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心法須法根源體悟一心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
法根源既得,法滅心亦泯。
法根源既得,法滅心亦泯。
五蘊既空寂,一真亦不立。
五蘊既空寂,一真亦不立。
圓滿菩提道,度一切苦厄。
圓滿菩提道,度一切苦厄。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一五一、的示修功
一五一、的示修功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八個字,直將性體顯示出來,俾大眾開眼認明。即復將修此證此之功夫,的的指出,令大眾舉步,方能達到目的也。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八個字,直將性體顯示出來,俾大眾開眼認明。即復將修此證此之功夫,的的指出,令大眾舉步,方能達到目的也。
古德修行,必須先悟本性。
古德修行,必須先悟本性。
古人證道比今人多者,其最要原因,實在於此。
古人證道比今人多者,其最要原因,實在於此。
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是明任是何法,平等平等。以此平等心,觀一切法,隨應而修,不可存高下心也。『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攝六度萬行。
以無我修一切善法。是明任是何法,平等平等。以此平等心,觀一切法,隨應而修,不可存高下心也。『善法』,即指布施。布施攝六度萬行。
體會一念心性,
體會一念心性,
與諸眾生本是一體,且體本空寂。然後感應神速,成就自易。
與諸眾生本是一體,且體本空寂。然後感應神速,成就自易。
持此義以為人,則能胸襟曠達,不惹煩惱,而得自在。亦知謹言慎行,不錯因果,而無罣礙矣。
持此義以為人,則能胸襟曠達,不惹煩惱,而得自在。亦知謹言慎行,不錯因果,而無罣礙矣。
持此義以處世,則知萬事皆空,任他風浪起,與我何干。亦知人情世態,紛紜往復,安危苦樂,隨遇而安。
持此義以處世,則知萬事皆空,任他風浪起,與我何干。亦知人情世態,紛紜往復,安危苦樂,隨遇而安。
持此義以當大任、作大事,以不著相故,事來即應。心神泰然,不為所動,條理秩然,頭頭是道。世出世法,一切盡攝,事事奉持,時時皆修,在在受用,處處皆是佛法也。
持此義以當大任、作大事,以不著相故,事來即應。心神泰然,不為所動,條理秩然,頭頭是道。世出世法,一切盡攝,事事奉持,時時皆修,在在受用,處處皆是佛法也。
覺了宇宙人生真相(一)/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一)
覺了宇宙人生真相(一)/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一)
自性空寂,本來真我,
自性空寂,本來真我,
清淨平等,無念無物。
清淨平等,無念無物。
萬法一如,一如皆是,
萬法一如,一如皆是,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自性迷失,變成衆生,
自性迷失,變成衆生,
煩惱差別,苦空無常。
煩惱差別,苦空無常。
生佛同體,同體平等,
生佛同體,同體平等,
一念不覺,遂成妄我。
一念不覺,遂成妄我。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廻光返照,歸心三寶,
廻光返照,歸心三寶,
返本還源,回歸自性。
返本還源,回歸自性。
返妄歸真,求生淨土,
返妄歸真,求生淨土,
西方極樂,是我家鄉。
西方極樂,是我家鄉。
====================
====================
''印光大師''云:
''印光大師''云:
吾人之心,
吾人之心,
與菩薩之心,同一體性。
與菩薩之心,同一體性。
吾人
吾人
由迷悖故,仗此心性,
由迷悖故,仗此心性,
起惑造業,受諸苦惱。
起惑造業,受諸苦惱。
若知
若知
即
即
此起"貪瞋癡之心",
此起"貪瞋癡之心",
即是菩薩
即是菩薩
圓證"戒定慧之心"。
圓證"戒定慧之心"。
則
則
"起心動念",
"起心動念",
何一非
何一非
菩薩顯神通,
菩薩顯神通,
說妙法乎?
