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空性的缘故,一切法才得以成立;如果没有空性,那么一切法就不能成立。
本科判主要讲,承许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乃一切功德之源,承许万法的本体不空则是一切过失之源。
南懷瑾/金剛經的精神/善護念(善咐囑)(十善業/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長期薰修/至誠感通/感應道交不思議也(日日薰修/常常溫習/學而時習之悅乎)
..........................。
有的人為學做人,希望「登高致遠」,不希望逞一時之快隨俗浮沉,
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機會沉潛。諸葛亮躬耕南陽隆中,就是自我沉潛
;蔡松坡辭官隱退,就是沉潛救國;章太嚴、康有為,自覺不合時宜,
一、時運不濟時:一個人求官,仕途無望;經商,事業難成,這時就需要沉潛
了。戰國時的蘇秦,屢試不第,只有發憤圖強,所謂「懸梁刺股」,苦讀太公
二、遭謗批評時:一個人的言行無論是實是虛,如果社會對你的評論不好,不
要怨天尤人,必得自我檢討。息謗的最好方法,就是沉潛。如果受人毀謗、批
評的時候,一味地爭逐名聞利養,讓人譏為厚顏無恥,就會謗上加謗、貧中加
貧。假如遭受譏評毀謗時,自我沉潛,一般社會都會給予同情,讓當事者有重
一旦上台之後,駕輕就熟,日行千里,何患事業不能成就?
四、深入研究時:有人為了專心研究一門學問,閉門沉潛。例如梁涑溟先生,
在江西古寺藏經樓上,研究教育救國之道;梁啟超先生所著《飲冰室全集》,
可見其曾經闢室沉潛研究。太虛大師在普陀山閉關,蔡元培先生當過教育總長
,辭職後再到德國進修。之外還有許多哲學家、科學家,
有的人為學做人,希望「登高致遠」,不希望逞一時之快隨俗浮沉,
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個機會沉潛。諸葛亮躬耕南陽隆中,就是自我沉潛
;蔡松坡辭官隱退,就是沉潛救國;章太嚴、康有為,自覺不合時宜,
顶礼感恩大慈上师堪钦索达吉堪布慈悲讲授中观的见解之《观四谛品》——(二八二)
因为有空性的缘故,一切法才得以成立;如果没有空性,那么一切法就不能成立。
本科判主要讲,承许万法的本体是空性乃一切功德之源,承许万法的本体不空则是一切过失之源。
本颂从字面上看似乎很简单,其实它的含义极为深奥。前面讲过,一切缘起法是空性,也正因为是空性才可以缘起,所以只有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安立一切世间名言,反之则无法安立。《显句论》云:对方的意思是有空性则苦集灭道四谛等一切法无法安立;但实际恰恰相反,正因为有了空性,四谛等万法才得以建立,如果万法不空则成了常有,如是则无法建立四谛乃至一切万法。
具体而言,正因为一切万法是空性,所以当各种因缘具足的时候就可感受痛苦,也可以断除痛苦的来源 —— 集谛;也因为是空性,为断除集谛而修持道谛以及最终现前灭谛都是合理的。同样,四果和四向等僧宝都可以安立;僧宝相续中的证法以及教法也合理。如果僧宝和法宝能安立,那么最究竟的佛宝也可安立。有佛法僧三宝,则能安立世出世间一切罪业和福业,进而一切世间名言能得以合理建立。总之,只有在空性的基础上才能安立一切世俗名言。《般若灯论释》中引佛经来说明这个道理:“如《文殊道行经》说:佛告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起,即解苦谛;若见一切诸法无住,即能断集;若见一切诸法毕竟涅槃,即能证灭;文殊师利,若见一切诸法无自体,即是修道。’ 以是义故,摩诃衍中圣谛道理得成。道理成故,智慧得成,智慧得成,一切皆可。 ”
相反,如果一切万法不空,那么苦集灭道四谛乃至世间一切名言不可能成立。全知麦彭仁坡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说:“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 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这个教证,还举了一个比喻说明这个问题:正因为一切万法的本体不存在,所以在一面小小的镜子中就可以显现山王在内的器情世界;如果万法不空,那这一切就无法在镜中显现,人们也无法见到这些影像。
这一道理通过观察自己的心也可以体会,比如,如果嗔恨心不空,那它就不能有产生、安住乃至消失的机会;正因为嗔恨心的本体是空性,所以当因缘聚散时才有生住灭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