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site
Embedded Fil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kip to navigation
江味農居士講般若與淨土-珠海菩提園地
教宗般若 行在彌陀 一心念佛 求生淨土 般若彰顯 淨土之妙 淨土成就 般若之行
南無阿彌陀佛
普勸學佛念佛
江味農居士的金剛語錄
遵循遺教斷惑證真了生脫死
重刋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序
文鈔菁華錄序言
文鈔菁華錄編言
文鈔論理事(上)
文鈔論理事(中)
文鈔論理事(下)
文鈔論心性(上)
文鈔論心性(下)
印光大師嘉言錄題詞
印光大師法語擷錄目錄
讚淨土超勝
勸信願真切
印光大師文鈔全集
七大修行綱目準則A
七大修行綱目準則B
七大修行綱目準則C
七大修行綱目準則C1
@@@十百大階段薰修項目
清淨平等覺大悲大願行(一)
清淨平等覺大悲大願行(二)
清淨平等覺大悲大願行(三)
掌握佛法大智慧返本還源(一)
掌握佛法大智慧復本心性(二)
掌握佛法大智慧回歸自性(三)
淨界覺五蘊非有妄想非真(一)
超越貪瞋癡慢的煩惱習氣(一)
遣除分別與執著之生滅法(一)
慈悲喜捨無量破我法二執(一)
慈悲喜捨除卻貪瞋悟禪心(一)
錯用了心追求錯誤的東西(一)
自我設限為意識形態控制(一)
命定限十二因緣三世因果(一)
諸衆生用諸妄想此想不真(一)
佛法重要樞紐般若無我慧(一)
華嚴自性信解行證信願行(一)
教理行果與信解行證(一)
教理行果與信解行證(二)
教理行果與信解行證(三)
ˇ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實相
華嚴覺林菩薩諸法性如是(一)
夢參老和尚講覺林菩薩偈(二)
華嚴覺林菩薩諸法性如是(三)
華嚴覺林菩薩諸法性如是(四)
華嚴諸法一如不二寂照同(一)
心跟法界虛空是一三而一
華嚴一即一切般若空無我慧1
華嚴一即一切般若空無我慧2
華嚴一即一切般若空無我慧3
華嚴十地品/宣化上人講(一)
華嚴十地品/宣化上人講(二)
華嚴十地品/宣化上人講(三)
華嚴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愛(一)
華嚴三世諸衆生悉在五蘊中
123發現提婆達多達無我
456發現提婆達多達無我
QQQ行深般若無我全特1
QQQ行深般若無我全特2
QQQ行深般若無我全特3
了了常明諸法空相無念物
楞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
因六祖壇經瞭知廻光返照
平等心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無住而住住而無住中觀行
吾人妙性天然不屬悟何可迷
悟1性相理事因果一如不二
悟2性相理事因果一如不二
悟3性相理事因果一如不二
悟4性相理事因果一如不二
悟5性相理事因果一如不二
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一)
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二)
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三)
Q3長講演我覺悟滅苦你也能
Q3長講演清淨平等覺大願行
Q3長講演我覺悟滅苦你也能
Q3長講演我覺悟滅苦你也能
淨界成佛正常做衆生不正常
淨界法師人生重要法語(一)
淨界法師人生重要法語(二)
淨界法師人生重要法語(三)
Q3慧律法師佛教與人生(一)
Q3慧律法師佛教與人生(二)
Q3慧律法師佛教與人生(三)
Q4講演大藏經四字緣起如幻
Q4講演諸法常自寂滅相總檔
Q4講演星雲清涼月畢竟空
Q4講演佛法重要樞紐禪定
Q4講演/四念處觀/禪定(一)
Q4講演/五停心觀/禪定(二)
Q4講演/四聖諦/禪定(三)
Q4講演聖嚴生滅已寂滅為樂
Q4講演證嚴/涅槃本寂滅相
Q5講演印光大師護國息災
Q5講演因果報應生死輪廻
Q5講演印光大師戒殺放生
Q6講演細談緣起法因緣觀
Q6講演細談緣起法生死觀
Q6講演細談緣起法慈悲觀
Q6講演細談緣起法智慧觀
Q6講演細談緣起法入出世
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短1
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短3
@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長1
@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長2
@常須薰修重要綱目準則長3
@常須薰重要綱目準則長31
@常須薰重要綱目準則長32
@薰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1
@薰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2
@薰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3
@薰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4
@薰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5
QQQ000常常薰修重要PO
QQQ111常常薰修重要PO
QQQ222常常薰修重要PO
QQQ333常常薰修重要PO
QQQ444常常薰修重要PO
QQQ555常常薰修重要PO
QQQ666常常薰修重要PO
QQQ777常常薰修重要PO
最吉祥話南無阿彌陀佛(一)
PO吉祥南無阿彌陀佛(二)
PO吉祥南無阿彌陀佛(三)
PO吉祥南無阿彌陀佛(四)
最吉祥話南無阿彌陀佛(五)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念佛(一)
PO念佛心轉無明業識(二)
正念念佛心轉無明業識(三)
正念念佛心轉無明業識(四)
正念念佛心轉無明業識(五)
正念念佛心轉無明業識(六)
正念念佛心轉無明業識(七)
***朱境祥念佛心觀心觀慧
念佛消宿業竭誠轉凡心(一)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恩慧(二)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業識(三)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業識(四)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業識(五)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業識(六)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業識(七)
念佛心觀心轉無明業識(八)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A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B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C
平靜安詳入華嚴極樂世界觀照1
莫忘初衷平靜安詳觀照心性2
莫忘初衷平靜安詳觀照心性3
佛法重要樞紐般若無我慧
慈悲喜捨無量破我法二執
慈悲喜捨卻貪瞋悟禪心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
淨界改命方法改變思想(一)
淨界有智慧的主動歸還(二)
淨界提起應做智慧覺照(三)
對治煩惱廻光返照內觀(四)
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
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A)
淨界心作觀音是心觀音(五B)
淨界/總檔念佛資料平台(五C)
慧律/總檔念佛資料平台(五C)
慧律/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C)
慧律法師精華法語節錄
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D)
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E)
淨界/總檔弘法資料平台(五G)
淨界法師精華法語節錄(五H)
印光師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自然本然離貪瞋怒破二執1
自然本然離貪瞋怒破二執2
自然本然離貪瞋怒破二執3
滅苦得樂四念觀身受心法1
滅苦得樂四念觀身受心法2
滅苦得樂四念觀身受心法3
楞嚴自心取自心非幻(一)特
廻光返照外影七識自我ABC
1/6發現提婆達多通達無我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一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二
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三
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四
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五
聖嚴空裡哭笑本來沒有我
聖嚴渠今是我我今不是渠
@2聖嚴/生滅已寂滅為樂
淨界/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
淨界八風吹不動把握第二念
惟覺八風不動無住八面生1
蓮池/八風現惺惺寂寂一念
惠空/八風現惺惺寂寂一念
天聞/八風現惺惺寂寂一念
八風不動無住八面玲瓏生2
八風不動無住八面玲瓏生3
八風/禪修心得/中台心旅4
廻光返照觀心觀慧觀自性
轉處不留情繁興處那伽定
1/2/2/6/****/43/7*25彙整1
重要PO住五蘊世界幻住1
彙整2
悟後起修/知幻即離/彙整1
悟後起修/知幻即離/彙111
BB1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一A)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二)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三)
觀心慧觀自在菩薩(一)(五)
南無觀自在菩薩回歸自性
一清淨煩惱菩提性相不二A
一清淨煩惱菩提性相不二B
一清淨煩惱菩提性相不二C
超越二元對立啟療癒轉化
佛法生活療效慈悲喜捨*A
一行禪師開啟療癒轉化88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一)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二)
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三)
體會一門深長薰互因果1
體會一門深長薰互因果2
體會一門深長薰互因果3
開悟不生不滅中道解脫1
開悟不生不滅中道系列2
見性成佛 111-6-1 系列3
法句譬喻經
開悟不生不滅中道解脫4
開悟不生不滅中道解脫5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真心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一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二
實虛/一法不捨/一法不立
滅心法須法根源體悟一心
人人本具如如不動之自性
深般若見蘊空證不生滅心
華嚴三世諸衆生悉在五蘊
實相無相無不相諸法實相
八不非一非異非斷非常
A八不非一非異非斷非常A
B八不非一異斷常B(總菩提)
C無住生心修持佛道根本C
中道宛然有畢竟空空假無礙2
真空金剛經妙有無量壽經
見性成佛 111-6-1 系列3
奢摩他毘婆舍那妙緣起
