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發菩提心

三心齊發,信心不逆,

紹隆佛種,荷擔如來。

深解義趣,信心不逆,

盡能受持,為人演說。

==================


發菩提心者/

(1)

三心齊發,信心不逆,

紹隆佛種,荷擔如來。

(2)

深解義趣,信心不逆,

盡能受持,為人演說。

(3)

轉煩惱為菩提。

轉生死為涅槃。

轉五蘊為法身。

(4)

轉惡為善。

轉迷為悟。

轉凡為聖。


修行之樞紐:

禪定、止觀、定慧。


思惟修:

觀慧、解慧。


觀照念頭:


轉變

自己向來所有之觀念。

對境遇緣時,

用正念,用真智,


轉換

自己"三世因果"之劇本,

成為佛智。

佛菩薩的思想。

(轉識成智,如是如是)


修清淨行:

(1)止惡防非

(2)慈悲喜捨

(3)般若智慧

(華嚴經/梵行品)


"無量壽經"曰: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金剛經"曰:


須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於一切法,

應如是知,如是見,

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如是知見信解,

即是

定慧等學,止觀雙運。


不生法相,

即是"一念不生",

放下

妄想、分別、執著。


遣除

一切的分別執著取相之病。

離一切諸相,即離四相,

修清淨心/智慧。

智慧無煩惱。


遣除

一切的我見遍計執情之病。

修一切善法,即離四見,

修慈悲行/福德。

慈悲無敵人。


四相、四見之病若除,

內而五蘊,

外而山河大地等一切法,


便如

''楞嚴經''所說:

咸是妙淨明心性淨明體。

萬法一如,一切皆是。


即是

見緣起,即見法。

見法,即見佛。

了知

一切衆生,一切諸法,

皆是如來所生。

皆同一自性,

皆本來同體。

諸法一如,一如皆是。

無有分別,無有執著。

(唯心所現)


明/

一切皆是/修一切善

(萬物同根,萬法一體)


生佛共一法身,

心佛衆生,三無差別,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亦了知

一切衆生,一切諸法,

"五蘊妄識"所變現。

緣起性空,當體即空。

生即無生,夢幻泡影。

(唯識所變)


明/

一切皆非/離一切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不再顛倒行事,

不再顛倒夢想,

不再貪戀迷惑,

不再認假為真。


離相觀性,頭頭是道。

與道相應,行於中道。

當知

自性是真實體,

無明是虛妄相。

(相有體空)

(當體是空)


一真一妄,

雖無始來,和合為一。

實則

表合裏不合,

本不相應,各不相涉也。


因為,

自性本來/空寂,

無相、無念、無生,

空無一物故。


"圓覺經"云:


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

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

學佛首須信此,

入道乃得其門。

*************


"宣化上人"云:


空空如也,何所有;

了了然哉,卻是無。


"六祖惠能大師"曰: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永嘉大師證道歌"云:


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信心不逆,

是一一如法。

由其

已開慧解,深解義趣,

佛經所說的因果道理。


始知因果可畏,

始知佛法為人人所必需,

非如此修行佛法不可。


故能

堅決其心,實行不違,

正是所謂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之人也。


發決定願心,

求生淨土。

雖尚是凡夫,

其功德

已超長劫苦行之菩薩也。


*******************

信得

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


信得

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六麈生心,

離塵合覺,返妄歸真。

豈非

正念真如之''直心''乎。


信得

利益一切衆生,

應空有雙離,

離一切相,行布施六度。


豈非

樂集一切諸善行之''深心'',

豈非

拔衆生苦之''大悲''乎。


信心不逆者,

圓具三心也。


信心不逆中,既具三心,

即是

具足三聚淨戒。


直心,即是攝律儀戒。

深心,即是攝善法戒。

悲心,即是攝衆生戒。


由此,

可悟''金剛經''初言:

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

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之所以然矣。


欲於此信心不逆,

決當

從"持戒修福"做起。


直心,是斷德,成法身。

深心,是智德,成報身。

悲心,是恩德,成應身。


信心不逆,

成就如是種種功德,

其福之殊勝不可思議,

果報亦不可思議也。


發三心/修三觀/破三惑

證三智/成三德


********************

佛法,

般若智慧、中道第一義諦、

真如實相、真如本性等。


其宗旨在,

無我之理,破我之法,

遣除

我執、法執、空執,

達到

我空、法空、空空,

三空齊朗之境界。

*********************


(1)

直心:

供養清淨法身/

毗盧遮那佛。

(法身佛)

修中觀/

破無明惑/

證一切種智/成就法身德。

觀諸法

非空亦非假,

亦空亦假之中道第一義諦。

一切本來空。

(空如來藏/體大)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相無不相。

無在無不在。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無實無虛。

一法不生,實無有法也,

故無實。

無法不現,諸法一如也,

故無虛。


(2)

深心:

供養圓滿報身/

盧舍那佛。

(報身佛)

修空觀/

破見思惑/

證一切智/

成就般若德。

觀諸法皆空,空無自體。

觀諸法生滅。

(不空而空如來藏,相大)

應無所住/無相/無在

無實/不空而空


(3)

大悲心:

供養千百億化身/

釋迦牟尼佛。

(應身佛)

修假觀/

破塵沙惑/

證道種智/

成就解脫德。

觀諸法但有緣生假相。

因果業報不失。

知世間成敗/從業而生。

(空而不空如來藏,用)

而生其心/無不相/無不在

無虛/空而不空

菩蕯,

從空入假觀:

先修空觀,

了知諸法皆空,

不落四相,

離相/遣所執。

次觀諸法雖空,

幻相歷然不無,

因果業報不失,

故能

作諸佛事,廣利衆生。


菩薩,

從假入空觀:

先修假觀,了知幻相,

假有不實,終歸於空,

不落四見,

離念/遣能執。

雖廣度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


*******************

佛說

諸法緣生之宗旨,

在令人體會,

即假即空,

即空即假的道理。

對境遇緣,不住空有,

不偏二邊,合乎中道。

*******************


行於中道:

即假即空,即空即假。

二而不二,不二而二。

不空而空,空而不空。

有即非有,非有而有。

相即非相,非相而相。

實即非實,非實而實。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緣起即知性空,

性空而能緣起。

妙有非有,才是真空。

真空不空,才能妙有。


**********************

知一切法本無可執,

亦不必執,以離念耳。

自性本空寂,一切本來空。

**********************


*******************

平等法界,法本無我。

諸法空相,法本不生。

*******************

"般若心經"曰: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空相,

即真如實相。

此是一切法,

如如不動之真體。


如實空,如實不空。

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非相而相,相而非相。


無相無不相,

性體之真實相狀。


相不相俱離,

如來藏之真實相狀。


諸法,

即因緣生法,

亦即五蘊諸法。


所謂因緣生法:

謂一切法之生,

不外因緣。

故法

即因緣所生之果。

無異言,

一切法不外因果。

故因果攝一切法盡。


諸法皆空,因果不空。

深信因果,嚴持戒律。


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

斷絕染緣,

發展性德。

圓滿一切功德,

寂滅一切惑業。

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返本還源,回歸性體。

如是如是。