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果地覺/為因地心A
調心之道/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一/五
調心之道/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一/五
*****2022/04/10
*****2022/04/10
南懷瑾/金剛經的精神/善護念(善咐囑)(十善業/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南懷瑾/金剛經的精神/善護念(善咐囑)(十善業/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長期薰修/至誠感通/感應道交不思議也(日日薰修/常常溫習/學而時習之悅乎)
長期薰修/至誠感通/感應道交不思議也(日日薰修/常常溫習/學而時習之悅乎)
看完這個視頻你就知道,極樂世界非去不可!【慧律法師開示】
看完這個視頻你就知道,極樂世界非去不可!【慧律法師開示】
觀看次數:4,436次2022年4月17日
我有明珠一顆塵盡光生。
我有明珠一顆塵盡光生。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念佛。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念佛。
六祖壇經瞭知廻光返照。
六祖壇經瞭知廻光返照。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
對境遇緣管控妄心意識。
對境遇緣管控妄心意識。
發現提婆達多洞達無我。
發現提婆達多洞達無我。
法無頓漸有利鈍名頓漸。
法無頓漸有利鈍名頓漸。
超越二元對立放下我執
超越二元對立放下我執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
..........................。
..........................。
"非真非假名悟道"。
"非真非假名悟道"。
有即非有,非有而有;
有即非有,非有而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六度萬行,慈悲喜捨。
六度萬行,慈悲喜捨。
"有心去求",決定求不到;
"有心去求",決定求不到;
"無心去求",也求不到;
"無心去求",也求不到;
必須將
必須將
有心、無心都離開,
有心、無心都離開,
"真如本性"本來現成。
"真如本性"本來現成。
法身緣起,一即一切;
法身緣起,一即一切;
緣起法身,一切即一。
緣起法身,一切即一。
萬事萬物,合而為一。
萬事萬物,合而為一。
性本同體,諸法一如。
性本同體,諸法一如。
無有分別,無有執著。
無有分別,無有執著。
水清澈因,流動不停;停滯的水,藏汙納垢。
水清澈因,流動不停;停滯的水,藏汙納垢。
人若糾結在人事物中,終為其所纏縛而悵惘。
人若糾結在人事物中,終為其所纏縛而悵惘。
放下一切的執情罣礙,放下妄想分別和執著。
放下一切的執情罣礙,放下妄想分別和執著。
何期自性:
何期自性:
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無動搖。
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無動搖。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靜如水/清心自在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靜如水/清心自在
****************
****************
能執所執若皆離,
能執所執若皆離,
法性得證寂然界。
法性得證寂然界。
****************詳見後
****************詳見後
"活在當下,當下淨土"。
"活在當下,當下淨土"。
"如實中",我安住了。
"如實中",我安住了。
"法爾如是",如是、如是。
"法爾如是",如是、如是。
只需正念/
只需正念/
稱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稱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如來之萬德洪名,
如來之萬德洪名,
就能把我們"帶回當下"。
就能把我們"帶回當下"。
我已到了,我到家了,
我已到了,我到家了,
就是此刻,就是如此。
就是此刻,就是如此。
在此時,在此地,
在此時,在此地,
我安穩,我自在,
我安穩,我自在,
"如實中",我安住了。
"如實中",我安住了。
一定要讓這清淨定光“放大”(自性),
一定要讓這清淨定光“放大”(自性),
一定不要著在任何景物(妄相)上。
一定不要著在任何景物(妄相)上。
即"捨識用根"(觀心、觀慧、解慧)上。
即"捨識用根"(觀心、觀慧、解慧)上。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
觀心、觀慧、解慧
觀心、觀慧、解慧
(智念/淨念)
(智念/淨念)
的成就:
的成就:
圓融(諸法一如),
圓融(諸法一如),
豁達(包容寬恕),
豁達(包容寬恕),
自在(慈悲喜捨),
自在(慈悲喜捨),
無礙(利益衆生)。
無礙(利益衆生)。
因閱
因閱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
忽爾有省,
忽爾有省,
乃知"行住坐臥"
乃知"行住坐臥"
時時處處皆明示
時時處處皆明示
"迴光返照之道"。
"迴光返照之道"。
(向內觀照/向內省察/向內覺悟)
(向內觀照/向內省察/向內覺悟)
