廻光返照觀心觀慧觀自在
"慧律法師"開示:菩薩念念都是智慧,
"慧律法師"開示:菩薩念念都是智慧,
衆生念念都是舊的殘酷的記憶/詳見後
衆生念念都是舊的殘酷的記憶/詳見後
少一點我!我!我!我!我!我!我!
少一點我!我!我!我!我!我!我!
我執、我見、我相看得太重!
我執、我見、我相看得太重!
會讓自己活得很辛苦很辛苦!
會讓自己活得很辛苦很辛苦!
世間本來無垢無淨、無好無醜、無貴無賤、無高無低,只緣自妄念,起分別心、認假為真、認物為實,迷惑執(情)不放,顛倒夢想,墮生死輪廻也。
世間本來無垢無淨、無好無醜、無貴無賤、無高無低,只緣自妄念,起分別心、認假為真、認物為實,迷惑執(情)不放,顛倒夢想,墮生死輪廻也。
菩薩願行六度萬行/歷事鍊心慈悲喜捨
菩薩願行六度萬行/歷事鍊心慈悲喜捨
轉念工程的重要性/持戒念佛轉識成智
轉念工程的重要性/持戒念佛轉識成智
向內走、向內看、方能覺悟與覺知。
向內走、向內看、方能覺悟與覺知。
覺悟與覺知
覺悟與覺知
所對抗的是無明,
所對抗的是無明,
那是讓自己覺醒的生活的方式。
那是讓自己覺醒的生活的方式。
任何外在的存在,都不是問題,
任何外在的存在,都不是問題,
有問題的是我們的心。
有問題的是我們的心。
時刻覺察/觀照內在升起的妄心念頭,
時刻覺察/觀照內在升起的妄心念頭,
聽聞佛法,讀研經典,思維經義,
聽聞佛法,讀研經典,思維經義,
"依教奉行"。
"依教奉行"。
它必要從生活中去修為、行持、體會、體認......。
它必要從生活中去修為、行持、體會、體認......。
如此功夫深了,信心堅固而入流,入自己法性、自性、佛性之流,回歸法界總體,"一真法界"寂然現前,別無雜染。
如此功夫深了,信心堅固而入流,入自己法性、自性、佛性之流,回歸法界總體,"一真法界"寂然現前,別無雜染。
一個人,最寶貴的能力是什麼?是應付壓力的能力,是把壓力轉化為智慧,轉化為生命力的能力。
一個人,最寶貴的能力是什麼?是應付壓力的能力,是把壓力轉化為智慧,轉化為生命力的能力。
通過信仰的力量,修行的力量,化煩惱為菩提,化夢幻為三昧,在紅塵中歷事煉心,生起培養生命中超越的的質量,健康的能量。
通過信仰的力量,修行的力量,化煩惱為菩提,化夢幻為三昧,在紅塵中歷事煉心,生起培養生命中超越的的質量,健康的能量。
當感恩、懺悔、慈悲之心,充塞了自己整個的心靈生活,
當感恩、懺悔、慈悲之心,充塞了自己整個的心靈生活,
自心宇宙便自然存在有喜樂與安定!
自心宇宙便自然存在有喜樂與安定!
爲什麼用本性(自性)修行?
爲什麼用本性(自性)修行?
因爲心並沒有增減。
因爲心並沒有增減。
那麼了"諸法如幻",
那麼了"諸法如幻",
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詳見後/
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詳見後/
守心是修行的第一道,守本真心,
守心是修行的第一道,守本真心,
守本真如之心,就是修行第一道法,
守本真如之心,就是修行第一道法,
令心無所增減,無所增減就是真如本心,
令心無所增減,無所增減就是真如本心,
真如本心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
真如本心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
因此我們修行,那你就抓到重點了。
因此我們修行,那你就抓到重點了。
所以師父常常勸導大家說:
所以師父常常勸導大家說:
記得!用本性修行,用本性修行就是這個道理。
記得!用本性修行,用本性修行就是這個道理。
爲什麼用本性修行?
爲什麼用本性修行?
