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內觀法門,在座的可能有人參加過。修內觀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在十天當中,每個人一句話都不要說,都向內觀照,這就是內觀。
人在修道之後,能夠次第培育觀心的功夫。對於外境的刺激,他和其他人一樣,全都會起反應。但是,當他將這些反應釋放出來之前,會進行一個審視、甄別、過濾、增減的過程。
心性清淨,意譯為明淨心、明光心、光淨心、明心、清淨心,佛教術語,形容心非常清淨而又光明的狀態,經由禪定修行,就可以體驗到這個狀態。部派佛教中,大眾部與分別說部皆主張心的本性是清淨的,禪定修行只是恢復了心的本來狀態,又稱為本性清淨、自性清淨心。 大乘佛教中通常將心性本淨,對應到菩提心或如來藏。 維基百科
人在修道之後,能夠次第培育觀心的功夫。對於外境的刺激,他和其他人一樣,全都會起反應。但是,當他將這些反應釋放出來之前,會進行一個審視、甄別、過濾、增減的過程。他能夠判斷,有些反應是對的,有些則是錯的,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有些是善的,有些是惡的。對於對的、真的、善的那一部分,就予放行。因為有了這樣一個過程,所以,修道之人,往往會表現的有點慢吞吞的。
做事,是往外境求法。修道,是往內心求法。做事日久,則鋒芒日利,心機愈深。修道日久,則鋒芒日削,耳目愈拙。內心是池塘,則秋葉塵埃,即可蕩起漣。內心如大海,則山崩地裂,不足揚其波。當然,修道甚深並且做事也到如如不動的人也有,其緣難得,雖百年而無一二。
古人對此認識深刻。抱誠守拙,就是這個意思。真誠的心是很容易丟的,所以要緊緊地抱住,免得摔壞了。審慎、質樸、簡約的做事風格是不容易堅持的,因此要加以堅持。有些人急於表露自己的聰明銳利,那只是因為他並不聰明銳利。有些人急於表現得高人一等,那只是因為他還低到泥裡。所以,古人早就明白,修道之人,往往看起來有點木訥,有點沉悶,有點遲緩,像個木雞。
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也是這樣。我們為什麼覺得自己又聰明,又勇敢,一遇到什麼不容易的事情,就立即跳起來?為什麼我們的眼睛銳利,總是能夠洞察一切,誰佔了便宜,誰吃了虧,誰多拿了獎金,總是一目瞭然?為什麼我們一聽見什麼,或者一看見什麼,心裡頓時就起了巨大的波瀾?因為我們是不合格的佛弟子,我們連那隻雞也不如呢。
所以,一個佛教徒確實要有一點呆若木雞的精神。低頭走路,好像看不見別人的過失。閉目養神,好像不注意身邊的事物。說話緩慢而溫和,似乎沒有爭辯的力氣。這就是木雞精神,無論什麼風吹過,不能在心裡留下波動,無論什麼讚譽和譭謗,都不能讓你產生憍慢和沮喪。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是真正對佛陀生出真切信心的人,就能夠領會這一妙處。
佛陀教化世人的方法很多,所以有「御馬」的說法。在《雜阿含經》裡講,馬伕訓練馬匹,分剛烈、柔弱以及剛柔併用,如果這三種辦法都不好用,這匹馬就成了個無用的廢物,必須殺掉!佛陀說他教化世人,也是這三種方法,三個方式都不好用的時候,也要把這個無用的廢物殺掉!當然,佛說的殺掉,是幽那個馬伕一默,意指不要理睬。
事實上,中國人對於調伏人心,自古以來就有極高明的智慧。其中莊子說的訓練鬥雞的故事,就暗合了佛陀的深意。當時國王找了一隻聰明勇敢的雞,繼續加以訓練,試圖使它成為雞中之王。過了十天,國王問,訓好了嗎?答曰,沒有好,因為這隻雞,高昂著脖子,呈現驕傲的氣質。又過十天國王再問,答曰,仍然沒有好,因為這隻雞,一聽見旁邊有聲音,或者看見眼前有東西,就做出反應。再過十天,仍然答曰,沒有好,因為這隻雞呢,眼睛十分銳利,氣勢還是很盛。
最終,這只最厲害的雞被訓練成了。它什麼樣子呢?雖然偶爾也叫兩聲,但動作很小,基本總是處於靜止狀態。無論是什麼聲音,什麼事物,什麼景象,都不能讓它有反應,遠看上去,就像一隻木雕似的。雖然它沒有高昂的氣勢和銳利的眼睛,其他雞看見它只有落荒而逃的份了。
在大自然生存競爭裡,跑得越快,意味著生存幾率越高。人類社會盡管已經實現了空前的財富創造,但是生存競爭的心卻愈演愈烈,遠勝於前。所以,我們所受的主流教育,也是訓練你反應越快越好,甚至是越激烈越好。
