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法界,平等平等,豈有聖凡之別。意在教聞法者,當於法法頭上薦取平等之理,則可於法法頭上得見自性。
『莫作是念』。是普誡一切人,不可以輪迴見,測圓覺海。實令學人必當斷妄念耳。
「無法可說,無生可度」,是約性說,照而常寂也。「有生可度,有法可說」,是約相說,寂而常照也。合而觀之,正是性相圓融,寂照同時之義。當如是通達也。
學佛必須開佛知見。佛知即是一切不可得,知一切即空即假。佛見即是不執一異。欲通達佛法微妙之理,非將凡情俗見,一掃而空之,必不能入也。
『眾生』之所以成眾生,以有念故。眾生之所以得度,以無念故。度生云者,惟令離念而已。若佛度生有念,則自尚未度,何能度生耶。
佛度眾生,不過為眾生作增上緣耳。眾生自己發大心、行大行,實為主因。若無主因,雖有增上緣,生亦無從度也。是故眾生得度,實眾生自度耳。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
1、一真法界,平等平等,豈有聖凡之別。意在教聞法者,當於法法頭上薦取平等之理,則可於法法頭上得見自性。
2、佛不起心動念而能隨機應緣以度眾生者有二。(1)夙昔大悲大願薰習成種之力,故能有感斯應。(2)因具二智,成三身。如大圓鏡,光明遍照,故能所應不謬。
3、『莫作是念』。是普誡一切人,不可以輪迴見,測圓覺海。實令學人必當斷妄念耳。
4、「無法可說,無生可度」,是約性說,照而常寂也。「有生可度,有法可說」,是約相說,寂而常照也。合而觀之,正是性相圓融,寂照同時之義。當如是通達也。
5、學佛必須開佛知見。佛知即是一切不可得,知一切即空即假。佛見即是不執一異。欲通達佛法微妙之理,非將凡情俗見,一掃而空之,必不能入也。
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1、『實無』略逗,此二字最是徹底。謂實無作念之理也。
2、『眾生』之所以成眾生,以有念故。眾生之所以得度,以無念故。度生云者,惟令離念而已。若佛度生有念,則自尚未度,何能度生耶。
3、佛度眾生,不過為眾生作增上緣耳。眾生自己發大心、行大行,實為主因。若無主因,雖有增上緣,生亦無從度也。是故眾生得度,實眾生自度耳。
4、苟有一念,四相具足。如來正令發心菩薩,除此四相。但約如來邊言,以明無能、無所、無我之義。意在令學人了然於平等法界,實無有我耳。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2、一真法界、一切諸佛、一切眾生,同體之性之異名也。因其同體,故曰「一如」。故曰平等、無有高下。譬如金器多種,名相雖各各不同,無非金之異相異名,同體一如耳。
3、無聖無凡。本來平等。所以佛說:「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蓋「度」即無度,「成」即無成。所以又說:「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此皆約性體平等義說也。
4、發心菩薩,通達此義。應以無能、無所、無法、無我之心,修一切善法,乃能如是而證也。
5、聖之成聖,凡之成凡。正由一無念,一有念故。起念,便有高下,便非平等。
6、古德云:「但驀直行去。」驀直者,絕無瞻顧之意。只要明瞭道理,認準方向,便一直行去。轉凡不轉凡,成聖不成聖,以及一切生死利害等等,概不掛念。如此,便與道相應,與性相應,速能成就。否則反不能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