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心念佛成佛1
"世尊一切有部律"偈頌:
"世尊一切有部律"偈頌:
調伏"寂靜"持淨戒,常以"妙法"自莊嚴,
調伏"寂靜"持淨戒,常以"妙法"自莊嚴,
於諸"含識"無害心,是謂"沙門"苾芻行(戒定慧/聞思修)。
於諸"含識"無害心,是謂"沙門"苾芻行(戒定慧/聞思修)。
"智者大師"云:
"智者大師"云: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這四個字可不簡單。/詳見後
這四個字可不簡單。/詳見後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一)*****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一)*****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一)*****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一)*****
一心淨土發願文
一心淨土發願文
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薩道,求生淨土。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薩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承佛慈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原出自宋.慈雲遵式〈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第二卷。)
(原出自宋.慈雲遵式〈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第二卷。)
淨空法師:【信願念佛,不論一心功夫淺深,都能往生】
淨空法師:【信願念佛,不論一心功夫淺深,都能往生】
觀看次數:185次
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得到,就是經典常講所作已辦,生死自在了。也有個說法,利根能夠七天不亂,鈍根僅僅一天不亂,中根從二天到六天不定。二種說法都講得通,以第一種說法為善。
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得到,就是經典常講所作已辦,生死自在了。也有個說法,利根能夠七天不亂,鈍根僅僅一天不亂,中根從二天到六天不定。二種說法都講得通,以第一種說法為善。
《彌陀經》講七天,《無量壽經》講十天,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鼓音王經》也講十天,《大集經》講七個七,連在一起是四十九天。《般舟三昧經》定九十天,三個月,《文殊般若經》也講九十天。
《彌陀經》講七天,《無量壽經》講十天,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鼓音王經》也講十天,《大集經》講七個七,連在一起是四十九天。《般舟三昧經》定九十天,三個月,《文殊般若經》也講九十天。
諸經所說克期求證時日長短不同。《彌陀經》最短,用心最純,簡單容易,無過於此經。人人都能做,男女老幼,貧富貴賤,乃至六趣四生,都能修,都能成就。《無量壽經》(龍舒居士校輯本)指出:一心繫念於我,雖止於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七天、一天都行。
諸經所說克期求證時日長短不同。《彌陀經》最短,用心最純,簡單容易,無過於此經。人人都能做,男女老幼,貧富貴賤,乃至六趣四生,都能修,都能成就。《無量壽經》(龍舒居士校輯本)指出:一心繫念於我,雖止於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七天、一天都行。
總而言之,念佛法門,只要一心,不論時間長短都能往生,但是生西方世界,品位高下不一樣。蕅益大師《要解》講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淺深。淺深,也沒有說多少,是念的淺深。
總而言之,念佛法門,只要一心,不論時間長短都能往生,但是生西方世界,品位高下不一樣。蕅益大師《要解》講得很清楚,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淺深。淺深,也沒有說多少,是念的淺深。
理事相應就深,不相應就淺。與阿彌陀佛弘願相應就深,與阿彌陀佛行願相應得不圓滿就淺。更簡單的說法,與定慧相應,功夫深,心定慧開了,能斷煩惱,能破無明,品位當然就高。念佛功夫淺,定慧比較弱,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品位當然就低了。
理事相應就深,不相應就淺。與阿彌陀佛弘願相應就深,與阿彌陀佛行願相應得不圓滿就淺。更簡單的說法,與定慧相應,功夫深,心定慧開了,能斷煩惱,能破無明,品位當然就高。念佛功夫淺,定慧比較弱,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品位當然就低了。
本文節錄自【199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38集
本文節錄自【199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38集
淨空法師:【學佛有出離心,生活是道場,工作是道場】/詳見後
淨空法師:【學佛有出離心,生活是道場,工作是道場】/詳見後
觀看次數:1,020次2021年10月25日
學佛同修要有高度警覺心,出離心,要把學佛重點放在落實,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戒學班,清公上人(果清法師)所說,你聽懂了,依教奉行,能平安度過災難。如果不捨念佛,你決定得生淨土。
學佛同修要有高度警覺心,出離心,要把學佛重點放在落實,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戒學班,清公上人(果清法師)所說,你聽懂了,依教奉行,能平安度過災難。如果不捨念佛,你決定得生淨土。
八大人覺唯慧是業/印光大師智慧為要
八大人覺唯慧是業/印光大師智慧為要
張恩慧"放下萬緣"(專修淨業)/Shi Jizhe"以法為師"(聞思修三)
張恩慧"放下萬緣"(專修淨業)/Shi Jizhe"以法為師"(聞思修三)
修鍊
修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轉染念(貪瞋癡三毒)
轉染念(貪瞋癡三毒)
為智念、淨念。
