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者:明天
發言時間:5年前
有些人是不能修行的,滿腦袋的妄想,如師父給他一句話,就引起很多的猜疑、妄想,而且不照著師父教導的方法去用功。
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無上的佛道才會現前。如萬緣放下,提起方法,唯有方法提起,才能真正把萬緣放下,到最後連方法也沒有了,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嗎 ?
當修行到一定程度時,漸漸減少兩元的對立,對一切外境不再起分別與執著,知道萬物都是暫時的形象,只是眾生肉眼所觀之六塵現象,而非真正的實像。因此有「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感觸,但這還是偏於一邊,最究竟的境界還是【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所以最終又是回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但已非最初執著山、水的分別心了。
一念不生全體現:你一念不生,你本來佛性,就現出來了。但是你是不是能不生呢?你心裏沒有妄想?沒有想:「啊!明天我吃什麼東西?今天晚間我幾點鐘睡覺?」沒有想:「我很渴了,要喝杯茶。」這也是妄想嘛!你若能什麼妄想都沒有,那你就是佛了。但是你沒有做到,你不能這樣子;你不能這樣子,那你還不是佛呢!等你這樣的時候,你再說你是佛;你沒有這個樣子的時候,你要修行。
你不修行,說:「我就是佛了。」你是個狗佛!真是簡直的莫名其妙。所以不是人人都可以說:「哦!人人都是佛。」你要修行才成佛;你不修行,你成什麼佛?不修行,人就是人,狗就是狗,畜生就是畜生,所以必須要修行。
六根忽動被雲遮:你若一念不生就全體現,可是眼睛一看東西:「哦!這兒有顏色了。」耳朵一聽聲音:「哦!這是音樂啊!」簡直,這被境界轉了嘛!這就是被雲遮了!六根忽動被雲遮,你一用六根、六塵、六識,這就被雲遮起來了。你不要以為我方才那是罵人,狗子也有佛性的,但是牠要修行。
發表者:明天
發言時間:5年前
有些人是不能修行的,滿腦袋的妄想,如師父給他一句話,就引起很多的猜疑、妄想,而且不照著師父教導的方法去用功。
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無上的佛道才會現前。如萬緣放下,提起方法,唯有方法提起,才能真正把萬緣放下,到最後連方法也沒有了,就是「一念不生」的境界嗎 ?
5年前
1樓
修行時若隨著觀照的方法,則依然是在觀照的現象中,只要一瞬間不隨著現象觀照,而回照根本、「返照自性」,指的是回到眾生的根本 ─── 佛性。
修行時不要企盼真心或佛性的顯現,不要一直心想佛性、自性離我有多遠?何時可見佛性?打坐是為了成佛等等,若做如是想,則永遠見不著佛性,因為佛性是全體,又如何能捕捉執取呢?師父說所以只要好好努力修行,不要心存企盼,開悟是自然而然的事。
雖然是身在萬里紅塵中,外面儘管嘈雜混亂,因此,不要讓外境來分自己的心,如果心為境轉,根本無法修行。自己的心經常是在妄想中,必須以方法代替妄想,用方法使心集中,再進一步方法不見了,那時就達到了「一念不生」的境界。
修行的過程,是先從散亂心變成集中意念,但集中意念並不是「一」,而是朝著「一」的方向努力前進,此時意識中尚有主觀與客觀、我與方法的分別。當心集中到最佳的狀況,就如方法丟掉了自己,只有一個實在的「我」存在,此時才稱為「一」,但只是初步的「一」,而不是深入的「一」;這個「一念不生」的境界,也就是「定」。
但「定」又有許多層次,初步的「一」只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方法沒有了,念頭沒有了,清清楚楚。有些參禪的人到了這個程度就不再深入了。然而,下一步的努力卻是要把這個「一」融化掉。
化
5年前
2樓
阿者黎所教,老實念佛。
念念觀世音,菩提那麼長。
5年前
3樓
如是認為「空」是真的、是解脫,殊不知「認為是真的、是解脫的」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妄見,畢竟還有取捨、有執著。心中有境界,都不是清淨心或無心,甚至稱不上是一心。
修行時心中任何念頭都要視為魔境來處理。有人數息進入狀況後,覺得非常舒適自在,彷彿身在天堂。如有比較心也就是打妄想,身處妄念之中便不得進入良好的修行情況。
修行不要企盼真心或佛性的顯現,不要一直心想佛性、自性離我有多遠?何時可見佛性?打坐是為了成佛等等,若做如是想,則永遠見不著佛性,因為佛性是全體,開悟以後的「有」不是自己有,而是:一切都有,只是自己沒有。所以只要好好努力修行,不要心存企盼,開悟是自然而然的事。
佛心就像一面鏡子,它沒有自己的影像,它完全如實無礙地映現眾生的影像,應眾生的需要施予佛法,讓各種不同的眾生,得到不同佛法的利益。
5年前
4樓
禪宗與佛法的境界,就是向內去看;唯有除去內心深處一切煩惱。
心中沒有執著、沒有自我、沒有內、沒有外、沒有你、沒有我、
沒有善、沒有惡、沒有是、沒有非,就是無牽掛。
如《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又見一切世間法無非是空;
這個「空」絕不是空洞、空虛、空無,其本義是說一切都是
因緣生因緣滅,一切都是無常生滅,這就是「空」。
能觀察到體會到一切是空,就是心無罣礙。
「念」指的是思想、觀念、企圖心、追求心、貪求心、瞋恨心
等心理現象。心理活動可以使人墮落,使人昇華;
也可以使人潦倒,使人騰達。
