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所得無上菩提無實無虛(七)
122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122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詳見後/
詳見後/
1、『如來所得』者,唯一『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
1、『如來所得』者,唯一『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
2、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若究竟言之,相不相皆無,故曰『無實無虛』。虛實皆無,是為真實之法。以證成上文真實之說也。
2、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若究竟言之,相不相皆無,故曰『無實無虛』。虛實皆無,是為真實之法。以證成上文真實之說也。
134
134
、「心行」,心之行動,起心動念也。「諸法」,外境也。約內心外境以明正知,意在使知「無境唯識,心外無法」之義也。
、「心行」,心之行動,起心動念也。「諸法」,外境也。約內心外境以明正知,意在使知「無境唯識,心外無法」之義也。
2、心外無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但眾生外為境相所迷,內為心念所擾,不能證得。此般若所以令離相離念也。
2、心外無法,故法法不外一真如。但眾生外為境相所迷,內為心念所擾,不能證得。此般若所以令離相離念也。
3、性體空寂,本無有念。諸法緣生,本來無生,當體即空。故心行諸法,不一也。叵得緣生,不異也。不一不異,諸法如義也。如是而知名曰「正知」。知此,則知應離念離相之所以然矣。離相離念,正所以無我也。
3、性體空寂,本無有念。諸法緣生,本來無生,當體即空。故心行諸法,不一也。叵得緣生,不異也。不一不異,諸法如義也。如是而知名曰「正知」。知此,則知應離念離相之所以然矣。離相離念,正所以無我也。
"金剛經"曰:
"金剛經"曰:
如來所得
如來所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中"無實無虛"。
於是中"無實無虛"。
==================
==================
以下節錄自
以下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金剛經講義"。
『如來所得』者,
『如來所得』者,
唯一『無實無虛』,
唯一『無實無虛』,
即是「諸法如義」。
即是「諸法如義」。
********************
********************
如來所得之法,
如來所得之法,
乃是"實相"。
乃是"實相"。
實相者,無相無不相。
實相者,無相無不相。
無相,『無實』也。
無相,『無實』也。
無不相,『無虛』也。
無不相,『無虛』也。
********************
********************
『無實無虛』,
『無實無虛』,
即《起信論》
即《起信論》
「如實空」義,
「如實空」義,
「如實不空」義。
「如實不空」義。
如實空者,無實也。
如實空者,無實也。
如實不空者,無虛也。
如實不空者,無虛也。
空而不空,無實即復無虛。
空而不空,無實即復無虛。
不空而空,無虛即復無實。
不空而空,無虛即復無實。
此是一切法,
此是一切法,
"如如不動之真體"。
"如如不動之真體"。
*******************
*******************
佛與諸大菩薩,
佛與諸大菩薩,
"觀"一切法
"觀"一切法
無實無虛,是整個的。
無實無虛,是整個的。
無實即無虛,
無實即無虛,
無虛即無實。
無虛即無實。
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不住空有、中道相應)
(不住空有、中道相應)
*******************
*******************
********************
********************
佛事門中,
佛事門中,
不立一法,無實也。
不立一法,無實也。
不捨一法,無虛也。
不捨一法,無虛也。
應無所住,無實也。
應無所住,無實也。
而生其心,無虛也。
而生其心,無虛也。
"無實無虛",
"無實無虛",
亦是
亦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即是"諸法實相"也。
即是"諸法實相"也。
********************
********************
*********************
*********************
無實無虛,
無實無虛,
是
是
"空有一如,性德本然"。
"空有一如,性德本然"。
如來證此,說此。
如來證此,說此。
令眾生"覺此,修此"。
令眾生"覺此,修此"。
*********************
*********************
*********************
*********************
應如是覺,如是修。
應如是覺,如是修。
云何修?
云何修?