(離相觀性/融相歸性/回歸自性)
(離相觀性/融相歸性/回歸自性)
著相修行百千劫,
著相修行百千劫,
無相修行剎那間。
無相修行剎那間。
捨識用根/念佛轉識成智。/詳見後/
捨識用根/念佛轉識成智。/詳見後/
重視:觀心、觀慧、解慧的成就。
重視:觀心、觀慧、解慧的成就。
如何顯發超越輪迴的大智慧
如何顯發超越輪迴的大智慧
六祖在《六祖壇經》裡面講:
六祖在《六祖壇經》裡面講:
“一切萬法不離自心。”
“一切萬法不離自心。”
所以,要瞭解自己和宇宙的關係,你就是宇宙的核心。你笑起來,整個世界就笑起來了。希望你們都能記住這些人生的大智慧。/詳見後
所以,要瞭解自己和宇宙的關係,你就是宇宙的核心。你笑起來,整個世界就笑起來了。希望你們都能記住這些人生的大智慧。/詳見後
"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頓漸品第八曰:
頓漸品第八曰:
吾所說法,
吾所說法,
"不離自性",
"不離自性",
離性說法,名為相說,
離性說法,名為相說,
"自性常迷"(捨識用根)。
"自性常迷"(捨識用根)。
須知一切萬法,
須知一切萬法,
皆從自性起用,
皆從自性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
是真戒定慧法。
....................。
....................。
因閱
因閱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
忽爾有省,
忽爾有省,
乃知"行住坐臥"
乃知"行住坐臥"
時時處處皆顯示
時時處處皆顯示
"迴光返照之道"。
"迴光返照之道"。
(向內觀照/向內省察/向內覺悟)
(向內觀照/向內省察/向內覺悟)
(離相觀性/融相歸性/回歸自性)
(離相觀性/融相歸性/回歸自性)
****************
****************
著相修行百千劫,
著相修行百千劫,
無相修行剎那間。
無相修行剎那間。
****************
****************
"捨識用根",
"捨識用根",
念佛轉識成智,
念佛轉識成智,
以回歸
以回歸
平等、一如、不二
平等、一如、不二
之自性性體矣。
之自性性體矣。
重視:
重視:
觀心、觀慧、
觀心、觀慧、
解慧的成就。
解慧的成就。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佛說八大人覺經"曰:
"佛說八大人覺經"曰: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
==================
講題:
講題:
(向內觀照/向內省察/向內覺悟)
(向內觀照/向內省察/向內覺悟)
(離相觀性/融相歸性/回歸自性)
(離相觀性/融相歸性/回歸自性)
"從自己的心裡頭",
"從自己的心裡頭",
"把累世的結解開"。
"把累世的結解開"。
(如何解冤釋結?)
(如何解冤釋結?)
"淨空老和尚"主講:/詳見後
"淨空老和尚"主講:/詳見後
發現你的"提婆達多",
發現你的"提婆達多",
珍惜你遇到的一切逆境,
珍惜你遇到的一切逆境,
"照破"
"照破"
在你身上發生的一切,
在你身上發生的一切,
"覺悟"
"覺悟"
這一切都是
這一切都是
佛為你做的最好安排。
佛為你做的最好安排。
在一切衆生身相上
在一切衆生身相上
"突破自我(執),洞達無我(法)",
"突破自我(執),洞達無我(法)",
"這就是你的修行"。/詳見後
"這就是你的修行"。/詳見後
整個宇宙(著相修行百千劫、人我是非)
整個宇宙(著相修行百千劫、人我是非)
就只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
就只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
"自我意識(我法二執/能所二執),
"自我意識(我法二執/能所二執),
其他沒有什麼問題。
其他沒有什麼問題。
(放下/就是智慧/就是到家)
(放下/就是智慧/就是到家)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三煩惱)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三煩惱)
整個宇宙
整個宇宙
就只有一個大問題,
就只有一個大問題,
那就是
那就是
"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
(我法二執/能所二執),
(我法二執/能所二執),
其他沒有什麼問題。
其他沒有什麼問題。
(放下/就是智慧/就是到家)
(放下/就是智慧/就是到家)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三煩惱)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三煩惱)
****************
****************
能執所執若皆離,
能執所執若皆離,
法性得證寂然界。
法性得證寂然界。
****************
****************
我們若能瞭解
我們若能瞭解
這內在的"心意識"
這內在的"心意識"
緣取外在的境界,
緣取外在的境界,
即能執、所執。
即能執、所執。
我們若瞭解
我們若瞭解
自然(清淨平等覺)修行,
自然(清淨平等覺)修行,
我們就能將它
我們就能將它
遠離了,
遠離了,
法性
法性
就能真正展開
就能真正展開
我們的法性真身。
我們的法性真身。
"持戒念佛,轉識成智"。
"持戒念佛,轉識成智"。
************
************
圓融,通達,
圓融,通達,
自在,無礙。
自在,無礙。