一個人如果無所執著,把自我中心、自我身心全部放下,
什麼也不剩,就叫作「一念不生」。
5年前
5樓
默時無雜念、照時不散亂,默時心靜,照時心明。這種經驗只有在默照互資時,才能發生。否則的話,眾生看一切的人都是眾生,若能破暗為明,便可化疑為照,故以佛眼視眾生,眾生都是佛。
如煩惱心有粗有細,有根本有枝末。從粗重的煩惱,逐漸減少,達於心境的默而常照,照而常默之時,連微細的煩惱之根也會斷除。心受境動而執著任何一境之時,心量是極小的,心不著境,默中有照之際,心量是其大無限的。
那是智慧的功能與煩惱的運作適成反比,智慧越大煩惱越小,智慧的功能大到無限大,煩惱的作用就越來越小,小至無限小,最後不見智慧之大,當然也不見極微的煩惱了。
心若對境攀緣,念頭浮動,便失去了靜默,失去了聰明,當然也堵塞了智慧之眼,了無妙意可言。「照」就是觀照的功能,正在觀照之時,便不知是在觀照,已忘了照的功能,那才是照而常默的工夫。
發表者:星星
發言時間:9年前
什麼是禪宗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情況?
9年前
1樓
聖嚴法師說明: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它是在用功時的一種情況,正如《論語》中所說的: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也就是當行者工夫成片時,只有專心在所觀所修的方法上,
此時只有方法,沒有外境,所以看到山不知是山,
看到水不知是水,因他的心裡除了方法之外,
已無暇對外境起了別觀察作用。這是向內觀照的
工夫做得非常深沉的情形下,才會發生的。
當禪境到達內外統一的程度時,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動的,
但並不是真的見性,
還只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不動。
不動心並不等於智慧心。所以定不等於慧。
但在離執以後的清淨心,也是永恆不動的,
那便是見性悟道的心了。
9年前
2樓
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當修行到一定程度時,漸漸減少兩元的對立,對一切外境不再起分別與執著,知道萬物都是暫時的形象,只是眾生肉眼所觀之六塵現象,而非真正的實像。因此有「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感觸,但這還是偏於一邊,最究竟的境界還是【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所以最終又是回到「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但已非最初執著山、水的分別心了。
9年前
3樓
如一心菩薩所發表
針對星星菩薩的提問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個問題,
聖嚴法師的說明深入淺出讓人易懂,
聖嚴法師也說,經歷過「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禪修功夫,
還要放下執著心與分別心,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智慧
月亮
9年前
4樓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以修行的層次來分析:
第一種情況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情形
是還沒有修行的時候。
第二種情況是太用功了,忘記外在的環境。
為什麼?
因為自己的身心與外邊的環境統一,
前念與後念統一,沒有念頭的起伏,
所見到的看起來完全一樣,
因此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種情況可能是他不用功了,又意識到外在環境了;
但也可能是真的開悟了 ── 如今不再執著山水,
不像在開悟前對山水有所執著,有所不捨。
分享《 禪 的 世 界 》
禪悅
9年前
5樓
禪的修行方法有三階段:
第一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譬如念佛、拜佛、持咒或打坐,從妄念紛飛到集中於一。
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由參話頭開始,使產生疑團,再破疑團,即從一到無。
第三階段,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既不執著「一」、「多」,更把「無」也放下,
回歸於現實的世界,和一般人生活一樣,
以智慧心、清淨心,在人間廣度眾生。
9年前
6樓
禪修應該先在價值觀念上,有所體認和釐清,
才會有真正的成效,否則只是做做表面工夫,
如果內在心靈上沒有感受,所學得的禪修觀念蕩然無存,
原有的問題還是會再發生。
推動禪修是一個全面性的工作,需要大家長期來共同推動,
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倒要有百年樹人的心理準備,
想要推動禪修也不是只有在禪修時,或親近師父時才做,
否則風氣過後,又沒有了,終究還是應該靠大家長時間
共同努力的修行: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