求是不對的,這是錯誤的選擇。諸位!你要知道,我們以前有一個很嚴重的毛病,就是總想要向外求、攀緣,這個概念錯誤,錯得很嚴重。我們以前修行很多資糧都浪費掉了,甚至老是想要把那個資糧向外面去攀求,換一些小糖果吃。其實你可以把資糧向內安住,去喚起你內心的糖果,不是更好嗎?
所以向外求是不對的,這是錯誤的選擇。諸位!你要知道,我們以前有一個很嚴重的毛病,就是總想要向外求、攀緣,這個概念錯誤,錯得很嚴重。我們以前修行很多資糧都浪費掉了,甚至老是想要把那個資糧向外面去攀求,換一些小糖果吃。其實你可以把資糧向內安住,去喚起你內心的糖果,不是更好嗎?
這個是比較深,但是這個道理很重要——安住的問題,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人生不要求,人生只要修就好。你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當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不要求。
這個是比較深,但是這個道理很重要——安住的問題,安住一念心性。所以人生不要求,人生只要修就好。你要永遠相信一件事情——當你的內心準備好了,外面自然準備好,不要求。
這個就是有點深,但是這個觀念很重要,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都在這裡,稱性起修。
這個就是有點深,但是這個觀念很重要,整個大乘佛教的思想都在這裡,稱性起修。
附:術語解釋
附:術語解釋
【清淨心】1、毫不懷疑的心。2、沒有污染的心。3、沒有煩惱的心。
【清淨心】1、毫不懷疑的心。2、沒有污染的心。3、沒有煩惱的心。
【攀緣】是心意不定,隨著外境而轉的意思。凡夫之心,時常攀緣外境,隨著外境而轉,沒有一刻的寧靜;有道之士,放下萬緣,凡事隨緣而不攀緣,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攀緣】是心意不定,隨著外境而轉的意思。凡夫之心,時常攀緣外境,隨著外境而轉,沒有一刻的寧靜;有道之士,放下萬緣,凡事隨緣而不攀緣,其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攀緣】心不獨起,必有所對之境,攀緣於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謂之攀緣。又心忽彼忽此,馳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處,忽在此處,謂之攀緣。常略之以緣之一字而說之。心為能緣,境為所緣,心涉於境,謂之緣。楞伽經一曰:「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楞嚴經一曰:「諸眾生以攀緣為自性。」維摩經問疾品曰:「何謂病本,謂有攀緣?(中略)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攀緣】心不獨起,必有所對之境,攀緣於彼而起。恰如老人之攀杖而起,謂之攀緣。又心忽彼忽此,馳回外界之事物,如猿攀木枝,忽在彼處,忽在此處,謂之攀緣。常略之以緣之一字而說之。心為能緣,境為所緣,心涉於境,謂之緣。楞伽經一曰:「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楞嚴經一曰:「諸眾生以攀緣為自性。」維摩經問疾品曰:「何謂病本,謂有攀緣?(中略)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一個沒有「家」的人,就被妄想追著打。
一個沒有「家」的人,就被妄想追著打。
覺照什麼呢?當然是向內覺照你的心性,清淨心...妄想來的時候你不隨妄轉。這個時候十二因緣裡面這個「取」被破壞,當「取」被破壞的時候,你的生命只有停留在愛,它不能變成「有」。...所以,十二因緣是整個修行的快捷方式,就直接從「取」下手,而四諦法是從感受下手,從感受去調伏「愛」,再去調伏「取」。
覺照什麼呢?當然是向內覺照你的心性,清淨心...妄想來的時候你不隨妄轉。這個時候十二因緣裡面這個「取」被破壞,當「取」被破壞的時候,你的生命只有停留在愛,它不能變成「有」。...所以,十二因緣是整個修行的快捷方式,就直接從「取」下手,而四諦法是從感受下手,從感受去調伏「愛」,再去調伏「取」。
上淨下界法師
上淨下界法師
佛,簡單地說,是覺悟的意思,蕅益大師解釋說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根本,就是你經常要保持覺照,古人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妄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能產生覺照,你就隨順它而走。
佛,簡單地說,是覺悟的意思,蕅益大師解釋說是「了了常知,不可昏昧」。修學首楞嚴王三昧的根本,就是你經常要保持覺照,古人說「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妄想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能產生覺照,你就隨順它而走。
其實,妄想本來是不真實的。那麼它為什麼能夠產生那麼大的作用呢?因為我們自己迷惑顛倒了。迷惑了以後,我們就跟著它走,認賊作父。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不隨妄轉。《楞嚴經》不對治妄想,它認為對治妄想產生一種對立,不好。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覺照,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根本就沒有妄想。所以《楞嚴經》的觀念是:沒有妄想!