************
************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重視
重視
"觀心觀慧解慧"的成就。
"觀心觀慧解慧"的成就。
觀照
觀照
"般若空性"的道理,
"般若空性"的道理,
實踐
實踐
"空性智慧"的生活。
"空性智慧"的生活。
==================
==================
發現你的"提婆達多",
發現你的"提婆達多",
珍惜你遇到的一切逆境,
珍惜你遇到的一切逆境,
照破
照破
在你身上發生的一切,
在你身上發生的一切,
覺悟這一切都是
覺悟這一切都是
佛為你做的最好安排。
佛為你做的最好安排。
在一切衆生身相上
在一切衆生身相上
突破自我,洞達無我,
突破自我,洞達無我,
"這就是你的修行"。
"這就是你的修行"。
"慧律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開示:
世間所有的痛苦,
世間所有的痛苦,
都是自己
都是自己
創造出來的牢獄。
創造出來的牢獄。
世間所有的牢獄,
世間所有的牢獄,
都歸結在"自我",
都歸結在"自我",
一個私心的自我。
一個私心的自我。
所以
所以
務必要拔除自我愚痴,
務必要拔除自我愚痴,
所有的牢獄就會消失。
所有的牢獄就會消失。
我們製造不幸,
我們製造不幸,
無明製造不幸,
無明製造不幸,
無明也製造牢獄,
無明也製造牢獄,
我們就活在牢獄當中。
我們就活在牢獄當中。
*****************
*****************
整個宇宙
整個宇宙
就只有一個大問題,
就只有一個大問題,
那就是"自我意識",
那就是"自我意識",
其他沒有什麼問題。
其他沒有什麼問題。
*****************
*****************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能執所執皆離法性得證寂然界,
能執所執皆離法性得證寂然界,
行者如是觀照時通達諸法即空,
行者如是觀照時通達諸法即空,
如是不為蘊處能所執之所動搖,
如是不為蘊處能所執之所動搖,
證此寂然界時漸教過二乘境界。
證此寂然界時漸教過二乘境界。
要說我們要知道,日常生活能執、所執,我們凡夫差不多都是「能」、「所」,我是能執,這個東西是我所執著,這叫做「能」、「所」。我看那個東西是「相」,是我所看的,所以我有能看的功能,它有相,是我所看的東西,有這個「能」、「所」,當中就會起執著。這是我喜歡、我所愛,我執著這個東西是我的。因為有「這個東西是我所執著、我所愛」,內在的心境,外在的境界,外在的境界是我們「所執」,我們的六根是「能」,緣外面的境界,「能執」。
要說我們要知道,日常生活能執、所執,我們凡夫差不多都是「能」、「所」,我是能執,這個東西是我所執著,這叫做「能」、「所」。我看那個東西是「相」,是我所看的,所以我有能看的功能,它有相,是我所看的東西,有這個「能」、「所」,當中就會起執著。這是我喜歡、我所愛,我執著這個東西是我的。因為有「這個東西是我所執著、我所愛」,內在的心境,外在的境界,外在的境界是我們「所執」,我們的六根是「能」,緣外面的境界,「能執」。
我們若能瞭解有這內在的心識緣外在的境界,能執、所執,我們若瞭解,自然修行,我們就能將它遠離了,法性就能真正展開我們的法性真如。
我們若能瞭解有這內在的心識緣外在的境界,能執、所執,我們若瞭解,自然修行,我們就能將它遠離了,法性就能真正展開我們的法性真如。
但是,我們若還沒辦法離開能、所執,「能執」、「所執」,這樣我們就無法朗然體會;能夠瞭解能、所執這些法,我們若能瞭解,才能得到寂然界,才有辦法證得寂然界。因為我們的法性,真如本性如如不動,卻是無明緣著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有很多讓我們起煩惱,讓我們能執著,讓我們所執著等等,所以心分分毫毫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寂然的境界,我們無法體會。所以我們必定要先瞭解「能執」、「所執」,我們若能瞭解這些法,我們才有辦法得證寂然,也就是涅槃寂靜的境界。
但是,我們若還沒辦法離開能、所執,「能執」、「所執」,這樣我們就無法朗然體會;能夠瞭解能、所執這些法,我們若能瞭解,才能得到寂然界,才有辦法證得寂然界。因為我們的法性,真如本性如如不動,卻是無明緣著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有很多讓我們起煩惱,讓我們能執著,讓我們所執著等等,所以心分分毫毫在日常生活中,這個寂然的境界,我們無法體會。所以我們必定要先瞭解「能執」、「所執」,我們若能瞭解這些法,我們才有辦法得證寂然,也就是涅槃寂靜的境界。
修行者,「行者如是觀照時」,就「通達諸法即空」。其實,「能執」、「所執」都是執在「有」,「有」,所以我要執著。我們修行若能瞭解,瞭解這些事物終歸於空,天地之間的法則,我們若能都瞭解,自然就會遠離這種天地間一切事物法則,我們能完全將它去除。這是我們修行者要有這樣,很敏銳的心智去觀照。如一面鏡子,大圓鏡智,觀照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在鏡子裡,雖然是很清楚明朗,除開這些東西,鏡子與境若能這樣分離,鏡子還是歸於清淨。一片鏡面,境來照境,境離皆空,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境界。
修行者,「行者如是觀照時」,就「通達諸法即空」。其實,「能執」、「所執」都是執在「有」,「有」,所以我要執著。我們修行若能瞭解,瞭解這些事物終歸於空,天地之間的法則,我們若能都瞭解,自然就會遠離這種天地間一切事物法則,我們能完全將它去除。這是我們修行者要有這樣,很敏銳的心智去觀照。如一面鏡子,大圓鏡智,觀照外面的境界,外面的境界在鏡子裡,雖然是很清楚明朗,除開這些東西,鏡子與境若能這樣分離,鏡子還是歸於清淨。一片鏡面,境來照境,境離皆空,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境界。