為智念、淨念。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即是
即是
真如不生不滅心。
真如不生不滅心。
*******************
*******************
用真如心來念佛成佛。
用真如心來念佛成佛。
*******************
*******************
ps:
ps:
中道義/中道觀
中道義/中道觀
修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修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是本心、心性、心體、理體。
此是本心、心性、心體、理體。
亦是菩提心、如來藏心、自性心。
亦是菩提心、如來藏心、自性心。
亦是阿彌陀心、真如心、清淨心。
亦是阿彌陀心、真如心、清淨心。
亦是佛性、覺性、法性、真實性。
亦是佛性、覺性、法性、真實性。
(異名同義)(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異名同義)(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
********************************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這四個字可不簡單。
這四個字可不簡單。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亦稱
亦稱
智慧功德海、
智慧功德海、
無相理體、
無相理體、
一念心性、
一念心性、
清淨自性、
清淨自性、
真如法界、
真如法界、
真如法身、
真如法身、
真如實相、
真如實相、
真如本性、
真如本性、
...............。
...............。
所以,
所以,
若是沒有
若是沒有
深入"淨土三經",
深入"淨土三經",
瞭知
瞭知
"阿彌陀佛"四字真實義。
"阿彌陀佛"四字真實義。
"淨土三經":
"淨土三經":
(1)佛說阿彌陀經
(1)佛說阿彌陀經
(2)佛說無量壽佛經
(2)佛說無量壽佛經
(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念佛,
念佛,
喊破喉嚨也枉然也。
喊破喉嚨也枉然也。
"淨空老和尚"開示:
"淨空老和尚"開示:
現代念佛人大都是
現代念佛人大都是
"屬於中下根器者",
"屬於中下根器者",
老和尚說他自己也是
老和尚說他自己也是
"屬於中下根器者"。
"屬於中下根器者"。
所以,
所以,
我們不屬"愚夫愚婦",
我們不屬"愚夫愚婦",
理上不需要下功夫,
理上不需要下功夫,
念佛即能容易得生也。
念佛即能容易得生也。
感恩的心。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淨空法師:【學佛有出離心,生活是道場,工作是道場】
淨空法師:【學佛有出離心,生活是道場,工作是道場】
觀看次數:1,020次2021年10月25日
學佛同修要有高度警覺心,出離心,要把學佛重點放在落實,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戒學班,清公上人(果清法師)所說,你聽懂了,依教奉行,能平安度過災難。如果不捨念佛,你決定得生淨土。
學佛同修要有高度警覺心,出離心,要把學佛重點放在落實,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比什麼都重要。如果戒學班,清公上人(果清法師)所說,你聽懂了,依教奉行,能平安度過災難。如果不捨念佛,你決定得生淨土。
時間有限,法門門門都好,沒有一門不好。《般若經》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門都能成無上道,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理念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能搞雜搞亂。要相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一法,任何一法圓滿具足一切法。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
時間有限,法門門門都好,沒有一門不好。《般若經》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門都能成無上道,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理念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能搞雜搞亂。要相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一法,任何一法圓滿具足一切法。為什麼?一切法不離自性。
惠能大師開悟,講得清楚明白,要深深體會,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統是自性生,所以平等,任何一法都能明心見性。賢公老和尚說,世間無難事,只怕心不專。這話說絕了,只要心專,任何一法含攝一切法。
惠能大師開悟,講得清楚明白,要深深體會,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統是自性生,所以平等,任何一法都能明心見性。賢公老和尚說,世間無難事,只怕心不專。這話說絕了,只要心專,任何一法含攝一切法。
老人家一生做榜樣,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沒讀過一部經,沒聽過一次經。二十歲出家,民國十九年,我還沒出世,師父看中他。傳戒法師不是普通人,得道高僧,看到這種根性,寶,他能成就,佛法說根熟眾生。
老人家一生做榜樣,不認識字,沒念過書,沒讀過一部經,沒聽過一次經。二十歲出家,民國十九年,我還沒出世,師父看中他。傳戒法師不是普通人,得道高僧,看到這種根性,寶,他能成就,佛法說根熟眾生。
他具足三個條件,老實、聽話、真幹。這樣的人,碰到高人教他一法,一生堅持就成就,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二十歲師父剃度,就教他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他真的依教奉行,不違背師父教誨,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