其實,妄想本來是不真實的。那麼它為什麼能夠產生那麼大的作用呢?因為我們自己迷惑顛倒了。迷惑了以後,我們就跟著它走,認賊作父。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觀念就是不隨妄轉。《楞嚴經》不對治妄想,它認為對治妄想產生一種對立,不好。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覺照,觀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根本就沒有妄想。所以《楞嚴經》的觀念是:沒有妄想!
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有兩種觀念,一種說,我有病,我去治療;第二個觀念是說,我根本沒有病!根本沒有病的思想,就是《楞嚴經》的思想,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的。
我們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有兩種觀念,一種說,我有病,我去治療;第二個觀念是說,我根本沒有病!根本沒有病的思想,就是《楞嚴經》的思想,就是妄想本來就沒有的。
我們心中有很多的「愛」、「取」、「有」,你的第八識有很多的業力已經被滋潤了,尤其到了晚年,那個業力已經躍躍欲試準備出來得果報了。那麼這時,如果你顛倒妄想太多了,就抓住一個原則--放棄主宰,就是對妄想不要主宰,無住,這是最快的方法、快捷方式。所以,修十二因緣是調伏業力的快捷方式。如果你不經過這個快捷方式,透過四諦法門,那你要先思惟苦諦,思惟無常,然後才能夠把業力給調伏。
我們心中有很多的「愛」、「取」、「有」,你的第八識有很多的業力已經被滋潤了,尤其到了晚年,那個業力已經躍躍欲試準備出來得果報了。那麼這時,如果你顛倒妄想太多了,就抓住一個原則--放棄主宰,就是對妄想不要主宰,無住,這是最快的方法、快捷方式。所以,修十二因緣是調伏業力的快捷方式。如果你不經過這個快捷方式,透過四諦法門,那你要先思惟苦諦,思惟無常,然後才能夠把業力給調伏。
...當然業力一定有徵兆,它必須用妄想來牽動你,就是你的心必須要跟著妄想走,業力才有可能把你帶走,因為妄想跟業力,這是生死業力,你的心一定要有一個顛倒妄想來做橋梁。如果你不跟著妄想走,業力是帶不走你的。這個時候你再來思惟什麼苦諦、無常,來不及了。只有印光大師那一句話「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不能跟它走。就是它跟我沒關係,我不想主宰它,我放棄對妄想的主宰...
...當然業力一定有徵兆,它必須用妄想來牽動你,就是你的心必須要跟著妄想走,業力才有可能把你帶走,因為妄想跟業力,這是生死業力,你的心一定要有一個顛倒妄想來做橋梁。如果你不跟著妄想走,業力是帶不走你的。這個時候你再來思惟什麼苦諦、無常,來不及了。只有印光大師那一句話「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不能跟它走。就是它跟我沒關係,我不想主宰它,我放棄對妄想的主宰...