因爲心並沒有增減。
因爲心並沒有增減。
那麼了"諸法如幻",
那麼了"諸法如幻",
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念頭是怎麼來的】
【念頭是怎麼來的】
念頭是怎麼來的?找到了念頭,當下你就會發現,念頭本是虛妄,無念才是本來真正的面貌,本來面目就是無念。
念頭是怎麼來的?找到了念頭,當下你就會發現,念頭本是虛妄,無念才是本來真正的面貌,本來面目就是無念。
無念很多人會誤會,無念就是沒有念頭,不是的。
無念很多人會誤會,無念就是沒有念頭,不是的。
無念是沒有眾生的、我法二執的念頭,但是有自性的妙用,是為無念。
無念是沒有眾生的、我法二執的念頭,但是有自性的妙用,是為無念。
如果無念是什麼都沒有的話,那麼菩提自心能生萬法怎麼講呢?對不對啊?我們能夠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的真心,就是我們所講的,不生不滅的清淨的本體,那就是無念的本性。
如果無念是什麼都沒有的話,那麼菩提自心能生萬法怎麼講呢?對不對啊?我們能夠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的真心,就是我們所講的,不生不滅的清淨的本體,那就是無念的本性。
三藏十二部經典,你開悟見性,只有一個字「無」。
三藏十二部經典,你開悟見性,只有一個字「無」。
慧律法師
慧律法師
"虛雲老和尚"開示:
"虛雲老和尚"開示:
不要怕妄想,
不要怕妄想,
亦不要費力去降伏它。
亦不要費力去降伏它。
你只要認得妄想,
你只要認得妄想,
不執著它,不隨逐它,
不執著它,不隨逐它,
也不要排遣它,
也不要排遣它,
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
只不相續,則妄想自離。
所謂
所謂
妄起即覺,覺妄即離。
妄起即覺,覺妄即離。
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
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
看此妄想從何處起,
看此妄想從何處起,
妄想無性(緣生性空),
妄想無性(緣生性空),
當體立空(了不可得),
當體立空(了不可得),
即復我本無的心性,
即復我本無的心性,
自性清淨法身佛,
自性清淨法身佛,
即此現前。
即此現前。
"夢參老和尚"法語:
"夢參老和尚"法語:
虛空本來清淨,
虛空本來清淨,
你的眼睛有毛病了,
你的眼睛有毛病了,
那你看虛空像翳,
那你看虛空像翳,
翳眼見虛空,空華亂舞。
翳眼見虛空,空華亂舞。
如果眼睛好了,
如果眼睛好了,
咱們說明心見性,
咱們說明心見性,
你明白了,
你明白了,
什麼假相也沒有了。
什麼假相也沒有了。
一切法虛妄,沒有真實,
一切法虛妄,沒有真實,
明白了,
明白了,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就是「不執著」
「應無所住」就是「不執著」
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住的意思是:心裡有罣礙、很在乎
住的意思是:心裡有罣礙、很在乎
如果心中不牽不掛,就叫「無所住」
如果心中不牽不掛,就叫「無所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
問:
問:
這句話是不是叫我們不要執著,
這句話是不是叫我們不要執著,
但也不要因無所執著而冷漠消極,
但也不要因無所執著而冷漠消極,
應該提起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
應該提起智慧心、慈悲心、菩提心?