憨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三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四
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五
了法自性本平等離相觀性
了法自性本無二融相歸性
AA自性般若智慧如何做主
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一
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二
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三
1/時薰廻光返照聞自性(特)
2/時薰廻光返照返聞自性
3/時薰廻光返照返聞自性
1/法無頓漸人利鈍名頓漸
2/法無頓漸人利鈍名頓漸
3/法無頓漸人利鈍名頓漸
戒定慧三心地無非自性戒
戒定慧三心地無癡自性慧
戒定慧三心地無亂自性定
戒定慧三不增不減自金剛
戒定慧三身去身來本三昧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一)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二)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三)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四)
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五)
彌陀願王平等大道轉念A
平等/平等彌陀願王大道B
自性彌陀非假非真中道A
自性彌陀非假非真中道B
自性彌陀非假非真中道C
長期薰淨業至誠感通一A
得一萬事畢一門薰通一B
得一萬事畢一門薰通一C
淨界法師楞嚴經淺釋3
宣化上人楞嚴經淺釋1
宣化上人楞嚴經淺釋2
六祖壇經自性如虛空寂滅平等
壇經/真假動靜偈不失宗旨
壇經/見真佛解說頌識衆生
中道宛然有畢竟空空假無礙2
真空金剛經妙有無量壽經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1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2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3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4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5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6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7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8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9
宣化上人六祖壇經淺釋10
***知幻即離不取於相(一)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二)
***知幻即離覺照真如(三)
何謂自性心量遍周法界A
何謂自性心量遍周法界B
何謂自性心量遍周法界C
何謂般若華嚴一即一切A
何謂般若華嚴一即一切B
何謂般若華嚴一即一切C
*******行深般若波羅全(6)
行深般若/賢首四德(6A)
行深般若波羅蜜全(6B)
行深般若波羅蜜全(6C)
***深般若波羅蜜全(特1)
***深般若波羅蜜全(特2)
***深般若波羅蜜全(特3)
***行深般若空性全(特4)
***深般向內觀心感應(特5)
***深般若迴光返照全(特6)
***深般若自心取自心(特7)
南無觀自在菩薩歸自性特1
南無觀自在菩薩五蘊空特2
南無觀自在菩薩歸自性特3
大作夢中佛事回歸自性A
大作夢中佛事不一不異
大作夢中佛事空有如夢
OO淨空用真心除妄心日常
PP淨空用真心除妄心日常
QQ五祖禪宗最上乘真妄
QQ四祖道信入道安心真
QQ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
Q特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特)
Q1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1
Q2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2
Q3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3
Q4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4
Q5三祖僧燦信心銘耕雲5
Q6三祖僧燦信心銘中台6
Q7三祖僧燦信心銘慧廣7
Q8三祖僧燦信心銘達觀8
Q9三祖僧燦信心銘聖嚴9
Q10心銘/入道方/聖嚴10
最吉祥話南無阿彌陀佛(一)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江味農居士念佛心
楞嚴念佛圓通章念佛心
華嚴自性念佛壇經一一切
十善業/念佛人淨業三福
念佛轉識成智捨妄識用根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一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二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三
體會/無塵無塵無塵無塵
釋達觀SHUNUCHEN華龍
淨光/體會空性心性自性1
憶憶/不生不滅中道解脫
LIXINGWEI世出世調理
般若般若/行深般若空性
親家PO留言20220911
PO/留言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四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五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六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七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八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九
調心猶如調水澄入實相十
整部大藏經四字緣起如幻
佛法的空性智慧空義體證
寶藏沉潛深山空山悟佛性
BB1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
123放下塵染風采依然周發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A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B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C
一眼覰向一切法本不生處
如來/來無來相/如無如相
萬法仍舊是幻相剎那不住
寶藏沉潛深山空山悟佛性
明無聖凡明度無度念
一合相但凡夫貪著其事
123我有明珠一塵盡光生
最吉祥的話南無阿彌陀佛
456我有明珠一塵盡光生
789我有明珠一塵盡光生
123打破虛空滿腮六字該
456打破虛空滿腮六字該
中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
實虛/一法不捨/一法不立
滅心法須法根源體悟一心
深般若見蘊空證不生滅心
憨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二)
無住生心修持佛道根本C
中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三)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A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B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C
因六祖壇經瞭知廻光返照
廻光返照觀心觀慧觀自在
轉處不留情繁興處那伽定
123深般若法無我無我法
456深般若法無我無我法
123發現提婆達多達無我
456發現提婆達多達無我
123超二元對立放下我執
456超二元對立放下我執
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求生極樂回歸淨土五ABC
整部大藏經四字緣起如幻
123B緣起如幻/隨緣妙用
緣起法/推因驗果驗果尋因
@1法身緣起偈諸法從緣起
@2法身緣起偈諸法從緣起
@3法身緣起偈諸法從緣起
*A幻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B幻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C幻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A無常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B無常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C無常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A慈悲平等活在當下淨土
*B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BB1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
@1證嚴/涅槃從本寂滅相
@2聖嚴/生滅已寂滅為樂
@3實相是非相說名實相
@4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2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3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4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5
*C自性空寂放下當下淨土
*D淡定釋懷苦不言喜不語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一)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A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B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C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D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E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F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G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二)
***行深南無阿彌陀佛(三)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四)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GA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GB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GC
真心被妄想分別執著蔽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6)