你怎麼從生死業力,即將得果報的時候走出來?就是不隨妄轉!就是直接從「取」下手--我不取。我們今生該做的都做了,懺悔業障我也懺了,念佛我也念了,平常調伏妄想,我也盡最大的努力了,但是你今生的努力不可能處理所有的問題,你可能處理了百分之七十、八十的問題,到最後的百分之二十,就靠你的智慧來處理了。
你怎麼從生死業力,即將得果報的時候走出來?就是不隨妄轉!就是直接從「取」下手--我不取。我們今生該做的都做了,懺悔業障我也懺了,念佛我也念了,平常調伏妄想,我也盡最大的努力了,但是你今生的努力不可能處理所有的問題,你可能處理了百分之七十、八十的問題,到最後的百分之二十,就靠你的智慧來處理了。
我想,沒有一個人是業盡情空走的,「我的業全部處理完了」--這種人很少。大部分人是今生盡最大的努力,把業力妄想降到最低,但是最後的業力跟妄想就靠智慧來處理,最後只有靠智慧了--看你怎麼去判斷。...妄想來誘惑你、刺激你,如果你想要去主宰妄想,結果就被業帶走,這個妄想背後是有業力的,所以你最好放棄主宰--「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安住你的清淨心菩提願。
我想,沒有一個人是業盡情空走的,「我的業全部處理完了」--這種人很少。大部分人是今生盡最大的努力,把業力妄想降到最低,但是最後的業力跟妄想就靠智慧來處理,最後只有靠智慧了--看你怎麼去判斷。...妄想來誘惑你、刺激你,如果你想要去主宰妄想,結果就被業帶走,這個妄想背後是有業力的,所以你最好放棄主宰--「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安住你的清淨心菩提願。
為什麼我們平常要訓練自己安住?...你不安住,你的心很容易被刺激。就是一個沒有家的人,風可以吹你,雨可以打你,老虎可以吃你,獅子可以咬你,你就被妄想追著打。所以,你要經常安住一念清淨心菩提願時,心常覺照。
為什麼我們平常要訓練自己安住?...你不安住,你的心很容易被刺激。就是一個沒有家的人,風可以吹你,雨可以打你,老虎可以吃你,獅子可以咬你,你就被妄想追著打。所以,你要經常安住一念清淨心菩提願時,心常覺照。
覺照什麼呢?當然是向內覺照你的心性,清淨心...妄想來的時候你不隨妄轉。這個時候十二因緣裡面這個「取」被破壞,當「取」被破壞的時候,你的生命只有停留在愛,它不能變成「有」。...所以,十二因緣是整個修行的快捷方式,就直接從「取」下手,而四諦法是從感受下手,從感受去調伏「愛」,再去調伏「取」。
覺照什麼呢?當然是向內覺照你的心性,清淨心...妄想來的時候你不隨妄轉。這個時候十二因緣裡面這個「取」被破壞,當「取」被破壞的時候,你的生命只有停留在愛,它不能變成「有」。...所以,十二因緣是整個修行的快捷方式,就直接從「取」下手,而四諦法是從感受下手,從感受去調伏「愛」,再去調伏「取」。
【淨界法師】不能用壓抑式的修行,用道理來說服自己
【淨界法師】不能用壓抑式的修行,用道理來說服自己
我們讀經典就是借教觀心。一個修行人,什麼叫做靜坐、修觀?就是你跟你自己溝通,你必須跟你深層的自我意識溝通。說:「你不要這樣子,不要老是喜歡攀緣。你看你攀緣的結果,你得到什麼?無量劫來你攀緣也該夠了吧!每一生都攀緣,你看你現在得到什麼?什麼都沒得到,除了生老病死。得到什麼?對不對!
我們讀經典就是借教觀心。一個修行人,什麼叫做靜坐、修觀?就是你跟你自己溝通,你必須跟你深層的自我意識溝通。說:「你不要這樣子,不要老是喜歡攀緣。你看你攀緣的結果,你得到什麼?無量劫來你攀緣也該夠了吧!每一生都攀緣,你看你現在得到什麼?什麼都沒得到,除了生老病死。得到什麼?對不對!