師:
師:
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師:一進農禪寺的門,在照壁上就可見到這句話。它本是《金剛經》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在禪宗是多麼的重要。很多人認為無我、無心、不動心大概就像木頭、石頭、植物一樣吧!如果真是如此,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就不要說法度眾生,禪師們悟道之後也不該再弘揚禪法了。事實恰巧相反,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只有三十多歲,接下來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說了許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傳到今天,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見不動心並不等於木頭、石頭,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六祖壇經》中也談到無住無相無念,二者大同小異。‘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
師:一進農禪寺的門,在照壁上就可見到這句話。它本是《金剛經》中的句子,六祖惠能未出家之前,聽到有人誦讀這個句子,當場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往湖北黃梅見到五祖弘忍,半年之後,聽五祖講《金剛經》,一聽到這句話就豁然大悟,可見這個經句在禪宗是多麼的重要。很多人認為無我、無心、不動心大概就像木頭、石頭、植物一樣吧!如果真是如此,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就不要說法度眾生,禪師們悟道之後也不該再弘揚禪法了。事實恰巧相反,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只有三十多歲,接下來花了四十多年的時間說了許多法,度了很多人,使佛教流傳到今天,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可見不動心並不等於木頭、石頭,它的意思是不住心,《六祖壇經》中也談到無住無相無念,二者大同小異。‘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
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貪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叫心有所住。又比如貪男女色的,心就注意男女色;貪名的,心注意名;貪財的,心注意財;貪美食的,心注意美食。這些人若沒有女色、男色就活不下去,沒有名、沒有財就渾身不對勁,沒有美食也不能過日子,心中老是牽掛著這些東西,這就叫‘有所住’。至於心無所住呢?美色當前也當作是平常事。《維摩經》中的天女散花,又是美女又是鮮花,菩薩們看了若無其事,認為是天女自己在散花罷了,跟菩薩們不起關聯;可是那些阿羅漢對美女和鮮花還存有潛在的厭離心,所以花落到他們身上就掉不下來了,這是因為心有所住。因此,‘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我們凡夫也不妨練習‘無所住而生其心’,最初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把世間的人、事、物看作如幻如夢如演戲。你會非常認真地演好目前的角色,但很清楚自己是在演戲,那就不會受到利害、得失、你我、是非的影響而煩惱不已。
"夢參老和尚"法語:
"夢參老和尚"法語:
心無所在,心無不在,
心無所在,心無不在,
一切都不是心,一切皆是心。
一切都不是心,一切皆是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這個地方,你若領悟到了,
在這個地方,你若領悟到了,
就明白一切非心,一切即是心,
就明白一切非心,一切即是心,
它跟你生死非常關切,
它跟你生死非常關切,
所以放下看破,放下什麼?身和心。
所以放下看破,放下什麼?身和心。
我們現在的身和心是生滅的,
我們現在的身和心是生滅的,
但你還有個不生滅的心,
但你還有個不生滅的心,
你若把這個生滅心放下,
你若把這個生滅心放下,
不生滅的心才能顯現。
不生滅的心才能顯現。
「安心」有兩層意思:一是把內在浮動的煩惱安定下來,二是無心可安。煩惱安定之時,可得輕安,可得定境;無心可安之時,可得自在,可見佛性,就是發現了無我無住的無念心。
「安心」有兩層意思:一是把內在浮動的煩惱安定下來,二是無心可安。煩惱安定之時,可得輕安,可得定境;無心可安之時,可得自在,可見佛性,就是發現了無我無住的無念心。
通常的凡人,都有恐懼、憂慮、悲傷、失望等情緒,都是不能安心的原因。禪修就在於練習著將這些忽起忽落的虛妄心,隨時能用禪修的觀念和禪修的方法,達成攝心、安心的目的。
通常的凡人,都有恐懼、憂慮、悲傷、失望等情緒,都是不能安心的原因。禪修就在於練習著將這些忽起忽落的虛妄心,隨時能用禪修的觀念和禪修的方法,達成攝心、安心的目的。
無心可安即是無我,若知無常即見無我,所以,若用無常觀,也能安心。任何現象,不論在心內或心外,都在剎那生滅,瞬息變化,無非幻起幻滅的虛妄境界,此即無常。不論是非善惡,時過則境遷,無有實法,毋須心隨境轉。若能知道並接受這種無常的觀念,就不會被境風所動,不用安心,心已自安了。
無心可安即是無我,若知無常即見無我,所以,若用無常觀,也能安心。任何現象,不論在心內或心外,都在剎那生滅,瞬息變化,無非幻起幻滅的虛妄境界,此即無常。不論是非善惡,時過則境遷,無有實法,毋須心隨境轉。若能知道並接受這種無常的觀念,就不會被境風所動,不用安心,心已自安了。
◇摘自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摘自聖嚴法師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夢參老和尚"法語:
"夢參老和尚"法語:
一切法都是緣起的,
一切法都是緣起的,
“緣起性空”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教義。
“緣起性空”是佛教最究竟根本的教義。
因為性空故才能緣起,
因為性空故才能緣起,
因為緣起無自性故才能空,
因為緣起無自性故才能空,
這是兩面活用的。
這是兩面活用的。
一切物質是緣起的,
一切物質是緣起的,
在心上我們說它性空,
在心上我們說它性空,
空有不二。
空有不二。
當你最痛苦、障礙最深的時候,
當你最痛苦、障礙最深的時候,
你就修這個觀,用這個法來對治煩惱。
你就修這個觀,用這個法來對治煩惱。
無我
無我
執著的深層面紗就是我執,
執著的深層面紗就是我執,
對治我執的藥方就是無我;
對治我執的藥方就是無我;
世間無一物永遠屬於我的,
世間無一物永遠屬於我的,
世間沒有一法屬於我所有。
世間沒有一法屬於我所有。
旋轉
旋轉
被自己的想法套牢住時,
被自己的想法套牢住時,
轉個念,不執著自己的看法,
轉個念,不執著自己的看法,
一切就會海闊天空!
