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照見五蘊皆空

藉依般若心經,

澄入諸法實相,

覺了宇宙人生真相。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


須知

五蘊諸法,皆從因緣生,

皆是空相,皆是作夢現象。

全都是

衆生無明妄心意識業緣,

所招感來的果報和境界。


"性識無定",

故有

千變萬化,千差萬別,

森羅萬象,四生十類的衆生。


十方非定法(無有定法),

可知

一切法均是假名,

無有定法可得,

所以不可住。


五蘊諸法(五濁業識):


色蘊-劫濁。

物質現象。

如聚沫。

生靈塗炭,

永無寧日。

受蘊-見濁。

感受現象。

如水泡。

異說紛紜,

莫衷一是。

想蘊-煩惱濁。

辨別現象。

如陽陷。

瞋怒諍鬥,

虛誑不已。

行蘊-衆生濁。

習性反應。

如芭蕉。

心身不淨,

不達世理。

識蘊-命濁。

認知現象。

如幻識。

心身交瘁,

壽命短促。


"華嚴經"

離世間品云: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熱時燄,

諸行如芭蕉。


心識猶如幻,

示現種種事,

如是知諸蘊,

智者無所著。

''宣化上人''講述:


觀察色蘊,

好像聚沫一樣,

在轉瞬之間,便消逝了。


受蘊,

好像水上的漚泡一樣,

在須臾之間沒有了。


想蘊,

又好像熱時的陽燄,

"視有實無"。


行蘊,

好像芭蕉一樣,也是空的。


識蘊,

也是虛幻不實,猶如幻化,

而示現種種的事。


五蘊,

根本沒有一個真實性,

沒有一個實體,

都是虛妄的,

不可以執著它。


能這樣的知道五蘊,

有智慧的人,

就不會

被五蘊所變現的

這個臭皮囊所執著。


須知道,要覺悟,

人身一切是假的,

不要

把臭皮囊當作寶貝,

處處保護它,

怕它受苦,令它享福,

可是

它時時處處

卻在為你添麻煩。


為甚麼

被人罵一句,就受不了?

被人打一下,更是不行,

甚至發狂。


就因為

執著五蘊這個色身。


為了這個色身,

不知造了多少罪孽。

仍然不知悔改,

還是跟著它跑,

終於跑到地獄去了。


衆生的煩惱心,

有無量無邊,

(貪瞋癡三毒煩腦)

也應該知道

和陽燄一樣的情形。


菩薩

見我們衆生顛顛倒倒,

以直為曲,以曲為直;

將黑作白,將白作黑;

以惡為善,以善為惡;

無論怎樣的教化,

他的習氣

總是不改,障礙重重。


若是說出他的毛病,

他很不高興,

而設法

保護自己的過錯,

不肯改過遷善,

甚至於

發大無明,

生出大煩惱。


菩薩對這類衆生,

慈悲憐愍的心,

耳提面命,三令五申,

衆生

不要講是非,不要生煩惱。


如果

不發脾氣,不嫉妒障礙,

便出離苦海。


五蘊,

就是色受想行識,

又叫五蓋,又叫五陰。


爲甚麼叫五蘊?

因為

它是蘊結而成的;


爲甚麼叫五蓋?

因為

它蓋覆自性,現不出光明;


爲甚麼叫五陰?

因為

它屬於陰,隱沒伏藏著。


這五蘊色受想行識,

每一蘊

都蓋覆我們本有的自性,

我們自性的光明被蓋住了,

便把本有的智慧遮住了。


這五種東西非常厲害,

所以

在八苦中有五陰熾盛苦,

好像火一般,能將人燒死,

可以把自性燒死。


但它的體性,

卻是空虛幻化的,

所以

說五蘊浮雲空去來,

有如

浮雲似的,空中去,空中來,

沒有實體。

你修道,不明白道,

你一邊修,就一邊丢。


一邊叫你沒有愛欲,

你這邊愛欲就更多一點。


一天到

晚想這個愛,想這個愁,

想這種不乾淨的東西。


在你心裏頭,智慧水渾了,

沒有智慧了,這是濁興起了。


所以,

你就不明白道,

修道修來修去,也不證果,

也不見道,為什麼呢?


就因為你有愛欲心,

你若沒有愛欲心,

很快就會見道了。


''倓公''說夢:


人生是一夢。事事皆如夢。

能夢無非夢。所夢更是夢。

合眼也是夢。開眼也是夢。

夢雖也久暫。是夢無差別。

夢中造諸業。同一受夢報。

享樂一刹那。受苦無窮劫。

同是夢中人。無智愚貴賤。

心生夢境生。心滅夢境滅。

夢中知是夢。當體即夢醒。

能所夢雙亡。清淨心非夢。

人生學佛者。應作如是觀。


''宣化上人''說夢:


人生一場夢,人死夢一場。

夢裡身榮貴,夢醒在窮鄉。

朝朝是作夢,不覺夢黄粱。

夢中若不覺。枉作夢一場。


''宣化上人''作偈曰:


空空如也,何所有;

了了然哉,卻是無。


"永嘉大師"證道歌曰:


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金剛經"曰: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觀此五蘊衆法,

即五蘊色身世界,

但由

因緣聚會,

非生幻生,本來無生。


那得有一法(人事物),

可執著乎,可分別乎。


然而,

衆生對境遇緣見相,

自心(即念頭),

隨即為外境所轉。


樣樣分別計較,

處處執著不捨。

起貪瞋癡煩惱心,

生苦樂憂喜等感受。

由其

不知四大五蘊,

皆是因緣所生法。


緣生無性,當體是空,

了不可得,如幻如化,

如空中花,如水中月,

絕非實物。


故必須

破迷開悟,

徹底明理,究竟開解,

方能於實相相應,

見到

宇宙人生之事實真相,

遠離

一切的假名假相之苦,

得真實性

之寂滅樂、涅槃樂也。

迷人於長劫之中,

唯造

惑業苦三障耳。


一切衆生,

無不有

欲(愛欲)、色(色相)、識(業識)。


此三者若不轉移,

則永遠輪迴三界六道。


轉移之最善巧,

無過於

念佛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當知,

世界、微塵,

大小雖殊,無實則一。


世尊說此,

是欲

世人徹底了解世間所有,

大至世界,小至微塵,

莫非虛妄,當體即空,

不可執著,不可貪戀。


學佛人,

應當即早

看破妄相,放下萬緣,

一門深入,長期薰修,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也。

行深般若/觀照般若,

能夠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觀照般若,

即是

看破妄相,放下萬緣。

離塵合覺,勿再逐妄。

返迷歸悟,解脫塵勞。

返妄歸真,復本心性。

使

內在邊,清淨平等,

(不著有相 )(清淨平等心)


使

外在邊,圓融無礙。

(不著空相)(慈悲大愛行)


即是

學菩薩行,六度萬行,

修慈修悲喜捨無量心,

不住空有,行於中道。

依教修行,信受奉行。

如是如是。唯如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