我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新的生命——
我們是不是應該換一個新的生命——
回光返照,聽佛陀的開示改變自己。」
回光返照,聽佛陀的開示改變自己。」
修行不能強迫,說:「誒!你不可以怎麼樣。」沒有用,反彈更厲害!不能用壓抑式的修行,要用道理來說服自己。所以為什麼要讀經典?就是你用佛陀的教理跟自己溝通,跟過去的你溝通。
修行不能強迫,說:「誒!你不可以怎麼樣。」沒有用,反彈更厲害!不能用壓抑式的修行,要用道理來說服自己。所以為什麼要讀經典?就是你用佛陀的教理跟自己溝通,跟過去的你溝通。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你開始修《楞嚴經》你會發覺,你遇到事情會出現兩個聲音,一個是過去的聲音:誒!要怎麼做……要怎麼做……。不可以!會有兩個聲音在你內心當中同時出現,那你就必須要選擇正確的聲音,你每一次都選擇正確,你那真實的力量就慢慢擴大。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你開始修《楞嚴經》你會發覺,你遇到事情會出現兩個聲音,一個是過去的聲音:誒!要怎麼做……要怎麼做……。不可以!會有兩個聲音在你內心當中同時出現,那你就必須要選擇正確的聲音,你每一次都選擇正確,你那真實的力量就慢慢擴大。
我們不是說聽了《楞嚴經》就馬上把妄想拋掉,不容易的!因為它跟著我們太久、太熟悉了,這一條路閉著眼睛都可以走了,太熟悉了!但是你先明白道理,你先有一個目標,你每一次的失敗當中就呵責自己!讓你自己從失敗當中,累積一種改變的力量,至少你就有希望。你好過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人就沒有希望了,你連什麼是真、什麼是妄都不知道。你說:「我知道了,我改變不了!」至少你知道了,你已經開始改變了,你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看到你的未來,看到你的希望。
我們不是說聽了《楞嚴經》就馬上把妄想拋掉,不容易的!因為它跟著我們太久、太熟悉了,這一條路閉著眼睛都可以走了,太熟悉了!但是你先明白道理,你先有一個目標,你每一次的失敗當中就呵責自己!讓你自己從失敗當中,累積一種改變的力量,至少你就有希望。你好過一個人什麼都不知道,這個人就沒有希望了,你連什麼是真、什麼是妄都不知道。你說:「我知道了,我改變不了!」至少你知道了,你已經開始改變了,你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看到你的未來,看到你的希望。
以前我們的教務主任慧天長老說:「修行啊,不怕慢,只怕站。」站著不動那就完了!說我走得很慢,走得很慢也在走嘛。所以懺公師父常說:「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其實這種暴起暴落的修行,我們不是很贊同。今天修怎麼樣……,明天拜三千拜,我們也不贊成,這種人一般容易退轉。點點滴滴就是說,你保證:我今天比昨天進步,我後天要比明天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即使說進步一點點,也沒什麼明顯,至少你在進步當中,我們看到你光明的未來。
以前我們的教務主任慧天長老說:「修行啊,不怕慢,只怕站。」站著不動那就完了!說我走得很慢,走得很慢也在走嘛。所以懺公師父常說:「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其實這種暴起暴落的修行,我們不是很贊同。今天修怎麼樣……,明天拜三千拜,我們也不贊成,這種人一般容易退轉。點點滴滴就是說,你保證:我今天比昨天進步,我後天要比明天進步,每天進步一點點。即使說進步一點點,也沒什麼明顯,至少你在進步當中,我們看到你光明的未來。
一個人可以有一個不好的過去,也可以有一個不是很滿意的現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那麼,美好的未來是從什麼地方開始呢?從你每一個念頭當中,堅持正念,堅持不隨妄轉。點點滴滴,我們就看到你美好的未來,看到極樂世界的功德,點點滴滴開始出現。
一個人可以有一個不好的過去,也可以有一個不是很滿意的現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那麼,美好的未來是從什麼地方開始呢?從你每一個念頭當中,堅持正念,堅持不隨妄轉。點點滴滴,我們就看到你美好的未來,看到極樂世界的功德,點點滴滴開始出現。
——摘自《楞嚴經修學法要》
——摘自《楞嚴經修學法要》
現前一念心識,如何改造?
現前一念心識,如何改造?