一切就會海闊天空!
相是生滅
相是生滅
「相」是迷人!人們容易被迷戀。
「相」是迷人!人們容易被迷戀。
能回歸「本體」,最真實的一面,
能回歸「本體」,最真實的一面,
就不易受外在的「相」所誘惑。
就不易受外在的「相」所誘惑。
對情緒不認真
對情緒不認真
對於不悅的情緒,不要太認真,
對於不悅的情緒,不要太認真,
它僅是生滅、生滅的現象而已。
它僅是生滅、生滅的現象而已。
不執著因緣變化
不執著因緣變化
世間眾事都是因緣和合所成,
世間眾事都是因緣和合所成,
既是因緣,就會變化、無常,
既是因緣,就會變化、無常,
故不要太執著於因緣的改變,
故不要太執著於因緣的改變,
要珍惜所擁有,才不會痛苦。
要珍惜所擁有,才不會痛苦。
什麼事都加上一個【無】字
什麼事都加上一個【無】字
慧律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開示:
教你一個大智慧,
教你一個大智慧,
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
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
你什麼事都掛上一個「無」字,
你什麼事都掛上一個「無」字,
記住!無就是不執著的意思。詳見後/
記住!無就是不執著的意思。詳見後/
心解脫就不需要語言了,一個人看到一切境界,心進入『無諍』的狀態,自然解脫。連動到語言都不要,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你不需要求得什麼真心,“真心”就在煩惱放下的當下,你只要放下種種的觀念、知見就好。
心解脫就不需要語言了,一個人看到一切境界,心進入『無諍』的狀態,自然解脫。連動到語言都不要,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你不需要求得什麼真心,“真心”就在煩惱放下的當下,你只要放下種種的觀念、知見就好。
---慧律法師《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慧律法師《我不屬於這個世間》
"有一顆寧靜的心"。
"有一顆寧靜的心"。
佛陀的格言
佛陀的格言
一、寧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一、寧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意思是說:你想要得到幸福快樂的日子,或者是人生,
意思是說:你想要得到幸福快樂的日子,或者是人生,
首先要懂得
首先要懂得
"有一顆寧靜的心"。
"有一顆寧靜的心"。
世間人在
世間人在
剎那生滅的緣起(法身緣起) 無常法裡面"起心動念",
剎那生滅的緣起(法身緣起) 無常法裡面"起心動念",
把感官的刺激誤認為是一種享受,
把感官的刺激誤認為是一種享受,
佛陀說:那是錯覺,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佛陀說:那是錯覺,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我們把感官的刺激當作是一種享受,是錯誤的、是錯覺的,感官是虛偽的證人,我們把錯覺當作是我們的正覺。
我們把感官的刺激當作是一種享受,是錯誤的、是錯覺的,感官是虛偽的證人,我們把錯覺當作是我們的正覺。
佛陀說:
佛陀說:
寧靜來自內心/千萬不要向外去追求,任何緣起法的東西都是虛妄的,
寧靜來自內心/千萬不要向外去追求,任何緣起法的東西都是虛妄的,
沒有一件事情是實在的東西,
沒有一件事情是實在的東西,
愈追求,苦惱就愈多!
愈追求,苦惱就愈多!
二、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耽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二、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耽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放下過去的煩惱,也不擔憂未來,不執著現在,
放下過去的煩惱,也不擔憂未來,不執著現在,
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換另外一個角度說:
換另外一個角度說:
內心不平靜是為什麼?
內心不平靜是為什麼?