我們的心雖然緣外面的境,但是不受「能」、「所」執著,就不會鏡子照外面的境,還是這個境常常放在鏡子裡。所以我們行者要瞭解,鏡子本來是一面清淨,空無所有,只是外面的境界來讓我們照。這是行者的觀照,要如那面鏡子一樣。若能這樣,就「通達諸法即空」,鏡離境,鏡子還是回歸這面鏡子的清淨。
我們的心雖然緣外面的境,但是不受「能」、「所」執著,就不會鏡子照外面的境,還是這個境常常放在鏡子裡。所以我們行者要瞭解,鏡子本來是一面清淨,空無所有,只是外面的境界來讓我們照。這是行者的觀照,要如那面鏡子一樣。若能這樣,就「通達諸法即空」,鏡離境,鏡子還是回歸這面鏡子的清淨。
「如是不為蘊處能所執之所搖動」,將我們搖動了。「蘊」,那就是「五蘊」,「處」就是「十二處」,也叫做「十二入」。像這樣,與「十八界」,我們的六根、六塵,緣著外面的境界,這個意識都吸收進來,這樣六根、六塵、六識成為十八界。這是我們過去都說過了。所以我們若能將這些境界釐清楚,分析得清楚,「能」、「所」,我們就不會執著,沒有「能執」、「所執」,外面的境界就如鏡面一樣,一切皆空,就不會受外面的境界來誘引我們的心,不會受我們的習氣控制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若對這些法都透徹瞭解,我們就能夠脫離無明網。
「如是不為蘊處能所執之所搖動」,將我們搖動了。「蘊」,那就是「五蘊」,「處」就是「十二處」,也叫做「十二入」。像這樣,與「十八界」,我們的六根、六塵,緣著外面的境界,這個意識都吸收進來,這樣六根、六塵、六識成為十八界。這是我們過去都說過了。所以我們若能將這些境界釐清楚,分析得清楚,「能」、「所」,我們就不會執著,沒有「能執」、「所執」,外面的境界就如鏡面一樣,一切皆空,就不會受外面的境界來誘引我們的心,不會受我們的習氣控制我們的真如本性。我們若對這些法都透徹瞭解,我們就能夠脫離無明網。
總是凡夫受無明覆蔽了,讓我們不得自由,所以好好用心,用在「能執」、「所執」。外面的境界,在眼、耳、鼻、舌、身去緣外面的色、聲、香、味、觸,加上了意,意根與法塵,這樣就是叫做「十二入」。世間一切法則都是無常,我們若能體會,即是「空」,瞭解「空」的道理,自然我們就能「得證寂然界」,心境常常很寂然、很清淨,如那面鏡子一樣。
總是凡夫受無明覆蔽了,讓我們不得自由,所以好好用心,用在「能執」、「所執」。外面的境界,在眼、耳、鼻、舌、身去緣外面的色、聲、香、味、觸,加上了意,意根與法塵,這樣就是叫做「十二入」。世間一切法則都是無常,我們若能體會,即是「空」,瞭解「空」的道理,自然我們就能「得證寂然界」,心境常常很寂然、很清淨,如那面鏡子一樣。
「證此寂然界時,漸教過二乘境界」。漸教就是初說小乘,小乘所證的是有餘涅槃,還未到究竟寂然的境界,因為小乘還有執,能執、所執,還有這樣的境界。所以我們若能瞭解,漸漸受教,漸漸瞭解,自然脫離二乘的境界,要不然常常執著在二乘法,聲聞、緣覺,雖然體會到法了,但是還是執著在自利,還不想要兼利他人,只想要法自得,還不想要傳法給眾生。這就是他們所證的境界就是到此為止。是漸教。
「證此寂然界時,漸教過二乘境界」。漸教就是初說小乘,小乘所證的是有餘涅槃,還未到究竟寂然的境界,因為小乘還有執,能執、所執,還有這樣的境界。所以我們若能瞭解,漸漸受教,漸漸瞭解,自然脫離二乘的境界,要不然常常執著在二乘法,聲聞、緣覺,雖然體會到法了,但是還是執著在自利,還不想要兼利他人,只想要法自得,還不想要傳法給眾生。這就是他們所證的境界就是到此為止。是漸教。
佛陀就是為了要讓他們瞭解佛法,所以應機逗教,隨著他們的根機,將這樣的法先讓他們瞭解,但是在瞭解的過程中,這個法,他們就這樣執著,執在「四諦」、「十二因緣」法,雖然瞭解了,還無法到六度萬行,他們的境界就是到二乘為止。所以佛陀就要再開大乘法,六度萬行,明顯的教法,人人要走入菩提道,變成三乘。
佛陀就是為了要讓他們瞭解佛法,所以應機逗教,隨著他們的根機,將這樣的法先讓他們瞭解,但是在瞭解的過程中,這個法,他們就這樣執著,執在「四諦」、「十二因緣」法,雖然瞭解了,還無法到六度萬行,他們的境界就是到二乘為止。所以佛陀就要再開大乘法,六度萬行,明顯的教法,人人要走入菩提道,變成三乘。
當然,三乘會入一大乘法,希望從小乘教慢慢讓他們瞭解,這個過程過後就是要接近大乘法時。這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的,同樣是修行很重要的法門要入,但是,不要到了這個門就這樣卡住了,無法再進到大門裡。貧窮子就是這樣,雖然已經接近父親富有的家庭了,在大門外徘徊,看到長者與裡面很多貴族的人,他自己驚惶,就會離開了,這大家應該還記得。所以說,我們不要執著在法,執在其中,我們應該要向前前進,進行我們真正學法的目標。
當然,三乘會入一大乘法,希望從小乘教慢慢讓他們瞭解,這個過程過後就是要接近大乘法時。這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的,同樣是修行很重要的法門要入,但是,不要到了這個門就這樣卡住了,無法再進到大門裡。貧窮子就是這樣,雖然已經接近父親富有的家庭了,在大門外徘徊,看到長者與裡面很多貴族的人,他自己驚惶,就會離開了,這大家應該還記得。所以說,我們不要執著在法,執在其中,我們應該要向前前進,進行我們真正學法的目標。
節錄:20151011薰法香如是我聞思 /慈濟宗
節錄:20151011薰法香如是我聞思 /慈濟宗
"佛說八大人覺經"曰:
"佛說八大人覺經"曰: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
==================
講題:
講題:
從自己的心裡頭,
從自己的心裡頭,
把累世的結解開。
把累世的結解開。
(如何解冤釋結?)