理體,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部分就是空性,就是我們從生命的變化我們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生命它是有變化性的,而整個變化的過程我們沒有主宰性,從這個無常無我的觀察,我們能夠從這個變化的相貌當中,去看到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皈依處,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理體,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部分就是空性,就是我們從生命的變化我們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生命它是有變化性的,而整個變化的過程我們沒有主宰性,從這個無常無我的觀察,我們能夠從這個變化的相貌當中,去看到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皈依處,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剛開始會從生滅變化的因緣當中,找到了一個暫時的皈依處,就是空性,從空性當中把我們無量無邊的惑業苦給息滅了。但是我們如果要進一步追求無上菩提,追求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這個空性的理論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去探討,從空性當中再觀察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更不可思議的理性,那就是真如。...我們大乘佛法的一個不共的皈依處,就是真如佛性,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
我們剛開始會從生滅變化的因緣當中,找到了一個暫時的皈依處,就是空性,從空性當中把我們無量無邊的惑業苦給息滅了。但是我們如果要進一步追求無上菩提,追求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這個空性的理論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去探討,從空性當中再觀察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更不可思議的理性,那就是真如。...我們大乘佛法的一個不共的皈依處,就是真如佛性,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
上淨下界法師
上淨下界法師
當我們已經掌握了一個生命的修行方向,應該是改造我們現前一念心識,那麼應該怎麼改造呢?在本論當中無著菩薩提出了三個重點:
當我們已經掌握了一個生命的修行方向,應該是改造我們現前一念心識,那麼應該怎麼改造呢?在本論當中無著菩薩提出了三個重點:
第一個,你要確認你的修行目標。我們一個人假設生命當中沒有目標,就沒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力量,我們修行起來就沒有一種前進的動力。這樣子,我們一生的所學,就會變成一種分散的東西,而一事無成。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剛開始的時候,知道自己到底是要成就一個什麼樣的功德。...你一定要內心當中有一個目標來引導你的內心。
第一個,你要確認你的修行目標。我們一個人假設生命當中沒有目標,就沒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力量,我們修行起來就沒有一種前進的動力。這樣子,我們一生的所學,就會變成一種分散的東西,而一事無成。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剛開始的時候,知道自己到底是要成就一個什麼樣的功德。...你一定要內心當中有一個目標來引導你的內心。
第二個,你要「具足方便」。我們要趨向目標的時候,是有很多障礙的,不是很順利。我們的煩惱會障礙我們,我們的罪業也會障礙我們,我們色身的老病死也會障礙我們,所以我們必須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有的障礙出現的時候,都是因為我們對它的執取,而使令這個障礙變得擴大而不可收拾。
第二個,你要「具足方便」。我們要趨向目標的時候,是有很多障礙的,不是很順利。我們的煩惱會障礙我們,我們的罪業也會障礙我們,我們色身的老病死也會障礙我們,所以我們必須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有的障礙出現的時候,都是因為我們對它的執取,而使令這個障礙變得擴大而不可收拾。
所以,障礙的本身並不可怕,重點是我們不能夠去使令這個障礙擴大。那麼,你就必須要消滅你對這個障礙的執取,所謂我執、法執的執取,使令這個障礙降到最低。就是說,你有了目標,你應該有我空、法空的善巧方便來消滅心中對障礙的執取。這是所謂的「破障法門」。
所以,障礙的本身並不可怕,重點是我們不能夠去使令這個障礙擴大。那麼,你就必須要消滅你對這個障礙的執取,所謂我執、法執的執取,使令這個障礙降到最低。就是說,你有了目標,你應該有我空、法空的善巧方便來消滅心中對障礙的執取。這是所謂的「破障法門」。
當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又具足善巧方便,第三個就應該要付諸行動,實際地去修習六波羅蜜的法門,來懺悔業障、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
當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又具足善巧方便,第三個就應該要付諸行動,實際地去修習六波羅蜜的法門,來懺悔業障、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兩種資糧。
生命的真實相在佛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說: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諸法無自性就是說一切法的本性是畢竟空的,那麼畢竟空是怎麼會有一切法呢?一切從緣起,是假借因緣的作用,才能夠顯現差別的相貌。這個因緣當然主要是業力,我們由於善業的因緣而成就人天的可樂果報,我們也由於罪業的因緣,而顯現三惡道的痛苦的果報,所以這個果報是我們自己去造作的業力所變現。