放下萬緣制心一處(7)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1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2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3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一)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二)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三)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四)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五)
微密觀照/煩惱習氣(一)
微密觀照/煩惱習氣(二)
微密觀照/煩惱習氣(三)
有生有滅/不生不滅(一)
無二佛性/有為即無為(一)
無二佛性/無常即真常(一)
學會轉境界/境隨心轉(一)
學會轉境界/境隨心轉(二)
無二佛性/雲煙焰陽(一)
無二佛性/雲煙焰陽(二)
無二佛性/夢幻三昧(一)
無二佛性/生死涅槃(一)
無二佛性/生死涅槃(二)
無二佛性/生死涅槃(三)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一)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二)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三)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四)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五)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六)
無二佛性/煩惱菩提(七)
無二佛性/五蘊法身(一)
你本來是沒有妄想煩惱的1
你本來是沒有妄想煩惱的2
你本來是沒有妄想煩惱的3
沒有念頭調伏煩惱念頭A
沒有念頭調伏煩惱念頭B
沒有念頭調伏煩惱念頭C
廻光返照返觀內照除妄A
廻光返照返觀內照除妄B
廻光返照返觀內照除妄C
廻光返照外影七識自我A
廻光返照外影七識自我B
廻光返照外影七識自我C
廻光返照外影七識自我D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A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B
一念廻光返照顯清淨心C
一眼覰向一切法本不生處
如來/來無來相/如無如相
萬法仍舊是幻相剎那不住
寶藏沉潛深山空山悟佛性
廻光返照觀心觀慧觀自在
123行深般若法無我無我
456深般若法無我無我法
123發現提婆達多達無我
456發現提婆達多達無我
123超二元對立放下我執
456超二元對立放下我執
內觀觀心觀慧解慧(一)
內觀觀心觀慧解慧(二)
內觀觀心觀慧解慧(三)
***觀心修心掌握扼要一
***觀心一念不生境界A
***觀心一念不生境界B
華嚴了一切法悉隨心現A
華嚴了一切法悉隨心現B
華嚴了一切法悉隨心現C
楞嚴自心取自心非幻(一)特
楞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二)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A1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A2
楞嚴自心取自心非幻成(三)
南禪頓悟眾生本來是佛C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A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B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C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D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E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F
戒心入定內學止觀滅妄G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A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B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定慧C
***觀照要訣/導歸極樂A
***觀照要訣/導歸極樂B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C
用念力念彌陀佛聖號(四)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A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1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2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3
真心被妄想分別執著蔽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6)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7)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8)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9)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B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C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D
制心一處南無阿彌陀佛E
頓悟眾生本來是佛南禪F
華嚴自性念佛心(一)
用念力念彌陀佛聖號
***真如心念佛成佛1
淨土發願文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讚E
聖賢念佛往生錄A
聖賢念佛往生錄B
聖賢念佛往生錄C
聖賢念佛往生錄D
聖賢念佛往生錄E
何謂念佛人的念佛心(一)
何謂念佛人的念佛心(二)
華嚴自性念佛心(二)
華嚴自性念佛心(三)
華嚴自性念佛心(四)
華嚴自性念佛心(五)
***緣起如幻/賢首四德一
***緣起如幻/隨緣妙用二
***緣起如幻/隨緣妙用三
緣起法推因驗果驗果尋因
O/法身緣起偈諸法從緣起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A)
轉念工程的重要性(A1)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B)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C)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D)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E)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F)
轉念工程重要性概說(G)
重要文章(一)
重要文章(二)
了義衆生本來是佛(四)
重要文章(五)
重要文章(六)
般若心經濟群法師(七)
般若心經/Cinrong (七1)
第六識/第七識(八)
重要文章(十)
佛法僧三寶(十一)
達摩祖師悟性論(一)
達摩祖師悟性論(二)
達摩祖師悟性論(三)
達摩祖師悟性論夜坐偈
大乘佛教中道中觀學派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特選1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一)特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二)特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三)特
滅心法須法根源體悟一心
深般若見蘊空證不生滅心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留言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儲要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一)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二)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三)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四)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五)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六)
印光大師文鈔精要(七)
印光大師明十法界理與事
(8)印光大師略釋六即義
慧律法師精要法語(一)
慧律法師精要法語(二)
慧律法師精要法語(三)
慧律法師講經法語(四)
慧律法師講經法語(五)
慧律法師精要法語(六)
淨空老和尚/妄盡還源觀A
淨空老和尚/妄盡還源觀B
淨空老和尚/妄盡還源觀C
淨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D
淨空/念力的秘密分享E
淨空/學會轉境界轉念F
淨空/我都放下未感應G
淨空一念俱五蘊相相用H
QQ淨空用真心除妄心日常
"金剛經"講義(一)
金剛經講義/要義總結麗雲
"金剛經"講義(一A)
"金剛經"講義(一B)
"金剛經"講義(一C)
WWW"金剛經"講義(特B)
般若與淨土同修求生淨土
紅塵亦極樂
"金剛經"講義(一D)
"金剛經"講義(二)
"金剛經"講義(三)
"金剛經"講義(四)
"金剛經"講義(五)
真妄毘婆舍那妙緣起(五)特
應云何住降伏其心一/六
執持名號/體會一心/不亂
體會一心/越對待/入絕待
體會一心唯是一心所作(2)
實虛/一法不捨/一法不立
滅心法須法根源體悟一心
深般若見蘊空證不生滅心
發願超越迷性契入覺性
菩薩願力能化解凡夫業力
從一朵花裡看六度精神
WWW龍樹菩薩大願行
賢首得失從緣隨緣妙用A1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如來所得無上菩提無實無虛
"金剛經"講義(八)
慧能師教在家如何修行
12月PO行深般若無我法A
12月po行深般若無我法B
12月po行深般若無我法C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A
菩薩願行深般若得一畢A1
菩薩願行深般若得一畢A2
菩薩願行深般若得一畢A3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B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C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D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E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F