(如何解冤釋結?)
"淨空老和尚"主講:
"淨空老和尚"主講:
我們要盡量的學,
我們要盡量的學,
向極樂世界學習,
向極樂世界學習,
學什麼?
學什麼?
學我們在境界當中
學我們在境界當中
"學不受影響"。
"學不受影響"。
*****************
*****************
我們守住
我們守住
一個阿彌陀佛,
一個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至善,
阿彌陀佛是至善,
"純淨純善",
"純淨純善",
用這個心待人接物。
用這個心待人接物。
*****************
*****************
別人用什麼心
別人用什麼心
對待我們不要去管他,
對待我們不要去管他,
我們只用"佛心待人",
我們只用"佛心待人",
為什麼?
為什麼?
我們要到
我們要到
極樂世界成佛,
極樂世界成佛,
道理
道理
就這麼簡單,
就這麼簡單,
就這麼一句話,
就這麼一句話,
我要成佛,
我要成佛,
"我用佛心待人接物"。
"我用佛心待人接物"。
這個世間有一些
這個世間有一些
我們常講"冤親債主",
我們常講"冤親債主",
一些不善的人
一些不善的人
找麻煩,毀謗、
找麻煩,毀謗、
陷害、欺騙,
陷害、欺騙,
幹這些事情對待我們,
幹這些事情對待我們,
"我們怎麼看法"?
"我們怎麼看法"?
*****************
*****************
"首先不要怪別人",
"首先不要怪別人",
他為什麼不對別人,
他為什麼不對別人,
不毀謗別人,
不毀謗別人,
不陷害別人,
不陷害別人,
"要對我"?
"要對我"?
"你就找這個原因"。
"你就找這個原因"。
*****************
*****************
找不到,
找不到,
我沒有得罪他,
我沒有得罪他,
那前世、
那前世、
更前世呢?
更前世呢?
******************
******************
他來陷害我
他來陷害我
"這是果",
"這是果",
果必有因,
果必有因,
"哪有沒有因的果"。
"哪有沒有因的果"。
******************
******************
這找不到的,
這找不到的,
肯定是宿世前生
肯定是宿世前生
我也是這麼糟蹋別人,
我也是這麼糟蹋別人,
今天都得到人身,
今天都得到人身,
遇到了,
遇到了,
他來回報,
他來回報,
這很正常。
這很正常。
你明白這個,
你明白這個,
這一報還一報,
這一報還一報,
清了、帳了了。
清了、帳了了。
你看,
你看,
歡歡喜喜,
歡歡喜喜,
一絲毫怨恨都沒有。
一絲毫怨恨都沒有。
報過之後,
報過之後,
以後都變成好朋友了,
以後都變成好朋友了,
這是什麼?報掉了。
這是什麼?報掉了。
*********************
*********************
"重大的怨恨",
"重大的怨恨",
你把他殺掉了,
你把他殺掉了,
這個可麻煩大了,
這個可麻煩大了,
這就不是簡單的事情。
這就不是簡單的事情。
*********************
*********************
那要怎麼樣?
那要怎麼樣?
要有耐心,不要害怕,
要有耐心,不要害怕,
一昧以真誠心對人,
一昧以真誠心對人,
過去
過去
再不好的事情
再不好的事情
也都能夠化解。
也都能夠化解。
*******************
*******************
決定不可"冤冤相報",
決定不可"冤冤相報",
"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生生世世雙方都痛苦,
生生世世雙方都痛苦,
何必?
何必?
*******************
*******************
*******************
*******************
所以
所以
我們一覺悟,
我們一覺悟,
解這個結從哪裡解?
解這個結從哪裡解?
*******************
*******************
*******************
*******************
從自己心裡頭
從自己心裡頭
去解,
去解,
不能要求他,
不能要求他,
要求他就錯了;
要求他就錯了;
我的心結解開了,
我的心結解開了,
問題就解決了。
問題就解決了。
*******************
*******************
學佛人
學佛人
如果說不遭磨難,
如果說不遭磨難,
得要學這一招,
得要學這一招,
你的磨難全沒有了。
你的磨難全沒有了。
有神通的看到,
有神通的看到,
你旁邊
你旁邊
沒有這些惹麻煩的,
沒有這些惹麻煩的,
"旁邊都是護法神"。
"旁邊都是護法神"。
如果
如果
*******************
*******************
處處還是顧著自己,
處處還是顧著自己,
過失都在別人身上,
過失都在別人身上,
這個事問題就嚴重了,
這個事問題就嚴重了,
"這是真正的過失"。
"這是真正的過失"。
*******************
*******************
************
************
自己
自己
要承認過失,
要承認過失,
要懺悔過失,
要懺悔過失,
要改過自新。
要改過自新。
************
************
方法,真的,
方法,真的,
第一個
第一個
好方法"就是念佛"。
好方法"就是念佛"。
你真會念,
你真會念,
效果不可思議,
效果不可思議,
念佛
念佛
不但得
不但得
阿彌陀佛、釋迦加持,
阿彌陀佛、釋迦加持,
也得
也得
十方三世一切
十方三世一切
諸佛如來的加持,
諸佛如來的加持,
你說這福報多大!