生命的真實相在佛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說: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諸法無自性就是說一切法的本性是畢竟空的,那麼畢竟空是怎麼會有一切法呢?一切從緣起,是假借因緣的作用,才能夠顯現差別的相貌。這個因緣當然主要是業力,我們由於善業的因緣而成就人天的可樂果報,我們也由於罪業的因緣,而顯現三惡道的痛苦的果報,所以這個果報是我們自己去造作的業力所變現。
我們從這個緣起的變化當中,站在一個修行的角度來說,我們所關心的是,在這個整個變化的因緣當中,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什麼是我們所應該皈依的體性、這個理體?這個是我們在研究正見篇所應該注意的。
我們從這個緣起的變化當中,站在一個修行的角度來說,我們所關心的是,在這個整個變化的因緣當中,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什麼是我們所應該皈依的體性、這個理體?這個是我們在研究正見篇所應該注意的。
理體,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部分就是空性,就是我們從生命的變化我們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生命它是有變化性的,而整個變化的過程我們沒有主宰性,從這個無常無我的觀察,我們能夠從這個變化的相貌當中,去看到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皈依處,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理體,我們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部分就是空性,就是我們從生命的變化我們知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生命它是有變化性的,而整個變化的過程我們沒有主宰性,從這個無常無我的觀察,我們能夠從這個變化的相貌當中,去看到了我空、法空的真理——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皈依處,一切法畢竟空是我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剛開始會從生滅變化的因緣當中,找到了一個暫時的皈依處,就是空性,從空性當中把我們無量無邊的惑業苦給息滅了。但是我們如果要進一步追求無上菩提,追求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這個空性的理論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去探討,從空性當中再觀察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更不可思議的理性,那就是真如。...我們大乘佛法的一個不共的皈依處,就是真如佛性,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
我們剛開始會從生滅變化的因緣當中,找到了一個暫時的皈依處,就是空性,從空性當中把我們無量無邊的惑業苦給息滅了。但是我們如果要進一步追求無上菩提,追求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這個空性的理論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地去探討,從空性當中再觀察它的背後還有一個更深、更不可思議的理性,那就是真如。...我們大乘佛法的一個不共的皈依處,就是真如佛性,這才是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
內魔不生 外魔不起
內魔不生 外魔不起
淨界法師
淨界法師
佛陀對於我們的勸誡,有兩句非常重要的話──你一旦要修行,你要永遠記住這八個字: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佛陀對於我們的勸誡,有兩句非常重要的話──你一旦要修行,你要永遠記住這八個字:內魔不生,外魔不起。
你在打佛七的時候、你在佛堂靜坐的時候也好,你永遠不要管外面的鬼神,誰來干擾你…你都不要管——只要你自己不要亂,這個世界就亂不了,答案就是這樣!你自己不要顛倒,所有的鬼神就沒有機會能夠介入。
你在打佛七的時候、你在佛堂靜坐的時候也好,你永遠不要管外面的鬼神,誰來干擾你…你都不要管——只要你自己不要亂,這個世界就亂不了,答案就是這樣!你自己不要顛倒,所有的鬼神就沒有機會能夠介入。
過去的禪宗,禪師們很用功…他一天要坐香十六個小時,他不是枯坐在那裡,他是要觀照的——觀照自己:你從什麼地方來?迴光返照,找他自己的家。
過去的禪宗,禪師們很用功…他一天要坐香十六個小時,他不是枯坐在那裡,他是要觀照的——觀照自己:你從什麼地方來?迴光返照,找他自己的家。
有一位禪師,他功夫相應的時候,一旦進入那種智慧光明的時候,誒!他就覺得有一隻蜘蛛,在他身上跑來跑去,很麻煩的。但是他一出定,蛛蜘就沒有了;時間久了,他也很生氣,就跟他師父說:我今天準備一支針在旁邊,等這只蜘蛛再來的時候,我要刺它一下!師父說:不要刺它,你拿一支紅筆在旁邊,它再來的時候,你在它的背部畫個圓圈就好了,它自然消失掉。好!後來他又打坐…那只蜘蛛又出現了,在他身上跑來跑去的,他就用那支紅色的硃筆,在它背上畫了一個圓圈,畫完之後…誒!蜘蛛果然消失掉了。結果等他出定,那個圓圈竟然是畫在他的肚子上面!
有一位禪師,他功夫相應的時候,一旦進入那種智慧光明的時候,誒!他就覺得有一隻蜘蛛,在他身上跑來跑去,很麻煩的。但是他一出定,蛛蜘就沒有了;時間久了,他也很生氣,就跟他師父說:我今天準備一支針在旁邊,等這只蜘蛛再來的時候,我要刺它一下!師父說:不要刺它,你拿一支紅筆在旁邊,它再來的時候,你在它的背部畫個圓圈就好了,它自然消失掉。好!後來他又打坐…那只蜘蛛又出現了,在他身上跑來跑去的,他就用那支紅色的硃筆,在它背上畫了一個圓圈,畫完之後…誒!蜘蛛果然消失掉了。結果等他出定,那個圓圈竟然是畫在他的肚子上面!
