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淨土

信願念佛

"求生西方淨土"

"印光大師"開示:


如來大法,為諸法源。

一塵不立,萬德俱圓。

舉凡世間,及出世間。

因果事理,無不包含。

敦倫盡分,希聖希賢。

必使心地,衾影無慚。

修戒定慧,斷貪瞋癡。

自利利他,同證菩提。

譬如築室,先治地基。

地基堅固,無往不宜。

是以學佛,先須敦倫。

倫常無虧,方合道真。

末世衆生,業障重深。

唯仗自力,難免沈淪。

如來悲憫,開淨土門。

以真信願,持佛洪名。

生以誠感,佛以悲應。

感應道交,如相現鏡。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果能如是,萬修萬去。

又須始終,盡敬竭誠。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言教者訟,身教者從。

相觀而化,其益甚隆。

寶山創建,居士法林。

特書大義,發起信心。

念佛一法,普攝諸法。

空含萬象,豁徹暢達。

願見聞者,同皆興起。

庶幾劫運,從茲消弭。

人心既轉,天眷自臨。

時和年豐,永享太平。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八三三頁)

"印光大師"開示:


''淨土法門''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上成佛道,下化衆生,

成始成終之圓頓法門。


以故等覺菩薩,

已鄰佛地,

尚以十大願王,

回向往生。


逆惡罪人,

將墮阿鼻,

若能稱念洪名,

即預末品。


法門之妙,

無以復加。


每以

愚夫愚婦,

悉能修持,

謂為淺近。


致令,

如來究竟度生之心,

鬱而未暢。

衆生現生出苦之道,

塞而罔通。


"真歇了禪師"云:


念佛法門,

徑路修行,

正按大藏,

接上上根器,

傍引中下之機。


又云:


乃佛乃祖,

在教在襌,

皆修淨業,

同歸一源。


入得此門,

無量法門,

悉皆能入。


伏願一切見聞,

同隨華藏海會之班,

一致進行,

回向往生也已。


(文鈔菁華錄/一頁前)

發大菩提心,

信願念佛,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


"印光大師"開示:


竊維

修持法門,

有二種不同。


若仗

自力修戒定慧,

以迄

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

名為"通途法門"。


若具

真信切願,持佛名號,

以期

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

名為"特別法門"。


通途,全仗自力,

特別,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即有

深修定慧斷惑之功,

而無

真信切願,

念佛求生,亦屬自力。


今以喻明。

通途,

如畫山水,

必一筆一畫而漸成。

特別,

如照山水,

雖數十重蓊蔚峯巒,

一照俱了。


又通途,

步行豋程,

強者日不過百十里。

特別,

乘轉輪聖王輪寶,

一日

即可徧達四大部洲。


吾人既無

立地成佛之資格,

又無

斷見惑

任運不造惡業之實證。


若不

專修淨業,

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則恐盡未來際,

仍在三途六道中,

受生受死,莫由初離也。


願我同人,咸生正信。


(文鈔菁華錄/91頁)

"印光大師"開示:


三界無非"旅邸",

六道均是"窮人"。


所受之苦樂,

暫有不同,

"樂盡苦臨",

終非

究竟安身立命之地。


於是

我釋迦世尊,

特垂哀愍,

示生世間,示成正覺,

隨衆生機,說種種法,

普令衆生,就路還家,

領取家珍,永享安樂。


此諸法,

各利

一類之機,

又且

不易修習,

即修

亦難"即生了脫"。


全仗自己戒定慧力,

斷盡煩惑,方出生死,

末法衆生,頗難冀望。


如來

以大慈悲,

設一"特別法門",

所謂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俾彼

已斷惑者,

仗佛慈力,速證菩提。


未斷惑者,

仗佛慈力,即出生死。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上聖與下凡同歸,

初心與久修并進。


此之法門,

不但

具縛凡夫,所當專修。


即將

成佛之等覺菩薩,

亦須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始可"圓滿佛果"。


法門之大,如空普含,

法門之益,如春普育,

盡劫讚揚,亦難窮盡。


唯依

"契理契機",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一法而修。


其他

高深玄妙,廣大精微,

契理而不契機之各法

皆作往生以後,

自行化他之根據。


至於

一切外道,私相授受,

秘密不傳

之種種邪知謬見,

自命為

真得佛祖心傳

之胡說八道,

又何足掛齒也哉。


(文鈔續編五七一頁)