菩薩願行儘管驀直行去G
QQ十法界理事染淨從緣
QQ十法界不離一念心性
QQ息瞋靜貪滌嫉淨欲慈
QQ學會轉境界/淨空轉念
QQ真妄一如無二轉念工
QQ五祖禪宗最上乘真妄
QQ四祖道信入道安心真
QQ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
Q1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1
QQQ薰修三祖僧燦信心銘
QQQ薰修憨山觀心銘醒世
PP1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PP2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PP3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PP4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PP5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PP6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PP7薰修/覺宇宙人生真相
驀直行去/極樂世界(一)
驀直行去/極樂世界(二)
驀直行去/極樂世界(三)
3p華嚴自性念佛福慧雙修
3p真如自性念佛解行相應
3p空性智慧念佛與道相應
3p實相無相念佛能見如來
3p大勢至念佛圓通章念佛
3p觀世音菩薩念佛圓通章
3p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念佛
PO江味農金剛經講義
永嘉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PO江味農金剛經講義
無念無相無住定慧不二
念佛一句福增無量禮佛一拜
PO修淨業印光文鈔要讀2
PO修淨業印光文鈔要讀1
廻光返照轉識成智見如來
安然與病毒共存唯茹素滅貪
安然與病毒共存茹素滅貪1
緣起法推因驗果驗果尋因
3P疫情壟罩全球揮之不去
3P從自己心裡頭解冤釋結
3P不食衆生肉平安渡災劫
3P食事大剎那轉念茹素A
3P食事大剎那轉念茹素B
2P覺了宇宙真諸法實相A
2P覺了宇宙真諸法實相B
2P真學佛得真實受用
2P用智慧解脫種清淨因
2P真發菩提心持佛名號
1P常明娑婆是妄極樂是真
12月po印光大師釋六即義
11月迷與悟/印光大師(一)
11月迷與悟/印光大師(二)
11月迷與悟/印光大師(三)
11月迷與悟/印光大師AA
11月迷與悟/印光大師AB
11月六即佛/印光大師AC
11月治瞋心/印光大師AD
11月迷與悟/觀心觀慧BA
11月迷與悟/觀心觀慧BB
印光大師/念佛心
草庵法師/念佛心
僧顯法師/念佛心
三祖僧燦法師/念佛心
宣化上人/念佛心
江味農居士/念佛心
夢參老和尚/念佛心
廣欽老和尚/念佛心
慧淨上人/上因/念佛心
淨空老和尚/念佛心(一)
淨空老和尚/念佛心(二)
淨空老和尚/念佛心(三)
淨空/一念具足五蘊(四)
甘露法雨菩薩清涼月(一)
甘露法雨菩薩清涼月(二)
法本來常自寂滅相總檔B
BB1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
善惡因果/生死輪廻 (三)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三A)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三B)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A2
華嚴柔和忍辱慈悲喜捨
觀心五蘊皆空四念處觀A
不離當處沐浴極樂中12
QQ憨山觀心無相光明皎
QQ憨山師觀心銘醒世歌
QQ薰修憨山觀心銘醒世
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QQ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
Q1三祖僧燦信心銘真妄1
Q2薰修三祖僧燦信心銘2
藥師寶懺/觀心無心
放下執著(四)
分別與執著(九)
放下執著(四A)
放下執著/其他(四B)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五A)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五B)
無住生心修持佛道根本C
無住生心/性相空有(五1)
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求生極樂淨土(五A)
求生極樂淨土(五B)
求生極樂淨土(五C)
123放下塵染風采依然周發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一A)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6789
***懂得廻光返照修無為法
***懂得廻光返照無心道人
***懂得廻光返照修清淨心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一B)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一C)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二)
觀心過空性智慧生活(三)
南無觀自在菩薩回歸自性
觀心觀慧觀自在菩薩(一)
觀心觀慧觀自在菩薩(二)
觀心觀慧觀自在菩薩(三)
觀心觀慧觀自在菩薩(四)
觀心觀慧觀自在菩薩(五)
推廣正法功德最大
超度自己無明煩惱業力
息攀緣妄想的道理
你就贏得生命的一切
輪迴轉世七識執著000
最大虛妄五蘊色身333
看只是看聽只是聽111
處處相處處無相大自在
莫抗拒境界皆自性現
用大智慧打破煩惱習氣
念佛人持心如大地222
極樂世界本有家園
***真如心念佛成佛2
淨土發願文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心是何物心在何處
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南懷
中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中道慈悲喜捨沈潛養晦A
禪在日常生活釋迦牟尼
禪定歷事鍊心慈悲喜捨A
禪定歷事鍊心慈悲喜捨B
禪定歷事鍊心慈悲喜捨C
靜坐思惟自性禪定念佛
禪定思惟修靜慮(一)
禪定思惟修靜慮(二)
佛法生活療效慈悲喜捨*A
一行禪師開啟療癒轉化88
一行禪師在空性中什麼是空
超越二元對立啟療癒轉化
佛法生活療效慈悲喜捨*B
佛法生活療效慈悲喜捨*C
慈悲平等活在當下淨土A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B
自性空寂放下當下淨土C
淡定釋懷苦不言喜不語D
通透人生釋懷自己常泰
中道人生如淡水火相容
楞嚴正念真如遠離諸幻
止觀四念處慈悲喜捨
八正道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無住不取放下慈悲喜捨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無有定法貫通一切法
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歸性
其他留言(一)
其他留言(八。A)
其他留言(八。AA)
整理編輯留言(八1AAA)
彌勒真彌勒(1)
聖嚴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珍)
如何顯發超越輪迴大慧(珍)
發願超越迷性契入覺性
整理編輯留言(八2AAA)
整理編輯留言(德八2BBB)
轉煩惱為菩提(德八2BBB)
整理編輯(慕彥良2BBB)
整理編輯(wills lillian)
整理編輯(CHANHUA2BBB)
整理編輯留言(八3AAA)
整理編輯留言(八4AAA)
整理編輯留言(八5AAA)
整理編輯留言(八6AAA)
整理編輯留言(八7AAA)
其他短留言(八。A1)
其他中留言(八。A2)
其他霈長留言(八。A3)
其他留言(C1)
其他留言情緒和慾望(C)
其他留言情緒和慾望(D)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筆(8D)
徹悟大師遺集卷
達摩祖師悟性論(91)
達摩祖師悟性論(92)
達摩祖師悟性論(93)
大乘佛教中道中觀學派10
色即是空即是色中道正觀
中觀論頌觀四諦(德八2BBB)
中道龍樹亦空有非空非有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一)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觀因緣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二)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三)
龍樹菩薩中觀論頌(特)
江味農居士講般若與淨土-珠海菩提園地
***觀照要訣/導歸極樂
A
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法然上人法語】
偉大的霍寧大師的法則
https://oridharma.wordpress.com/....../the-dharma....../
遵循原始誓言的阿彌陀佛背誦者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東瀛高僧,被當時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實際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依據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而親自開創淨土宗,現今日本淨土法門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淨土宗。
詳見後
淨土真宗之宗祖 親鸞聖人傳
2012/01/27 09:52
20 般舟三昧行道讚
善導大师 撰/見後
菩萨心行
菩萨看见众生就好像看到自己。
所有的善根,皆回向众生,令他们能得度,到道涅槃的彼岸。
如此菩萨具足诸佛无量功德,智慧殊胜,难以思量。
这样功德殊胜的菩萨,皆来集会。
Namo Amitabha Buddha
南无阿弥陀佛
誓愿偈文 一遍上人 作
Composed by Ippen-Shonin (1234-1289)
释慧净法师 译
誓愿偈文
【法然上人法語】
偉大的霍寧大師的法則
https://oridharma.wordpress.com/....../the-dharma....../
遵循原始誓言的阿彌陀佛背誦者
是獨立的從業人員
誰不靠任何支援幫助.
培養輔助實踐的人
出生於終極幸福世界的邊界.
支援幫助意味著甚麼?
他們以智慧作為重生的一種方式.
他們採用戒律, 心靈在路上, 善良和同情心
作為支援幫助的方式.
其實, 在純土法門,
好人背誦南無阿彌陀佛為好人.
惡人背誦南無阿彌陀佛為惡人.
意思是我們背誦南無阿彌陀佛
就像我們一樣,
根據我們的原始本質, 我們天生的自然.
這叫做背誦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支援幫助.
但是那些為了更好而改變的人,
成為好阿彌陀佛背誦者
符合佛的思想.
那些不符合佛思維的人
會考慮這個和那個.
因此他們的思想猶豫不決.
他們在實踐中並不堅定.
因此, 他們重生的程度也不確定.
南無阿彌陀佛佛
感恩释如願上人的分享 :
本願之念佛者,獨立不插助也。
插助之人者,生於極樂邊地。
言插助者:以智慧插助、以持戒插助、
以道心插助、以慈悲插助也。
善人即以善人念佛,惡人即以惡人念佛,
唯以天生本性而念佛之人,謂之念佛不插助也。
然而改惡成為善人而念佛之人者,則契合佛意也;
因不能契合故,而思此思彼;
如是不起決定心之人者,往生不定之人也。
语体文:
依本愿法门修行念佛的行者,
他的修行是独立的,不需要其他的因素为助缘。
那些修其他助缘的人,会出生在极乐世界的边地。
什么叫着助缘呢?
