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覺八風不動無住八面生心1

八風不動坐蓮台/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禪修/第六意識分別/釋惟覺師/釋見透

堅住正念/隨順覺性(境隨心轉/覺性轉)

經云:

菩薩摩訶薩,

入出往來"心不迷謬",

恆時安住"正念正知"。

****************************

"正念"猶如鎧甲,

守護三業,不令違犯;

"覺性"統帥,

八風現前,惺惺寂寂,

一念到底。(一念清淨/與道相應)

****************************

忍辱柔和是妙方,安住慈悲喜捨中。

忍辱的力量,非常之大的,能勝過一切的拳頭刀槍............

苦而不言/喜而不語/乃人生最勝境界。


忍辱柔和才是妙方/微笑沈默則是絕招

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六度萬行"

這"念心"就會愈來愈"清涼"。

面對任何境界,都要提起"覺性"、

"作主、不打妄想",

就能"與道相應"。/詳見後

*****八風不動坐蓮臺/無住/生清淨心

*****八面玲瓏攝衆生/生心/起慈悲行

八風"起識浪","定慧"復本心。

"不動"澄濁流,萬法"皆實相"。

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

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六度萬行"

面對任何境界,都要提起覺性、

"作主、不打妄想",

就能"與道相應"。/詳見後

"六祖法寶壇經"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六祖法寶壇經"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淨空老和尚"曰:

修自性覺正淨法,

入華嚴無礙境界。

(諸法本一如、平等無二)

======================


"達觀法師"開示:

自心能救度一切


誰能滅我苦,自心能滅;

誰能使我樂,自心能使。

誰能消我罪,自心能消;

誰能給我福,自心能給。

誰能惑我智,自心能惑;

誰能覺我慧,自心能覺。

誰能染我心,自心能染;

誰能淨我性,自心能淨。

誰能亂我心,自心能亂;

誰能定我意,自心能定。

誰能偷我心,自心能偷;

誰能得我佛,自心能得。

誰能障我心,自心能障;

誰能通我行,自心能通。

誰能害我心,自心能害;

誰能救我身,自心能救。


********************

不認識自己(真如自性),

心才會不斷的妄求。

********************


**************

當明白

無一物可得,

無一法可求,

心自然無所求。

**************


若能無求,何來痛苦?

何來煩惱?何來是非?

何來委屈?何來計較?

何來得失?何來貪瞋?

何來迷悟?何來凡聖?

何來真妄?何來對待?

何來有一切罣礙呢?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禪修的第一步:永嘉大師的四料簡「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來檢驗自己的修行

觀看次數:461次


/詳觀影片/

我的師父上惟下覺大和尚為確保我們體會是否正確,又特別提出永嘉大師〈四料簡〉:「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無記非」來檢驗自己的修行。「惺惺」表示心的清楚明白;「寂寂」表示心中沒有妄念、一念不生、寂然不動。所以我們修行要時時刻刻保持清楚明白且寂然不動的心,亦即覺性的存在。大和尚常講的一句法語:「在靜中養成,在動中磨練」,確實是修行上的工夫。

禪修/第六意識分別/釋惟覺師/釋見透

無量壽經:"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華嚴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苦不言喜不語/一行禪師開啟療癒轉化

柔和忍辱才是妙方/微笑沈默則是絕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觀緣生相夢幻泡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剎那生滅相續遷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生即無生法性本無/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法性平等一如無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性空寂清淨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諸相非相見如來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八風不動坐蓮台--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八風起識浪,定慧復本心。

不動澄濁流,萬法皆實相。

這"念心"就會愈來愈"清涼"。

面對任何境界,都要提起覺性、

"作主、不打妄想",就能"與道相應"。

修行有事、有理。悟了這些道理,還要在事上用功。要經常檢討反省,誦經、打坐、聽經聞法、修六波羅蜜……藉由這些善法來滋養這念心,把好的習慣養成了,這念心就會愈來愈清涼。面對任何境界,都要提起覺性、作主、不打妄想,就能與道相應。

"八風不動坐蓮台"--------

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凡夫遇到生活中的種種境界,往往隨境生心。就像水被風激起波浪,起伏不定,甚至波濤洶湧,煩惱叢生、患得患失。例如,看到別人講究時髦,自己也跟著追求時髦;別人得到功名,自己也想「一舉成名天下知」……有了十萬想百萬、有了百萬想千萬、有了千萬想億萬,有了億萬,還想要囊括全台灣;有了全台灣,又想併吞全世界;有了全世界,進一步想征服太空…人的欲求永無止境,人生始終是在貪欲的苦海當中。

