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本來無垢無淨、無好無醜、無貴無賤、無高無低,只緣自妄念,起分別心、認假為真、認物為實,迷惑執(情)不放,顛倒夢想,墮生死輪廻也。
念頭是怎麼來的?找到了念頭,當下你就會發現,念頭本是虛妄,無念才是本來真正的面貌,本來面目就是無念。
無念是沒有眾生的、我法二執的念頭,但是有自性的妙用,是為無念。
如果無念是什麼都沒有的話,那麼菩提自心能生萬法怎麼講呢?對不對啊?我們能夠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的真心,就是我們所講的,不生不滅的清淨的本體,那就是無念的本性。
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師:一進農禪寺的門,在照壁上就可見到這句話。它本是《金剛經》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在禪宗是多麼的重要。很多人認為無我、無心、不動心大概就像木頭、石頭、植物一樣吧!如果真是如此,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就不要說法度眾生,禪師們悟道之後也不該再弘揚禪法了。事實恰巧相反,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只有三十多歲,接下來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說了許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傳到今天,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見不動心並不等於木頭、石頭,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六祖壇經》中也談到無住無相無念,二者大同小異。‘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
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貪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安心」有兩層意思:一是把內在浮動的煩惱安定下來,二是無心可安。煩惱安定之時,可得輕安,可得定境;無心可安之時,可得自在,可見佛性,就是發現了無我無住的無念心。
通常的凡人,都有恐懼、憂慮、悲傷、失望等情緒,都是不能安心的原因。禪修就在於練習著將這些忽起忽落的虛妄心,隨時能用禪修的觀念和禪修的方法,達成攝心、安心的目的。
無心可安即是無我,若知無常即見無我,所以,若用無常觀,也能安心。任何現象,不論在心內或心外,都在剎那生滅,瞬息變化,無非幻起幻滅的虛妄境界,此即無常。不論是非善惡,時過則境遷,無有實法,毋須心隨境轉。若能知道並接受這種無常的觀念,就不會被境風所動,不用安心,心已自安了。
心解脫就不需要語言了,一個人看到一切境界,心進入『無諍』的狀態,自然解脫。連動到語言都不要,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你不需要求得什麼真心,“真心”就在煩惱放下的當下,你只要放下種種的觀念、知見就好。
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訴自己,無所謂的是,也無所謂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來的,知道嗎?
你碰到人家罵你,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無!沒有所謂侮辱我的事。
今天你做善事佈施,佈施了一了百了,無!加一個無字,沒有所謂的佈施一了百了的事。
你今天貧窮,你告訴自己沒有所謂的貧窮;你很富有,加一個無,沒有所謂的富有;你很健康,加一個無;你很病苦,你也不必苦惱,沒有所謂得病苦。
碰到一切好的不執著,碰到人家跟你計較,你今天吃虧,沒有所謂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
你今天佔便宜,有一天人家就會來報復你,你今天什麼都要贏,有一天你就必須吃盡苦頭。
同學們,師父教你一個偉大的思想: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考慮到「我」,先考慮整個佛教,整個團體,大無我的精神!
你任何事情都不要顧慮到自己,你的煩惱就少,為什麼?你沒有時間來自私,沒有自私,處處考慮別人,你的煩惱就沒有。
煩惱從那裡來?從一個「我」開始。什麼你今天怎麼對我不滿,我受盡委屈。
無我,你煩惱什麼?處處為別人著想,犧牲奉獻,你想想看,你的煩惱怎麼會多呢?根本不可能。
你今天縱然有不愉快的事情,有仇恨的人,你也知道這個緣起是如幻的,沒有仇人,
你的內心真正的生命,是喜悅的生命,我們把它變得如此地煎熬,如此地煎熬,是誰之過呢?不是別人,是因爲你內在深層的無明它的過患,所產生的一種痛苦的煎熬,因爲看不破假相,所以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訴自己,無所謂的是,也無所謂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來的,知道嗎?
你碰到人家罵你,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無!沒有所謂侮辱我的事。
今天你做善事佈施,佈施了一了百了,無!加一個無字,沒有所謂的佈施一了百了的事。
你今天貧窮,你告訴自己沒有所謂的貧窮;你很富有,加一個無,沒有所謂的富有;你很健康,加一個無;你很病苦,你也不必苦惱,沒有所謂得病苦。
碰到一切好的不執著,碰到人家跟你計較,你今天吃虧,沒有所謂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
你今天佔便宜,有一天人家就會來報復你,你今天什麼都要贏,有一天你就必須吃盡苦頭。
同學們,師父教你一個偉大的思想: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考慮到「我」,先考慮整個佛教,整個團體,大無我的精神!
你任何事情都不要顧慮到自己,你的煩惱就少,為什麼?你沒有時間來自私,沒有自私,處處考慮別人,你的煩惱就沒有。
煩惱從那裡來?從一個「我」開始。什麼你今天怎麼對我不滿,我受盡委屈。
無我,你煩惱什麼?處處為別人著想,犧牲奉獻,你想想看,你的煩惱怎麼會多呢?根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