有的人认为念佛要有智慧,
有些认为要以持戒为助缘,
有些认为要发起修道的心为助缘。
有些认为需要有慈悲心为助缘。
其实,
念佛法门是善人就以善人的身份念佛。
恶人则以恶人之身份念佛。
只要以自己本来的样子去念佛, 这
就叫着没有其他因素为助缘的念佛。
然而,如果他念佛后,从一个坏人变成好人, 这也正合佛心。
有些人不能契合佛心,想来想去,想这个,想那个。
这样的人心中没有一个决定,他的往生也就不定了。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20 般舟三昧行道讚
善導大师 撰
或入寶樓眾中坐 願往生
大眾見者皆歡喜 無量樂
種種莊嚴不可識 願往生
內外相看無障礙 無量樂
停足須臾受法樂 願往生
三昧無生自然悟 無量樂
地上莊嚴眾寶間 願往生
雜色相參百千萬 無量樂
寶座華臺處處滿 願往生
隨心受用光來照 無量樂
白话文:
我们也可以走进由种种宝贝构成的房子里,
坐在大众之中。
大家看见我们来, 都很欢喜。
房子庄严的程度, 实难以形容。
透明的房子没有障碍,
站在里面,或者外面,
大家都可以互相看到。
我们稍微停下来,享受种种法乐。
很自然的我们就进入三昧,
悟到无生法忍。
极乐世界的宝地
由种种宝石形成,
各种宝贝间隔,分布以为庄严,
种种的颜色互相配合,形成百千万种图案。
走到那里都有庄严的椅子,美丽的花台。
佛光照耀下,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心意来受用种种乐。
我乐意往生安乐国,一个充满快乐的国土。
南无阿弥陀佛
菩萨心行
The mind and conduct of a Bodhisattva
https://oridharma.wordpress.com/....../the-buddha....../
An extract of the above link: 摘录
Dwelling among the myriad things they are all at ease with self-mastery.
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
They befriend the multitude of living beings without being asked.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They shoulder the burdens of all living beings and take them as their responsibility.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They abide by and uphold the Thus Come One profoundly deep Dharma Treasury.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
They protect the Buddha Seed Nature so that the seeds will continue to flourish.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With great compassion they take pity on all living beings.
兴大悲,愍众生。
With the kind eloquence they bestow the Dharma eyes on all.
演慈辩,授法眼。
The three evil paths are closed down and the wholesome path are opened up.
杜三趣,开善门。
They give the dharma to the multitude of living beings without being asked.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They resemble a filial son who loves and respects his parents.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They see all living beings not as others but as they themselves.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All the good roots they have cultivated are transferred to living beings so that they will arrive at the shore of Nirvana.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
They obtain the immeasurable merits and virtues of the Buddha and are endowed with the inconceivable sagely wisdom of clarity.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 不可思议。
Ineffable and uncountable Bodhisattva Mahasattva such like these come together to the assembly at the same time.
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三藏法师康僧铠译
The Buddha speaks the Sutra of Immeasurable Lifespan
by the Tripiṭaka Master Saṃghavarman from India
语体文:
这些菩萨在种种人事物中,已得大自在。
他们自动以友好的态度,对待一切众生。
他们以解除众生的种种苦难,作为自己的责任。
菩萨深入如来甚深经藏,以此自修,并且教导, 护持众生。
众生依教奉行,则能开发本有佛性。
这样,成佛的种子将能永远延续下去。
看见众生受苦,他们心中起了怜悯。
以一颗慈悲的心,他们以无碍辩才,教导众生,令得见法。
众生因此能关闭三恶道之门,开启善道之门。
菩萨不需要众生的请求,会自动把佛法教导所有的众生。
这是因为他爱戴众生。就如爱戴自己的父母。
菩萨就是那个孝顺的孩子。
菩萨看见众生就好像看到自己。
所有的善根,皆回向众生,令他们能得度,到道涅槃的彼岸。
如此菩萨具足诸佛无量功德,智慧殊胜,难以思量。
这样功德殊胜的菩萨,皆来集会。
Namo Amitabha Buddha
南无阿弥陀佛
誓愿偈文 一遍上人 作Composed by Ippen-Shonin (1234-1289)
释慧净法师 译
誓愿偈文
我弟子等
愿从 今身 尽未来际
不惜身命 归入本愿
毕命为期 一向称名
不说善恶 不思善恶
如此行人 依本愿故
阿弥陀佛 观音势至
五五菩萨 无数圣众
六方恒沙 证诚诸佛
昼夜六时 相续无间
如影随形 无暂舍离
慈悲护念 令心不乱
不受横病 不遇横死
身无痛苦 心不错乱
身心安乐 如入禅定
命断须臾 圣众来迎
乘佛愿力 往生极乐
时众制诫
专修称名行 莫勤于杂行
专信所爱法 莫破他人法
专起平等心 莫作差别思
专发慈悲心 莫忘他人愁
专备柔和面 莫现瞋恚相
专住卑下观 莫发憍慢心
专观不净源 莫起爱执心
专观无常理 莫发贪欲心
专制自身过 莫谤他人非
专游化他门 莫怠自利行
专恐三恶道 莫恣犯罪业
专愿安养乐 莫忘三途苦
专住往生想 莫怠称名行
专持念西方 莫分心九域
专修菩提行 莫交游戏友
专守知识教 莫恣任我意
念佛金言录 一遍上人诗偈-摘录
南无阿弥陀佛