八風起識浪 定慧復本心

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要禁得起風浪的考驗;進一步還要讓這念心達到像一潭止水、一面鏡子一樣,清明、靜定。宋朝的蘇東坡對文學、佛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曾作過一首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八風」,是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稱」,是稱讚。譬如有人稱讚我們非常發心,出錢又出力,是一位乘願再來的菩薩!我們聽了就心生歡喜,甚至產生我慢、貢高,這樣就是被境界風吹動了。在學的學生,聽到別人稱讚自己是品學兼優的模範生,就感到很高興,乃至於驕傲自大、目空一切,這也是為境界風所動,心中就不平靜。

「譏」,是譏諷,說尖酸刻薄的話。譬如我們在用功,旁人說:「你現在修行很不錯哦!我看你快成佛了!」或者我們布施金錢建設道場,有人笑我們:「怎麼這麼迷信?有錢不會自己用,還送去建寺廟啊?」我們一聽,心當中就起煩惱,本來很平靜的心,被境界風一吹,就起千層浪了。

「毀」,是毀謗,說無中生有的壞話。我們受到毀謗,心當中就懷疑:「我學佛修善,怎麼沒有得到菩薩的保庇、護法神的護持?反而還被毀謗?」於是就心生煩惱。「譽」,是稱讚。譬如我們持戒、打坐、修禪定、修福德、修慈悲,大家都很讚歎,得了很好的名譽,這個風就把我們吹動了,便心生我慢,認為自己很有修行。

「利」,是利益。譬如做生意賺了很多錢,乃至做什麼事情都很順利,心裡便高興得不得了。「衰」,好比做生意失敗,家道中落,心當中就很憂愁。「苦」,像是身體有了病痛,沒有吃的、住的,風吹雨打、天寒地凍,種種苦境現前,就心生怨嘆。「樂」,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志得意滿,心裡洋洋得意,感到很快樂,但得意就忘形了,再好的境界我們也掌握不住。

這八種境界之風,

常令凡夫心生動搖,產生許多無謂的煩惱、痛苦。

要突破這些煩惱,就要了解這些境界的真相、

"破除對境界的執著,進一步還要修習禪定"。


俗話說,「心想事成」、「福至心靈」,心要定,才能心想事成;假使心不定,不斷向外攀緣,隨外境而轉,就屬於眾生境界。

這念心要能「睹境不動」,

看到外面的境界,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不被境轉,始終保持清淨、安定,如如不動,沒有貪瞋癡,這樣心就能定下來。

有了禪定,這念心就能時時作主,不隨境界而動;

有了智慧,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知道進退、取捨。

由於"定慧具足",

處事清楚、明達,不僅學業、事業、道業能夠成就,

更能隨順種種因緣行菩薩道,成就菩薩的志業。

不動澄濁流 萬法皆實相

這念心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功德;

只因妄想、塵勞覆蓋,使得智慧、功德、神通不能現前。

只要化除心中的妄想塵勞,本具的清淨心自然現前。


佛法講,修行要「如澄濁水」。眾生的心就像一杯渾水,要使它回復清淨,首先要保持不動,不要讓它起波浪,這樣水中的泥沙就會慢慢沉澱下來,水就會變得清澈純淨;但假使又起了波浪,杯底的泥沙還是會被揚起來,這杯水又會變成渾水。

所以,這念心要達到完全清淨,除了要不起波浪、沉澱泥沙,更重要的是把泥沙化掉。

如《圓覺經》所云:

「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永斷無明」,就是把煩惱習氣斷得乾乾淨淨,一點不留。

修行有事、有理。悟了這些道理,還要在事上用功。要經常檢討反省,誦經、打坐、聽經聞法、

修六波羅蜜……

藉由這些善法來滋養這念心,

把好的習慣養成了,

這念心就會愈來愈清涼。

面對任何境界,

都要提起覺性、作主、不打妄想,

就能"與道相應"。

本期主題:

堅住正念 隨順覺性

經云:

「菩薩摩訶薩,入出往來心不迷謬,

恆時安住正念正知。」

"正念"猶如鎧甲,

守護三業,不令違犯;