就是
就是
放不下過去的煩惱,
放不下過去的煩惱,
一直擔心未來,
一直擔心未來,
一直執著於現在,
一直執著於現在,
卻不知道那是 剎那生滅的緣起 "無自性的假相"。
卻不知道那是 剎那生滅的緣起 "無自性的假相"。
所以,因此全世界的眾生,只要他沒有學佛,就很難得到內心的平靜。所以,佛法一句話,抵得過千金萬兩。
所以,因此全世界的眾生,只要他沒有學佛,就很難得到內心的平靜。所以,佛法一句話,抵得過千金萬兩。
~~慧律法師
~~慧律法師
什麼事都加上一個【無】字
什麼事都加上一個【無】字
慧律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開示:
教你一個大智慧,
教你一個大智慧,
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
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
你什麼事都掛上一個「無」字,
你什麼事都掛上一個「無」字,
記住!無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記住!無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訴自己,無所謂的是,也無所謂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來的,知道嗎?
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訴自己,無所謂的是,也無所謂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來的,知道嗎?
你碰到人家罵你,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無!沒有所謂侮辱我的事。
你碰到人家罵你,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無!沒有所謂侮辱我的事。
今天你做善事佈施,佈施了一了百了,無!加一個無字,沒有所謂的佈施一了百了的事。
今天你做善事佈施,佈施了一了百了,無!加一個無字,沒有所謂的佈施一了百了的事。
為什麼?一切因緣法不可得,求其自性,了不可得。
為什麼?一切因緣法不可得,求其自性,了不可得。
百年後這個全部沒有,全部消滅。
百年後這個全部沒有,全部消滅。
你今天貧窮,你告訴自己沒有所謂的貧窮;你很富有,加一個無,沒有所謂的富有;你很健康,加一個無;你很病苦,你也不必苦惱,沒有所謂得病苦。
你今天貧窮,你告訴自己沒有所謂的貧窮;你很富有,加一個無,沒有所謂的富有;你很健康,加一個無;你很病苦,你也不必苦惱,沒有所謂得病苦。
這叫作空一切法。
這叫作空一切法。
說法者無法可說,
說法者無法可說,
聽法者無法可聞,
聽法者無法可聞,
當下不生不滅,
當下不生不滅,
就是我們未來的面目。
就是我們未來的面目。
你就馬上進入涅槃。
你就馬上進入涅槃。
所以,既不高傲,也不自卑,
所以,既不高傲,也不自卑,
無所謂的大,無所謂的小,
無所謂的大,無所謂的小,
無所謂的是,無所謂的非,
無所謂的是,無所謂的非,
無所謂的對,無所謂的錯。
無所謂的對,無所謂的錯。
保持一個覺悟清醒的心,
保持一個覺悟清醒的心,
那就是空一切法,就是無!
那就是空一切法,就是無!
碰到一切好的不執著,碰到人家跟你計較,你今天吃虧,沒有所謂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
碰到一切好的不執著,碰到人家跟你計較,你今天吃虧,沒有所謂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
你今天佔便宜,有一天人家就會來報復你,你今天什麼都要贏,有一天你就必須吃盡苦頭。
你今天佔便宜,有一天人家就會來報復你,你今天什麼都要贏,有一天你就必須吃盡苦頭。
有一個無,你想想看,
有一個無,你想想看,
世間的修養就夠了。
世間的修養就夠了。
出世間的法就覺悟了,
出世間的法就覺悟了,
在這個世間,能夠空,
在這個世間,能夠空,
那麼求生極樂世界,就在一念之間。
那麼求生極樂世界,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有了無常、苦、空,
我們有了無常、苦、空,
還要有個大菩薩的精神,
還要有個大菩薩的精神,
就是無我!無我就是不自私。
就是無我!無我就是不自私。
同學們,師父教你一個偉大的思想: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考慮到「我」,先考慮整個佛教,整個團體,大無我的精神!
同學們,師父教你一個偉大的思想: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考慮到「我」,先考慮整個佛教,整個團體,大無我的精神!
你任何事情都不要顧慮到自己,你的煩惱就少,為什麼?你沒有時間來自私,沒有自私,處處考慮別人,你的煩惱就沒有。
你任何事情都不要顧慮到自己,你的煩惱就少,為什麼?你沒有時間來自私,沒有自私,處處考慮別人,你的煩惱就沒有。
煩惱從那裡來?從一個「我」開始。什麼你今天怎麼對我不滿,我受盡委屈。
煩惱從那裡來?從一個「我」開始。什麼你今天怎麼對我不滿,我受盡委屈。
無我,你煩惱什麼?處處為別人著想,犧牲奉獻,你想想看,你的煩惱怎麼會多呢?根本不可能。
無我,你煩惱什麼?處處為別人著想,犧牲奉獻,你想想看,你的煩惱怎麼會多呢?根本不可能。
所以第二個要發覺悟心,
所以第二個要發覺悟心,
要徹底的覺悟這個世界
要徹底的覺悟這個世界
是苦的,空的,無常的,無我的。
是苦的,空的,無常的,無我的。
運用這個智慧在世間,
運用這個智慧在世間,
哇!無往不利!