生無所住心,
生無所住心,
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
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
以利益一切眾生是也。
以利益一切眾生是也。
*********************
*********************
節錄自
節錄自
江味農居士著
江味農居士著
"金剛經講義"。
"金剛經講義"。
"金剛經"曰:
"金剛經"曰:
須菩提。
須菩提。
如來所得
如來所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是中"無實無虛"。
於是中"無實無虛"。
『如來所得』者,
『如來所得』者,
唯一『無實無虛』,
唯一『無實無虛』,
即是「諸法如義」。
即是「諸法如義」。
********************
********************
如來所得之法,
如來所得之法,
乃是"實相"。
乃是"實相"。
實相者,無相無不相。
實相者,無相無不相。
無相,『無實』也。
無相,『無實』也。
無不相,『無虛』也。
無不相,『無虛』也。
********************
********************
若究竟言之,
若究竟言之,
相不相皆無,
相不相皆無,
故曰『無實無虛』。
故曰『無實無虛』。
虛實皆無,
虛實皆無,
是為真實之法。
是為真實之法。
以證成上文真實之說也。
以證成上文真實之說也。
阿耨菩提,
阿耨菩提,
即真如覺性之異名。
即真如覺性之異名。
如來即"諸法如義",
如來即"諸法如義",
稱為如來,
稱為如來,
因其已證真如覺性。
因其已證真如覺性。
足證如來所得,
足證如來所得,
「無實」,覺性空寂。
「無實」,覺性空寂。
「無虛」,覺性圓彰故。
「無虛」,覺性圓彰故。
一法不生(本自清淨),
一法不生(本自清淨),
實無有法也,故無實。
實無有法也,故無實。
無法不現(能生萬法),
無法不現(能生萬法),
諸法一如也,故無虛。
諸法一如也,故無虛。
『無實無虛』,
『無實無虛』,
即《起信論》
即《起信論》
「如實空」義,
「如實空」義,
「如實不空」義。
「如實不空」義。
如實即是真如,
如實即是真如,
因真如為真實之性體,
因真如為真實之性體,
故曰"如實"。
故曰"如實"。
***********************
***********************
如實空者,無實也。
如實空者,無實也。
如實不空者,無虛也。
如實不空者,無虛也。
空而不空,無實即復無虛。
空而不空,無實即復無虛。
不空而空,無虛即復無實。
不空而空,無虛即復無實。
此是一切法,
此是一切法,
"如如不動之真體"。
"如如不動之真體"。
***********************
***********************
不空是由空來,
不空是由空來,
可知
可知
無虛是由無實來。
無虛是由無實來。
諸法一如,
諸法一如,
是由實無有法來。
是由實無有法來。
無實,可指諸法言。
無實,可指諸法言。
諸法緣生,故無實。
諸法緣生,故無實。
無虛,可指「如」言。
無虛,可指「如」言。
真如不空,故無虛。
真如不空,故無虛。
*****************
*****************
『如來所得』,
『如來所得』,
但證"諸法如義"耳。
但證"諸法如義"耳。
*****************
*****************
*********************
*********************
無實無虛,
無實無虛,
是
是
"空有一如,性德本然"。
"空有一如,性德本然"。
如來證此,說此。
如來證此,說此。
令眾生"覺此,修此"。
令眾生"覺此,修此"。
*********************
*********************
*********************
*********************
應如是覺,如是修。
應如是覺,如是修。
云何修?
云何修?