且勿謂

緣想一佛,

不如

緣想多佛之功德大。


須知

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

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

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


*******************

如帝網珠,

千珠攝於一珠,

一珠徧於千珠。

舉一全收,無欠無餘。

*******************


久修大士,

緣境不妨寬廣。

境愈寬而心愈專一。


初心末學,

緣境若寬,則心識紛散,

而障深慧淺,或致起諸魔事。


我佛世尊,

及歷代諸祖,

皆令

一心專念

阿彌陀佛者此也。


待其

念佛得證三昧,

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

咸皆具足。


古人謂:

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

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

可謂最善形容者矣。


(文鈔菁華錄/92頁)

******************

吾人心性,與佛同儔。

祇因迷背,輪迴不休。

如來慈憫,隨機說法。

普令含識,就路還家。

法門雖多,其要唯二。

曰禪與淨,了脫最易。

禪唯自力,淨兼佛力。

二法相校,淨最契機。

如人度海,須仗舟船。

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末世衆生,唯此堪行。

否則違機,勞而難成。

發大菩提,生真信願。

畢生堅持,唯佛是念。

念極情忘,即念無念。

禪教妙義,徹底顯現。

待至臨終,蒙佛接引。

直登上品,證無生忍。

有一祕訣,凱切相告。

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

編者敬按:

文鈔中發揮

禪淨難易與誠敬利益者,

連篇累牘,反復叮寧。

惟此十偈,囊括無遺。


(文鈔菁華錄/92頁)

切不可謂,

持名一法淺近,

捨之而修

觀像、觀想、實相等法。


夫四種念佛,

唯持名最為契機。


持至

一心不亂,

實相妙理,全體顯露,

西方妙境,徹底圓彰。


持名而親證實相,

作觀而徹見西方。


**********************

持名一法,

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

**********************


今人

教理觀法,皆不了明。

若修

觀想實相,或至著魔。

弄巧成拙,求昇反墮。


***************

宜修易行之行,

自感至妙之果矣。

***************


(文鈔菁華錄/92頁)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是為

萬修萬人去

最直捷穩當法門。


必須"先要"

將此法門之所以然,

"了然於心"。


若有餘力,

再去

研參一切經論。


各種法門,

均可

為此法門之助。


(文鈔菁華錄/96頁)


今既發心念佛,

當以心佛相應,

生前得一心不亂,

報盡登極樂上品為志事。

不必求其

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


欲得

一心不亂,

在心

"專注與懇切"耳。


(見三編答幻修學人問)


宗門

以開悟為事,

淨宗

以往生為事。


開悟

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

往生

而不開悟者,萬無有一。


(文鈔菁華錄/96頁)


於未得一心前,

斷斷不萌見佛之念。


能得一心,

心與道合,心與佛合。

欲見即可頓見,

不見亦了無所礙。


急欲見佛,心念紛飛,

見佛之念,固結胸襟,

便成"修行大病"。


久之,

則多生怨家,

乘此

躁妄情想,

現作佛身,企報宿怨。


自己心無正見,

全體是魔氣分,

一見便生歡喜。


從茲

魔入心腑,著魔發狂。

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


但能一心,

何須

預計見佛與否。


一心之後,自知臧否。


不見

固能功夫上進,

即見

更加息心專修。


斷無誤會之咎,

唯有勝進之益。


世間

不明理人,

稍有修持,

便懷越分期望。


譬如"磨鏡",

塵垢若盡,

決定

光明呈露,照天照地。


不致力於磨,

而但望發光。


全體垢穢,若有光生,

乃屬妖光,非鏡光也。


光恐汝不善用心,

或致

自失善利,退人信心,

是以補書所以耳。


**********************

"永明"云:

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今例其詞曰:

但期心不亂,不計見不見。

**********************


知此

能致力於

"心與佛合"之道矣。


(文鈔菁華錄/97頁)


"觀無量壽佛經"云: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作佛者,

觀想佛像,

憶念佛德及與佛號。


是佛者,

當觀想憶念之時,

佛之

相好莊嚴,

福德智慧,神通道力,

悉現於

觀想憶念者之心中。

如鏡照像,敵體無二。


然則

心不作佛,則心不是佛。

心作三乘,則心是三乘。

心作六道,則心是六道矣。


***********************

心之本體,如一張白紙。

心之作用善惡因果,

如畫佛畫地獄,各隨心現。

其本體雖同,其造詣迥異。


故曰:

唯聖罔念作狂,

唯狂克念作聖。

吾人

可不慎於

所念所作乎哉。

*********************


(文鈔菁華錄/94頁)

************************

古德修行,

必須

先悟本性(自性)。

古人證道比今人多者,

其最要原因,實在於此。


古德云:

自性若迷,(修)福何可救;

不識本心(自性),學法無益。

************************


請搜尋

下列相關之協作平台,

看更多的資訊:


1.印光大師講淨土法門

2.江味農居士講般若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