哇!無往不利!
節錄自《談初發心》
節錄自《談初發心》
守心是修行的第一道,守本真心,
守心是修行的第一道,守本真心,
守本真如之心,就是修行第一道法,
守本真如之心,就是修行第一道法,
令心無所增減,無所增減就是真如本心,
令心無所增減,無所增減就是真如本心,
真如本心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
真如本心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
因此我們修行,那你就抓到重點了。
因此我們修行,那你就抓到重點了。
所以師父常常勸導大家說:
所以師父常常勸導大家說:
記得!用本性修行,用本性修行就是這個道理。
記得!用本性修行,用本性修行就是這個道理。
爲什麼用本性修行?
爲什麼用本性修行?
因爲心並沒有增減。
因爲心並沒有增減。
那麼了"諸法如幻",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那麼了"諸法如幻",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
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你今天擁有多少的財富,你也知道這是短暫的緣起,
你今天擁有多少的財富,你也知道這是短暫的緣起,
你今天縱然有不愉快的事情,有仇恨的人,你也知道這個緣起是如幻的,沒有仇人,
你今天縱然有不愉快的事情,有仇恨的人,你也知道這個緣起是如幻的,沒有仇人,
最大的仇人在你的內心深處;
最大的仇人在你的內心深處;
你的內心真正的生命,是喜悅的生命,我們把它變得如此地煎熬,如此地煎熬,是誰之過呢?不是別人,是因爲你內在深層的無明它的過患,所產生的一種痛苦的煎熬,因爲看不破假相,所以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你的內心真正的生命,是喜悅的生命,我們把它變得如此地煎熬,如此地煎熬,是誰之過呢?不是別人,是因爲你內在深層的無明它的過患,所產生的一種痛苦的煎熬,因爲看不破假相,所以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你認爲萬法是實在的,就有所追求、有所取捨、有所得失,這樣的觀念就會卡了一輩子。
那麼了諸法如幻,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那麼了諸法如幻,就走進佛的真正的大道。
慧律法師
慧律法師
楞伽經第44集
楞伽經第44集
菩薩念念都是智慧
菩薩念念都是智慧
衆生念念都是舊的殘酷的記憶
衆生念念都是舊的殘酷的記憶
衆生就是活在殘酷的記憶
衆生就是活在殘酷的記憶
一直懲罰自己
一直懲罰自己
割捨不掉,放不下
割捨不掉,放不下
老死記恨
老死記恨
不瞭解生命
不瞭解生命
生命對我們來講就是一種懲罰
生命對我們來講就是一種懲罰
就是念念不忘新仇舊恨
就是念念不忘新仇舊恨
佛法沒有這個東西
佛法沒有這個東西
什麼叫做凡夫的妄念
什麼叫做凡夫的妄念
就是念念傷害自己的心靈
就是念念傷害自己的心靈
挖肉成瘡
挖肉成瘡
挖掘衆生的缺點
挖掘衆生的缺點
就是挖掘自己的妄念
就是挖掘自己的妄念
一直讓自己苦惱
一直讓自己苦惱
不懂得善待自己
不懂得善待自己
衆生跟自己過意不去
衆生跟自己過意不去
爲什麼?
爲什麼?
都一直挖衆生的缺點
都一直挖衆生的缺點
就是挖自己的妄想
就是挖自己的妄想
然後起來執著
然後起來執著
就有了討論不完的對象。
就有了討論不完的對象。
慧律法師
慧律法師
什麼事都加上一個【無】字
什麼事都加上一個【無】字
慧律法師開示:
慧律法師開示:
教你一個大智慧,
教你一個大智慧,
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
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
你什麼事都掛上一個「無」字,
你什麼事都掛上一個「無」字,
記住!無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記住!無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訴自己,無所謂的是,也無所謂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來的,知道嗎?
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訴自己,無所謂的是,也無所謂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來的,知道嗎?