說妙法乎?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六十五頁)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六十五頁)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以
以
大悟
大悟
一法不立之"理體",
一法不立之"理體",
力行
力行
萬行圓修之"事功",
萬行圓修之"事功",
方是
方是
空有圓融之"中道"。
空有圓融之"中道"。
**********************
**********************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
"空解脱人",
"空解脱人",
以一法不修為不立,
以一法不修為不立,
諸佛稱為可憐憫者。
諸佛稱為可憐憫者。
"蓮池大師"云:
"蓮池大師"云:
"著事'而念能相續,
"著事'而念能相續,
不虛"入品之功"。
不虛"入品之功"。
"執理"而心實未通,
"執理"而心實未通,
難免"落空之禍"。
難免"落空之禍"。
以
以
事有挾理之功,
事有挾理之功,
理無獨立之能故也。
理無獨立之能故也。
吾人學佛,
吾人學佛,
必須
必須
即事而成理,
即事而成理,
即理而成事,
即理而成事,
理事圓融,空有不二。
理事圓融,空有不二。
始可
始可
"圓成三昧,了脫生死"。
"圓成三昧,了脫生死"。
若自謂我即是佛,
若自謂我即是佛,
執理廢事,差之遠矣。
執理廢事,差之遠矣。
當
當
用力修持,一心念佛。
用力修持,一心念佛。
從事而顯理,
從事而顯理,
顯理
顯理
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實益。
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實益。
(念佛/達功夫成片/能生西方)
(念佛/達功夫成片/能生西方)
(念佛/達念佛三昧/方有成就)
(念佛/達念佛三昧/方有成就)
(文鈔菁華錄/169頁)
(文鈔菁華錄/169頁)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
夫
夫
三諦,三觀,
三諦,三觀,
乃
乃
佛法中之綱要。
佛法中之綱要。
約理性說,
約理性說,
則名為諦。諦即理。
則名為諦。諦即理。
約修持說,
約修持說,
則名為觀。觀即修也。
則名為觀。觀即修也。
真諦,一法不立,
真諦,一法不立,
俗諦,萬法圓備。
俗諦,萬法圓備。
觀真諦之理,名為空觀。
觀真諦之理,名為空觀。
觀俗諦之理,名為假觀。
觀俗諦之理,名為假觀。
*********************
*********************
空觀,
空觀,
乃
乃
觀其
觀其
一法不立之真如法性,
一法不立之真如法性,
此並"空有"兩空之空。
此並"空有"兩空之空。
此即
此即
心經/諸法空相之"空相",
心經/諸法空相之"空相",
不但
不但
色空,空空,
色空,空空,
並菩提,涅槃亦空。
並菩提,涅槃亦空。
若有
若有
一法不空,不名真空。
一法不空,不名真空。
*********************
*********************
*********************
*********************
觀俗諦之理之觀,
觀俗諦之理之觀,
名為假觀者,
名為假觀者,
以
以
真諦一法不立之性體,
真諦一法不立之性體,
圓具
圓具
六度萬行
六度萬行
諸法圓備之功德。
諸法圓備之功德。
此即
此即
心經/諸法空相之"諸法"。
心經/諸法空相之"諸法"。
*********************
*********************
此空假
此空假
乃圓教圓妙道理,
乃圓教圓妙道理,
二乘尚非其分,
二乘尚非其分,
況凡夫乎。
況凡夫乎。
(文鈔菁華錄/173頁)
(文鈔菁華錄/173頁)
**********************
**********************
以
以
大悟
大悟
一法不立之"理體",
