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念佛(一)

"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不取)。詳見後

苦不言喜不語/一行禪師開啟療癒轉化

柔和忍辱才是妙方/微笑沈默則是絕招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觀緣生相夢幻泡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剎那生滅相續遷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生即無生法性本無/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法性平等如無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自性空寂清淨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見諸相非相見如來

緣起中道實相觀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正念念佛心/轉無明業識,

正念念佛/轉識成智/"不取於相"

"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

《圓覺經》云: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住無滅。

於此證中,無能無所。

畢竟無證,亦無證者。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此中一切視同夢幻而無之。

正是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

「平等」即是如如,

「不壞」即是不動。

平等不壞如如不動/平等如如不壞不動

"柔和忍辱才是妙方",

"微笑沈默則是絕招"。

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空空如也何所有,

了了然哉卻是無。

===============

緣來緣去,

夢幻虛擬的世界裡,

"柔和忍辱才是妙方",

"微笑沈默則是絕招"。

一切法性、法相

平等不壞。

平等表如如,

不壞表不動。

如如不動,

是說自性

性體圓滿顯現的境界。

(不可說,唯證方知故)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此中一切視同夢幻而無之。

正是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

「平等」即是如如,

「不壞」即是不動。

平等不壞如如不動/平等如如不壞不動

"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

"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

一切發心者,當在「一如皆是」上,"知見信解"。此正「降伏」, 此即「無住」。 果能"知見信解"如是如是。 則雖法相熾然,初何嘗生, 以本性不生故。則不降伏而降伏。 無住而住,住而無住。 證入無相無不相之真實性矣。/詳見後

《圓覺經》曰:「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詳見後

此圓覺心,即是生佛本具之性體。空花喻眾生無明不覺之幻相。空花若滅,喻無明滅。虛空不動,喻性本不動也。

13、當知不取,即是離相。云何方能不取。《圓覺經》云:「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細究此段經義,可見離相功夫,全在「堅持」。堅持者,強制之謂也。此層功夫,誠不可少。不然,無始來取相習氣,何能除之。

14、無明我見未斷,亦最足以破壞其堅持。然則非更於離無明我見上用功不可。云何能離。《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也。「知幻」二字,即是離無明之最妙方便。不必另尋方便也。

《楞嚴經》曰:「如來本起因地,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遠離諸幻。」

正念,即是覺照。須經直覺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由此可見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還須向「如如」上覺照。

16、《圓覺經》曰:「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輪迴根本,即是無明我見也。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圓照覺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要緊功夫,全在「圓照」二字。

《圓覺經》曰:「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則亦不滅。故曰「本性無」。發心便應覺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圓覺」。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滅幻相,儘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為幻境所轉矣。與「知幻即離」義同。

經又云:「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詳見後

此段更說得明白。即是初發心時,便應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動處覺照。乃不致遺此本明,枉入諸趣,自取流轉也。

"印光大師"開示:

念佛方能消宿業,

竭誠自可轉凡心。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世尊一切有部律"偈頌:

調伏寂靜持淨戒,常以妙法自莊嚴,

於諸含識無害心,是謂沙門苾芻行。

"無量義經"德行品第一曰:

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

(五分法身)

其心禪寂常在三昧。

恬安澹泊無為無欲。

顛倒亂想不復得入。

靜寂清澄志玄虛漠。

五分法身:

以五種的功德法,成就佛身。

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去。

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

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

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繫縛。

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

"淨空老和尚"開示

依梵網菩薩心行,修自性覺正淨法,

入華嚴無礙境界,住彌陀寂光淨土。

"心常空寂,湛然清淨",(空山悟佛性) "更不停留,纖毫滯礙",(流水識禪心)

"慧律法師"開示:

萬法本空無自性

萬法,本來就沒有真實的;

萬法,本來就是空無自性的。

我們調來調去,調呼吸、調飲食、內觀,其實都是方便說。

不過,這是修學佛道基本入門的一個開始,也不能說是不對的。

但是如果像這樣子調,一輩子調不回來的!

要了解:一個顆粒微塵,跟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真理是一樣的!

一個顆粒微塵,它空無自性;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空無自性。

體悟聖道的人,行住坐臥,無論走到哪裡,哪裡都是空無自性,都是自己真如心性所顯露出來的。

說「調」,是一種方便;說:「不調」,那麼會是一種妄想。

佛法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沒見性的,就一直想辦法讓它見性,可是那個「想辦法」,就落入觀念。想辦法,不對;不想辦法,就更糟糕!