淨土真宗之宗祖 親鸞聖人傳
2012/01/27 09:52
瀏覽2,565迴響0推薦9引用0
淨土真宗之宗祖 親鸞聖人傳
淨土真宗的宗祖親鸞聖人生於日本承安三年,即公元1173年。此時相等于中國南宋期間。聖人的故居是位于京都東南部的日野區。
據傳統記載,聖人幼小之名是松若丸。他的誕辰據傳是四月初一。現在則以西曆3月21日為宗祖降誕日。
聖人的父親是籐原氏族之分支-日野氏的日野有範。聖人之母親據傳名為吉光女,並在聖人幼小時逝世。日野有範木像這是爲了紀念聖人故居而建立的日野誕生院。日野家族的家廟是這古老的法界寺。該寺内供奉了一尊極爲莊嚴的阿彌陀如來坐像。誕生院後面是日野家族的墓地。内有日野有範和吉光女的墓塔。
這時期的日本,天然災害和戰爭不斷。當時的朝廷軟弱無能,各勢力集團則互相爭鬥。飢荒,地震和火災等災害綿綿。一般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許多貴族的家財也開始沒落。
公元1181年的春天,9嵗的松若丸隨著他的伯父日野範綱拜見了當時的名僧慈圓(慈鎮)大師,並要求出家得度,成爲僧人。
供奉親鸞聖人頭髮的植髮堂
這是親鸞聖人接受剃度之儀式的青蓮院。青蓮院與皇室有密切的關係,是一所很有影響力的寺院。至於聖人幼小出家的具體原因則無法確定,但當時沒落的貴族成員常常爲了退隱俗世而選擇出家為僧。
傳統的記載中形容當慈圓大師告訴聖人由於天色已晚,剃度儀式要延遲到明日舉行。聖人聼了卻堅持要在當天剃度。更馬上吟下一首詩歌來表達他的心情。
心想明日尚有櫻花盛開滿山野,誰能知半夜狂風暴雨不將來襲。
於是聖人那傍晚正式得度為僧,並賜法名-範宴。出家一年后,聖人便登上當時的佛教學府比叡山,並開始修學天台宗的各種教理和儀式。
天台宗是由中國隋朝的智顗大師所創立。該宗對大乘佛教進行了整理和規範。由於智顗大師長居於浙江天台山,所以他所創立的宗派就名為天台宗。
在9世紀,日本名僧最澄大師入唐地求法並把天台教理帶囘日本。回國后他把比叡山發展成修習佛法的中心地。
據傳親鸞聖人居於比叡山無動谷的大乘院。由於史料的流失,有關聖人在比叡山具體的事跡所知不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聖人在比叡山是一名‘堂僧’。那些出身貴族的僧人則為地位較高的‘學僧’。堂僧是指那些負責念誦經文和進行各類佛教儀式的僧人。據說聖人極爲仰慕200多年前居於比叡山橫川區的名僧-源信和尚的淨土教理。源信和尚寫了一部名為《往生要集》的著作。此著作也對聖人有很大的影響。聖人也很可能參與了‘常行三昧’的修行。此修行爲期90天,參與者必須毫無停歇地一邊念佛一邊繞行阿彌陀如來之塑像。
聖人雖然在比叡山接受了各類修學,但是他並沒有認爲自己已經‘脫離生死煩惱,得入悟道境界’。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是當時的比叡山已經失去了最澄大師的原有精神,許多僧人已變得墮落和腐敗。
聖人對於當時的宗教環境一定感到非常失落。他深邃的自我反省使他覺得自己在求法的道路上已經走到了一個死胡同。
聖人29嵗時(公元1201年),他決定下山到聖德太子(公元574至622)的陵墓禮拜,尋求解決自己内心問題的答案。
聖德太子是日本7世紀的一位攝政王,在日本佛教史的初期,他是一位佛法的大力支持者。他的事跡廣受人們尊崇。許多人更認爲他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據傳聖人在聖德太子的陵墓得到了啓示的夢告。之後聖人決定在京都六角堂頂法寺内閉關100天。聖人選擇此寺的原因是因爲它也是聖德太子所建立的佛寺之一。
這是今天的六角堂頂法寺。該寺所供奉的本尊是如意輪觀音。六角堂至今仍是一所香火鼎盛的觀音寺。爲了紀念聖人在六角堂閉關的事跡,寺旁供奉了一尊親鸞聖人像。
在閉關第95天的淩晨,聖人得到了觀世音菩薩的夢告。具體的夢告偈文現已遺失,但是那次的夢告指示聖人往拜見當時在吉水草庵居住的法然上人(公元1133-1212)。
法然上人,別名源空上人,比親鸞聖人年長40嵗。法然上人也是一名比叡山的天台僧人。他讀了唐代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后大受感動,並創立了一個獨立的淨土宗。法然上人在吉水為廣大群衆解説淨土教義。他簡單易懂的教理感化了許多人。
值得留意的是,日本早期的佛教主要是爲了國家朝廷和統治者的利益而興起。到了平安時代末期和鐮倉時代初期,許多大德們相繼出世,並把佛教帶入民間的一般百姓。在這比叡山的大講堂裏,供奉著鐮倉時期新興宗派的祖師們。親鸞和他的恩師-法然上人一同排列安放,受人們的追思和緬懷。
法然上人的信徒包括俗人和僧人。受上人教化的人來自社會各階層。從貴族,武士甚至最低賤的貧民都成爲上人的衷心信徒。另外,由於法然上人是少數不歧視婦女的僧人之一,他的教法也吸引了各階層的婦女。
爲了闡釋傳佈淨土教理,法然上人寫了《選擇本願念佛集》一書。
在法然上人的門下時,親鸞把法名從範宴改成綽空。四年后,親鸞把法名再次改成善信。法然上人還親自為他題寫這新的法名。當時的善信是法然上人身邊少數獲得允許抄寫《選擇集》的徒弟之一。
有一囘,親鸞向法然上人提議詢問門下之門徒對於往生淨土是否是‘信不退’還是‘行不退’這個問題。他得到了老師的許可,親鸞翌日在衆門徒前提問這個問題時,大家便依照自己的看法而選擇座位。記錄結果後,親鸞和四位同門選擇在「信座」就座。最後,法然上人做出了回應說:「請把我名寫入信座。」在「行座」的同門們都後悔自己沒有對恩師之他力念佛法門徹底了解。
法然上人認爲各類修行和鑽研在末法時期是毫無必要的。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無論是哪類型的人,都會得到解脫。
法然上人的信徒人數逐漸增加,導致其他舊佛教宗派對法然上人的教團越來越妒嫉。他們也對上人的教法‘捨棄諸行,專修念佛’大表不滿。
面對舊宗派的壓力,法然上人撰寫了《七箇條制誡》並囑咐門下一百八十九名徒眾簽下名字。在此文件中,親鸞署名為‘僧綽空’。此文件也呈交給比叡山延曆寺的住持。翌年,即公元1205年,奈良的興福寺也上奏朝廷禁止法然上人的教法。但是朝廷並沒有對上人採取任何行動。
但是好景不常,在1206年天皇離京到熊野時,上人門下的兩名弟子住蓮和安樂私自為宮廷的兩名宮女剃度為尼。天皇得知此事後,大爲震怒。 1207年,天皇宣旨處死住蓮,安樂和另外兩名僧人。法然上人和另外七名僧人被取消僧籍並流放他處。親鸞便是其中之一。
當時法然上人75高齡,聖人則只35嵗。上人被賜俗名籐井元彥,流放到四囯島。親鸞則被賜俗名籐井善信,被流放到越後囯,即今日的新瀉縣。在那時代,犯罪的僧人必須先吊銷僧籍,並賜俗名后才能正式定罪。
這次的流放,是親鸞和他最敬愛的老師的永別,因爲他們兩人無緣再次彼此相見。
至於朝廷不公的判決,親鸞聖人在其著作《教行信証》中寫道。「主上臣下,背法違義,成忿結怨。因茲,真宗興隆大祖源空法師,並門徒數輩,不考罪科,猥坐死罪,或改僧儀,賜姓名,處遠流,予其一也。爾者,己非僧非俗,是以禿字為姓。空師並弟子等,坐諸方邊州,經五年居諸。」
(天皇及臣子們,違背佛法,厭惡淨土教法,導致源空上人和門徒們,未經審判其控狀而草率判處死刑,吊銷僧籍並賜予俗姓,流放于遠處。我即其中之一人。從此,我即非僧人也即非俗人。所以我選以‘禿’字為姓。 源空上人和諸位弟子在流放之遠州度過了5年之期。)
由於僧籍吊銷,流放后的親鸞自稱自己現在已是‘非僧非俗’。 他叫自己爲‘愚禿親鸞’。
親鸞和法然上人都借此流放的機會,來向當地的人民傳佈淨土教法。
越後囯的生活環境極爲惡劣。爲了生存,親鸞聖人和農民們一起耕耘稻田。他也借此機會向身旁的平民們傳授淨土教義。和聖人一起生活的人們大多都是爲生活而掙扎,目不識丁的平民百姓。
此時,聖人和一位名為惠信尼的女子結婚。聖人結婚的原因是因爲他已經不是一名僧人了,並且他想以自己為例,徹底實行在家佛教,讓大家都知道他們也可以和聖人一樣信仰和實踐淨土教法。
況且,法然上人早期也曾教誨,任何人, 無論他的地位或職業,都可以毫無差別地信仰淨土教法。