你碰到人家罵你,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無!沒有所謂侮辱我的事。
你碰到人家罵你,四大皆空,五蘊無我,無!沒有所謂侮辱我的事。
今天你做善事佈施,佈施了一了百了,無!加一個無字,沒有所謂的佈施一了百了的事。
今天你做善事佈施,佈施了一了百了,無!加一個無字,沒有所謂的佈施一了百了的事。
為什麼?一切因緣法不可得,求其自性,了不可得。
為什麼?一切因緣法不可得,求其自性,了不可得。
百年後這個全部沒有,全部消滅。
百年後這個全部沒有,全部消滅。
你今天貧窮,你告訴自己沒有所謂的貧窮;你很富有,加一個無,沒有所謂的富有;你很健康,加一個無;你很病苦,你也不必苦惱,沒有所謂得病苦。
你今天貧窮,你告訴自己沒有所謂的貧窮;你很富有,加一個無,沒有所謂的富有;你很健康,加一個無;你很病苦,你也不必苦惱,沒有所謂得病苦。
這叫作空一切法。
這叫作空一切法。
說法者無法可說,
說法者無法可說,
聽法者無法可聞,
聽法者無法可聞,
當下不生不滅,
當下不生不滅,
就是我們未來的面目。
就是我們未來的面目。
你就馬上進入涅槃。
你就馬上進入涅槃。
所以,既不高傲,也不自卑,
所以,既不高傲,也不自卑,
無所謂的大,無所謂的小,
無所謂的大,無所謂的小,
無所謂的是,無所謂的非,
無所謂的是,無所謂的非,
無所謂的對,無所謂的錯。
無所謂的對,無所謂的錯。
保持一個覺悟清醒的心,
保持一個覺悟清醒的心,
那就是空一切法,就是無!
那就是空一切法,就是無!
碰到一切好的不執著,碰到人家跟你計較,你今天吃虧,沒有所謂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
碰到一切好的不執著,碰到人家跟你計較,你今天吃虧,沒有所謂吃虧,吃虧就是佔便宜。
你今天佔便宜,有一天人家就會來報復你,你今天什麼都要贏,有一天你就必須吃盡苦頭。
你今天佔便宜,有一天人家就會來報復你,你今天什麼都要贏,有一天你就必須吃盡苦頭。
有一個無,你想想看,
有一個無,你想想看,
世間的修養就夠了。
世間的修養就夠了。
出世間的法就覺悟了,
出世間的法就覺悟了,
在這個世間,能夠空,
在這個世間,能夠空,
那麼求生極樂世界,就在一念之間。
那麼求生極樂世界,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有了無常、苦、空,
我們有了無常、苦、空,
還要有個大菩薩的精神,
還要有個大菩薩的精神,
就是無我!無我就是不自私。
就是無我!無我就是不自私。
同學們,師父教你一個偉大的思想: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考慮到「我」,先考慮整個佛教,整個團體,大無我的精神!
同學們,師父教你一個偉大的思想:你什麼事情都不要考慮到「我」,先考慮整個佛教,整個團體,大無我的精神!
你任何事情都不要顧慮到自己,你的煩惱就少,為什麼?你沒有時間來自私,沒有自私,處處考慮別人,你的煩惱就沒有。
你任何事情都不要顧慮到自己,你的煩惱就少,為什麼?你沒有時間來自私,沒有自私,處處考慮別人,你的煩惱就沒有。
煩惱從那裡來?從一個「我」開始。什麼你今天怎麼對我不滿,我受盡委屈。
煩惱從那裡來?從一個「我」開始。什麼你今天怎麼對我不滿,我受盡委屈。
無我,你煩惱什麼?處處為別人著想,犧牲奉獻,你想想看,你的煩惱怎麼會多呢?根本不可能。
無我,你煩惱什麼?處處為別人著想,犧牲奉獻,你想想看,你的煩惱怎麼會多呢?根本不可能。
所以第二個要發覺悟心,
所以第二個要發覺悟心,
要徹底的覺悟這個世界
要徹底的覺悟這個世界
是苦的,空的,無常的,無我的。
是苦的,空的,無常的,無我的。
運用這個智慧在世間,
運用這個智慧在世間,
哇!無往不利!
哇!無往不利!
節錄自《談初發心》
節錄自《談初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