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佛法般若空無我智慧的樞紐:與道相應/一門深入/長期薰修/至誠感通
脫離無始貪瞋癡習氣/生活踐行是成功之唯一保證/從實踐佛法中得真實益
起心動念/一言一行,皆為利益一切衆生是也/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苦而不言/喜而不語/悟禪定/啟智慧
念佛轉識成智/除妄歸真/融相會性/返本還源/復本心性/回歸平等自性心體
一分誠敬/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十分利益。竭誠盡敬/得真實益
有智慧則/全妄即真,無智慧則/全真成妄。慧海之義/如是如是/智慧為要
常自覺照/不隨妄轉。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了了常明自性清淨空寂無念無相無物/諸法常自寂滅相/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四念住:/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常常薰修/日日溫習
四正勤: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莫因小惡而為之/積小惡必招大惡/莫因小善而不為/積小善必得大善/斷惡無苦/善巧無憂
四念住,又譯作四念處、四念止、四意止,為南傳上座部佛教跟漢傳佛教《阿含經》根本修行方法,即是毘婆舍那。指從「身」、「受」、「心」、「法」四個面向,建立持續及穩固的覺知。也就是觀察當下的身體、感受,心識,乃至於五蓋、五蘊、十二處、七覺支、四諦等法,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維基百科
常自覺照不隨妄轉/迴光返照歸心三寶/返本還源回歸自性/滅苦得樂歸無生
四念住觀融相會性/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身受心法四方向
明瞭其剎那生滅、無常、苦及無我的本質/斷除貪瞋痴煩惱"從苦解脫"。
(1)華嚴覺林菩薩諸法性如是@(三)(2)三諦三觀乃佛法中之綱要(一)
(3)淨界法師精華法語節錄(4)慧律法師精華法語節錄
(5)@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長1(6)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一)
(7)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止觀定慧A(8)無二佛性/煩惱即菩提(一)
(9)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寂滅為樂(10)廻光返照返觀內照遣除妄想A
(11)諸法實相緣起性空因果不空(12)清淨平等覺大悲大願行(一)
(12)QQ憨山觀心無相光明皎潔(13)Q特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特)
(15)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1@@@(2022/1105)
(1)QQQ行深般若無我慧全特(2)了了常明諸法空相無念無物 (3)悟1性相理事因果一如不二(4)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一) (5)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長1(6)Q4講演諸法常自寂滅相總(7)最吉祥話南無阿彌陀佛(一)(8)淨界覺五蘊非有妄想非真(一) (9)覺了宇宙人生之真實相(一)(10)因六祖壇經瞭知廻光返(一)
保持如如不動的心境,心不動搖、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所以這些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叫做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因為它是我們佛性的影現。
即一切相離一切相/復能離相行一切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就是已經悟明心性、大徹大悟、開悟見性的人,才有可能達到這種情形;也就是他已經完成佛道,進入佛的領域、佛的境界,才能夠確實達到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
**************************
六大宗旨: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
感恩一切,懺悔一切,慈悲一切。諸法本一如、平等、不二。
不住空有/不落二邊/一道清淨/圓融無礙。真誠清淨平等正覺。
【游心法界如虛空,心充滿了法界,跟虛空一樣】詳見後/
故經云:游心法界如虛空,心充滿了法界,跟虛空一樣。則知諸佛之境界,
而且心跟法界、跟虛空是一,一而三,三而一,心有多大?跟法界一樣大,跟虛空一樣大,沒有邊際。
============================
****************************
****************************
保持如如不動的心境,心不動搖、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所以這些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叫做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因為它是我們佛性的影現。
即一切相離一切相/復能離相行一切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
**************************
***************************
***************************
故經云:游心法界如虛空,心充滿了法界,跟虛空一樣。則知諸佛之境界,
而且心跟法界、跟虛空是一,一而三,三而一,心有多大?跟法界一樣大,跟虛空一樣大,沒有邊際。
