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心性如調水性入實相五


當知神通不可執。執之,輕則賣弄生害,重則著魔發狂。矜奇好異,人之恒情。倘大眾看重此等事,既足為修行之障,且恐為法門之害。

當知三明六通,是學佛人本分事。但修行時,不宜注意此事,恐走入魔道。無明盡時,神通自得。得之之後,亦不宜輒與人知。恐為捏怪者所藉口,後患甚多也。

調伏心性,修證神通/程依帆

一、心性不調,無法與佛感通,生出靈妙

一般人腦海中紛飛的妄想,和意識中生、滅、變異的邪思,誠是雜亂無章,念念相續,不曾間斷!

所以諸佛的妙靈,即使慈心地想要托示什麼妙境給我們,在此心境下,自無法真正契應、感通。唯有等待睡夢之時,貪心、意識、妄念,已不再頻頻活動,能夠平靜無波,此時,才能得到神、佛之威靈加持和顯赫的啓示。

然而有些人在清醒之時,因為障礙過深,煩惱太多,心神不安,因此即使入眠之時,仍然亂神不定。為此神佛就是想慈悲地要托示我們一些靈妙的事理,也會被亂神所干擾、牽引。

二、聖凡分別之所在

佛之無上成功及圓滿成就,就在於能將「心」化練成「神」之境域;將「性」磨練成「聖」之果地。一般人由於未受嚴督、調教、修練,所以所流露的自然盡是世俗心、凡夫性。

在貪頑的心性中所顯發出來的,每每是非常粗陋,狹隘的心境。所交辦的事情,往往拖沓延宕,偏向私利。其心性有時固然坦泰親和,能夠照顧別人的利益;然而多半貪執私利,不公暗昧,無法利己利人;更難求證出怨親平等的心行、身行。

今日神、聖之妙境域,都是剝皮析骨地行一切善德;在諸磨煉中,秉持難忍能忍之勇猛,捨盡一切貪欲、塵境,穩定心性才契入清淨的空性;而後定心貫注,化成‟神性”的。以此神性靜觀一切事理,才可以自然地澄明無遮,通澈無阻,妙用難思,這就是神明已通之故。心若無法澄淨平穩就是「妄心」,自容易淪入妄想、虛妄的心境。所以凡夫俗子是妄心遷流變異;成就的尊者則是神通自然顯現。

三、修證神通妙靈的方法

為修成心靈的神妙通達,今日修學佛法,首應收攝穩固我們的心性。以佛教的專用名相而言,稱為「願力」,「發菩提心」。不管那一尊佛菩薩的成就,都曾廣發宏願。

例如:大悲觀音有四弘誓願;普賢菩薩有十大願王;藥師佛有十二大願。這些願力就是佛、菩薩發大心、修大行的證據。佛之所以能直至圓滿成就,就在於祂在經修的過程中,有廣大的願力以穩定圓明的心性,經行在菩提道上。

我們若能明解聖者的願力目標,並發心親近供養;按照聖者所示演的願力、聖跡去信受奉行,以淨明心性,必然也可以如實地有所成就,具足一切神妙。

四、既知理,宜大願力行

佛法相傳迄今,後學的佛弟子,可以十分容易就承受到前聖開啓智慧的妙法,實在非常的福氣。若是歷代的祖師和古往的成就者,在草創之期,開發光明覺性的道路之時,往往只能在難捨能捨,難證能證的苦行當中,因捨而得,因捨而證;其中的千辛萬難,誠非後學者所可想像的。就如同當我們走在一條已建設好的平坦大道上時,何能體會出開創道路者,當初克服艱難之時,是何等的辛苦,何等的用心呢?

因此,祈願後來的學佛行者,在求得佛門一脈相傳的正法之後,一定要尊師重道,別無二心,珍惜地把握此等難得的福份勝緣。同時要在佛師之前立下誓句、願書,求師嚴督、調教,嚴正示導,恩賜上妙的勝要心法。若能如此,方可如古德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口耳授受之間,頓超三界突開重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