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文/見蘋法師 /禪林衲子心/中台
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外境的種種相狀、分別,皆由心識所變現。同樣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是因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意識心所塑造的世界。心識有八,即眼、耳、鼻、舌、身識(前五識)、意識(第六識)、末那識(第七識)、阿賴耶識(第八識),這八識構成了種種不同的法界,識心攀緣於所現的世界,猶如人們沉迷於網路的虛擬世界,都是認假為真,執著於虛妄之境所產生的顛倒作為。
所有貪瞋癡等煩惱都源於自心的妄想,不斷緣慮已消逝的境界,在妄念的堆砌中,因為不了解五蘊與四大都是幻有、不實在的,而產生種種執著。若能體悟五蘊假合的「我」並非真實的自己,受想行識也都是剎那生滅、遷流,是空、無相,五蘊皆是緣起性空,是無常、是假有,就不會因為執著而產生煩惱與痛苦。
眾生的心無法作主,為三界萬法所困,若能了知空性,不為所著,則能運心轉物,無法而不造。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華嚴經》亦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行善、作惡、受報,都是這念心,投胎轉世乃至解脫,也是這念心,只有當前這一念心才是最實在的。要想了生死,就要在當下這念心去了。因此,修行應以「心」為著力處,六根接觸六塵時,保持心清楚明白,時時起觀照,知心外無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而不著,就是轉識成智。
正因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吾人更應於日用動靜閒忙中,掌握「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的修行原則,藉事練心,在事相上磨鍊,「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進一步創造緣起,行菩薩道,廣度眾生,不住空、不住假、不住中,圓融無礙,大作夢中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