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金剛經的精神/善護念/善咐囑(十善業/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長期薰修至誠感通/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日日薰修常常溫習/學而時習不亦悅乎
從本質來說,佛法是簡單而非複雜的,是直接而非迂迴的,能化繁為簡,
但他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建立一套龐大的哲學體系,
所以,我們不僅要從文字上去理解,更要從內心去對照,去體證,去見到那個本來清淨的菩提自性。否則,即使把《壇經》倒背如流,也不過像六祖所說,「成個知解宗徒」,結果就是拿著鑰匙,看著使用說明,卻從來不去試一試,從來都不知道,鑰匙能打開一個怎樣的世界。/詳見後
要瞭解自己和宇宙的關係,你就是宇宙的核心。你笑起來,整個世界就笑起來了。希望你們都能記住這些人生的大智慧。
..........................。
..........................。
*************************************************
*************************
*************************
**************************
**************************
**************************
**************************
*************************
*************************
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上)
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要瞭解自己和宇宙的關係,你就是宇宙的核心。你笑起來,整個世界就笑起來了。希望你們都能記住這些人生的大智慧。
我們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時刻都生活在煩惱裡,煩惱就是輪迴。其實煩惱本身就是一種能量、智慧,但是它的範圍很小。我們經常會遇到事與願違、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這是因為意識的範圍非常狹隘。如果想要超越輪迴,遠離痛苦,利用意識是辦不到的。
當今只是追求物質來滿足自己的快樂是非常困難的。怎樣才能超越輪迴、超越煩惱呢?必須要顯發自己的大智慧。“智慧”有“思惟的智慧”、“禪修的智慧”和“認識心的光明的智慧”等等,但是只有“認識心的光明的智慧”才是超越輪迴的大智慧。
開發大智慧有很多方法,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是誰?自己的心在哪裡?瞭解自己的煩惱根本。世界上每天都在上演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平和事件,這些都是來自人類內心的嗔恨、嫉妒、傲慢。如果人人都有慈悲心,考慮整個宇宙、整個人類,乃至所有眾生的快樂;有大智慧,瞭解人與人、國與國、人與大自然、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和重要性,那麼世界上就不會發生這麼多災難和痛苦了。一些痛苦來自於“不瞭解自己”,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瞭解別人是聰明,瞭解自己才是智慧。每個人都有煩惱和負面的情緒,都是因為不瞭解自己的心。在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因為我們不知道心情和煩惱的來源,所以深陷在情緒的沼澤裡,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我們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及快樂都有它的因緣,佛學就是研究痛苦的產生、煩惱的來源,明確學習目標,使人生走上光明的正道。
佛教關心所有眾生的生命,因為眾生追求快樂的願望是平等的,我們的身體雖然有大小,長相也不同,但是精神上的需求沒有差別。我們的成功來自於他人的成功,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你怎樣對待每個人,每個人也會那樣對待你,這是因果的反作用力。所以,有了大智慧,就能瞭解自己和他人的快樂;有了大智慧,我們自然而然會尊敬環境、身邊的人和整個地球。
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各種領域的知識來增長自己的智慧,特別是佛法。在大乘佛法裡,通過修持慈悲心來開發大智慧。有了慈悲與智慧,生命才有意義。智慧是自己通過修行和淨化心靈而提煉出來的,用任何語言都表達不了。這種大智慧每個人都有,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而已,由於我們沒有認識它,所以才有痛苦、有煩惱。
有些人學佛越久,分別心越多,傲慢心越強,甚至不如沒學佛的人,連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沒有。沒慈悲心的人,全身都是疾病。煩惱轉變過來了,世間上一切的負能量都能轉變過來。煩惱來自於光明的智慧,也消失在光明的智慧裡。如果在煩惱生滅的過程中沒有方法,就會帶給我們痛苦、壓力和恐懼,想要更健康、更快樂地生活,就要開發智慧。當煩惱轉變不過來的時候,總覺得生活過不下去,實際上,我們什麼都不缺,智慧也是本來具有的。佛教育我們怎樣做更好的人、過更好的生活,所以,佛陀的教育可以用在我們的工作、家庭和社會裡。傳播大智慧,就不會出錯、被社會歧視,佛法的智慧就是轉變一切不平等的思想,打開狹隘的心。