"覺性"統帥,

八風現前,惺惺寂寂,一念到底。


八風不動坐蓮台--

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凡夫遇到生活中的種種境界,往往隨境生心。就像水被風激起波浪,起伏不定,甚至波濤洶湧,煩惱叢生、患得患失。例如,看到別人講究時髦,自己也跟著追求時髦;別人得到功名,自己也想「一舉成名天下知」……有了十萬想百萬、有了百萬想千萬、有了千萬想億萬,有了億萬,還想要囊括全台灣;有了全台灣,又想併吞全世界;有了全世界,進一步想征服太空……人的欲求永無止境,人生始終是在貪欲的苦海當中。


八風起識浪 定慧復本心


  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要禁得起風浪的考驗;進一步還要讓這念心達到像一潭止水、一面鏡子一樣,清明、靜定。宋朝的蘇東坡對文學、佛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曾作過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是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稱」,是稱讚。譬如有人稱讚我們非常發心,出錢又出力,是一位乘願再來的菩薩!我們聽了就心生歡喜,甚至產生我慢、貢高,這樣就是被境界風吹動了。在學的學生,聽到別人稱讚自己是品學兼優的模範生,就感到很高興,乃至於驕傲自大、目空一切,這也是為境界風所動,心中就不平靜。


  「譏」,是譏諷,說尖酸刻薄的話。譬如我們在用功,旁人說:「你現在修行很不錯哦!我看你快成佛了!」或者我們布施金錢建設道場,有人笑我們:「怎麼這麼迷信?有錢不會自己用,還送去建寺廟啊?」我們一聽,心當中就起煩惱,本來很平靜的心,被境界風一吹,就起千層浪了。


  「毀」,是毀謗,說無中生有的壞話。我們受到毀謗,心當中就懷疑:「我學佛修善,怎麼沒有得到菩薩的保庇、護法神的護持?反而還被毀謗?」於是就心生煩惱。「譽」,是稱讚。譬如我們持戒、打坐、修禪定、修福德、修慈悲,大家都很讚歎,得了很好的名譽,這個風就把我們吹動了,便心生我慢,認為自己很有修行。


  「利」,是利益。譬如做生意賺了很多錢,乃至做什麼事情都很順利,心裡便高興得不得了。「衰」,好比做生意失敗,家道中落,心當中就很憂愁。「苦」,像是身體有了病痛,沒有吃的、住的,風吹雨打、天寒地凍,種種苦境現前,就心生怨嘆。「樂」,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志得意滿,心裡洋洋得意,感到很快樂,但得意就忘形了,再好的境界我們也掌握不住。


  這八種境界之風,常令凡夫心生動搖,產生許多無謂的煩惱、痛苦。要突破這些煩惱,就要了解這些境界的真相、破除對境界的執著,進一步還要修習禪定。


  俗話說,「心想事成」、「福至心靈」,心要定,才能心想事成;假使心不定,不斷向外攀緣,隨外境而轉,就屬於眾生境界。這念心要能「睹境不動」,看到外面的境界,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不被境轉,始終保持清淨、安定,如如不動,沒有貪瞋癡,這樣心就能定下來。


  有了禪定,這念心就能時時作主,不隨境界而動;有了智慧,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知道進退、取捨。由於定慧具足,處事清楚、明達,不僅學業、事業、道業能夠成就,更能隨順種種因緣行菩薩道,成就菩薩的志業。


不動澄濁流 萬法皆實相


  這念心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功德;只因妄想、塵勞覆蓋,使得智慧、功德、神通不能現前。只要化除心中的妄想塵勞,本具的清淨心自然現前。


  佛法講,修行要「如澄濁水」。眾生的心就像一杯渾水,要使它回復清淨,首先要保持不動,不要讓它起波浪,這樣水中的泥沙就會慢慢沉澱下來,水就會變得清澈純淨;但假使又起了波浪,杯底的泥沙還是會被揚起來,這杯水又會變成渾水。


  所以,這念心要達到完全清淨,除了要不起波浪、沉澱泥沙,更重要的是把泥沙化掉。如《圓覺經》所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永斷無明」,就是把煩惱習氣斷得乾乾淨淨,一點不留。


  修行有事、有理。悟了這些道理,還要在事上用功。要經常檢討反省,誦經、打坐、聽經聞法、修六波羅蜜……藉由這些善法來滋養這念心,把好的習慣養成了,這念心就會愈來愈清涼。面對任何境界,都要提起覺性、作主、不打妄想,就能與道相應。


本期主題:堅住正念 隨順覺性









經云:「菩薩摩訶薩,入出往來心不迷謬,

恆時安住正念正知。」

正念猶如鎧甲,

守護三業,不令違犯;