在1211年,也就是流放后的第五年,法然上人和親鸞都被朝廷赦免罪行。親鸞聖人原本打算囘京都,但是在1212年,即收到赦免公文的兩個月后,法然上人在京都往生,享年80嵗。
親鸞聖人便決定不回京都。在1214年,42嵗的聖人決定到日本東部地區宣揚佛法。之後的20餘年,聖人和家眷雲遊四處。聖人的門徒也逐漸增加。聖人在各區的直入弟子約有80餘人。這些弟子則帶領當地的念佛團體。但是在《歎異抄》裏,聖人未曾認爲自己身邊有任何弟子。“我親鸞未曾有任何弟子,原因是因爲人們念佛是受到阿彌陀如來的啓發而非因我之緣故。所以把念佛之人稱之爲‘我的弟子’是非常荒謬的。”
聖人之所以會說自己沒有任何弟子是因爲人們不是因爲他而念佛,而是因爲受到阿彌陀如來本願力的誘導而念佛。因此把念佛信徒稱爲‘他的弟子’是狂妄自大的行爲。況且,由於大家都是同樣的佛弟子,聖人就把他們當成是‘同朋’或‘同行’看待。
聖人雲遊四方傳佈淨土教理,並教化了許多當地的居民。但是聖人企圖教化的有些人並非友善之輩。
在常陸地區的板敷山,有一位名為弁圓的山伏。山伏是指古代在山上修行之人。弁圓以替村民祈禱作法事為生計。由於越來越多人逐漸信仰聖人所傳佈的淨土教法,弁圓的生意受到打擊。最終弁圓忍無可忍,便到聖人的草庵企圖傷害他。但是弁圓一看到聖人慈祥的臉孔,便大受感動。他投下了武器和道服,拜入聖人門下成爲弟子之一,法名妙法房。
聖人約52嵗時,開始撰寫淨土真宗的本典《教行信証》。此書全名《顯淨土真實教行証文類》。直到聖人約75嵗,此長篇幅的著作的初稿才完成。不過,親鸞聖人直到他85嵗時仍然一直不斷地修訂該文。
《教行信証》是全以當時的學術語言-漢文寫成。《教行信証》全書分爲6卷,記載了親鸞聖人所詮釋的淨土教義。
淨土真宗門徒朝朝暮暮念誦的《正信念佛偈》,就是出自《教行信証》行卷的尾部。
聖人在撰著中,特別選出了來自印度,中國和日本的七位高僧爲淨土教義的傳承。這七位高僧是:印度的龍樹菩薩和天親菩薩,中國的曇鸞大師,道綽禪師和善導大師,日本的源信和尚和法然上人。以上七位高僧都撰寫了許多重要的淨土文獻,並在淨土真宗的發展歷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淨土真宗的佛寺裏都會供奉此七高僧的掛軸畫像。
在1232年,60嵗的親鸞聖人回到了京都。由於京都有充足的經藏文獻作參考,他完成了《教行信証》 並開始撰寫其餘著作。爲了不識漢文的廣大民衆,聖人也撰作了許多日文的淨土讚歌。
這時期,聖人經常和遠方的諸位弟子通信。 有些也會跋山涉水到京都來向聖人請教教理。
但是在遠方的關東地區,人們對淨土教理的誤解逐漸加深。其中一個誤解就是因爲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是以惡人爲救度對象,人們就以為因此可以隨意造惡。這邪義就是所謂的“造惡無礙本願”。此類誤解使當地官府對淨土教義有了反感。爲了澄清這類誤解,親鸞聖人派了他的兒子善鸞到關東地區化解此問題。但是,此任務艱難,手無對策的善鸞有時利用自己和聖人的父子關係來控制那裏的門徒。他甚至偏離了父親的教法,並宣稱自己從父親那裏得到了‘密典’。關東的門徒們便因此而發生内亂。
當聖人得知善鸞在誤導他人的真相后,在萬分的悲傷下聖人便和善鸞脫離父子關係。此絕義書的抄寫本仍流傳至今。
雖然聖人得承受和自己親生兒子脫離關係的打擊,他仍然繼續以畢生的光陰來弘揚珍貴的淨土教義。
在1263年,聖人已經高齡90了。在那時代,能活到此年齡的人可說是稀少。聖人的健康狀況逐漸衰退,並在農曆11月28 日逝世。身旁服侍的有聖人的幼女覺信尼和幾位弟子。
這是聖人往生処的角坊別院。
聖人的曾孫-覺如所撰寫的《御傳抄》,對於聖人往生的最後一刻有以下的記載:「聖人不問俗事,不斷稱念聖名以答謝佛恩。」
聖人的遺言則被記載如下:
「當我永久地閉上雙眼時,請把我的遺體放入加茂河喂魚。」
翌日,聖人的遺體以簡單的儀式火化。 火化后,弟子們撿拾了聖人的遺骨安放在西大谷。
弟子們之後便建立了一所小佛閣來供奉聖人的骨灰和塑像。覺信尼則被弟子們推選成爲該佛閣的主管。這就是今天本願寺的緣起。之後,覺信尼的後代繼承了主管之位,因而發展成後代本願寺的歷代領導人-門主的由來。這就是今天的西大谷本廟(聖人陵墓)。數以萬計的真宗教徒也把自己的遺骨安放與此,來和聖人團聚。
雖然親鸞聖人約750年前離開人間,但是他的教法仍然活在今日千萬人們的心中。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虔錄自澳洲法雷會出品 之弘法系列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東瀛高僧,被當時佛教界譽為智慧第一,實際是大勢至菩薩的應化身;依據彌陀化身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而親自開創淨土宗,現今日本淨土法門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淨土宗。
法然上人九歲出家,十五歲(一說十三歲)登佛學重鎮之比睿山修行。生死心切,無常觀深,為速求證悟,閱藏五遍,兼學八宗,可謂天下無雙之智者,教界第一之學匠。四十三歲時,第八遍閱讀善導大師之《觀經四帖疏》,至〈散善義〉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之文時,眼睛一亮,當下信心開發,豁然徹悟彌陀本願宗旨--
罪惡深重、煩惱熾盛之散亂凡夫,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則乘佛願力,必定往生彌陀報土。
法然上人一得此理,感悅徹髓,高聲念佛,不覺淚湧。此事本書第四六六頁之〈示聖光之法語〉及第四九○頁〈淨土隨聞記〉略有記載。
誠然,彌陀佛王,大悲願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令諸眾生,功德成就。其真實功德,全在六字名號之中;但念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全部領受彌陀惠施之真實功德,必定往生成佛,無一遺漏。
此後上人一生捨棄雜修雜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自行化他,皆以念佛;專談淨土之法,懇勸念佛之行。因之華夷缁素,遠近貴賤,晨昏輻湊,門前成市。問義尋行之輩,濟濟煌煌,絡繹不絕;常隨近侍之眾,如百川之歸巨海,若鱗介之宗龜龍。計其出家弟子三百余人,皆禀上人之教,或閒居念佛,或弘化四方。日本之佛教,一天四海,泰半歸入淨土門,皆由法然上人之勸化。
法然上人的淨土思想,一言以蔽之,即是《選擇本願念佛集》所“標宗”之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及其“結論”(大綱)之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此標宗及結論之法語,乃完全遵循善導大師之思想以闡明往生之正因。所謂“稱名必得生”,何以故?“乘佛本願故”。只要稱念佛名,即是乘佛本願;若非稱念佛名,即非乘佛本願。此亦即簡潔扼要明了地解釋本願之王的第十八願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的正意。“乃至十念”即是“念佛”,亦即“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果能於此深信不疑,則信行一體,從今以後,其人必定自然“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直至臨終永不退轉;此即善導大師所言:
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
之意。如此之人,往生淨土現在已定,不必等到臨終正念;所謂“十念業成,往生決定”,這都是彌陀佛王願力之所使然。