人生有很多苦,但是總有一個方法能解決,就是大智慧。只要通過大智慧瞭解了自己的情緒和煩惱,自己就能解決煩惱,不需要依靠別人。當一個煩惱生起來的時候,觀察它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是一個顯發大智慧的竅訣,只要願意,每個人都有這個條件和能力開顯智慧。人類本有的大智慧是超越文字和語言、超越宗教、超越邏輯推理的。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心的本體都是清淨、光明的,它一直都存在於內心裡。偶爾我們會產生煩惱,但是有一個智慧一直都知道,這就是原始光明大智慧。
佛陀清清楚楚地瞭解我們需要什麼、能承擔多少、能得到多少。學佛是為了開發自己的大智慧,不是為了盲目地弘揚佛法;學佛是為了讓我們遠離煩惱,不是為了增加我們的分別心、傲慢、嫉妒。有智慧,就有德行,就有更多的人愛你。個人的世界亮起來了,外面的世界就會亮起來。“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拼命得到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一定要有德行。我們不缺少外面的物質,而是缺乏內在能量,所以世界上的財富雖然都擺在眼前,但是就是得不到,因為沒有德行。
完善自己是最好的學習。我們的心沒有大小,但是智慧有大小。要培養自己的智慧,看清自心的問題,未來的路才會更順利,更圓滿。培養自己的德行,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社會的角度考慮問題,把心胸打開,一切都會有的。
所以,要瞭解自己和宇宙的關係,你就是宇宙的核心。你笑起來,整個世界就笑起來了。希望你們都能記住這些人生的大智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些令人耳熟能詳的句子,顯示《六祖壇經》沒有太多的名相術語。
◎禪宗最早成立的流派「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濟群法師跨海講述。
◎增加重點標題,有系統的分析與講解,讓你深入經典快速上手。
《六祖壇經》是禪宗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漢傳佛教中唯一被尊為「經」的祖師著述,全稱《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以下簡稱《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說之法,由門人記錄、匯總並流傳於世。
太虛大師說過: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由此延伸的禪意、禪心、禪茶一味等詞,也廣為教內外人士所熟知。或許人們未必能說出這些詞的真正內涵,但都知道它是代表了一種意境,一種精神高度。
從修行意義上說,《壇經》開顯的方法,能使我們以最快速度開啟內在智慧,親見本來面目。換言之,這是一條修行捷徑,故稱頓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從本質來說,佛法是簡單而非複雜的,是直接而非迂迴的,能化繁為簡,因為佛法修行的重點不在別處,而是在我們的心。只是由於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佛陀才會應病與藥,開示種種法門,演說諸般經教。但他所做的這一切,不是為了建立一套龐大的哲學體系,而是從不同的契入點,引導我們將目光轉向內心,轉向這個和我們生死相隨但又始終面目模糊的心,進而看見心的本來。
《壇經》是我們認識心地的一把鑰匙,鑰匙是用來打開寶藏的,但寶藏並不是在鑰匙中。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習《壇經》,其實是在學習如何使用這把鑰匙,關鍵是運用鑰匙,用它來開啟寶藏。
所以,我們不僅要從文字上去理解,更要從內心去對照,去體證,去見到那個本來清淨的菩提自性。否則,即使把《壇經》倒背如流,也不過像六祖所說,「成個知解宗徒」,結果就是拿著鑰匙,看著使用說明,卻從來不去試一試,從來都不知道,鑰匙能打開一個怎樣的世界。
濟群法師講《壇經》,根據內容增加了若干細目,讓讀者可以更清楚其中講述了哪些問題;既讓我們的知見更清楚扎實,也可幫助我們,活出智慧與精采的人生。
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隨後至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參學任教。多年來,教書育人,學修並重,為禪宗最早成成立的流派「溈仰宗」第十代傳人。現任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閩南佛學院研究生導師,並受聘為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廈門大學宗教研究所高級顧問、客座教授,中國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長期從事唯識、戒律的研究及講授。
教學之餘積極致力於佛法弘揚,時常應邀於高等院校及信眾團體演講,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港台及歐洲、澳洲等地。此外,出版並發表各類著述、論文兩百餘萬字,如《真理與謬論》、《菩提心與道次第》、《人生佛教叢書》等。繼承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們擺脫對佛法的誤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來,更將弘法重點轉向道次第、菩提心和皈依,著重佛法基礎建設,引領佛弟子在菩提道上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