生無所住心,
生無所住心,
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
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
以利益一切眾生是也。
以利益一切眾生是也。
*********************
*********************
************************
************************
若"觀"一切法"唯實",
若"觀"一切法"唯實",
(執有、著相、我執)凡夫也。
(執有、著相、我執)凡夫也。
若"觀"一切法唯虛,
若"觀"一切法唯虛,
(執空、著空、法執)二乘也。
(執空、著空、法執)二乘也。
即"觀"一切法
即"觀"一切法
實中有虛,虛中有實,
實中有虛,虛中有實,
亦是權教菩薩。
亦是權教菩薩。
************************
************************
********************
********************
佛與諸大菩薩,
佛與諸大菩薩,
"觀"一切法
"觀"一切法
無實無虛,是整個的。
無實無虛,是整個的。
無實即無虛,
無實即無虛,
無虛即無實。
無虛即無實。
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不住空有、中道相應)
(不住空有、中道相應)
********************
********************
********************
********************
佛事門中,
佛事門中,
不立一法,無實也。
不立一法,無實也。
不捨一法,無虛也。
不捨一法,無虛也。
應無所住,無實也。
應無所住,無實也。
而生其心,無虛也。
而生其心,無虛也。
"無實無虛",
"無實無虛",
亦是
亦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即是"諸法實相"也。
即是"諸法實相"也。
********************
********************
一二二、明一如
一二二、明一如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1、『如來所得』者,唯一『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
1、『如來所得』者,唯一『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如義」。
2、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若究竟言之,相不相皆無,故曰『無實無虛』。虛實皆無,是為真實之法。以證成上文真實之說也。
2、如來所得之法,乃是實相。實相者,無相無不相。無相,『無實』也。無不相,『無虛』也。若究竟言之,相不相皆無,故曰『無實無虛』。虛實皆無,是為真實之法。以證成上文真實之說也。
3、阿耨菩提,即真如覺性之異名。如來即諸法如義,稱為如來,因其已證真如覺性。足證如來所得,「無實」,覺性空寂。「無虛」,覺性圓彰故。
3、阿耨菩提,即真如覺性之異名。如來即諸法如義,稱為如來,因其已證真如覺性。足證如來所得,「無實」,覺性空寂。「無虛」,覺性圓彰故。
4、一法不生,實無有法也,故無實。無法不現,諸法一如也,故無虛。
4、一法不生,實無有法也,故無實。無法不現,諸法一如也,故無虛。
5、『無實無虛』,即《起信論》「如實空」義,「如實不空」義。如實即是真如,因真如為真實之性體,故曰如實。如實空者,無實也。如實不空者,無虛也。空而不空,無實即復無虛。不空而空,無虛即復無實。此是一切法,如如不動之真體。
5、『無實無虛』,即《起信論》「如實空」義,「如實不空」義。如實即是真如,因真如為真實之性體,故曰如實。如實空者,無實也。如實不空者,無虛也。空而不空,無實即復無虛。不空而空,無虛即復無實。此是一切法,如如不動之真體。
6、不空是由空來,可知無虛是由無實來。諸法一如,是由實無有法來。
6、不空是由空來,可知無虛是由無實來。諸法一如,是由實無有法來。
7、無實,可指諸法言。諸法緣生,故無實。無虛,可指「如」言。真如不空,故無虛。『如來所得』,但證諸法如義耳。
7、無實,可指諸法言。諸法緣生,故無實。無虛,可指「如」言。真如不空,故無虛。『如來所得』,但證諸法如義耳。
8、無實無虛,是空有一如,性德本然。如來證此,說此。令眾生覺此,修此。若觀一切法唯實,凡夫也。若觀一切法唯虛,二乘也。即觀一切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亦是權教菩薩。佛與諸大菩薩,觀一切法無實無虛,是整個的。無實即無虛,無虛即無實。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8、無實無虛,是空有一如,性德本然。如來證此,說此。令眾生覺此,修此。若觀一切法唯實,凡夫也。若觀一切法唯虛,二乘也。即觀一切法實中有虛,虛中有實,亦是權教菩薩。佛與諸大菩薩,觀一切法無實無虛,是整個的。無實即無虛,無虛即無實。諸法一如,空有同時。
9、佛事門中,不立一法,無實也。不捨一法,無虛也。應無所住,無實也。而生其心,無虛也。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實相。應如是覺,如是修。云何修?生無所住心,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以利益一切眾生是也。
9、佛事門中,不立一法,無實也。不捨一法,無虛也。應無所住,無實也。而生其心,無虛也。無實無虛,即是諸法實相。應如是覺,如是修。云何修?生無所住心,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以利益一切眾生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