人心是極複雜的工作系統,能夠創造春風朗月,清泉雨露,也能創造利劍刀鋒,鴆毒猛藥。為求見效迅捷,心往往就會選擇極剛猛的手段。有個北京小夥子,本來剛出獄不久,在停車的時候,與一位推著嬰兒車的母親發生爭執。他正在醉中,大怒難遏,竟然將嬰兒車高高舉起,將嬰兒摔死在當街。我們或許會覺得是酒精讓他失去了意識,其實不對。他恰恰是要故意地摔死這個嬰兒,因為他的憤怒,要給予這個母親最嚴厲的懲罰,否則怎麼能夠震懾那些對他不夠恭敬、不夠順從的人?而酒精,只是幫助他掩蓋了恐懼和克制。
人在修道之後,能夠次第培育觀心的功夫。對於外境的刺激,他和其他人一樣,全都會起反應。但是,當他將這些反應釋放出來之前,會進行一個審視、甄別、過濾、增減的過程。他能夠判斷,有些反應是對的,有些則是錯的,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有些是善的,有些是惡的。對於對的、真的、善的那一部分,就予放行。因為有了這樣一個過程,所以,修道之人,往往會表現的有點慢吞吞的。
做事,是往外境求法。修道,是往內心求法。做事日久,則鋒芒日利,心機愈深。修道日久,則鋒芒日削,耳目愈拙。內心是池塘,則秋葉塵埃,即可蕩起漣。內心如大海,則山崩地裂,不足揚其波。當然,修道甚深並且做事也到如如不動的人也有,其緣難得,雖百年而無一二。
古人對此認識深刻。抱誠守拙,就是這個意思。真誠的心是很容易丟的,所以要緊緊地抱住,免得摔壞了。審慎、質樸、簡約的做事風格是不容易堅持的,因此要加以堅持。有些人急於表露自己的聰明銳利,那只是因為他並不聰明銳利。有些人急於表現得高人一等,那只是因為他還低到泥裡。所以,古人早就明白,修道之人,往往看起來有點木訥,有點沉悶,有點遲緩,像個木雞。
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也是這樣。我們為什麼覺得自己又聰明,又勇敢,一遇到什麼不容易的事情,就立即跳起來?為什麼我們的眼睛銳利,總是能夠洞察一切,誰佔了便宜,誰吃了虧,誰多拿了獎金,總是一目瞭然?為什麼我們一聽見什麼,或者一看見什麼,心裡頓時就起了巨大的波瀾?因為我們是不合格的佛弟子,我們連那隻雞也不如呢。
所以,一個佛教徒確實要有一點呆若木雞的精神。低頭走路,好像看不見別人的過失。閉目養神,好像不注意身邊的事物。說話緩慢而溫和,似乎沒有爭辯的力氣。這就是木雞精神,無論什麼風吹過,不能在心裡留下波動,無論什麼讚譽和譭謗,都不能讓你產生憍慢和沮喪。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但是真正對佛陀生出真切信心的人,就能夠領會這一妙處。
有一種內觀法門,在座的可能有人參加過。修內觀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在十天當中,每個人一句話都不要說,都向內觀照,這就是內觀。經過十天的禁語,第一個感覺就是覺得自己很清淨。在台灣有許多道場,經常舉行禪三、禪七、禪一。禪一就是一天的活動,禪三就是三天的活動,禪七就是七天的活動。我們處在一個很忙碌的社會,能夠有七天的假期不容易,三天的假期會有,所以社會上很多高層管理人士都很樂意參加禪三的活動。
禪三期間,也是要禁語,一句話都不說。我有一個弟子,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教授,他跟我介紹,他到台灣去參加禪三活動,三天當中大家一句話都不說,那種感受非常好。好在什麼地方呢?禪堂內禪堂外,功夫完全打成一片,沒有雜用心的地方,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照顧自己、管理自己。他也給我建議過多次,希望在柏林寺也為這些高層人士舉辦禪三活動。我們利用國慶長假來共修,鑒於湖北寺院集體共修的機會比較少,加上平常訓練不夠,所以要求不是很嚴,比較自由一點。當然自由有自由的好處,嚴格也有嚴格的好處。但是從修行的要求來說,還是嚴格一點比較好,太鬆了,很難形成一種修行的氛圍,很難使人的心專注、安靜下來。我希望從明天開始,還有三天的時間,前來參加共修的朋友,專心一意的用功,在一個良好的環境當中,大家都能有一點感受,這樣就可以建立起自我管理的信心。自我管理要有信心、有決心、有要求、有感受。光要求還不夠,要求往往是被動的,還要自己有感受。有了感受以後就會有受用,有了受用就會更加有信心堅持自我管理,堅持修行。