你說這福報多大!
*************
*************
世出世間
世出世間
福報最大的,
福報最大的,
"念佛的人",
"念佛的人",
這沒人知道。
這沒人知道。
*************
*************
******************
******************
把
把
念佛看得太平常了,
念佛看得太平常了,
一定還有好的方法、
一定還有好的方法、
妙的方法高過它,
妙的方法高過它,
這想錯了,
這想錯了,
全想錯了,
全想錯了,
那就天天打妄想。
那就天天打妄想。
****************
****************
****************
****************
所以
所以
修什麼法門
修什麼法門
功夫都不得力。
功夫都不得力。
****************
****************
****************
****************
這是我們
這是我們
想在一生成就,
想在一生成就,
決定不能不知道。
決定不能不知道。
****************
****************
節錄自
節錄自
淨土大經科註 (第198集)
淨土大經科註 (第198集)
珠海合十
珠海合十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生死!」
「沒有生死!」
感恩淨空老和尚慈悲開示:
感恩淨空老和尚慈悲開示:
我沒有生死。我要有生死,我要是死了,佛也別學了,什麼都不幹,死了一切就完了,搞這個幹什麼?白搞了。就是因為我們永遠不死,這個身是假的,換身體而已。
我沒有生死。我要有生死,我要是死了,佛也別學了,什麼都不幹,死了一切就完了,搞這個幹什麼?白搞了。就是因為我們永遠不死,這個身是假的,換身體而已。
你看你們死了之後,靈魂過幾天去投胎去了,他又得一個身體,常常換身體,身體像衣服一樣,常常在換。我是不生不滅,這給你講真話。你要真懂了,什麼災難你都不在乎了,你都不覺得可怕了,為什麼?沒關係,我換個身體。
你看你們死了之後,靈魂過幾天去投胎去了,他又得一個身體,常常換身體,身體像衣服一樣,常常在換。我是不生不滅,這給你講真話。你要真懂了,什麼災難你都不在乎了,你都不覺得可怕了,為什麼?沒關係,我換個身體。
換身體,我得愈換愈好。知道這個事情的人他愈換愈好,不知道的,他恐懼害怕,那愈換就愈壞了,換到畜生道、換到餓鬼道去,那就很苦了。
換身體,我得愈換愈好。知道這個事情的人他愈換愈好,不知道的,他恐懼害怕,那愈換就愈壞了,換到畜生道、換到餓鬼道去,那就很苦了。
不驚不怖,歡歡喜喜的換,人是往上升,天道去了、佛道去了,不一樣。所以這個是學佛的好處,學佛的真實利益,不可以不知道。
不驚不怖,歡歡喜喜的換,人是往上升,天道去了、佛道去了,不一樣。所以這個是學佛的好處,學佛的真實利益,不可以不知道。
所以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也不要執著,執著就錯了,不執著就對了。我們用這個身體借假修真,借這個假的身體,真是什麼?把我們的靈性提升,要升等,這就對了。
所以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也不要執著,執著就錯了,不執著就對了。我們用這個身體借假修真,借這個假的身體,真是什麼?把我們的靈性提升,要升等,這就對了。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非常特殊。遇不到這個,我們向上提升確實有限度的;遇到這個法門,我們會把它提升到無限度,這個不可思議。所以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天道、諸佛如來的剎土我們全放下了,我們只取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認定一尊阿彌陀佛,我不到別地方去,就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你就成佛了。你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為什麼?那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說這些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所以身見不能有,認為身是自己,錯了。
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非常特殊。遇不到這個,我們向上提升確實有限度的;遇到這個法門,我們會把它提升到無限度,這個不可思議。所以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天道、諸佛如來的剎土我們全放下了,我們只取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認定一尊阿彌陀佛,我不到別地方去,就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你就成佛了。你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為什麼?那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說這些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所以身見不能有,認為身是自己,錯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七十四集)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七十四集)
因閱
因閱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
忽爾有省,
忽爾有省,
乃知"行住坐臥"
乃知"行住坐臥"
時時處處皆明示
時時處處皆明示
"迴光返照之道"。
"迴光返照之道"。
著相修行百千劫,
著相修行百千劫,
無相修行剎那間。
無相修行剎那間。
捨識用根、觀慧。
捨識用根、觀慧。
==============
==============
"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頓漸品第八曰:
頓漸品第八曰:
志誠曰。
志誠曰。
戒定慧只合一種。
戒定慧只合一種。