中國古人說這兩句話非常非常有道理:「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什麼?這是心。無外是講廣,無內,沒有底限,妙,妙極了,能生一切萬法,能現一切萬法。
宇宙的來源、萬法的來源、一切眾生的來源,就是自性一念變現,沒有先後,沒有古今,確實就是一念,當下這一念。一念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空間,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沒有先後,真正清淨平等到極處。
佛知道,佛,悟了,佛知道眾生,眾生迷了,眾生怎麼迷的他知道,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回歸到覺悟,他也知道。只要眾生肯聽話,肯接受他的方法,依照他的方法去做,很快就覺悟。眾生為什麼這麼難?眾生就是頭一個他懷疑,他不能相信,他不能接受,這就難了。
或者是接受了、相信了,不徹底,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想放放不下,這個麻煩。這裡面,佛沒有一樣不知道。
眾生跟佛的關係,雖然迷悟不同,體是一個,都是一個心,一個心變現出來的。
「故法華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是佛無差別。到成佛了,對於一切法的真相完全明瞭,不是說這尊佛明瞭多一點,那尊佛明瞭少一點,沒有,平等的。
你不問他的時候他不知道,你問他的時候他什麼都知道。不問他的時候,他心在定中,問他的時候,這定起作用,他什麼都知道,他能現身、他能說法。你要問他,他起心動念沒有?告訴你,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
這個妙,這個不可思議!沒有起心動念能現相?對,真心沒有起心動念,現了整個宇宙,現了一切萬法。換一換迷,真心不迷,什麼時候迷?起心動念就迷了,起心動念叫阿賴耶,從真心裡面跑出來一個妄心,這妄心就是迷。
你要是不注意,妄心就代替了真心,這個麻煩了,那就搞六道、搞十法界,想出來不容易了。於是我們就明白,怎樣才能回歸到自性?要轉八識成四智,要把它扭轉過來,就是轉迷為悟,問題就解決了。迷是虛妄的,悟是真的,返妄歸真,破迷開悟,這問題就解決了。
迷是自己迷的,悟還得自己覺悟,別人沒辦法幫助你覺悟。別人可以把覺悟的方法教給你,你要真幹你才會覺悟;方法教給你,自己不幹,還是悟不了。所以佛也沒有能力幫助我們開悟,一定要自己修。
可是雖然不能幫助我們,細想他幫助我們一個很大的忙,那是什麼?阿彌陀佛他建立一個極樂世界,就是幫我們最大的忙。我們不要破迷,帶著迷可以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再破迷開悟,這個辦法妙極了。
往生到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開悟的,到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放下的,為什麼?沒有需要了。極樂世界所有一切,你所需要的東西,它是心想事成。我想要飲食,飲食自然就在面前,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你對這個還要操心嗎?不要操心。
我想要居住的房子,房子現成的,就在面前,你就住進去了;不要了,不要就沒有了,乾乾淨淨,痕跡都找不到。我要衣服,衣服在身上了。不必要儲存,想什麼就有什麼,心想事成,不想就沒有了。
哪有這個世間這麼麻煩?所以,人的貪瞋痴慢疑全斷了,沒有一個人有貪心,資源太豐富、太多了。你說你有萬貫家財,累贅,多麻煩!極樂世界人聰明,不找麻煩,要的時候它就有,不要的時候就沒有了,不必要去保存。你就想到多自在,這麼一個好地方。
十方世界六道裡頭,跟我們這兒情形差不多,有這麼一個肉身,這個肉身需要飲食、需要穿衣服、需要有房屋居住,樣樣都很辛苦的才能得到。
得到又怕丟掉,患得患失,這就叫煩惱,這就叫憂慮。這些事在極樂世界完全沒有,身是法性身,永遠不會生病,永遠不需要飲食,精神飽滿。用什麼來養這個身體?用歡喜,歡喜能養身體,中國古人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要常常生活在歡喜裡面,這個人不容易衰老;如果這個人有憂慮、憂愁,他很快就老了,這個事情我們有經驗。我在台灣,去的時候一個人,到台灣之後,遇到了很多同學、老師,抗戰期間同學,大家組織一個同學會,我到那裡面看到好多熟人,都年輕,歡歡喜喜。以後我出家了,他們也很歡喜。
到五、六十歲的時候退休了,沒有退休的時候生龍活虎,工作的精神好,退休之後沒事情做,想想自己老了。兩年沒見面,碰到了,我一看很驚訝,兩年好像老了二十年,怎麼老得這麼快?這佛經上說的,憂慮。
人的觀念不一樣了,工作的時候把年齡忘掉了,把老也忘掉了,一退休的時候就發現什麼?天天想到我老了,你看不能上班了。想老就老,老得好快,想病就病,病得好苦。老年人就想到會病,病就想死,他怎麼會不死
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同學看到我都問,你沒有老。是,我沒有想老,我每天還在工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讀經四小時,講經四小時,工作很忙,沒想老他就不老。出家人怎麼老的?也是年歲大了天天想老。跟我同年的人很多,都老了,我還沒老,什麼原因?
他們天天想老、天天想病,所以一身都是病。我們天天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老,阿彌陀佛也不生病。想的不一樣,念頭不相同,總得明白這個道理。學佛殊勝,學佛的好處就在眼前,得真幹,把佛教給我們的道理貫通。
教給我們哪些該做的、哪些不該做的,不該做的全放下,該做的隨緣,有緣就做,沒緣別去找,叫隨緣,隨緣就自在!
我們跟一切諸佛如來沒兩樣,就是迷悟不同。「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即是佛,是名眾生無差別」。
《華嚴經》上佛說得更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跟《涅槃經》上講一個意思,真的不是假的。迷了叫眾生,悟了叫佛,迷了也是這個自性,也是這個心,覺悟了還是這個心,心沒改變。
所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體!講倫理,只有佛法講到最極圓滿,圓滿到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