今後三天的要求就是兩條。一條要求是整齊一點,聽到打板趕快到共修場所來,要做到整齊,有止靜有開靜。止靜以後,任何人不要推開門。止靜以後你要坐,你就在門外坐;要回去,那你就回去休息。第二條是安靜。包括在共修場所和起居場所,都要保持安靜。能夠做到禁語那就更好,最少也要低聲說話。你能夠低聲說話,自然心態柔和,不會表現出急躁不安。在這裡,我特別對我們湖北人不滿。不管在哪個地方,只要有湖北人在,聲音最大的一定是我們湖北人。這很奇怪。所以我們在座的老鄉,要特別注意訓練自己低聲輕語,讓心態柔和下來。本來在語音方面男女有別,男人的聲音往往很洪亮,婦女的聲音比較柔和,但在我們湖北似乎相反,我們這些女居士老太婆聲音特別大,自己往往又不注意。寺院,它應該是一個很安靜的環境,必須讓各方面都能夠適合修行的需要。每個人都要養成這種自覺。這本身就是一種修行,不要看成小事,而是一件很大的事。聲音的大小,聲音是否柔和,直接反映每個人的心境,所謂言為心聲。
昨天我們講了「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也講了今天要給大家講如何管理此心。剛才講的這一段話,也是從管理此心開始。管理此心怎麼樣下手?離不開身口意三業。我們的身體會亂動,我們的口會亂說,我們的心會亂想。所謂胡作非為,就是講的我們的身;胡言亂語,就是講的我們的口;胡思亂想,就是講的我們的心。中國的語言非常豐富,這三句話就把我們染污的身口意三業描繪得淋漓盡致。怎麼管理呢?身不要胡作非為,口不要胡言亂語,心不要胡思亂想。這三不,就是管理此心最實在最直接的下手功夫。
管理好我們的心,管理好身口意三業,就是要行十善止十惡。大家聽我這麼一講,可能會說:我以為你會有什麼深奧的道理說出來,說來說去還是很淺!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最淺的地方就是最深奧的地方,最深奧的地方必須是由淺入深。從另一方面講,深與淺都在同一個點上,就看你怎麼樣用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一切諸佛之法,無非就是這三句話。「是諸佛教」,這三句話是一切諸佛共同的教誡,所以叫做「諸佛通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三句話,也就是止十惡修十善。這十條教誡,可深可淺。從淺方面來說,它是人天勝因;從深的方面來說,它是成佛作祖的起點,也是成佛作祖的終點,它是發菩提心的基礎,也是發菩提心的內容。你只能從淺的方面理解,只是因為認識上還沒有達到那種水平。
十善或者十惡,佛教有一個常用的說法,叫做「身三、口四、意三」。身三,從行為方面,在十善十惡上面有三條,就是殺盜婬;行殺盜婬就是行為上的三種惡,不殺不盜不婬就是行為上的三種善。在語言方面,導致我們身心陷入到負面狀態,甚至於在立身處世上,由於語言的不正當,會造成很糟糕的人際關係,惡名流佈。口四就是語言方面的四項內容。從惡的方面來說,就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兩舌就是「向此說彼,向彼說此」。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挑撥是非。對著張三說李四不好,對著王五說趙六不好,一個舌頭有兩種作用,所以叫兩舌。惡口就是罵人。舉手投足、開口吐語、起心動念,都是當下的。所以要管理好我們的心,管理我們的三業,必須從當下做起。不從當下做起,一切都會落空。人生的修養,不是一件神秘的事,不是一件遙遠的事。人生的修養很實在,人生的修養很現實。我們以這樣的標準,反思一下自己的心心念念,看看我們的修養功夫如何?舉手投足之間,我們是否能觀照得到?開口吐語之間,我們是否有覺知?舉心動念之間,我們是否知道每一個心念落在何處?是落在善法上,還是落在惡法上,還是落在無記上?這樣地來反觀內照,修行的功夫就很容易進步,也完全可以操作。往往講得很玄,操作起來很困難。如果從身口意三業,然後聯繫到止十惡修十善,這樣地管理自己,這樣地修行,操作起來現現成成。所以修行不要求玄,在平常日用中,最容易把握,也最不容易把握。之所以有難易之別,就看我們對此事有沒有決心,有沒有信心,想不想修行,想不想管理好自己。這件事就這麼簡單。