他具足三個條件,老實、聽話、真幹。這樣的人,碰到高人教他一法,一生堅持就成就,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二十歲師父剃度,就教他一句話「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他真的依教奉行,不違背師父教誨,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
稟性非常溫柔,非常慈悲,學習態度也是最好的。第一個深信,決定不能有絲毫懷疑,用真誠心,恭敬心,他具足。晚年他拜佛,地下沒有拜墊,從這裡看出恭敬。處事待人接物全是道場,為什麼?心裡佛號不中斷。生活,佛號不中斷,工作,佛號不中斷。
稟性非常溫柔,非常慈悲,學習態度也是最好的。第一個深信,決定不能有絲毫懷疑,用真誠心,恭敬心,他具足。晚年他拜佛,地下沒有拜墊,從這裡看出恭敬。處事待人接物全是道場,為什麼?心裡佛號不中斷。生活,佛號不中斷,工作,佛號不中斷。
他的工作是耕種,生長在農家,從小在農田,小時候幫助拔草,農耕經驗非常豐富,農耕知識是老人傳下來的,他全學會了。年輕有體力,又勤快,農耕不礙念佛。生活是道場,工作是道場,待人接物無一不是道場,他的佛號從來沒有丟失過。
他的工作是耕種,生長在農家,從小在農田,小時候幫助拔草,農耕經驗非常豐富,農耕知識是老人傳下來的,他全學會了。年輕有體力,又勤快,農耕不礙念佛。生活是道場,工作是道場,待人接物無一不是道場,他的佛號從來沒有丟失過。
這樣的人,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看到,最初得到功夫成片什麼時候?回頭想想,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也是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出家,諦老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還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什麼條件能做到?功夫成片就能做到。
這樣的人,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看到,最初得到功夫成片什麼時候?回頭想想,諦閑老和尚的徒弟鍋漏匠,也是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出家,諦老就教他一句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還站了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什麼條件能做到?功夫成片就能做到。
我常常勸勉同學,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就像《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在世,當來是到極樂世界。只講現前,一定見到阿彌陀佛,多少次?至少三次。
我常常勸勉同學,念佛人往生極樂世界,就像《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在世,當來是到極樂世界。只講現前,一定見到阿彌陀佛,多少次?至少三次。
第一次,功夫成片,取得往生條件,阿彌陀佛會跟你見面,或在定中,或在夢中。(第二次)告訴你還有多長壽命,壽終時來接引。等於授記,你往生極樂世界有把握了,多歡喜,絕對不會退轉,不會懈怠,老和尚講不會拐彎。
第一次,功夫成片,取得往生條件,阿彌陀佛會跟你見面,或在定中,或在夢中。(第二次)告訴你還有多長壽命,壽終時來接引。等於授記,你往生極樂世界有把握了,多歡喜,絕對不會退轉,不會懈怠,老和尚講不會拐彎。
功夫成片,第一次見阿彌陀佛。第二次見面,會告訴你確切時間。早年在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往生前三個月,在一張紙上寫日期,寫了十幾個,沒人敢問什麼意思。就是那天往生,得到阿彌陀佛通知。第三次見面,是佛來接引,你還活著,沒有斷氣,看到佛來接引,跟他去。所以往生的人,至少跟佛三次見面。
功夫成片,第一次見阿彌陀佛。第二次見面,會告訴你確切時間。早年在新加坡,居士林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往生前三個月,在一張紙上寫日期,寫了十幾個,沒人敢問什麼意思。就是那天往生,得到阿彌陀佛通知。第三次見面,是佛來接引,你還活著,沒有斷氣,看到佛來接引,跟他去。所以往生的人,至少跟佛三次見面。
遠公大師傳記,淨宗初祖,四次見到,最後一次是佛接引往生。雖然過去見到三次,他從來沒有告訴任何人,到最後往生時才告訴大家,過去曾經見過三次,現在境界又現前,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而且看到蓮社比他早往生的人,統統在阿彌陀佛身邊,一起接引。
遠公大師傳記,淨宗初祖,四次見到,最後一次是佛接引往生。雖然過去見到三次,他從來沒有告訴任何人,到最後往生時才告訴大家,過去曾經見過三次,現在境界又現前,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而且看到蓮社比他早往生的人,統統在阿彌陀佛身邊,一起接引。
回過頭我們問,海賢老和尚見佛多少次?我的估計不會少過十次,他時間長,從二十歲到一百一十二歲,九十二年,跟阿彌陀佛見十次面不算多。實際上他有沒有那麼長壽命?我不以為然,我覺得他的壽命,正常應該是七、八十歲。延這麼長,是阿彌陀佛加持,給他任務,一直到看到《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表法才圓滿。換句話說,為現前淨宗表法。
回過頭我們問,海賢老和尚見佛多少次?我的估計不會少過十次,他時間長,從二十歲到一百一十二歲,九十二年,跟阿彌陀佛見十次面不算多。實際上他有沒有那麼長壽命?我不以為然,我覺得他的壽命,正常應該是七、八十歲。延這麼長,是阿彌陀佛加持,給他任務,一直到看到《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表法才圓滿。換句話說,為現前淨宗表法。
----------------------------------------------------------------------------
----------------------------------------------------------------------------
本文節錄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78集
本文節錄自【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78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