一法不立之"理體",
力行
力行
萬行圓修之"事功",
萬行圓修之"事功",
方是
方是
空有圓融之"中道"。
空有圓融之"中道"。
**********************
**********************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
"空解脱人",
"空解脱人",
以一法不修為不立,
以一法不修為不立,
諸佛稱為可憐憫者。
諸佛稱為可憐憫者。
"蓮池大師"云:
"蓮池大師"云:
"著事'而念能相續,
"著事'而念能相續,
不虛"入品之功"。
不虛"入品之功"。
"執理"而心實未通,
"執理"而心實未通,
難免"落空之禍"。
難免"落空之禍"。
以
以
事有挾理之功,
事有挾理之功,
理無獨立之能故也。
理無獨立之能故也。
吾人學佛,
吾人學佛,
必須
必須
即事而成理,
即事而成理,
即理而成事,
即理而成事,
理事圓融,空有不二。
理事圓融,空有不二。
始可
始可
"圓成三昧,了脫生死"。
"圓成三昧,了脫生死"。
若自謂我即是佛,
若自謂我即是佛,
執理廢事,差之遠矣。
執理廢事,差之遠矣。
當
當
用力修持,一心念佛。
用力修持,一心念佛。
從事而顯理,
從事而顯理,
顯理
顯理
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實益。
而仍注重于事,方得實益。
(念佛/達功夫成片/能生西方)
(念佛/達功夫成片/能生西方)
(念佛/達念佛三昧/方有成就)
(念佛/達念佛三昧/方有成就)
(文鈔菁華錄/169頁)
(文鈔菁華錄/169頁)
淨土,
淨土,
約事,
約事,
則實有至極莊嚴之境象,
則實有至極莊嚴之境象,
約理,
約理,
則"唯心所現"。
則"唯心所現"。
良以心清淨故,
良以心清淨故,
致使此諸境界悉清淨,
致使此諸境界悉清淨,
理與事固不能分張,
理與事固不能分張,
不過約所重之義,
不過約所重之義,
分事分理耳。
分事分理耳。
汝但詳看
汝但詳看
宗教不宜混濫論中,
宗教不宜混濫論中,
真俗二諦之文理,
真俗二諦之文理,
及約境所唯之義,
及約境所唯之義,
"自可了知'矣。
"自可了知'矣。
事理二法,两不相離。
事理二法,两不相離。
由有淨心,方有淨境。
由有淨心,方有淨境。
若無淨境,何顯淨心。
若無淨境,何顯淨心。
心淨則佛土淨,是名心具。
心淨則佛土淨,是名心具。
若非心具,則因不感果矣。
若非心具,則因不感果矣。
(文鈔菁華錄/168頁)
(文鈔菁華錄/168頁)
剋論
剋論
"佛法大體",
"佛法大體",
不出真俗二諦。
不出真俗二諦。
真諦,
真諦,
則一法不立。
則一法不立。
所謂
所謂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也。
實際理地,不受一塵也。
俗諦,
俗諦,
則無法不備。
則無法不備。
所謂
所謂
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也。
佛事門中,不捨一法也。
教
教
則真俗並闡,而多就俗說。
則真俗並闡,而多就俗說。
宗
宗
則即俗說真,而掃除俗相。
則即俗說真,而掃除俗相。
須知
須知
"真俗同體,並非二物"。
"真俗同體,並非二物"。
譬如
譬如
大圓寶鏡,
大圓寶鏡,
虛明洞徹,了無一物。
虛明洞徹,了無一物。
**********************
**********************
然雖
然雖
了無一物,
了無一物,
又復
又復
"胡來則胡現",
"胡來則胡現",
"漢來則漢現",
"漢來則漢現",
森羅萬象,俱來則俱現。
森羅萬象,俱來則俱現。
**********************
**********************
雖復羣相俱現,
雖復羣相俱現,
仍然了無一物。
仍然了無一物。
雖復了無一物,
雖復了無一物,
不妨羣相俱現。
不妨羣相俱現。
宗
宗
則就彼羣相俱現處,
則就彼羣相俱現處,
專說
專說
了無一物。
了無一物。
教
教
則就彼了無一物處,
則就彼了無一物處,
詳談
詳談
羣相俱現。
羣相俱現。
是宗
是宗
則於事修而明理性,
則於事修而明理性,