要想心心念念管好自己,也有一些方法,讓我們的心有所依托,有所寄託,而且辦法很多,我們每個學佛的人也都在用這些辦法。但是往往在用這些辦法的時候,我們使這些方法與實際的生活脫節了,有了距離。我們最常用的一種辦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如果不明白為什麼要念,不明白要達到什麼目的,就會使念阿彌陀佛與日常生活脫節。念阿彌陀佛怎麼樣成為往生的資糧呢?那一定是要在日常生活當中,通過念阿彌陀佛,實現止惡修善的目的,然後才成就往生的資糧。但是呢,我們念佛的時候,往往沒有結合自己的心態和生活來念阿彌陀佛,念佛歸念佛,妄想歸妄想,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達不到「念佛、念心、心念佛」的效果。念心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心,每一聲佛號從自心流出,然後又回歸到自心,這樣不但能夠達到三業清淨的目的,而且能夠很快地清除妄念,明心見性,開發智慧。如果不能夠從自心出發,回歸自心,失去了觀照,念佛的作用就很小。
修行最容易出現的偏差,就是只求有功德,不求明心見性。從佛法來講,開悟是學佛最根本的要求。如果這個要求都不能達到,更高的要求就無從談起。開悟,大乘也好,小乘也好,都叫做見道。見到什麼道呢?見到自己要走的那條路,所以叫見道。懂得修行的法門,是見道的第一個意思。道為能通,通到涅槃彼岸。見道的第二個意思,就是見到了真理。真理是什麼呢?真理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見道就是見法,見法就是見真理,見到了真理就是見到了佛。這是見道的第二個意思。見道的第三個意思,就是修行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具備了再往更高要求更高境界邁進的基礎。所以說見道簡單地說,就是見到了修行的必由之路;見到了真理;修行達到了一定的境界。見道包括這三個方面的內容。見道難不難呢?佛陀在世的時候,許多弟子因為看見佛的形相,見道了;有的聽到佛說苦集滅道,他也見道了;有的見到佛行住坐臥的威儀,他也能見道。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能夠見到佛的人,都是有大善根的人,所以見道很容易。見道是在一剎那間,是一個很短暫的飛躍,不是一個過程。見道以後的修道,才是一個較長的過程。見道沒有完成管理此心的任務,只是知道怎麼樣管理此心,要真正管理好此心,要在修道的過程中完成。從小乘的修行來說,見道是初果,修道是二果和三果,四果阿羅漢才是無學道。也就是說,見道只有一個階段,修道有兩個到三個階段。從大乘來說,要求更嚴格。見道是初地,修道是初地到八地。
管理此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關鍵是要知道怎樣管理此心。要知道怎樣管理此心,必須要開悟。不開悟,說能夠管理此心,那是不現實的話。我這樣一說,在座的很多人可能對修行完全失去信心。哎呀,老天爺!我哪一天能夠開悟?我開不了悟,所做的一切不都白瞎了嗎?也不要著急。
漸修可以頓悟。我們先漸修,然後可以頓悟。當然也有先頓悟再漸修的。漸修頓悟,悟後真修;頓悟漸修,也是悟後真修。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開悟做準備,包括念阿彌陀佛的人在內。我們每天晚上做晚課,說念佛往生西方,往生西方以後還是要開悟,不開悟不行。開悟是學佛的最低要求,也是一個普遍要求。大家要建立起對開悟的信心和志向,修行才真正地有目標。管理此心也是要達到開悟,開悟以後再來管理此心就更加有效果。希望大家對開悟有信心,對管理此心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