如何更別。
如何更別。
師曰。
師曰。
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
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
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
離性說法。名為相說。
離性說法。名為相說。
自性常迷。
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
須知一切萬法。
皆從自性起用。
皆從自性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
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
聽吾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
誠聞偈。悔謝。
乃呈一偈曰。
乃呈一偈曰。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五蘊幻身,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迴趣真如,法還不淨。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如何顯發超越輪迴的大智慧
如何顯發超越輪迴的大智慧
六祖在《六祖壇經》裡面講:
六祖在《六祖壇經》裡面講:
“一切萬法不離自心。”
“一切萬法不離自心。”
所以,要瞭解自己和宇宙的關係,你就是宇宙的核心。你笑起來,整個世界就笑起來了。希望你們都能記住這些人生的大智慧。
所以,要瞭解自己和宇宙的關係,你就是宇宙的核心。你笑起來,整個世界就笑起來了。希望你們都能記住這些人生的大智慧。
我們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時刻都生活在煩惱裡,煩惱就是輪迴。其實煩惱本身就是一種能量、智慧,但是它的範圍很小。我們經常會遇到事與願違、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這是因為意識的範圍非常狹隘。如果想要超越輪迴,遠離痛苦,利用意識是辦不到的。
我們從生到死的過程中,時刻都生活在煩惱裡,煩惱就是輪迴。其實煩惱本身就是一種能量、智慧,但是它的範圍很小。我們經常會遇到事與願違、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這是因為意識的範圍非常狹隘。如果想要超越輪迴,遠離痛苦,利用意識是辦不到的。
當今只是追求物質來滿足自己的快樂是非常困難的。怎樣才能超越輪迴、超越煩惱呢?必須要顯發自己的大智慧。“智慧”有“思惟的智慧”、“禪修的智慧”和“認識心的光明的智慧”等等,但是只有“認識心的光明的智慧”才是超越輪迴的大智慧。
當今只是追求物質來滿足自己的快樂是非常困難的。怎樣才能超越輪迴、超越煩惱呢?必須要顯發自己的大智慧。“智慧”有“思惟的智慧”、“禪修的智慧”和“認識心的光明的智慧”等等,但是只有“認識心的光明的智慧”才是超越輪迴的大智慧。
開發大智慧有很多方法,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是誰?自己的心在哪裡?瞭解自己的煩惱根本。世界上每天都在上演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平和事件,這些都是來自人類內心的嗔恨、嫉妒、傲慢。如果人人都有慈悲心,考慮整個宇宙、整個人類,乃至所有眾生的快樂;有大智慧,瞭解人與人、國與國、人與大自然、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和重要性,那麼世界上就不會發生這麼多災難和痛苦了。一些痛苦來自於“不瞭解自己”,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瞭解別人是聰明,瞭解自己才是智慧。每個人都有煩惱和負面的情緒,都是因為不瞭解自己的心。在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因為我們不知道心情和煩惱的來源,所以深陷在情緒的沼澤裡,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我們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及快樂都有它的因緣,佛學就是研究痛苦的產生、煩惱的來源,明確學習目標,使人生走上光明的正道。
開發大智慧有很多方法,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是誰?自己的心在哪裡?瞭解自己的煩惱根本。世界上每天都在上演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平和事件,這些都是來自人類內心的嗔恨、嫉妒、傲慢。如果人人都有慈悲心,考慮整個宇宙、整個人類,乃至所有眾生的快樂;有大智慧,瞭解人與人、國與國、人與大自然、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和重要性,那麼世界上就不會發生這麼多災難和痛苦了。一些痛苦來自於“不瞭解自己”,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瞭解別人是聰明,瞭解自己才是智慧。每個人都有煩惱和負面的情緒,都是因為不瞭解自己的心。在這個世界上,本來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因為我們不知道心情和煩惱的來源,所以深陷在情緒的沼澤裡,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我們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及快樂都有它的因緣,佛學就是研究痛苦的產生、煩惱的來源,明確學習目標,使人生走上光明的正道。
佛教關心所有眾生的生命,因為眾生追求快樂的願望是平等的,我們的身體雖然有大小,長相也不同,但是精神上的需求沒有差別。我們的成功來自於他人的成功,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你怎樣對待每個人,每個人也會那樣對待你,這是因果的反作用力。所以,有了大智慧,就能瞭解自己和他人的快樂;有了大智慧,我們自然而然會尊敬環境、身邊的人和整個地球。