是他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可能他過去生,或者他小時候,曾經看過大蜘蛛,他有這種色陰魔境,影像過去了,但是他當時的感受很強烈,那個影像沉到他內心的深處,所以用功的時候,就這樣逼出來了。
是他自己的心變現出來的!可能他過去生,或者他小時候,曾經看過大蜘蛛,他有這種色陰魔境,影像過去了,但是他當時的感受很強烈,那個影像沉到他內心的深處,所以用功的時候,就這樣逼出來了。
你看我們打佛七的時候─有些人一念佛就開始哭泣了,你們覺得這樣好不好?對,不好!我們修行,你不能夠用感情在修行!
你看我們打佛七的時候─有些人一念佛就開始哭泣了,你們覺得這樣好不好?對,不好!我們修行,你不能夠用感情在修行!
當然剛開始第一次念佛的時候,啟動了你的善根,這個可以理解。但是:所有的修行都要跟正念相應,即便我們對佛陀的皈依,也是在一種智慧的正念力量當中。
當然剛開始第一次念佛的時候,啟動了你的善根,這個可以理解。但是:所有的修行都要跟正念相應,即便我們對佛陀的皈依,也是在一種智慧的正念力量當中。
你老是哭泣,你容易產生悲魔;你為什麼哭泣?你一定有所攀緣!這時候鬼神最喜歡你這種人,有機可趁啊!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考考大家的正見──
你老是哭泣,你容易產生悲魔;你為什麼哭泣?你一定有所攀緣!這時候鬼神最喜歡你這種人,有機可趁啊!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考考大家的正見──
有一個人要打佛七,他發願我七天之內一定要見到阿彌陀佛,這個願好不好?不好!為什麼呢? 對啊,你心向外攀緣。打佛七是求一心不亂,印光大師說:你要重視你的因地─你一心不亂了,佛陀自然現前,你一開始就攀緣要見佛,那就錯了!
有一個人要打佛七,他發願我七天之內一定要見到阿彌陀佛,這個願好不好?不好!為什麼呢? 對啊,你心向外攀緣。打佛七是求一心不亂,印光大師說:你要重視你的因地─你一心不亂了,佛陀自然現前,你一開始就攀緣要見佛,那就錯了!
所以有人說我要見佛,印光大師說:你已經通身魔氣氛了。念佛不可以這樣!所有的修行──都不能先追求果報;反求諸己─你把你心的佛號念好,阿彌陀佛自然現前,我們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你打佛七的時候,你一開始就想見佛,你已經非常危險了,你這個因地已經不真了,你的心想要攀緣─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出來啊?這是不對的,這是非常危險!
所以有人說我要見佛,印光大師說:你已經通身魔氣氛了。念佛不可以這樣!所有的修行──都不能先追求果報;反求諸己─你把你心的佛號念好,阿彌陀佛自然現前,我們講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你打佛七的時候,你一開始就想見佛,你已經非常危險了,你這個因地已經不真了,你的心想要攀緣─阿彌陀佛什麼時候出來啊?這是不對的,這是非常危險!
我們看這段文要知道─不要錯用心!
我們看這段文要知道─不要錯用心!
由感受來牽動,這就是顛倒想
由感受來牽動,這就是顛倒想
淨界法師
淨界法師
《首楞嚴王三昧》它所破的當然是煩惱。我們剛剛講過煩惱它是有根本的,什麼是根本呢?《楞嚴經》講生滅心或者講妄想,這地方講顛倒想,這都是煩惱的根本。
《首楞嚴王三昧》它所破的當然是煩惱。我們剛剛講過煩惱它是有根本的,什麼是根本呢?《楞嚴經》講生滅心或者講妄想,這地方講顛倒想,這都是煩惱的根本。
我們解釋一下:顛倒想我們又叫妄想,在《楞嚴經》的觀念,它第一個要你分別真妄。我們這一念心,你要隨時知道你現在是安住在妄想還是安住在真心。那麼怎麼知道什麼是真心跟妄想呢?《楞嚴經》做出一個判斷的方法,什麼叫顛倒想?
我們解釋一下:顛倒想我們又叫妄想,在《楞嚴經》的觀念,它第一個要你分別真妄。我們這一念心,你要隨時知道你現在是安住在妄想還是安住在真心。那麼怎麼知道什麼是真心跟妄想呢?《楞嚴經》做出一個判斷的方法,什麼叫顛倒想?