法然上人的思想與行誼,完全崇敬、傾倒、依循於善導大師,所謂“偏依善導一師”。其教化一向簡要淺顯,摒棄復雜深奧,真正合乎本願法門之“易行”與“安樂”之原則。綜觀本《全集》內容,除了〈大原談義聞書鈔〉一篇以外,其余各篇,雖文有長短,但每篇都以淺白的文字,易懂的道理,要言不繁,透徹根源的闡明“稱念必得生,依佛本願故”的本願宗義,以使不論有智無智,任何人都能疑慮冰消,信心怒放,既喜念佛,更喜往生決定。
故知本願法門,如阿彌陀佛之本願所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善導大師之解釋所雲:“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外別無深奧。因此,若有人來妨礙說:“念佛不能往生!”便是彌陀之敵,祖師之仇,不可親近,不可聽從。
本願法門不可講得很雜、很深、很玄、很難,或別立新義,欲顯異惑眾;要講得平易樸實,親切自然,使得連不識字、沒有文化的老太公、老太婆也能聽得懂、做得到。否則不如不講,以免上違佛意,下誤眾生。
本願法門極其簡易平常,不可好多、好雜、好深、好玄、好難,或尋奇覓巧,欲與人不同;此則如羊走迷,必入歧途,遭受蒙騙,將再度沉淪,不得往生,因為這些皆非往生之因。
《法然上人全集》的內容亦可說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本願思想,現將善導大師本願思想的大綱選擇幾條如下,使讀者一目了然,得其精要;易持易記,容易掌握領解:
一、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二、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三、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四、深心即是真實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善根薄少,流轉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五、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六、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
七、言“弘願”者,如《大經》說: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八、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由此可知,善導大師對釋尊一代教法的總結論是:“雖說定散兩門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本願念佛)。”
故“一向專稱”是彌陀本願、釋尊本懷;是佛法精華、佛教結論。
因此,法然上人也以善導大師之“觀經流通釋文”而建立淨土宗,以顯明“散亂凡夫,但稱佛名,則乘佛本願,必生彌陀報土”之宗義。
以此明知:信有彌陀,信有極樂,信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必得往生;如是信受願生而念佛者,則不論何時、何地、何人,無不往生極樂。
亦即“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即是第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本願)之宗旨,簡表如下:
法然上人是大勢至菩薩所應化,目的在於開創淨土宗,若不別開淨土宗,而永遠依附在其他宗派之下作為寓宗或兼宗,則淨土之教理被混淆,宗旨不明,方針不知;欲修淨土之人,不免多歧亡途,雜信雜修,甚或求渡無津,望洋興歎。然若建立淨土宗,則淨土之教行信證:亦即目標與方法,了如指掌,朗然不紊;不致誤導方向,如盲走迷。
法然上人的所有撰述,既然不另外主張新義,而完全在於闡釋善導大師的淨土宗義,則凡欲了解善導大師之淨土精髓者,若虛心細讀《法然上人全集》,便是一個快捷的方法。
淨土法門以善導大師之彌陀本願思想最為純正,而忠誠虔敬專一無二的傳此思想,加以純粹不雜、簡明精要、踏實穩健的開展,令人如日朗照、心開意解、歡喜信受的奉行者,即是法然上人。
故此《法然上人全集》,是淨土教理的精華,他力行人的龜鏡;篇篇直指彌陀肝心,句句顯露救度本懷。
是本願的骨髓,信心的腑髒,念佛的咽喉,往生的目足。
亦是三界暗室的明燈,六道苦海的慈航;饑者的佳肴,貧者的寶珠;歧路的指標,浪者的歸宿。
恐懼的人有福了,此書能夠給予大安心;
空虛的人有福了,此書能夠給予大滿足。
濁世惡機:欲於今生往生,直入報土,速證佛道,不可不閱。
末代愚人:欲於現在斷疑,徹底安心,永除恐懼,不可不讀。
此書蘊含無盡法藏,取之不竭,讀之不厭;其味無窮,常看常新;佛恩橫流,法喜四溢。
此書是彌陀真意,釋尊本懷,諸佛護念之書,有緣得之,宜珍重恭敬,信受奉行。
又,善導大師與法然上人,同是彌陀勢至應化,同是現生證入三昧,同是才學智慧高邁;同以淨土法門為專宗,同以彌陀本願為根源;故其淨土思想,是淨宗正脈、淨宗標准。若後之學者、善知識,或任何人,其著書立論,與此二祖相背,則棄而不依;因為此之學者、善知識等,仍是凡夫,未證三昧,智行未具,其所言論,若不全依祖師(善導、法然),則難免所謂“別解別行”,而別立新義,是故不可依循。
又,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五部九卷”的淨宗寶典,於唐武宗滅法浩劫後,不幸大多失傳於中國,然而卻原封保存於東瀛。但,若無法然上人慧眼見真,特別依之開宗立教闡釋弘傳,則不只寶典埋沒,乏人問津,吾人今日亦不能得蒙彌陀救度;是故,法然上人之恩,不可言喻!
淨宗根源之第十八願(本願),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有很簡明扼要的解釋,此解釋是原則、標准,依此釋,信解之,實踐之,列表於後:
第十八願之文: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解釋雲: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又於《往生禮贊》解釋雲: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故知: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即是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故淨宗宗旨即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應信而行之。
法然上人雲:
“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此文應常稱於口、浮於心、寓於目。
阿彌陀佛成就本願,莊嚴極樂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覽,有否念我名號之人;
以佛耳晝夜傾聽,有否稱我名號之人。
是故,一稱一念之人,阿彌陀佛無有不知;攝取光明,不捨其身,臨終來迎,無有空過。
此文者:四十八願之眼也、肝也、神也。結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上一篇:
忏悔之惡口
下一篇:
我的輕松戒邪淫經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由于xuefo.com域名因备案需要暂停使用(最短15天),自即日起请用http://big5.xuefo.tw访问网站,特此通知!
13255947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
Google Sites
Report ab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