要用佛法來解開這個煩惱——有這個念頭,就重增妄想。

因為煩惱自性本空,為什麼要解開它呢?本來就沒有束縛,哪來的解脫呢?

"六祖法寶壇經"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六祖法寶壇經"又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淨空老和尚"曰:

修自性覺正淨法,

入華嚴無礙境界。

(諸法本一如、平等無二)

======================


"達觀法師"開示:

自心能救度一切


誰能滅我苦,自心能滅;

誰能使我樂,自心能使。

誰能消我罪,自心能消;

誰能給我福,自心能給。

誰能惑我智,自心能惑;

誰能覺我慧,自心能覺。

誰能染我心,自心能染;

誰能淨我性,自心能淨。

誰能亂我心,自心能亂;

誰能定我意,自心能定。

誰能偷我心,自心能偷;

誰能得我佛,自心能得。

誰能障我心,自心能障;

誰能通我行,自心能通。

誰能害我心,自心能害;

誰能救我身,自心能救。


不認識自己(真如自性),

心才會不斷的妄求。


**************

當明白

無一物可得,

無一法可求,

心自然無所求。

**************


若能無求,何來痛苦?

何來煩惱?何來是非?

何來委屈?何來計較?

何來得失?何來貪瞋?

何來迷悟?何來凡聖?

何來真妄?何來對待?

何來有一切罣礙呢?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一切發心者,當在「一如皆是」上,知見信解。此正「降伏」,此即「無住」。果能知見信解如是如是。則雖法相熾然,初何嘗生,以本性不生故。則不降伏而降伏。無住而住,住而無住。證入無相無不相之真實性矣。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18、『我見』是緣生法。心若攀緣,我見便隨緣而起。心若不生,我見則無從生。所謂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遇緣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即是離幻即覺。二也。

19、此二義,極要極要。除我見之修功,莫妙於此。若不依此,永不能除。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此八句中,初二句為主。即「不起」二字為主。下六句,是展轉釋義,說明不起之所以然。必如此,方為真不起。

20、念不起時,便是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總之,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此經「是名我見」之義,亦復如是。我見亦是緣生,自性本來無也。善用功者,必須一離到底。斷則頓斷。此「是名我見」之修功也。

21、《圓覺》又云:「一切諸佛,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此中修功,正是圓照清淨覺相。故能無明我見,一斷永斷。豈不妙乎,豈不要乎。依此起修,便得受用。如若不會,則請老實念無量壽清淨平等覺,二妙俱足矣。

《圓覺經》曰:「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

此圓覺心,即是生佛本具之性體。空花喻眾生無明不覺之幻相。空花若滅,喻無明滅。虛空不動,喻性本不動也。

13、當知不取,即是離相。云何方能不取。《圓覺經》云:「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細究此段經義,可見離相功夫,全在「堅持」。堅持者,強制之謂也。此層功夫,誠不可少。不然,無始來取相習氣,何能除之。

14、無明我見未斷,亦最足以破壞其堅持。然則非更於離無明我見上用功不可。云何能離。《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也。「知幻」二字,即是離無明之最妙方便。不必另尋方便也。

《楞嚴經》曰:「如來本起因地,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遠離諸幻。」

正念,即是覺照。須經直覺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由此可見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還須向「如如」上覺照。

16、《圓覺經》曰:「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輪迴根本,即是無明我見也。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圓照覺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要緊功夫,全在「圓照」二字。

《圓覺經》曰:「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則亦不滅。故曰「本性無」。發心便應覺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圓覺」。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滅幻相,儘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為幻境所轉矣。與「知幻即離」義同。

經又云:「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此段更說得明白。即是初發心時,便應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動處覺照。乃不致遺此本明,枉入諸趣,自取流轉也。

"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

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1、『云何為人演說』,有二義。一是問演說之人,應當如何。二是問演說經義,應當如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兩句,正開示二者應當遵守之軌則也。