想是沒有錯,人是應該有思想,問題是不能落入顛倒;
想是沒有錯,人是應該有思想,問題是不能落入顛倒;
當我們的心
當我們的心
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感受,而我們的想法
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感受,而我們的想法
是跟著外在的感受而走,
是跟著外在的感受而走,
跟著感覺走這就是顛倒想,
跟著感覺走這就是顛倒想,
因為這個就會引生煩惱。
因為這個就會引生煩惱。
譬如我們吃苦瓜,當我們的舌頭跟苦瓜接觸的時候,有一個苦的感受;這受我們就產生一個想法,這苦瓜不好吃,這個就是顛倒想。
譬如我們吃苦瓜,當我們的舌頭跟苦瓜接觸的時候,有一個苦的感受;這受我們就產生一個想法,這苦瓜不好吃,這個就是顛倒想。
我們今天去吃蜂蜜,我們的心跟蜂蜜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感受,一個甜蜜的感受,這蜂蜜很好吃,這也是顛倒想。
我們今天去吃蜂蜜,我們的心跟蜂蜜接觸的時候,會產生一個感受,一個甜蜜的感受,這蜂蜜很好吃,這也是顛倒想。
當你的想法是由感受來牽動的,這就是顛倒想。
當你的想法是由感受來牽動的,這就是顛倒想。
那什麼是真實的想,
那什麼是真實的想,
真心出來的呢?
真心出來的呢?
譬如說
譬如說
我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我要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
你這想法是從
你這想法是從
你內在對道理
你內在對道理
的思惟而產生的一個想法,
的思惟而產生的一個想法,
是從內心生起的,
是從內心生起的,
這就是真實的想。
這就是真實的想。
所以我們在判斷什麼是顛倒想,
所以我們在判斷什麼是顛倒想,
什麼是真實的想,
什麼是真實的想,
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是從哪裡來的;
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是從哪裡來的;
只要你這想法是從外面來的,
只要你這想法是從外面來的,
通通是妄想,通通是痛苦的根源,
通通是妄想,通通是痛苦的根源,
這都是你要破的。
這都是你要破的。
就是說我現在有一個想法,你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這想法是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而產生的,外境消失了我這想法就消失,這就是顛倒想。
就是說我現在有一個想法,你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這想法是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而產生的,外境消失了我這想法就消失,這就是顛倒想。
我今天生起一個想法,外境不管怎麼變,我一定要利益有情,我一定要弘揚佛法,外面怎麼變你的想法還是不變,這就是真實想。
我今天生起一個想法,外境不管怎麼變,我一定要利益有情,我一定要弘揚佛法,外面怎麼變你的想法還是不變,這就是真實想。
只要從
只要從
內心(般若)深處生起的想法,
內心(般若)深處生起的想法,
這就是真實的功德,
這就是真實的功德,
由外境的刺激引生的就是顛倒想。
由外境的刺激引生的就是顛倒想。
簡單的判斷就是這樣,
簡單的判斷就是這樣,
當然《楞嚴經》它會很詳細的說明。
當然《楞嚴經》它會很詳細的說明。
總而言之,阿難尊者說:這法門我得到最大、最大的好處,就是消滅我的顛倒想。
總而言之,阿難尊者說:這法門我得到最大、最大的好處,就是消滅我的顛倒想。
《楞嚴經》說:所有的煩惱有一個根本,不管貪慾、瞋恚,就是顛倒想。
《楞嚴經》說:所有的煩惱有一個根本,不管貪慾、瞋恚,就是顛倒想。
你這個根拔掉以後煩惱就沒有根本了,所以當我們把顛倒想拔掉以後,就很快能夠證得清淨的法身。
你這個根拔掉以後煩惱就沒有根本了,所以當我們把顛倒想拔掉以後,就很快能夠證得清淨的法身。
這是講到阿難尊者修習《首楞嚴王三昧》,
這是講到阿難尊者修習《首楞嚴王三昧》,
所成就的
所成就的
一個自利自受用的功德。
一個自利自受用的功德。
當然它的功德不僅於此,
當然它的功德不僅於此,
它會產生利他的功德。
它會產生利他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