覺性統帥,

八風現前,惺惺寂寂,

一念到底。




八風不動坐蓮台--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

編輯部整理

  凡夫遇到生活中的種種境界,往往隨境生心。就像水被風激起波浪,起伏不定,甚至波濤洶湧,煩惱叢生、患得患失。例如,看到別人講究時髦,自己也跟著追求時髦;別人得到功名,自己也想「一舉成名天下知」……有了十萬想百萬、有了百萬想千萬、有了千萬想億萬,有了億萬,還想要囊括全台灣;有了全台灣,又想併吞全世界;有了全世界,進一步想征服太空……人的欲求永無止境,人生始終是在貪欲的苦海當中。


八風起識浪 定慧復本心


  修行學佛的目的,就是要禁得起風浪的考驗;進一步還要讓這念心達到像一潭止水、一面鏡子一樣,清明、靜定。宋朝的蘇東坡對文學、佛法都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曾作過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八風」,是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稱」,是稱讚。譬如有人稱讚我們非常發心,出錢又出力,是一位乘願再來的菩薩!我們聽了就心生歡喜,甚至產生我慢、貢高,這樣就是被境界風吹動了。在學的學生,聽到別人稱讚自己是品學兼優的模範生,就感到很高興,乃至於驕傲自大、目空一切,這也是為境界風所動,心中就不平靜。


  「譏」,是譏諷,說尖酸刻薄的話。譬如我們在用功,旁人說:「你現在修行很不錯哦!我看你快成佛了!」或者我們布施金錢建設道場,有人笑我們:「怎麼這麼迷信?有錢不會自己用,還送去建寺廟啊?」我們一聽,心當中就起煩惱,本來很平靜的心,被境界風一吹,就起千層浪了。


  「毀」,是毀謗,說無中生有的壞話。我們受到毀謗,心當中就懷疑:「我學佛修善,怎麼沒有得到菩薩的保庇、護法神的護持?反而還被毀謗?」於是就心生煩惱。「譽」,是稱讚。譬如我們持戒、打坐、修禪定、修福德、修慈悲,大家都很讚歎,得了很好的名譽,這個風就把我們吹動了,便心生我慢,認為自己很有修行。


  「利」,是利益。譬如做生意賺了很多錢,乃至做什麼事情都很順利,心裡便高興得不得了。「衰」,好比做生意失敗,家道中落,心當中就很憂愁。「苦」,像是身體有了病痛,沒有吃的、住的,風吹雨打、天寒地凍,種種苦境現前,就心生怨嘆。「樂」,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志得意滿,心裡洋洋得意,感到很快樂,但得意就忘形了,再好的境界我們也掌握不住。


  這八種境界之風,常令凡夫心生動搖,產生許多無謂的煩惱、痛苦。要突破這些煩惱,就要了解這些境界的真相、破除對境界的執著,進一步還要修習禪定。


  俗話說,「心想事成」、「福至心靈」,心要定,才能心想事成;假使心不定,不斷向外攀緣,隨外境而轉,就屬於眾生境界。這念心要能「睹境不動」,看到外面的境界,無論是順境、逆境,都不被境轉,始終保持清淨、安定,如如不動,沒有貪瞋癡,這樣心就能定下來。


  有了禪定,這念心就能時時作主,不隨境界而動;有了智慧,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知道進退、取捨。由於定慧具足,處事清楚、明達,不僅學業、事業、道業能夠成就,更能隨順種種因緣行菩薩道,成就菩薩的志業。


不動澄濁流 萬法皆實相


  這念心本自具足一切智慧、功德;只因妄想、塵勞覆蓋,使得智慧、功德、神通不能現前。只要化除心中的妄想塵勞,本具的清淨心自然現前。


  佛法講,修行要「如澄濁水」。眾生的心就像一杯渾水,要使它回復清淨,首先要保持不動,不要讓它起波浪,這樣水中的泥沙就會慢慢沉澱下來,水就會變得清澈純淨;但假使又起了波浪,杯底的泥沙還是會被揚起來,這杯水又會變成渾水。


  所以,這念心要達到完全清淨,除了要不起波浪、沉澱泥沙,更重要的是把泥沙化掉。如《圓覺經》所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永斷無明」,就是把煩惱習氣斷得乾乾淨淨,一點不留。


  修行有事、有理。悟了這些道理,還要在事上用功。要經常檢討反省,誦經、打坐、聽經聞法、修六波羅蜜……藉由這些善法來滋養這念心,把好的習慣養成了,這念心就會愈來愈清涼。面對任何境界,都要提起覺性、作主、不打妄想,就能與道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