2、以說者言,應於能說、所說、及聽說者之相,皆不取著。所謂以不生滅心,說實相法是也。不生滅心,即是本性。所謂『如如不動』是也。

3、演說之人,應三輪體空,稱性而說,直指心源。令聞者,即文字、起觀照、悟實相般若也。以此經所說,皆成佛之法也。

4、為人演說,若不得扼要之方。非大而無當,即散而無歸。聞者難獲法益。故示以經義之扼要處。即此之二句與下文之一偈是也。可見此二句一偈,乃本經之要旨。亦及一切佛法之要旨。千經萬論,所說性修理事。此二句一偈,包括盡矣。

5、如是演說,必能如是受持。當知此兩句,是全經之歸結語。亦是全經之發明語。全經要點,不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八個字。學者當從此入。不致瞻前顧後,泛濫無歸矣。

6、此二句皆說修功。亦是說成效。必能不取,方能不動。亦必能觀不動,乃能不取。所謂互為因果者也。

7、經中說「相」,甚多甚多,歷數難盡。總之,凡說一法,便有其相。今概括之曰,「凡所有相,一切不取」。當知說一「相」字,法與非法,皆攝在內矣。

8、無論取何,取則心動。取則著相。而非如如之性矣。《圓覺經》云:「種種取捨,皆是輪迴。」輪迴,生滅心是也。若能不取,當下便離生滅心矣。

9、『如如不動』者,不生不滅之性也。『不取』者,無住之真詮也。「無住」者,不動之真詮也。「如如」者,真如之異名。真如是指本具者言,如如是指證得者言耳。

10、如如之義,明其能所雙亡。寂照同時。無相無不相。因其相不相皆無,是以不生不滅,如如不動。

11、《圓覺經》曰:「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復滅,虛空本不動。」此圓覺心,即是生佛本具之性體。空花喻眾生無明不覺之幻相。空花若滅,喻無明滅。虛空不動,喻性本不動也。

12、當知平常所言心動,乃無明動耳。由此更可了然,但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本性,當下便現。又可知取捨正由無明,而無明本是幻相。然則不取於相,當下便如如不動。是故學人,當於不取(即無住)上,痛下功夫。方契真如,智與理冥也。

13、當知不取,即是離相。云何方能不取。《圓覺經》云:「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細究此段經義,可見離相功夫,全在「堅持」。堅持者,強制之謂也。此層功夫,誠不可少。不然,無始來取相習氣,何能除之。

14、無明我見未斷,亦最足以破壞其堅持。然則非更於離無明我見上用功不可。云何能離。《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也。「知幻」二字,即是離無明之最妙方便。不必另尋方便也。

15、《楞嚴經》曰:「如來本起因地,最初發心,先以直心正念真如,始能遠離諸幻。」正念,即是覺照。須經直覺照真如本性,方能知其是幻也。由此可見必須先悟如如不動之本性,乃能不取於相矣。不但應向「不取」上堅持,還須向「如如」上覺照。

16、《圓覺經》曰:「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輪迴根本,即是無明我見也。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圓照覺相,便是直心正念真如。要緊功夫,全在「圓照」二字。

17、何謂「圓照」。前念已滅,後念未生。正恁麽時,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謂「照」。「圓」者,非著力,非不著力,不沈不浮,恍如朗月孤圓,是也。此際一念未起,清淨無比,遍體清涼,便是本來面目。務須綿密無間,久久便能入定。如此用功,便是隨順趨入也。

18、《圓覺經》曰:「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此言自性既本不生,則亦不滅。故曰「本性無」。發心便應覺照本不生之性,故曰「因地修圓覺」。如是修者,知彼一切生滅幻相,儘是空花,有即非有,故不為幻境所轉矣。與「知幻即離」義同。

19、觀上引經文,當可了然,徑向本不生處覺照,為除無明之妙法。本不生處,即於未起念時,向不動處,攝心覺照(觀心),以成其不取。於遇緣時,堅持不取,以圓滿其不動。庶於如如性體,得有入處。

20、《楞嚴》云:「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云何二種。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此中所說攀緣心,即是不覺妄動之心。元清淨體,乃至緣所遺者,即如如不動之本性也。

21、經又云:「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此段更說得明白。即是初發心時,便應辨明真妄。直向本不動處覺照。乃不致遺此本明,枉入諸趣,自取流轉也。