佛教關心所有眾生的生命,因為眾生追求快樂的願望是平等的,我們的身體雖然有大小,長相也不同,但是精神上的需求沒有差別。我們的成功來自於他人的成功,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會怎樣對待你;你怎樣對待每個人,每個人也會那樣對待你,這是因果的反作用力。所以,有了大智慧,就能瞭解自己和他人的快樂;有了大智慧,我們自然而然會尊敬環境、身邊的人和整個地球。
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各種領域的知識來增長自己的智慧,特別是佛法。在大乘佛法裡,通過修持慈悲心來開發大智慧。有了慈悲與智慧,生命才有意義。智慧是自己通過修行和淨化心靈而提煉出來的,用任何語言都表達不了。這種大智慧每個人都有,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而已,由於我們沒有認識它,所以才有痛苦、有煩惱。
所以我們需要通過各種領域的知識來增長自己的智慧,特別是佛法。在大乘佛法裡,通過修持慈悲心來開發大智慧。有了慈悲與智慧,生命才有意義。智慧是自己通過修行和淨化心靈而提煉出來的,用任何語言都表達不了。這種大智慧每個人都有,只是我們還沒有發現而已,由於我們沒有認識它,所以才有痛苦、有煩惱。
有些人學佛越久,分別心越多,傲慢心越強,甚至不如沒學佛的人,連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沒有。沒慈悲心的人,全身都是疾病。煩惱轉變過來了,世間上一切的負能量都能轉變過來。煩惱來自於光明的智慧,也消失在光明的智慧裡。如果在煩惱生滅的過程中沒有方法,就會帶給我們痛苦、壓力和恐懼,想要更健康、更快樂地生活,就要開發智慧。當煩惱轉變不過來的時候,總覺得生活過不下去,實際上,我們什麼都不缺,智慧也是本來具有的。佛教育我們怎樣做更好的人、過更好的生活,所以,佛陀的教育可以用在我們的工作、家庭和社會裡。傳播大智慧,就不會出錯、被社會歧視,佛法的智慧就是轉變一切不平等的思想,打開狹隘的心。
有些人學佛越久,分別心越多,傲慢心越強,甚至不如沒學佛的人,連最基本的善良人格都沒有。沒慈悲心的人,全身都是疾病。煩惱轉變過來了,世間上一切的負能量都能轉變過來。煩惱來自於光明的智慧,也消失在光明的智慧裡。如果在煩惱生滅的過程中沒有方法,就會帶給我們痛苦、壓力和恐懼,想要更健康、更快樂地生活,就要開發智慧。當煩惱轉變不過來的時候,總覺得生活過不下去,實際上,我們什麼都不缺,智慧也是本來具有的。佛教育我們怎樣做更好的人、過更好的生活,所以,佛陀的教育可以用在我們的工作、家庭和社會裡。傳播大智慧,就不會出錯、被社會歧視,佛法的智慧就是轉變一切不平等的思想,打開狹隘的心。
人生有很多苦,但是總有一個方法能解決,就是大智慧。只要通過大智慧瞭解了自己的情緒和煩惱,自己就能解決煩惱,不需要依靠別人。當一個煩惱生起來的時候,觀察它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是一個顯發大智慧的竅訣,只要願意,每個人都有這個條件和能力開顯智慧。人類本有的大智慧是超越文字和語言、超越宗教、超越邏輯推理的。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心的本體都是清淨、光明的,它一直都存在於內心裡。偶爾我們會產生煩惱,但是有一個智慧一直都知道,這就是原始光明大智慧。
人生有很多苦,但是總有一個方法能解決,就是大智慧。只要通過大智慧瞭解了自己的情緒和煩惱,自己就能解決煩惱,不需要依靠別人。當一個煩惱生起來的時候,觀察它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是一個顯發大智慧的竅訣,只要願意,每個人都有這個條件和能力開顯智慧。人類本有的大智慧是超越文字和語言、超越宗教、超越邏輯推理的。從出生到現在,我們心的本體都是清淨、光明的,它一直都存在於內心裡。偶爾我們會產生煩惱,但是有一個智慧一直都知道,這就是原始光明大智慧。
佛陀清清楚楚地瞭解我們需要什麼、能承擔多少、能得到多少。學佛是為了開發自己的大智慧,不是為了盲目地弘揚佛法;學佛是為了讓我們遠離煩惱,不是為了增加我們的分別心、傲慢、嫉妒。有智慧,就有德行,就有更多的人愛你。個人的世界亮起來了,外面的世界就會亮起來。“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拼命得到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一定要有德行。我們不缺少外面的物質,而是缺乏內在能量,所以世界上的財富雖然都擺在眼前,但是就是得不到,因為沒有德行。
佛陀清清楚楚地瞭解我們需要什麼、能承擔多少、能得到多少。學佛是為了開發自己的大智慧,不是為了盲目地弘揚佛法;學佛是為了讓我們遠離煩惱,不是為了增加我們的分別心、傲慢、嫉妒。有智慧,就有德行,就有更多的人愛你。個人的世界亮起來了,外面的世界就會亮起來。“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拼命得到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一定要有德行。我們不缺少外面的物質,而是缺乏內在能量,所以世界上的財富雖然都擺在眼前,但是就是得不到,因為沒有德行。
完善自己是最好的學習。我們的心沒有大小,但是智慧有大小。要培養自己的智慧,看清自心的問題,未來的路才會更順利,更圓滿。培養自己的德行,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社會的角度考慮問題,把心胸打開,一切都會有的。
完善自己是最好的學習。我們的心沒有大小,但是智慧有大小。要培養自己的智慧,看清自心的問題,未來的路才會更順利,更圓滿。培養自己的德行,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社會的角度考慮問題,把心胸打開,一切都會有的。
六祖在《六祖壇經》裡面講:
六祖在《六祖壇經》裡面講:
“一切萬法不離自心。”
“一切萬法不離自心。”
所以,要瞭解自己和宇宙的關係,你就是宇宙的核心。你笑起來,整個世界就笑起來了。希望你們都能記住這些人生的大智慧。
所以,要瞭解自己和宇宙的關係,你就是宇宙的核心。你笑起來,整個世界就笑起來了。希望你們都能記住這些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