不棄"事修"。
不棄"事修"。
教
教
則於理性而論事修,
則於理性而論事修,
還歸''理性''。
還歸''理性''。
********************
********************
正所謂,
正所謂,
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稱性起修,全修在性。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
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
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
********************
********************
教
教
雖中下猶能得益,
雖中下猶能得益,
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
非上上利根不能大通,
以涉''博''故。
以涉''博''故。
宗
宗
雖中小難以措心,
雖中小難以措心,
而上根便能大徹,
而上根便能大徹,
以守''約''故。
以守''約''故。
教
教
則世法佛法,
則世法佛法,
事理性相,悉皆通達。
事理性相,悉皆通達。
又須大開圓解,
又須大開圓解,
方可作人天導師。
方可作人天導師。
宗
宗
則参破一個話頭,
則参破一個話頭,
親見本來,
親見本來,
便能闡直指宗風。
便能闡直指宗風。
佛法大興之日,
佛法大興之日,
及佛法大通之人,
及佛法大通之人,
宜依宗参究。
宜依宗参究。
喻如僧繇畫龍,
喻如僧繇畫龍,
一點睛
一點睛
則即時飛去。
則即時飛去。
*****************
*****************
佛法衰弱之時,
佛法衰弱之時,
及夙根陋劣之士,
及夙根陋劣之士,
宜依教修持。
宜依教修持。
喻如拙工作器,
喻如拙工作器,
廢繩墨則終無所成。
廢繩墨則終無所成。
*****************
*****************
(文鈔菁華錄/185頁)
(文鈔菁華錄/185頁)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
寂照不二,真俗圓融之義,
寂照不二,真俗圓融之義,
下文
下文
極為發揮顯示,
極為發揮顯示,
何不體認以求了解乎。
何不體認以求了解乎。
今先
今先
將此"四字之義"說明,
將此"四字之義"說明,
則自
則自
"勢如破竹,一了俱了"矣。
"勢如破竹,一了俱了"矣。
上說
上說
吾心本具之道,
吾心本具之道,
與
與
吾心固有之法,
吾心固有之法,
原是
原是
"寂照不二, 真俗圓融"。
"寂照不二, 真俗圓融"。
何名為寂,
何名為寂,
即
即
吾不生不滅之心體。
吾不生不滅之心體。
有生滅,便不名寂。
有生滅,便不名寂。
何名為照,
何名為照,
即
即
吾了了常知之心相。
吾了了常知之心相。
不
不
了了常知,便不名為照。
了了常知,便不名為照。
何名為真,
何名為真,
真,
真,
即
即
常寂常照之心體,
常寂常照之心體,
原是
原是
真空無相,一法不立。
真空無相,一法不立。
何名為俗,
何名為俗,
俗,
俗,
即假義。
即假義。
謂
謂
雖則
雖則
一法不立,
一法不立,
而復
而復
萬法俱備,萬德圓彰。
萬法俱備,萬德圓彰。
萬法萬德,即事相也。
萬法萬德,即事相也。
事,故名俗。
事,故名俗。
寂,
寂,
即是體,
即是體,
照,
照,
即是
即是
體之相狀,與力用耳。
體之相狀,與力用耳。
此
此
體,相,用,三,
體,相,用,三,
原是一法。
原是一法。
具此三義,
具此三義,
故曰
故曰
寂照不二。
寂照不二。
真,即是理性,
真,即是理性,
俗,即是事修。
俗,即是事修。
此理性,本具事修之道,
此理性,本具事修之道,
此事修,方顯理性之德。
此事修,方顯理性之德。
(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
(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