22、覺照亦須攝心。攝心亦非無念,亦非畢竟無相可取。然凡夫非此無入手處。所謂以幻除幻之法門耳。因此法雖亦是幻,然是隨順真如。與其他動念取相者,因心不同,故得果便大不同。如持名念佛,得往生淨土之果是也。

23、如如不動,即不生義。不取於相,即無住義。先須覺照本不生(看破),乃能無住(放下)。至於一無所住,便證無生。交互用功,是為要門。且如是用功,是貫徹到底的。從初入手,乃至住、行、向、地、等覺、妙覺,皆不外此。故曰「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也。無上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也。

24、本經以無住破我,為唯一主旨。全經皆是詮顯欲破無明,當不取相之義。後半部說諸法一如,說一切皆是等,即是詮顯如如不動義。後更暢發緣生性空之義,是全經之要旨在後半部。

25、演說者,若不達後半部之義,前半部便不得要領。受持者,若不知從後半部所說者入觀,亦復不得要領也。

26、觀諸法緣生,即是觀諸法空相。相若空時,豈復有取。則如如不動矣。


2、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無他。誤認一切有為法為真實。由是愈迷愈深,不肯回頭,永被輪轉矣。

3、入門初步,先須深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莫不虛假,一切皆空。到底一無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果能常『作如是觀』,洞明皆空之理。不再受騙,而能死心蹋地老實念佛,一心求生淨土矣。

4、《圓覺經》曰:「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世尊大慈,

今教人"觀諸法緣生",自有入處。

初不必強息妄念。雖欲息之,亦不可得也。但當向有造作、有對待、之一切有為法上,觀察其變化無常,如同夢幻泡影露電一樣。令此心洞明,一切諸法,不過緣會暫現幻相。實則生即無生。全然烏有。

5、對境遇緣,不為所轉。應於一切境緣上,極力作意觀之。雖極小事,順逆時事,皆以如夢幻泡影等道理印之。即修持佛法,亦以如夢幻等道印之。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如是久久,此心漸覺空空洞洞。於一境相,漸能無動於中。看經時,眼光便覺亮些。念佛時,亦覺踏實些。

6、如如不動,是說性體圓滿顯現。皆由不取相來。「相」字、「不取」字,其意義深廣,貫徹到底。相則無論空、有、雙亦、雙非,皆攝在內。

其總相,則我法二執也。

7、一切不著,乃為不取。不取亦不取。則離之又離,得無所離,即除幻矣。於是如如不動之性體全彰。覺照本性,是在本源上用功,是修定。觀一切法,是在境緣上用功,是修慧。

8、『如是』二字,固是指上文如夢如幻等說。須知如夢如幻,正謂諸法之相本空。亦正謂諸法之性一如。可見「如是」一言,實含有「一如皆是」意味。觀一切法如夢如幻,即是觀一如皆是也。

9、《圓覺經》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住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此中一切視同夢幻而無之。正是諸法空相,不取於相之意也。「平等」即是如如,「不壞」即是不動。

10、無為者,無所作為也。若無所為,妄何能除,真何能證。凡何能轉,聖何能成。故無為法,須從有為法做出。故曰『應作』也。應明瞭者,是以無為法為目的。借有為法作路徑,若只認無為,捨棄有為,是自絕也。

11、修有為法而不著,便是無為。除此別無所謂無為法也。涉有而不住有,觀空而不住空。雖終日行六度萬行,終日講經說法,而實終日涅槃。由此可知,不取法,當從不取非法做出。即非,當從是名做出。不執著,當從不斷滅做出。無實,當從無虛做出。

12、乃至無聖無凡,即從有聖有凡中見。此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無住之旨,於是乎圓滿。而其樞紐,即在觀法緣生,如夢如幻。了其皆空,所以無住。故學人最要方便,『應作如是觀』也。

13、不廢有為,不礙無為。自然而然,遮照同時。一部甚深經典,歸到極平淡、極切近、四句偈中。一切眾生,無論利鈍,皆可隨順而入。此之謂「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此之謂真實義。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經在握,一切佛法在握。

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空空如也何所有,

了了然哉卻是無。

===============


緣來緣去,

夢幻虛擬的世界裡,

柔和忍辱是妙方,

微笑沈默是絕招。


一切法性、法相

平等不壞。


平等表如如,

不壞表不動。


如如不動,

是說自性

性體圓滿顯現的境界。

(不可說,唯證方知故)


感恩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