故曰
故曰
真俗圓融也。
真俗圓融也。
下去,
下去,
離念離情,不生不滅,
離念離情,不生不滅,
謂此
謂此
寂照真俗
寂照真俗
之
之
體相理事,
體相理事,
均皆,
均皆,
離念離情,不生不滅也。
離念離情,不生不滅也。
詳觀下喻,
詳觀下喻,
並所斷之數句,
並所斷之數句,
自可
自可
了然於心矣。
了然於心矣。
如仍不了,
如仍不了,
則是宿欠修習。
則是宿欠修習。
但
但
至誠懇切持佛名號,
至誠懇切持佛名號,
待
待
業障一消,則明如觀火,
業障一消,則明如觀火,
必有
必有
相視而笑之一日也。
相視而笑之一日也。
(文鈔菁華錄/172頁)
(文鈔菁華錄/172頁)
法根源既得,法滅心亦泯。
法根源既得,法滅心亦泯。
五蘊既空寂,一真亦不立。
五蘊既空寂,一真亦不立。
圓滿菩提道,度一切苦厄。
圓滿菩提道,度一切苦厄。
=====================
=====================
"印光大師"開示:
"印光大師"開示:
世出世間法,
世出世間法,
唯是"一心'作。
唯是"一心'作。
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
心生則法生,心滅則法滅。
欲得"滅心法",
欲得"滅心法",
須知"法根源"。
須知"法根源"。
***********************
***********************
法根源既得,法滅心亦泯。
法根源既得,法滅心亦泯。
五蘊既空寂,一真亦不立。
五蘊既空寂,一真亦不立。
圓滿菩提道,度一切苦厄。
圓滿菩提道,度一切苦厄。
***********************
***********************
大乘百法明門論者,
大乘百法明門論者,
天親菩薩
天親菩薩
欲令世人咸知
欲令世人咸知
心之本體"不生不滅",
心之本體"不生不滅",
常住不變,故造此論。
常住不變,故造此論。
以明
以明
世出世間所有諸法,
世出世間所有諸法,
舉其大數,厥目有百。
舉其大數,厥目有百。
此百法中,
此百法中,
唯有
唯有
真如一法,為其主體。
真如一法,為其主體。
其餘諸法,皆依此立。
其餘諸法,皆依此立。
若能了知
若能了知
一切諸法,本自不生。
一切諸法,本自不生。
則
則
一切諸法,皆是真如。
一切諸法,皆是真如。
則
則
法法圓通,頭頭是道。
法法圓通,頭頭是道。
寂照雙融,左右逢源。
寂照雙融,左右逢源。
若
若
隨機以利生,
隨機以利生,
則
則
萬德圓彰。
萬德圓彰。
若
若
冥心以契理,
冥心以契理,
則
則
一法不立。
一法不立。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
以
以
深般若
深般若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五蘊皆空。
**************
**************
五蘊
五蘊
即
即
百法之略稱耳。
百法之略稱耳。
**************
**************
既見其空,
既見其空,
則
則
五蘊
五蘊
悉成深般若矣。
悉成深般若矣。
如
如
佛光一照,羣暗皆消,
佛光一照,羣暗皆消,
更無少暗之或留者。
更無少暗之或留者。
學道之士,識此關要,
學道之士,識此關要,
則
則
性相顯密,悉是一如。
性相顯密,悉是一如。
否則
否則
隨語生執,了無指歸。
隨語生執,了無指歸。
入海算沙,徒勞辛苦。
入海算沙,徒勞辛苦。
蓋
蓋
欲閱者
欲閱者
同開"真正知見"。
同開"真正知見"。
同悟"唯心法門"。
同悟"唯心法門"。
同於百法中
同於百法中
證"本具真如"。
證"本具真如"。
同於五蘊中
同於五蘊中
見"諸法空相"。
見"諸法空相"。
學者
學者
果能於
果能於
博中得約,衆中識主。
博中得約,衆中識主。
則
則
不但
不但
諸法不可得,
諸法不可得,
即
即
真如空相亦不可得。
真如空相亦不可得。
方可
方可
慶快平生,無所事事。
慶快平生,無所事事。
(文鈔三編七七二頁)
(文鈔三編七七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